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Ben shu ben shu yun yong min zu xue, Wen hua ren lei xue, Jing ji xue de xiang guan li lun, Dui xin jiang de wen hua yi chan jin xing jia zhi fen xi, Dui qi bao hu yi yi, Li yong de ke xing xing jin xing tan tao.
Autor 樊传庚 |  陈慧生 |  齐清顺 |  田卫疆

109 downloads 5K Views 2MB Size

Recommend Stories

Empty story

Idea Transcript


新疆文化遗产的 保护与利用 樊传庚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数据 新疆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与 利用/ 樊传 庚 著 . —北京 : 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2006. 6 ISBN 7 - 81108 - 179 - 2 Ⅰ. 新… Ⅱ. 樊…

Ⅲ.①文化遗产 - 保护 - 研究 - 新疆

②文化遗产 - 资源利用 - 研究 - 新疆

Ⅳ.K928. 704. 5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6) 第 038994 号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作 者 责任编辑 封面设计 出 版 者

樊传庚 戴佩丽 马钢工作室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27 号 邮编 : 100081 电话: 68472815( 发行部 ) 传真: 68932751( 发行部 ) 68932218( 总编室 ) 68932447( 办公室 ) 发 行 者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 者 北京宏伟双华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80×1230( 毫米) 1/ 32 印张: 10 .5 彩页: 16 页 字 数 260 千字 印 数 2000 册 版 次 2006 年 6 月第 1 版 2006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 书 号 ISBN 7 - 81108 - 179 - 2/ K・107 定 价 30 .00 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民族学社会学教材与研究丛书总序 民族学 与社 会学学 院的 前身是 建立 于 1952 年 的中央 民族 学 院研究部。在 20 世纪五 六十 年代 , 研究 部曾 汇聚 了 中国 大部 分 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 , 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 光旦、吴文 藻、 杨 成志、 吴 泽 霖、费 孝 通、林 耀 华 和 李 有 义 等 人 , 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 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 世纪 80 年代初 , 研 究部 更名 为民族 研究 所 , 不久 又建 立 了中国 第一 个民 族学 系 , 20 世纪 90 年代 扩大 为民 族学 研 究院 , 2000 年更名为 民 族学 与 社 会学 学 院。半 个世 纪 以 来 , 名 称 和 建 制的变化 , 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 , 经过 几代人的努力 , 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 遍布全国各地 , 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 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 , 林耀华 主编 的 《民族 学 通论》、 宋 蜀华 的 《民族 研 究 文 集》、陈 永 龄 的 《中国民族学史》 ( 英文版 ) , 还出版 了全所 历年研究 成果的论 集 《民族研究论文集》。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 , 以实地调查的材 料为基础 , 以中国的 56 个 民族 为主 要 研究 对象。 几十 年来 , 这 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 ( 文化人类学 ) 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 , 在中 国发展历史较短 , 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 所以与我 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 , 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 法和研究 成 果 方面 , 都 是一 个 比 较 年 轻、比 较 薄 弱 的学 科。 因 此 , 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

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设。为此 , 我们认为需要长期坚持两个方面的工作 : 一、积极了解和借鉴国外学者有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这 就要求我们既要翻译、介绍国外一些经典的名著 , 又要随时掌握 国外研究的动态 , 将其最新的代表性作品翻译介绍给国内的读者 和同行。 二、也是更重要的一 个 方面 , 继承 我 院 50 年来 的 传统 , 坚 持实证性的研 究方 法 , 以 中国 的 56 个 民 族为 主 要 的 研 究对 象 , 紧密联系实际 , 加强实 地调查 , 以此 为基础 , 进行 理 论的 总结 , 为建立独树一帜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理论而努力。 我们认为有 必 要使 我 们的 学 科 建设 和 理 论 研 究进 一 步 系 统 化、规范化 , 并且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我们的教材。因 此 , 我们于 2000 年成立了“民族学教材与研究 丛书编委 会”, 目 的是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为基础 , 系统地编辑出版民族学专业 的教材和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的专著、调查报告和论文。编委会将 重点支持以下内容的教材和著作 : 1 . 民族学专业主干课和紧缺的必修课教材。 2 . 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的专题研究著作。 3 . 国外民族学名著或前沿理论与方法的译著。 4 . 有重要学术资料价值且规范的田野调查报告。 5 . 本院教师实证性研究的论文集。 我们要求教材的编写者 , 应具有多年讲授该课程的资历 , 并 且发表过有关的研究论文。我们要求丛书中的教材和论著应参考 并引用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 , 能够与国 际学术界 对话。我 们希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 本套丛书能够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50 年学术传统的 发扬 光 大 , 为 中国 民 族学 学 科 的建 设 和中 国 民 族学在国际学术界中较高地位的确立做出贡献。

杨圣 敏

内容提要 人类从远古蛮荒时代一步步走来 , 途径不同的历史时期 , 留 下一个个辉煌的文明脚印。在整个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 , 自觉 不自觉地创造出绚烂多彩、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现 代社会称其为我们人类的文化遗产 , 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 本书研究的空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占国土总面积的六 分之一。地处中国的西北、欧亚大陆的腹地 , 是距离海洋最远的 地区 , 又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其地理特征是由阿尔泰 山、天山、昆仑山三山夹着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 , 即众人皆 知的“ 三山夹两盆” 地形。按照民族学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 , 特 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新疆主要分为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的以维吾尔 族为代表的绿洲耕牧型 ( 主要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 ) 及畜牧经济 文化类型组的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盆地草原游牧型 , 新疆的文化 遗产明显带有这方面的类型差别。著名的横跨欧亚的经济文化大 通道———丝绸之路主要地段就在新疆境内。 本书跨越的时间———活跃在 新疆 这块 土地 上的 人 们的 过去、 现在、未来。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 南来北往、东进西出 或西进东出的人在这里相遇相知 , 相互交流 , 互通有无。这里像 一个巨型的大 巴 扎 , 几 大 古代 文 明 的 人们 在 此 穿 梭 踏路 , 或 逗 留 , 或定居 , 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所以 ,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 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 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大熔炉。人 如风 , 文化 如 影 , 风 影 随 行。数 千 年 来 , 随 着 政 治、 经 济、 文 化、民族、宗教的交替和演变 , 生产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 , 一 代一代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的西域文化 , 它是中华民族多元

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体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也是世界文明引以为荣的光彩篇 章。 本书研究的对象———新疆大地上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文化 遗产是先人的创造 , 是历史的馈赠。新疆的文化遗产是这块辽阔 的土地上结出的人类文 明成果 , 除具 有一般 文化 遗产 价值 之外 , 还蕴藏着几大文明交融的特殊价值。保护好它们 , 并使之完整地 传于后世 , 是今人的责任 , 别无选择。 本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经济 学的相关理论 , 对 新疆 的 文化 遗 产 进 行价 值 分 析 , 对 其 保 护 意 义、利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按照 联 合国 教科 文组 织 30 多年 来 对文化遗产不断发展、日渐 完善 的认 识和有 效合 理的 保护 措施、 可持续的利用方式的总结 ,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遗产保护的经验 与教训 , 对新疆的文化遗产事业进行一次从总体到细节的全面把 握。 基本思路是 : 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法将新疆的文化 遗产划分为两大 类 , 对 新疆的 文化 遗产 进行 摸底、 分类、 分级 , 也即常说的摸排。然后 , 对其意义、价值进行分析 , 主要分析其 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 值、科学价值等。再后 , 对新疆的文化遗产的功能进行分析 , 从 立法性保护、技术性保护、项目保护、全民保护等方面 , 结合国 内外的有关经验与措施 , 对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可操 作性分析 , 以及对新疆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承传 ( 主要通过 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 ) 和振兴等方面给予可行性的建议。 绪论部分提出总体设想 , 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视角、所运 用的理论与方法、框架结构等。第一章为新疆地理、历史的简单 介绍 , 以及新疆文化遗产的总体分类概述。第二章为新疆物质文 化遗产的主要价值 分析 , 包括 政治、 经济、 文化、 历史、 艺术、 科学等价值。第三章 , 探讨新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 以及保

内容提要

3

护现状和未来规划设想。第四章 ,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方式的 可行性分析 , 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利用 , 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第 五章 , 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历史、艺术、文化、民俗等方 面的价值分析。第六 章 , 探 讨新疆 非物 质文化 遗产 的 保护 方式 , 及保护现状和发展方向。第七章 , 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 及其保护与利用的 良性互动关系。最后为结语 , 对全书进行了回顾总结 , 提出新疆 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 指 出尚未解决的难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几点希望。

序 文化是人类与动物界区别的根本标志。人类创造了文化 , 文 化又塑造了人 , 也就是说 , 人是有文化的动物。什么是文化 ? 从 人类学、民族学意义上讲 , 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用自 己的双手与智慧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 中 , 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创造出绚丽多彩、特色丰富的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对先前的创造成果 , 当代人称之是我们社会的文化 遗产。其中 , 以物质 形 态 存 在 的 , 被 称 为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或 “ 有 形” 文化遗产 , 而那些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民间传统文化 , 则 被称为“ 无形” 文化遗产 , 或非物质文化遗产。 1972 年 11 月 16 日 , 联 合国 教科文 组织 第 17 届 大会 在巴 黎 召开 , 会议 通 过 了名 为 《保护 世 界 文化 和 自然 遗 产 公 约》 的 决 定。公约对 文 化 遗 产 作了 这 样 的 界 定 : 一、 指 文物 ; 二、 建 筑 群 ; 三、遗址。显然 , 这三大类都指的是有形之物 , 应属物质文 化遗产之列。1985 年 11 月 22 日 , 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该公约。 因 为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 五千年的文明史遗存有极其 丰厚的文化遗产。截至 2005 年底 , 我国 已有 31 项资源 被列入 世 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 , 在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当然 , 这个数 字远未达到合理的比例。 2003 年 10 月 17 日 , 联 合国 教科文 组织 第 32 届 大会 又制 定 并通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对语言、口传文学、 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以及民间传统知识等作为非 物质文化遗产 , 提出了保护规定。于是 , 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 和十二木卡姆、蒙古长调先后被联合国列入保护名册。当然 , 这

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与中国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 , 仍远不成比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样重要 , 二者 共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特征的认识、认同和被世 界认可的程度。它不仅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成就的标志 , 也是 今日文明程度的反映。 我国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 我 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笔财富并将之完整的留给后代。文化遗 产是不可再生的 , 它要求我们在保护过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与失 误。尤其是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 , 空前规模的人流、物流和 市场经济使文化遗产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 从而也使保护工 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紧迫。 新疆地处祖国西陲 , 面积 165 万平方公里 , 占全 国陆地面 积 的 1/ 6 , 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 , 同时也 是历 史上沟 通东 西 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中心地段 , 是东西方文化交融荟萃之地。这 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 , 文化 多元、特 色浓 郁。由 于 地理 环境、 气候条件等生态状况的极端特殊性 , 使它所集存的物质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尤其丰厚 , 堪称是一座巨大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 是中华 民族文化宝库中特色鲜明、光彩夺目的重要部分。显然 , 正是这 种“特 殊” 和“ 特色”, 给新 疆 文化 遗 产 蒙上 了 一 层 神 秘面 纱 , 从而导致了近代以来无数求知者的探访、考察者的冒险、研究者 的陶醉和旅游者的向往。不过 , 从 19 世纪末至 20 世 纪的大多 数 时间里 , 这里被关注的主要是文化遗产的有形部分 , 即通常被称 为文物和遗址 的物 质 文 化遗 产。其 中 , 20 世 纪 中叶 以 前的 关 注 者又大多是外国人 , 他 们的“ 关注” 方式 竟是 到处 探险、 考察、 寻觅、挖掘和对珍贵文 物的无 度窃 取 , 虽有 研 究 , 但 破坏 惨重。 新中国成立后 , 新疆大批珍贵物质文化遗产才得到国家和全体人 民的重视 与 保 护。半 个 多世 纪 里 , 力 度逐 年 加 大 , 成 就 令 人 鼓 舞 , 初步走上了一条开发、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



3

多民族的新疆 , 各民族历史传统悠久 , 文化绚丽多姿 , 民风 习俗独特 , 其中蕴藏有许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才创造。长 期以来新疆各民族对其钟爱有加 , 也注意传承 , 但先前多属自发 而非自觉 , 直到解放后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才走 上自觉、有组织的蓬勃发展之路。仅以新疆民族歌舞为例 , 其影 响与效应早已越过新疆 , 也迈出国门 , 惠及国内外。 然而 ,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经济一体化与现代 化进程的加快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又面临着新的机 遇与挑战。例如 , 遍布全疆的众多古遗址、古建筑与文物等物质 文化遗产 , 既因经济开发和 旅游 业发 展而受 到前 所未 有的 重视 , 又因人力、财力以及管理问题的困扰而正在受到损害。同样 , 凝 聚着新疆各民族深层文化基因和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众多非物质 文化遗产 , 既有像 《十二木卡姆》、《玛纳斯》 等抢救、保护的骄 人成果 , 又有更多的民间传 统文 化因 社会迅 速变 迁而 正在 流失。 面对现状 , 近年来诸多有识之士纷纷大声疾呼 , 献计献策 , 樊传 庚博士便是其中之一。 樊传庚同志曾在新疆工作多年 , 怀着对新疆民族文化的深情 与强烈兴趣于 20 世纪 90 年代 初 考入 中央 民族 大学 民 族学 专业 , 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 , 选择了新疆民族历史文 化的学习研究方向 , 其中的应用研究则选择了新疆民族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利用。对早已闻名遐迩的新疆民俗风情与文物古迹 , 虽 然有所体验或耳熟能详 , 但将之纳入民族学学科体系进行研究却 并非易事。但他知难而上 , 经过几度寒暑的苦读与艰辛的实地调 查 , 终于完成了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这部属于应用民 族学的研究成果。 关于新疆文化遗产 , 无论物质与非物质的 , 先前的报道和研 究成果已相当丰富。然而樊传庚博士的此项成果 , 却以其鲜明的 整体性、理论性与前瞻性特点而与众不同。首先 , 文章在阐明了

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概念的基础上 , 对新疆这两 类文化遗产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类排队 , 从而增强了对不同类型 文化遗产选择与认定上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其次 , 文章运用民族 学的文化理论 , 对新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 分别 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 的分析与阐述 , 这是 在同 类课 题研究 中理 论视 角的 创新。 其三 , 作者在深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 对新疆两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 用现状予以了评价 , 并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功能分析 , 提 出了如何进 一 步加 强 保护 和 实 现可 持 续利 用 的 前 瞻 性设 想。 总 之 , 正是上述特点 , 使这篇尽管不甚完美的成果 , 仍不失为一部 全面论述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抛砖引玉之作。 此文是中央民族大学 民 族 学与 社 会学 学 院“ 211” 工 程“ 西 部民族五十年” 项目子课题“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 的选题之 一。如今成果面世 , 希望能对该组课题的整体研究与高质量完成 有所推动 , 更希冀研究成果能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民族文化遗产保 护意识 , 并在实践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成就。 白振声 2006 年 3 月 10 日





绪论 ……………………………………………………………… (1)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1)

第二节

研究视角 …………………………………………… (7)

第三节

理论方法及框架 ………………………………… (16)

第一章 第一节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 (23) 新疆概述 ………………………………………… (23)

一、地理特征 …………………………………………… (25) 二、历史沿革 …………………………………………… (30) 第二节

新疆文化遗产综述 ……………………………… (39)

一、物质文化遗产 ……………………………………… (4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 (62) 三、丝绸之路 …………………………………………… (75) 第二章 第一节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 (83) 政治价值 ………………………………………… (84)

一、从可移动的出土文物看 …………………………… (84) 二、从古遗址或古建筑看 ……………………………… (87) 第二节

经济价值 ………………………………………… (89)

一、从文化遗存看 ……………………………………… (89) 二、从经济交流看 ……………………………………… (91) 第三节

文化价值 ………………………………………… (93)

一、早期文化 …………………………………………… (93) 二、佛教文化 …………………………………………… (95)

2





三、伊斯兰教文化 ……………………………………… (98) 四、民居文化 …………………………………………… (99) 第四节

历史价值 ………………………………………… (103)

一、从社会发展史看 …………………………………… (104) 二、从宗教发展史看 …………………………………… (108) 第五节

艺术价值 ………………………………………… (109)

一、石窟艺术 …………………………………………… (109) 二、岩画艺术 …………………………………………… (113) 三、建筑艺术 …………………………………………… (115) 第六节

科学价值 ………………………………………… (118)

一、从制造技术看 ……………………………………… (118) 二、从建筑技术看 ……………………………………… (120) 第三章 第一节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125) 保护现状 ………………………………………… (125)

一、取得的成效 ………………………………………… (127) 二、面临的挑战 ………………………………………… (138) 第二节

保护措施及规划 ………………………………… (155)

一、法律保护 …………………………………………… (156) 二、分级保护 …………………………………………… (158) 三、博物馆保护 ………………………………………… (162) 四、科技保护 …………………………………………… (165) 五、全民保护 …………………………………………… (167) 第四章 第一节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 (170) 功能分析 ………………………………………… (172)

一、史料功能 …………………………………………… (172) 二、教育功能 …………………………………………… (174) 三、借鉴功能 …………………………………………… (175) 四、休闲娱乐功能 ……………………………………… (177)



第二节



3

利用方式探析 …………………………………… (178)

一、利用文化遗产提高社会效益 ……………………… (180) 二、利用文化遗产提高经济效益 ……………………… (188) 第三节 第五章 第一节

可持续性发展 …………………………………… (208)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 (216) 历史价值 ………………………………………… (217)

一、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 (218) 二、音乐舞蹈的历史价值 ……………………………… (221) 三、民间工艺的历史价值 ……………………………… (223) 四、风俗习惯的历史价值 ……………………………… (225) 第二节

艺术价值 ………………………………………… (227)

一、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 (228) 二、音乐舞蹈的艺术价值 ……………………………… (230) 三、民间工艺的艺术价值 ……………………………… (233) 第三节

休闲价值 ………………………………………… (238)

一、民间文学的休闲价值 ……………………………… (239) 二、音乐舞蹈的休闲价值 ……………………………… (241) 三、民间工艺的休闲价值 ……………………………… (242) 四、风俗习惯的休闲价值 ……………………………… (242) 第四节

社会价值 ………………………………………… (244)

一、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 (244) 二、音乐舞蹈的社会价值 ……………………………… (245) 三、民间工艺的社会价值 ……………………………… (246) 四、风俗习惯的社会价值 ……………………………… (247) 第六章 第一节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249) 保护措施探讨 …………………………………… (250)

一、记录保护 …………………………………………… (251) 二、法律保护 …………………………………………… (256)

4





三、分级保护 …………………………………………… (259) 四、工程保护 …………………………………………… (264) 五、教育保护 …………………………………………… (265) 第二节

保护现状和发展方向 …………………………… (272)

一、保护现状 …………………………………………… (273) 二、发展方向 …………………………………………… (276) 第七章 第一节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 (281) 利用方式探讨 …………………………………… (283)

一、民间文学的利用 …………………………………… (283) 二、音乐舞蹈的利用 …………………………………… (288) 三、民间工艺的利用 …………………………………… (294) 四、风俗习惯的利用 …………………………………… (299) 第二节

保护与利用的互动 ……………………………… (302)

结束语 ………………………………………………………… (308) 参考书目 ……………………………………………………… (313) 后记 …………………………………………………………… (322)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自古以来 , 地球上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 在与自然 界和平或冲突的相处中 , 在世界的不同的角落创造出不同于他民 族的丰富灿烂的物质文 化和非物 质文化。“一 个人们共 同体在 自 身的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中 , 创造了共同的文化并形成民族 ; 一 个民族及其文化在发展中必然也要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 化传统世代影响着该民族群体及其每个成员 , 而一个民族群体又 靠这种传统文化紧紧凝聚在一起。 ”“ 在当今世界 , 文化都是民族 的 ,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 , 民族性是当代文化 的又一 显 著 特 征。”① 显 然 , 任 何 文 化 遗 产 也 一 定 具 有 民 族 性 ,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见证 , 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文 化遗产的个性特点才是它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 当今世界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 交通通讯设备的 日新月异 , 人类的共同住所———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 人们形象地 称其为“地球村”。世界 资本 主义经 济体 系使 世界上 各种 文化 及 其人类主体的流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 , 不同地域不同 民族的不同文化所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 , 人类发展的时空变迁都 与当今世界的 政 治、经 济 形势 的 变 化 密切 相 关。 在全 球 化 浪 潮



页。

林耀 华 : 《民 族学通 论》 [M] . 北京 , 中央 民族大 学出 版社 , 1997 年 , 第 400

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下 , 人们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任务越来越重。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 建设中所遭到的毁灭性破坏触目惊心 ,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 非 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数目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消失。试想若 有一天全世界人们的文化达到了全球同一化的地步 , 人类活着该 是多么的 单 调 枯 燥 无 聊 啊。 人 类 真 正 的 幸 福 是 精 神 上 的 愉 悦 , “身边没有风景。” 熟视 无睹总 是容 易引起 “审美 疲劳”。 别样 文 化总是能使人们产生感官上或精神上的美妙享受。再说 , 单一文 化形式也一定限制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尽而从根本上阻碍人 类自身的发展。因此 , 保护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 从本质上就是保 护我们人类自身。因此 ,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既是本民 族的骄傲 , 又 是 全 人类 共 享的 财 富 , 全 人 类 都 有 共同 保 护 的 义 务 , 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任何人都没有破坏的权利。因为 , 那 些文化遗产所传递出的信息构成了人类历史不可替代、不可再生 的印记 , 记录了人类社会成长的历程 , 是昨日与今天的桥梁 , 是 人类解读自身历史的工具书。 20 世纪两 次 世 界 大 战 给 人 类 带 来 了 几 乎 是 毁 灭 性 的 打 击 , 带来了巨大 的 物质 和 精神 创 伤 , 带 来 了文 化 遗 产 无法 逆 转 的 损 失。故此 , 1954 年 联 合国 教 科 文组 织 就通 过 了 《武装 冲 突 情 况 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确定 “对任 何民 族文 化财产 的损 害即 是 对全人类文化遗产的损害”, 需要有“共同的责任”。从而树立了 把各个民族的文化财富看作是人类共同遗产的观念。这是灾难带 给人类的警 醒 和 自 觉。 1959 年 , 为 解 决 尼 罗 河 水 泛 滥 的 问 题 , 决定建造阿斯旺大坝 , 但要淹没掉这里的重要历史遗迹包括著名 的阿布辛贝勒神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罗马国际文化财产保护 与研究中心、埃及政府共同组织世界各地的专家一起为这座神庙 及其法老妻子的一 座小 神庙 进 行抢 救 搬 迁。整 个工 程 持 续了 18 年 , 从 1962 年起 , 耗资 4000 万美 元 , 把 神庙切 割成 块 , 运到 山 崖的高处重新组装 , 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特征。这是全世界一项新





3

的伟大系统工程的开端 , 这是第一次全世界的人们携起手来 , 为 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奋斗的事件 , 古代的法老拉美西斯二 世见证了这 次 人类 合 作的 整 个 过程。 1972 年 联合 国 教 科文 组 织 第 17 届大会上正式通过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 界 遗产名录的设置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建立为全球治理 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之后的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 南》 更为保证保 护 工作 的 权威 性 以 及可 操 作性 提 供了 必 要 的 机 制 , 标志着一个新 的 人 类共 同 保护 文 化和 自 然 遗 产的 时 代 的 来 临 , 使得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至于只是一句口号 , 保护它们的意 义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和未来的需要。① 2003 年 7 月被 列 入 《世界 濒 危遗 产 名 录》 的 巴米 扬 山 谷 位 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 230 公里处。那里汇集了大 量佛教寺 院 和雕像 , 包括闻名世界的两座巴 米扬大 佛。这 两座大 佛相 距 400 米 , 雕刻在一片绝壁之上。其 中一 座 高达 53 米的 大 佛是 世界 上 已知的最高 站 立式 佛像 , 已经 有 1500 多 年的 历 史。然 而 , 奉 行 原教旨主义的塔利班政权不顾国际社会的大声疾呼 , 于 2001 年 3 月野蛮地摧毁了两座大佛 , 引起全世界的震惊 , 全世界人民为之 叹息。9 个月后 , 塔利 班政 权倒台。今 天 , 巴米 扬大 佛的 原址 已 经成了一片废墟。大佛被炸后留下的片片碎石已被走私到了巴基 斯坦的艺术商人手中 , 并出 售到远 至日本等 地方。“当巴 米扬 大 佛被毁掉时 , 阿富汗 就像 失去 了一个 孩子。” 阿富 汗 临时 政府 的 文化部副部长米尔赫达・穆 塔海 尔如是 说。这 不仅是 阿富 汗的 巨 大损失 , 也是全人类无可挽回的损失。 2004 年的雅典 奥 运会 , 让全 世 界 人民 惊 叹 的 不仅 是 体 育 竞 技 , 希腊文化的魅力与辉煌同样让世人喝彩。甚至感觉到体育已 融入到文化之中 , 或者说体育本身就是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的重 ①

中 国国家 地理 ( 大遗 产专辑 ) [ J] . 2004 年 , 第 6 期。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4

要组成部分。 2005 年初 ,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 生” 对成 龙的 专 访节 目里 , 这个世界级华人影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 走到哪里 , 听到人们呼 喊他的名字时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谈到这些 , 他 说了一句自 己 的亲 身 感受 : 人 家不 是 因为 你 与 他 们相 同 而 承 认 你 , 而是因为你与他们不同而欣赏 你。① 越是 民族 的就越 是世 界 的 , 这句流传了多少年的话 , 至少对于民族文化遗产来说是千真 万确的。关于这一点 , 笔者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法国的音乐剧 《巴 黎圣母院》 和爱尔兰的舞剧 《大河之舞》 时有过切身的感受 , 它 跨越了国家、民族、语言的界限 , 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新疆 , 古称西域 ,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 样 , 新疆各民族多年来创造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 新 疆的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 和利 用不 仅仅是 新疆 人民 关心 的事 , 也是全国人民理应共同关心的事。 新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 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版块 碰撞交融的地方。多民族聚居 , 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在文化遗产 上都有充分的表现 , 其多样性在其他地域内是很难见到的。丝绸 之路本身就是横跨欧亚、穿越多国的商业之路和东西方文化交流 之路。2002 年来自 29 个国家的 百余 位专 家学者 在西 安呼 吁将 丝 绸之路作为一个整体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可见丝绸之路的世界地 位。而丝绸之路的中心地段重点地段就在新疆境内。新疆物质文 化遗产丰富而独特 , 如举世著名的楼兰遗址、尼雅遗址、高昌古 城、交河古城、克孜尔千佛洞、坎儿井等等 ;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更是独特而丰富 , 如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各民族民间口头 文学、音乐舞蹈、神话、宗教、仪式、工艺等等 , 这些都是新疆 ①

根 据中央 电视 台“艺 术人生” 栏 目的采 访。





5

各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 是新疆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2004 年 8 月 中 旬 , 笔者 去 新 疆 考 察 , 提 前 一 个星 期 托 熟 人 预定火车卧铺票 , 竟然落空 , 可以推想被新疆的神秘所吸引的人 数之多。后来由于时 间 的关 系 , 没 有办 法 , 只 得乘 硬座 经 48 小 时的旅程到达新疆 , 火车上的拥挤让人联想到春节时的情景。到 新疆后 , 各旅游点 ( 大多 是文 化遗产 所在 地 ) 同 样是 游人 如织 , 观者蜂拥 , 各种肤色的人齐聚。由此可见新疆文化和自然景观在 世界人民心中的魅力之巨大。 在“ 西部大开发” 的热 潮中 , 新疆各 地也 和全 国 各地 一样 , 加强了基础建设 , 到处 看到的 都是 工地 , 热 火 朝天 , 大干 快上 , 以便能尽量缩小东西部经济上的差距。但实际上有很多方面显得 比较盲目 , 急 功近 利 , 政府 官 员 的 形 象工 程、 政 绩工 程 普 遍 存 在。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 用是 一个 长期的 可持 续发 展的 事业 , 这就产生了矛 盾 和 冲突 , 许多 遗 址、古 迹 得 不 到 及时 有 效 的 保 护 , 甚至抢救。有的遭受损毁和破坏 , 甚至消失。 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 我国的许多文化遗产包括以身口相传 的非物质文化 遗 产 也正 在 大量 地 受 到 损毁、 流 失 甚 至消 失。 所 以 , 保护文化遗产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 立法保护、工程保护、分 级保护、全民保护等方面与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相 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 中国民间文 化遗产抢救工程” 之所 以名 其为“ 抢救工 程”, 可见 其刻 不容 缓 性。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 西部的文化遗产像其生态环 境一样脆弱 , 需要对其进行特别的研究和保护。新疆是全国最大 的省区 , 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 是西部中的西部 , 在西部大开发的 大潮中 , 更是要特别保护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 , 物质文化遗 产一旦消亡 , 将遗恨千古 ; 同样要特别关注容易流失或消失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 , 许多非物质文化如说唱、歌舞、工艺等方面的传 承人都已年逾古稀 , 新的传承人断档 , 这批老人应当是我们进行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6

录音录像、访谈及传承新人的主要对象 , 是给予我们保护和抢救 这些文化遗产的最后机会 , 如唯一一位能演唱八部 《玛纳斯》 史 诗的大玛纳斯奇、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活着的 《玛纳斯》 大师居 素甫・玛玛依已经 86 岁 了 ① 。如 果我 们不及 时保 护和抢 救 , 我 们 将会犯下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性错误。因为一旦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亡 , 就意味着民族个性和特征的消亡 , 也就是意味着新疆的文 化多样性的消亡 , 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大损失。新疆地处祖 国的西北边疆 , 它的文化遗产不仅对研究新疆的历史文化十分宝 贵 , 其中很多还有力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保护和利用新疆的文化遗产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 增强 民族凝聚力 ,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也是对世 界文化的贡献。所以 , 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 各级政府 和部门要与人民群众一道将新疆的文化遗产进行彻底的普查 , 尽 可能邀请全新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全方位 的研究 , 从 不 同领 域、 不同 角 度 挖 掘 新疆 文 化 遗 产 的内 涵、 外 延。然后 , 达到保护和利用的相得益彰。不要让我们的后人提到 我们而难以启齿 , 不要让世界人民为我们感到羞愧。 正是由于新疆文化遗产的特异性 ,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 状存在诸多的问题 , 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 用进行总体的把握和细节上的具体探讨。 所以 , 我们研究和探讨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要克服局 限性 , 宏观上应站在全球的高度 , 要有对人类负责的思想 , 与世 界同步。微观上要精细地去研究遗产的价值 , 探讨遗产保护的多 种方式的具体可操作性 , 形成遗产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借鉴 其他国家、地方的经验和教训 , 与世界共同进步。



根 据本人 阿图 什的采 访。



第二节



7

研究视角

人类从远古蛮荒时代一步步走来 , 途径不同的历史时期 , 留 下一个个辉煌的文明脚印。在整个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 , 自觉 不自觉地创造出绚烂多彩、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现 代社会称其为我们人类的文化遗产 , 即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 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有形文化遗产 , 指不可移动的物体或景 观。精神文化遗产 又 称 作口 头 和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或无 形 文 化 遗 产。为了与国际接轨 , 与世界同步 ,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 定 , 也为了本书叙述的方便 , 我们统一称之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 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在 1949 年以 来 , 一直 是 把先 人留 下的 文化 遗 产称 作 文 物。2002 年 12 月 3 日颁 布新的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文 物保 护法》, 把国内文物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包括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 重要史迹和代表 性建 筑等 , 根 据它 们的 历史、 艺术、 科学 价值 , 可以分别 划 定 为 全 国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省 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来保护。可移动文物包括历史上各时代重 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 , 分为 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来保护 , 而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 物、三级文物。这些基本上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物质文化遗 产的规定范围 , 而排除了很多原生态的聚居村落等。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规定和保护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可寻。① ①

参 照 2002 年 12 月 3 日 颁布 新的 《中华人 民共 和国文 物保 护法》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8

本书研究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区域内的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定义与国际接轨 , 保护与利用的观念和世界同步 , 具体 的操作方法与发达国家看齐 , 学习和吸取别国的经验和教训。尽 快地把新疆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 17 届会 议于 1972 年 11 月 16 日 在 法国巴黎 通 过 《保 护 世界 文 化 和自 然 遗 产公 约》, 1975 年 12 月 17 日生效 , 将文化遗产定义为 : 文物 :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 建筑物、雕刻和 绘 画 , 具 有 考 古 意 义 的成 分 或 结 构、 铭 文、 洞 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联合体 ; 建筑群 :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 在建筑式样、同一性 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 ,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 的建筑群 ; 遗址 :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 具有突出的 普遍价值的人造 工 程或 人 与自 然 的 共同 杰 作以 及 考古 遗 址 等 地 方。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外一个文件 《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 作准则》 为世界遗产 的评 定提 供了 具体 的依 据。其 中的 第 24 条 规定 , 凡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的文化遗产项目 , 必须符合下列 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 1 .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 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 2 . 能在 一 定 时 期 内 或 世 界 某 一 文 化 区 域 内 , 对 建 筑 艺 术、 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的影响 ; 3 . 能为一种已消逝 的文 明或 文 化传 统提 供 一种 独 特的 至 少 ①

转 引自刘 红婴 、王健 民 : 《世界 遗 产 概 论》 [ M] . 北京 , 中国 旅 游 出 版 社 ,

2003 年 , 第 240 页。





9

是特殊的见证 ; 4 . 可作为一种 建筑 或 建筑 群或 景 观的 杰 出范 例 , 展示 出 人 类历史上一个 ( 或几个 ) 重要阶段 ; 5 . 可作为传统 的人 类 居住 地或 使 用地 的 杰出 范 例 , 代 表 一 种 ( 或几种 ) 文化 , 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 坏; 6 . 与具有特殊普遍 意义 的事 件 或现 行传 统 或思 想 或信 仰 或 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 实质的联 系。 ( 只有在 某些特殊 情况下 或 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起作用时 , 此款才能成为列入 《世界遗 产名录》 的理由 ) ① 很显然 , 这些都指的 是物 质文 化遗 产。1985 年 11 月 22 日 , 中国政府决定加入 《保 护世界 文化 和自然 遗产 公约》。目 前已 有 177 个缔约国。 中 国是 遗 产大 国 , 有 十 分 深厚 的 遗产 资 源优 势。 第 28 届世界遗产大会 2004 年 6 月 28 日至 7 月 7 日在中国苏州市 召开。截止到 2004 年底 , 全球共有 788 项世界遗产 , 其中 611 项 文化遗产 , 154 项自然遗产 , 23 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 产。自 1987 年第 11 届世界遗产大 会首 次将 故宫、 长城 等 6 项列 入 《世界 遗 产名录》 至 今 , 中国 已 有 30 项 世 界 遗 产 , 成 为 仅 次 于西 班 牙、 意大利的第三大世界 遗产 国。其 中 , 文 化遗 产 22 项 , 自 然遗 产 4 项 , 文化和自然遗产 4 项。② 可是 , 至今为止 , 新疆区域内一项也没有。虽然“ 申遗” 不 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唯一手段和目的 , 但理性地说 , 这说明了人们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 对先人创造的珍视。反映了中国人已有意 识地将中国的遗产放在世界的大格局和人类共同财富的大视野里



余晋 岳 : 《世 界文化 与 自然 遗 产手 册》 [ M] . 上 海 , 上 海 科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004 年 , 第 3 页。 ②

据 苏州第 28 届世界 遗产 大会综 合报道 整理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0

审视、保护与利用。“ 申遗” 热 潮的意义 并不只 是被列入 世界 遗 产名录的杰作给国家和地方带来的荣誉和利益 , 更主要的是让世 界遗产的观念在中国登陆 , 深入国民意识之中 , 加强国民的保护 的义务和责任感。新疆有众多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 也有更多的国 家级文化 遗 产 , 还 有 很 多市、 县 级 的 文化 遗 产 , 保护 的 任 务 很 重 , 责任巨大。新疆各族人民应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 , 积极行动 起来 , 与全国人民一道 , 与国际社会一起将新疆的人类珍宝完整 传于后世。令人欣慰 的是 , 我 2004 年 9 月 在新 疆维 吾 尔自 治 区 文物局的采访中得知 , 吐鲁番的交河故城接受教训后已列入国家 申报世界遗 产 预备 清 单 , 这 是 新疆 文 化遗 产 保 护 与现 代 国 际 接 轨 , 与世界同步的象征 , 是新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将进入可持 续发展的开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非物 质遗 产的保 护问 题 , 也开 始引 起 世界遗产缔约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开始着手对文 化遗产做出了物 质 遗产 (Tangible Heritage ) 、 非物 质 遗产 ( Intangible Heritage ) 的进一步区分。 重 视 起 来后 才 惊 异 地 发现 , 与 物 质遗产相比 , 非物质遗产的形势更加严峻。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 强、强势文化 对 弱 势文 化 及边 缘 文 化 的入 侵、 国 际标 准 化 的 推 广、世界旅游业的膨胀、局部地区的武力冲突、大规模工业化开 发造成的环境恶化等等 , 对于作为一个民族现存的历史文化记忆 的传统和民间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策是 , 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应该像对待物质遗产的保护一样 , 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机制 , 担 负起对人类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责任。① 1989 年 11 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5 届大会上通过了 《关 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 议》。1997 年 11 月 , 第 29 次全 体会 议 ①

刘 红婴、 王健 民 : 《 世 界 遗产 概 论》 [M] . 北 京 , 中 国 旅 游出 版 社 , 2003

年 , 145 页。





11

上通过了建立“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的决议 , 在这次 会议上对人类口头与非 物质遗产 的界定 是 : “ 传统的民 间文化 是 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 , 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 , 由某 一群体或一些个体表达 , 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 , 作为其文 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 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 头相传。 它 的 形 式 包 括 : 语 言、 文 学、音 乐、 舞 蹈、 游 戏、 神 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除此之外 , 还 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 ” 2000 年 6 月 15 日 , 联合国教科 文 组织正式设立了 《人类口头与 非物质 遗产 代表作 名录》, 2001 年 5 月 18 日 , 中国昆曲在首批 19 个项目中荣登榜首。2003 年 10 月 17 日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 届 会议 通过了 《保 护非物 质文 化 遗产公约》, 对非物 质文化 遗产 的定义、 内容、保 护 等方 面作 了 标准化规定。至此 , “ 非物质 文化遗产” 这一概 念和名称 在国 际 性标准法律文件中得到了最后的确立。① 定义 : “非物 质文化遗 产” 指 被各群 体、团 体、有时 为个 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 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 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 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 同感和历史感 ,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 约中 , 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 , 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 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内涵 内容 : 按照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以下方面 : ①

余晋 岳 : 世 界 文 化 与 自 然 遗 产 手 册 [ M] . 上 海 ,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004 年 , 第 162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2

(1) 口 头 传 说和 表 述 , 包 括作 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媒 介 的 语 言; (2) 表演艺术 ; (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保护 : 指采取措施 ,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 包括这 种遗产各 个 方 面的 确 认、 立 档、 研 究、保 存、 保 护、 宣 传、 弘 扬、承传 ( 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 和振兴。① 二、“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的评选标准主要有 2 个 : (1) 为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 , 对有关 群体和文 化多样性 具 有特殊价值 ; (2) 为需要保护的紧迫性 , 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 缺 乏保护而将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 三、具体的评选标准共有 4 条 : (1) 参选作品应该具备体现人类的创造 天才的优 秀作品的 特 殊价值。 (2) 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 (3) 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 学、人类学、语 言学及 文 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 (4) 符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 口头与非 物质遗产 代 表作” 规则的 5 项条件 : ①表明其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



余 晋岳 : 《 世 界文化 与自 然遗产 手册》 [ M] . 上 海 , 上 海 科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004 年 , 第 188— 189 页。





13

②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 肯定作用 , 在智力借鉴和交流方面有重要价值 , 并促使各民族和 各社会集团 更 加接 近 , 对有 关 的群 体 起到 文 化 和 社会 的 现 实 作 用。 ③能够很好开发技能 , 提高技术质量。 ④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 ⑤由于缺乏抢救和保护手段 , 或加速的演变过程 , 或城市化 趋势 , 或适应新环境文化的影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① 每两年宣布一次“ 人类 非物 质文 化遗产 代表 作”, 一 个国 家 每次一般只被确认一个项目。代表作主要奖励两种非物质文化遗 产表现形式 : (1) 一种定期发生的文化表现形式 , 如音乐或戏 剧 表演 , 宗教仪式或各类节庆仪式 ; (2) 一个文化空间 , 定义为 一 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 , 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 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 2003 年 11 月 27 日 , 联 合 国教 科 文组 织 又 公 布 了第 二 批 27 项 《人类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代表 作 名 录》, 中 国 古 琴 音 乐 艺 术 入 选。② 2004 年 8 月 , 我国政府正式加入 《保 护非物 质文化 遗产 公 约》, 成为为数不多的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被 称为“ 无形 文化遗 产”, 是 相对 于文 化 和自然遗产的物质存在形式提出来的 , 它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生 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而且要以人的模仿或口传心授得以保留和 传播的民间文化遗产 , 是今 天还 存在 的或正 在消 失的 文化 遗产 , 所以关键并不是工艺品或民间戏曲道具的有形的争论 , 而是传承 民间文化的 人。这 是 人 们的 生 存行 为 和生 存 情 感 构筑 成 的 文 化



余晋 岳 : 《世 界文化 与 自然 遗 产手 册》 [ M] . 上 海 , 上 海 科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004 年 , 第 164— 165 页。 ②

《中国 国家地 理》 ( 大 遗产专 辑 ) [ J ] . 2004 年 , 第 6 期 , 第 107 页。

1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史。在世界的任何地方 ,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原始部落 , 都存在 着这样的文化史 , 它们彼此相异、互不可代。正是这无形文化的 丰富性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 : “ 对于许多 民族 来说 , 非 物质 文 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 , 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 , 是 民族发展的源泉。” 是我 们民 族精神 情感、 个性特 征 和凝 聚力 与 亲和力的载体 , 也是我们发 展先 进文 化的精 神资 源与 民族 根基 , 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精神内涵。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 地方 , 多民族文化共存 , 因此 ,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利用具有特殊的意义。保护它们 , 体现的是一种人道的、民族平 等的、文化共享的人类精神。 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进行文化交流 , 促进相互 间的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宝贵资 源。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 , 二者共 同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 , 以及 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它不仅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 志 , 也是今日文明程度的反映。 从上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也 是一个不断加深和完善的过程。近些年来 , 世界遗产领域有几个 新视点引起世人的特别关注。 四、世界遗产领域的新视点 (1) 文化景观 : 此观念形成于十多年前 , 但真成气候还是 近 几年。文化景观的视角在于文化与自然的关联和紧密结合 , 从较 大范围、较充分的规模去发现和认识大自然的造化以及某种特定 自然环境中人的创造和生存状态 , 记录和保留下人类进步历程中 具有不同特色的片段及其大自然的结合和奋战。如一些旧式的稻 作农业区 域、 宗教 文 化 集中 地、 淹 没 的考 古 遗 址 群、土 著 人 聚





15

落、有代表性的典型民族村寨等。 (2) 文化多样性 :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大潮中 , 从提出“文 化 特殊论” 到现在形成的“ 文化多样性” 成熟理念 , 已经在世界遗 产领域被广泛接受 , 增进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相互 了解、尊重与平等交 流。甚 至以此 达成 国际社 会抗 衡 强权 霸权 , 抵制政治一体化 , 保护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共识。 (3) 线性文化遗产 : 这不同于跨越国境、分布区域直接相 连 的“ 跨境系列项目”, 是 世界 遗产品 类从 理论 到实践 的又 一个 新 发展。这是“ 跨国系列项目” 的新概念 , 以文化相通 , 但分布在 不同国家 , 各景点又互不相连的系列项目。如著名的将东西方文 化联系在一起的丝绸之路 , 还有将非洲和加勒比海连接在一起的 奴隶贸易 路 线———“ 印 加 之路” 等。在 2004 年 12 月 的第 29 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七次特别会议上 , 拉美六国 提出了“ 印加之路” 系列申报项目。保护共同的文明 , 实现全人 类的和平、合作与发展。 (4) 统筹一体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现在 , 人们对 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与日俱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程 度地依附于物质文化遗产或自成形态的同时 , 也给物质遗产以更 生动的展示 , 延续着不同民族人们特有的传统文明 , 体现着生存 与进步的价值和活力。认识、抢救保护和利用这些多姿多彩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 , 并使其和物质遗产事业统筹一致。使世界遗产的 保护和利用趋向完善与完美。① 以上详细引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的分类、定 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或代表作的标准以及保护的具体任务等内 容 , 并不是只为了新疆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 , 因为能被列入世界 遗产杰作 的 毕竟 只 是极 少 数 , 再 加 上“申 遗” 受 到 《凯 恩 斯 决 ①

单 霁翔 : 《新 视点 引发的 挑战 与发展》, 载 《中华遗 产》, 2005 年 , 第 1 期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6

议》 的“ 三个一” 规定 的限制 , 即一 个国家 一年 只能 申报 一项 , 2004 年修 订 的 新 版 凯 恩 斯 决 议 对 中 国 来 说 并 无 什 么 利 好 的 改 观。① 因此 , 申报世界遗产并非 遗产 保护 的唯一 手段 或目的 , 但 这起到相当大的唤醒和引导作用 , 在对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 用过程中有了原则性的依据。让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 , 坚持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理念 ,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制相一致 , 不 仅仅是单纯的文物保护 , 利用也决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 , 与世 界同步 , 向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得好的国家或地区学习 ; 借鉴日渐 成熟的世界遗产事业的经验 , 从整体上成功地抬升新疆的遗产工 作水平 , 并最终为影响和推动中国以至全球的遗产事业的进一步 发展与完善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 , 我们要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新 疆文化遗产的各种价值和功能 , 探讨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 具体措施 , 以及在保护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用方式等 , 使新 疆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尽快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节

理论方法及框架

文化遗产 , 顾名思义就是文化的遗存物 , 是帮助人们了解过 去那些人类自己已经消逝了的信息的见证物。文化遗产 , 是人类 历史长河里一定时期以前的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自觉或不自觉地 创造出来的物质或非物质的财产 , 其中凝聚了许多创造者创造活 动的信息 , 而这些信息正是我们今天研究、保护和利用的意义所 在。也就是说 , 它并不只是被当作一种单独存在的物质或非物质 的事项去研究、保护和利用 , 而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或文化本身去 对待。 ①

据 《中华 遗产》 [ J ] . 2004 年 , 第 10 期 综合整 理。





17

现在 , 中国和世界 各 国 一 样 , 渐 渐 掀 起 世 界 遗 产 的 研 究 热 潮 , 很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有的政府相关部门都成立了世 界遗产的研究中心。不可否认 , 各地的“ 申遗” 热起到了推波的 作用 , 但是也说明了中国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受到了普 遍的关注。根据以往 的经 验和 教训 , 越 是在什 么什 么 热的 时候 , 越要保持冷静、理智 , 用理 性的科 学的 观念和 方法 去 处理 问题 , 以免好事变成坏事。遗产的保护是最终目的 , 不能让遗产热适得 其反的毁了遗产。 近几年来 , 不少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提出建立“ 世界遗产 学” 或“ 人类遗产学” 学科 , 基本上也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精神一 致。 研 究 对 象 分 为“ 自 然 遗 产” 和“ 文 化 遗 产”, 其 中 “文化遗产” 又分 为“物 质文 化遗产” 和“ 口头与 非物 质遗产”, 也有的分为“ 固定 的和 移动 的遗 产”、“有 形 的和 无形 的 遗产”, 也有的叫“ 文物”、“ 文化财产”, 但是 都没有 本质上的 冲突或 区 别。不管概念如何不同 , 基 本上 都是 运用民 族 学、文 化人 类学、 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 对文化遗 产进行全 方 位 的研 究。 这方 面 发 达 国 家先 行 一 步 , 法国、 意 大 利、西班牙、德国、英国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 , 近百年来用多 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研究本国及他国的文化遗产 , 探讨其中的 价值、保护的意义及方法、利用的价值及方式等。特别是法律的 完善和个体遗产的技 术保 护方 面为他 国提 供了可 供借 鉴的 范例。 国内近些年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热的持续升温 , 各地研究文化遗产 的兴趣日 增 , 纷纷 成 立 相应 的 研 究 机 构 , 如 北 京 大 学、复 旦 大 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等分别组织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 有的在民 族学、人类学、美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旅游学等学科 里对文化遗产给予特别 的关 注 , 与国 际接 轨 , 向先 进 国家 学习 , 为中国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服务。 在本书中 , 笔者为了增强叙述与行文的统一性和条理性 , 在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8

这里提出“ 文化遗产学” 的概念 , 可以作为“ 世界遗产学” 的分 支学科 , 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其研究对象为人类的物 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其定义及分类基本上与上一节列举的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相一致。不同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价值和 意义 , 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或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 的文化遗产是杰作中的杰作 , 相应地应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来进行研究 和 保护 , 它 们的 利 用更 是 要在 绝 对 的 保护 前 提 下 进 行。但除此而外的文化遗产 , 也应当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 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大到古建筑、小到衣物餐具 , 凡是一定时 期以前反映历史上人类活动信息的文化承载物或文化本身 , 都是 “文化遗产学” 的研 究对 象。由于 文化 遗产的 不可 再生 性 , 它 的 “保护” 当是第一目 的。保护 的根本 标准 就是 保护文 化遗 产的 真 实性和完整性。 只 有真 实 的遗 产 原 作 , 才 具 有 最 高最 宝 贵 的 价 值。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不仅指它本身的完整 , 也包括其环境或文 化背景的整体和谐。 因此 , 我们可以把“ 文化遗产学” 解释为 : 以保护为首要目 的 , 以人类的文 化 遗 产 为 对 象 , 研 究 其包 含 的 历 史、 文 化、 科 学、艺术等信息的价值、意义和功能 , 以及保护方法与利用方式 的一门综合性学科。① 文化遗产都是属于民族的 , 是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记忆。因 此 , 文化遗产历来是民族学 或文 化人 类学的 传统 研究 领域 之一 , 也是民族学 ( 文化人类学 ) 研究的强项。尤其是对文化遗存物的 研究 , 自 1871 年 英 国泰 勒的 《原始 文化》 一 书问 世以 来 , 一 直 是民族学 ( 文化人类学 ) 关注的重点。田野调查是民族学 ( 文化 人类学 ) 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 国内外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 ①

参见 复旦 大学文 物与 博物馆 学系编 : 《 文化遗 产研 究集刊》 ( 第三 辑 ) [ C] .

上海 , 上海 古籍出 版 , 2003 年 , 第 84 页。





19

在田野调查中无不对文化遗存特别关注 , 包括物质文化遗存和非 物质文化遗存。虽然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有数百种 , 但是一 般认为文化是特 定 社会 成 员习 惯 传 播的 行 为模 式 和生 活 模 式 体 系。主要观点有 :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体系 ; 文化是人类的观 念体系 ; 文化是象征与意义的体系。这些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对 文化遗产进行研究、解释 ,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具 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经典民族学 ( 文化人类学 ) 的名著中对文化 遗产的描述、解释与分析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 , 除文物古迹等 物质文化遗产外 , 特别关注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 关的生活习惯、生产技术、宗教信仰、禁忌巫术、口头传承、民 间艺术以及民俗节日等精神文化遗产 , 它们是当地民族文化的载 体 , 是研究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最直观的素材。 所以 , 文化遗产学应广泛借鉴民族学 ( 文化人类学 ) 的研究 方法和成果 , 利用其对文化的界定、对文化概念的解释、文化的 象征与意义等知识来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审定、研究、保护和 利用。其实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的 界定 基 本 上是 与 民族 学 ( 文 化人 类 学 ) 一 致 的。另外 , 传统的民族志方法为记录、保存 和保护各 民族的“ 活 态文化遗产”, 尤其对 无文字 民族、 经济不 发达 民族 或偏 远地 区 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 和精 神文 化的记 录方 面做出 了很 大的 贡献。 这也为我们的文化遗产的界定、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又一种类型和 有效模式。另外 , 民族学、人类学的许多分支学科 , 如体质人类 学、宗教人类学、生态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 , 也给我们文化遗 产的研究提供了更具体的细节上的帮助。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 于研究文化遗产也是大有帮助的。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存 , 那么以文化遗产为研究对 象的文化遗产学必然与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历史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时间上的记录 , 不仅是指过去历史

2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的事实本身 的 记录 , 更 是人 们 对过 去 事实 的 有 意 识有 选 择 的 记 录 , 历史 学 是 研 究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具 体 过 程 及 其 规 律 的 科 学 ( 《新华词典》 释 ) , 是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历史文献研究法 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的必然方法 , 因为遗产就是历史的遗 存物。文物古迹遗址是人类历史的创造物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 史上一步步形成的 , 一步步流传至今的。它们的来龙去脉、它们 的文化意义很多都要从历史文献上去寻找答案。所以 , 我们借鉴 历史学来研究文化遗产也不能拘泥于其中 , 分类历史的研究成果 对我们也会有很大帮助。文 物学 和考 古学是 历史 学的 重要 分支。 作为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的考古学是要用一套规则 , 在残缺不全 的古代遗存中找寻世界的结构与对过去有意义的解释。过去和现 在之间有一条鸿沟 , 考古学家就是要建立一座连接的桥梁 , 在广 阔的时空中发掘人类文化进步的意义。这也是文化遗产学的主要 任务之一 , 考 古 学 是一 门 科学 , 并 不是 一 般 人 认 为的 挖 掘 和 发 现 , 而是从考古调查、发掘、出土 , 到整理、分析、研究的一个 系统工程。所以 , 文化遗产学应很好地利用考古学的成果。文物 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 , 文物学是科 学地研究文物、认识文物价值、发挥文物作用以及怎样去管理保 护文物的一门学问 , 所以 和文 化遗产 学有 着直 接的 关系。 当然 , 考古学、文物学主要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 另外 , 作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科学的文化遗产学在 研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 , 还要借助民俗学、艺术学、文化 学、经济学 ( 特别是 旅游 经济 学 ) 、 保护中 的技 术和 材料 科学 等 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 使文化 遗产 学成 为一门 具体 的实 用的 科学。 目的永远只有一个 , 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 合理规范地利 用文化遗产 , 代代相传 , 后世永续。 规范地建立文化遗产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 随着全球遗产热的 升温 , 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将是历史的必然。当然 , 这需要众





21

多志向共同者的齐心协力。笔者在本书中无意去提出这门新学科 的理论与方法 , 这将留待我今后与热爱这门学科的同仁以及所有 热爱遗产事业的人们共同努力。在本书中 , 笔者将综合运用民族 学 ( 文化人类学 ) 、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文化学、民俗学、 艺术学、经济学 ( 尤 其是 旅游 经济学 ) 、保 护技 术和 新材 料学 及 其这些学科的分支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 在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比 较研究与现当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来对新疆的物质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系统的集中的研究。这在国内外还没有先河 , 所以难 度很大 , 不足之处肯定不会少 , 就权当抛砖引玉之作吧。 本书的指导思想 : 在国际化的大视野下 ,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 背景下 , 在共建和谐社会的人类理想的追求过程中 , 从保护世界 文化多样性的角度 , 对新疆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进行全方位的 审视和思考。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应和 全疆人民及全国人民一起 , 克服传统的新疆只作为边疆的边疆化 意识、边缘化意识 , 把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放在国际大环 境中考虑 , 把新疆作为中西亚乃至亚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 中心区域来看待 , 乌鲁木齐市郊不是有作为亚洲中心标志的“ 亚 心公园” 吗 ? 新疆不仅历史上是中国的重要版图 , 是世界多种文 明的融会之地 , 也是当代中国实施中西亚战略的中心地带 , 是中 国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等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阵地。新疆文化遗 产的保护与利用正是满足这些重要战略思想的 文化需要。正如 潘 光旦先生 1946 年 提出 的“自 然 一体 , 人 文 一史 , 天 下一 家” 的 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所追求的理想 世界 那样 , ① 是 世界文 化遗 产 保护与利用的最终目的。用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去保护新疆的文化 遗产 ,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重 ①

潘 光旦 : 《潘 光旦 文集》 ( 第六 卷 ) [ C] . 北 京 , 北京 大 学出 版 社 , 2000 年 ,

第 76—111 页。

2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要方式之一。 基本思路是 : 首先 , 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法将新疆 的文化遗产划分为两大类 , 逐类进行摸底、分类、分级 , 也即常 说的摸排。然后 , 对其意义、价值进行分析 , 主要分析其政治价 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科 学价值等。再后 , 对新疆的文化遗产的功能进行分析 , 从立法性 保护、技术性保护、项目保护、全民保护等方面 , 结合国内外的 有关经验与措施 , 对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可操作性分 析。最后 , 对新疆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承传 ( 主要通过正规 和非正规的教育 ) 和振兴等方面给予可行性的建议。 绪论部分提出总体设想 , 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视角、所运 用的理论与方法、框架结构等。开始对新疆的地理、历史作简略 的介绍 , 以及对新疆文化遗产作总体分类概述。随后为新疆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主 要 价 值 分 析 , 包 括 政 治、经 济、 文化、 历 史、 艺 术、科学等价值 ;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探讨 , 保护现状 及未来规划 ;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 以及可 持续性发展的利用 , 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等。然后对新疆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历史、艺术、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价值分析 ; 探讨新 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 及保护现状和发展方向 ; 分析新 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 展 , 及其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关系。最后为结语 , 对全书进行 了回顾总结 , 提出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 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 指出尚未解决的难题 , 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和几点希望。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第一节

新疆概述

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 图 , 在 昂首挺 胸的 金鸡 版 图的 西北 , 镶嵌着一块生动而又奇妙的造化之地 , 这就是本书研究的空间所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全 国总 面积 六分 之一 的 这块 土地 , 地理特征可用新疆 的“疆” 字来 形象地 描述 : 阿尔 泰山、 天山、 昆仑山三山夹着准噶尔、塔里木两个盆地 , 即众人皆知的“ 三山 夹两盆”地形。三横 代表 三系 山脉 , 两 个田字 则表 示 两个 盆地 , 整体字型象征着南、北及西面皆山脉环绕 , 与西方有着天然的地 理阻隔 , 而开口向着东 方 , 东部 无高 山相阻 , 有坦 途 通于 中原 , 便利于和东方的来往交流 , 寓意新疆与外界的交流自人类有史以 来就存在着天然的 “ 东倾 性”。① 所 以 , 新 疆 隶 属 中国 是 有 它 的 地理缘由的。这不是迷信 , 而是在交通通信极不发达的古代 , 地 理上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形成与巩固。自然地理 条件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 , 对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类 型及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是人 的生活方式 , 是民族的生活样法。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中 , 就创造出与之想适应的文化 , 因而文化有明显的地域性。不 同的文化特征和不同的 文化要 素 , 使 我们能 够识 别不 同的 民族 ,



田卫疆、 陈超 等 :

《正 确 阐 明 新 疆 历 史

[M] . 新疆人 民出 版社 , 2002 年 , 第 5 页。

新疆民 族史

新 疆 伊 斯 兰 教 史》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4

这就是文化的民族 性。”① 按 照 民 族 学 的经 济 文 化 类 型理 论 , 新 疆主要分为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的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绿洲耕牧 型 ( 主要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 ) 及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的以哈萨 克族为代表的盆地草原游牧型。这在研究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 用时有基本的类别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其价值和功能、针对 性的保护方法和利用方式。现在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利用和自然地 理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打开世界地图 ,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 , 是距离海洋最远 的地区 , 同时 , 又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我们可以想象 古时候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的情景 : 南来北往的人艰苦跋涉 , 来到 这里 , 在这里相遇相知 , 相互交流 ; 东进西出和西进东出的人在 这里擦肩 而 过 , 相 互 致 意 , 互 通 有 无。这 里 像 一 个巨 型 的 大 巴 扎 , 东南西北的人在此 穿梭 往来 , 或逗 留 , 或 定居 , 彼此 依赖 , 繁衍生息。所以 ,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 也是你 中有我、我中有 你 的 民 族 大 熔 炉。 人 如风 , 文 化 如 影 , 风 影 随 行。数千年来 ,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交替和演 变 , 生产生活在这里 的各 族人 民 , 一代 一代地 创造 出 灿烂 多彩、 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 , 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不可分割的组 成部分 , 也是世界文明的引以为荣的光彩篇章。 因此 , 我们在概述新疆文化遗产之前 , 完全有必要先把新疆 的历史地理作简要描述。因为 , 新疆的文化遗产就是产生和成长 在这块特殊地域上的历史见证 , 每一项文化遗产无不具有身在其 中的地理特征 , 无不打上数千年来的历史烙印。



徐万邦 : 《赫 哲 族 鱼 皮 服 装》, 载 祁 庆 富 主 编 《民 族 文 化 遗 产》

[ C] . 北 京 , 民 族出 版社 , 2004 年。

(第一辑)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25

一、地理特征 距今 10 亿年前 , 新疆当 时 还是 一 片汪 洋 , 碧浪 滔 滔。到 了 3 亿多年前的泥盆纪的“海 西” 地质运 动的初 期 , 地壳升 降才 使 得新疆这块陆地初步 形成。“海西” 地质运动 过程中 , 新 疆大 地 上岩浆喷发 , 高山叠起 , 初步 形成 目前 的地貌 格局。① 到 了距 今 6 000—7 000 万年前的第三纪 , 地 球上 又发生 了至 今未止 的年 轻 的地质运动———“ 喜马拉雅 造山运 动”, 印度 洋板 块 激烈 冲撞 亚 欧板块 , 使青藏高原 迅速 抬升 , 在 北面 遇到塔 里木 地 台的 抵抗 , 未能使新疆变 成 青 藏高 原 的一 部 分 , 但使 得 昆 仑 山、喀 喇 昆 仑 山、阿尔金山、天山 更加 高耸 , 阻 隔了 印度 洋、大 西 洋的 水汽 , 然后扭向东南延伸至横断山脉形成 系列褶 皱山 系。距今 1 200 万 年的第三纪上新世末以来 , 随着天山、阿尔泰山的进一步强烈隆 起 , 南北两大封 闭 盆 地 最 后 形 成。 沧 海桑 田。 至 此 , 今 日 新 疆 “三山夹两盆” 的地 理面 貌基本 形成。 又过了 若干 万年 , 新疆 大 地出现了人类 , 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 使这块土地日 渐美丽富饶 , 创造出的文化也愈加辉煌 , 留下至今的见证物——— 文化遗产 , 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新疆古称西域 , 意 为 中 国 的 西 部 疆 土。 本 书 研 究 的 空 间 范 围 , 是指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范围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 域。新疆 , 祖 国 面 积最 大 的 一 个 省 区 , 有 166 . 31 万 平 方 公 里 , 占全国土地 面 积的 六 分之 一。东 西 长 1 900 公里 , 南北 宽 1 500 公里 , 为有史以来的新疆各族人民提供了辽阔的活动舞台。新疆 两千多年前就成为沟通 东西 方交 通往来 的“丝 绸之 路” 沙 漠道、 草原道的枢纽地带。现在 , 仍然是祖国内陆通向中亚、西亚、南 ①

苗普生、 田卫 疆主编 :

2004 年 , 第 30 页。

《新 疆 史 纲》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 社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6

亚乃至欧洲的陆上桥梁。边境线长达 5 300 公里 , 东北与 蒙古 人 民共和国接壤 , 北方有俄罗斯为邻 , 西面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塔吉 克 斯 坦 , 西 南和 阿 富汗、 巴 基斯 坦、 印 度毗 连。① 周边国家的文化类型对新疆文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 尤其新疆的 很多现代民族都是跨界民族。由此可见 , 新疆文化形态的复杂性 和丰富性。 新疆的地貌特征很是明晰 , 三大山系包围两大盆地 , 山脉之 中又有许 多 山 间盆 地 和 谷 地。四 周 有 阿尔 泰、 帕 米 尔、喀 喇 昆 仑、昆仑、阿尔金等高山环绕。天山横亘中部 , 把新疆分为南北 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 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 疆 , 以北为北疆 , 吐鲁番、哈密盆地及巴里坤一带为东疆。南北 两大地块的环境、气候、物产判然有别 , 其历史轨迹、文化类型 也很是不同。所以 , 笔者在这篇论文中涉及的研究区域的划分也 主要分为东疆、南疆和北疆三大块。 阿尔泰山脉 , 蒙古语意 为“金 山”, 拱卫 着新 疆 的北 部和 东 北部。呈西 北、东 南 山 势递 减 走 向 , 中 段 在 中 国 境内 的 长 度 为 500 公里 , 平均海 拔 3 000 米 以下。南 坡 面迎 西 来的 水 汽 , 夏 雨 充沛 , 冬雪丰厚 , 气候湿润 , 林木繁茂 , 牧草优良 , 是理想的天 然牧场 , ② 孕育的是草原游牧文化。 天山山脉东西长 3 500 公里。在 新疆 境内西 起乌 恰 , 东迄 哈 密 , 由三列东西向平行的褶皱山脉和陷落盆地、谷地组成 , 如伊 犁、巩乃斯、昭苏、尼勒克、巩留、焉耆、拜城、乌什、博尔塔 拉、吐鲁番、哈密、巴里坤等山间谷地 , 新疆境内的天山长度约



苗普生、 田卫 疆主编 :

《新 疆 史 纲》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 社 ,

《新 疆 史 纲》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 社 ,

2004 年 , 第 31 页。 ②

苗普生、 田卫 疆主编 :

2004 年 , 第 32 页。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27

1 900 公里。山势西高东低 , 山体西宽东 窄 , 西段 宽达 400 公里 , 东段仅宽 100 公里 , 平均海拔 约 4 000 米 , 山地面积 约占新疆 总 面积的四分之一。天山降水较为丰富 , 是新疆干旱区的“ 湿岛”, 海拔 3 500 米以上终 年 冰雪 覆盖 , 分布 有 6 896 条 冰川 , 是新 疆 的珍贵的 “固 体 水库”, 也是 新 疆大 地 的 最重 要 的 河 水 补给 源 , 是新疆的生命之源 , 文化之源。 昆仑山脉 , 位于新疆南缘 , 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 包括帕 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 , 山势高峻 , 山体宽 广 , 平均海拔为 4 500—5 000 米 , 中巴边境的乔戈里峰海拔8 611 米 , 为世界第二高峰。较大的山间盆地有塔什库尔干、阿牙克库 木、喀喇米兰等。 海拔 5 000 米 以 上才 有 冰川 积 雪 , 水 源 奇缺 , 所以山地中森林草场资源贫乏 , 形成亚欧大陆山地中最为干旱的 沙漠景观。天山与喀喇昆仑山、昆仑山西接于“ 世界屋脊” 帕米 尔高原 , 古称为“ 葱岭”。“ 丝 绸之 路” 的南 路 和中 路 都经 过 这 里 , 充满天然险阻的帕米尔 , 成了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头堡 , 也 可以想象出“ 丝绸之路” 的艰险 , 也可以看出人类对于相互交流 沟通的愿望自古以来就是多么的强烈。 塔里木盆地 , 是由天山与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 围起来的世界上最大的 内陆盆 地 , 面 积约占 新疆 总面 积的 一半。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 平均海拔 1 000 米左右 , 其自四 周向 内 的圈层地貌景观很有规律 : 近山为戈壁砾石带 , 接着是散布在沙 海周围的绿洲带 ( 冲积 平原 带 ) , 中间 则是中 国 的最 大沙 漠——— 塔克拉玛干 大沙 漠 , 也 是世 界第 二 大沙 漠 , 面 积达 33 . 7 万 多 平 方公里。盆地边缘的古遗址 的分 布可 明显看 到沙 进人 退的 印记。 盆地西高东低 , 西部水源比较充足 , 绿洲大多分布在库车、于田 以西。在泉 水 或地 表 水 的灌 溉 滋 润 下 , 绿 树 成 格 田 为盘 , 日 照 长、温差大、成就了这块土地上独特的绿洲农业 , 孕育了这块大 地上的绿洲文明 , 也丰富了本书的研究对象。新疆的绿洲数量不

2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少于 1 000 个 , 总 面积 7 万 平方 公里 , 约 占 新疆 面积 的 4 % , 大 的绿洲有居民四五十万人 , 一般的有千百来户。罗布泊洼地是盆 地水系的最后归宿 , 海拔仅 780 米 , 可惜现已基本 干枯。盆地 东 端 , 有宽 70 公里左右的天然豁口 , 正好与甘肃的河西走 廊相连 , 是新疆与中 原 地区 交 通联 系 的 天然 通 道 , 也 是 古 丝绸 之 路 的 孔 道。 准噶尔盆地 , 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 , 呈三角形 , 为半封闭 性内陆盆地 , 面积 近 5 万平 方 公 里。盆 地 地 势 从 东南 向 西 北 倾 斜 , 海拔高度为 189—1 000 余米。中部为中国的第二大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绝大部分是固定或半固定沙丘 , 固定沙丘上 的植被 覆 盖 率 为 40 % —50 % , 半 固定 沙 丘 上 为 15 % —25 % , 为 良好的冬 季 牧 场。西 有 萨吾 尔、 塔 尔 巴哈 台 等 低 山 , 东 有 北 塔 山 , 西有阿拉尔山口、乌伦古—额尔齐斯河谷地 , 是自古以来的 交通要道 , 也是西来的润湿气流进入北疆的通道。所以 , 北疆孕 育的主要是以哈萨克为代表的盆地草原游牧文化。 新疆地处北半球中纬度 , 属于 中温带 和暖 温带 大 陆性 气候。 远离海洋 , 空 气干 燥 , 云量 稀 少 , 具有 典 型 的 盆 地干 旱 气 候 特 征 , 表现为冬夏 漫长 , 春秋 短暂 , 冬寒 夏热 , 日照 长 , 温 差大 , 降水稀少 , 蒸发强烈 , 相对湿度低。由于上述的地形特征 , 新疆 的降水量是从西 向 东减 少 , 北 疆 平 原区 为 150—300 毫米 , 南 疆 平原在 70 毫米以下 , 最少的托克逊只有 7 毫米 , 令人难 以想象。 南北疆冬季温度相差较大 , 而夏季相差不多。 吐鲁番盆地地势低洼 , 其中有一半的地方低于海平面 , 最低 点艾丁湖湖面海拔 - 154 米。6—8 月的平均气温在 30℃以上 , 最 高值达 47 . 6℃ , 是中国最炎热的 地方 , 故称 其为 “火 洲”。由 于 气候极度干燥酷热 , 水贵如油 , 吐鲁番人民发明了闻名于世的人 类工程———坎儿井 , 吐鲁番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较为完整的保 存。被法国知名学者誉为“ 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博物馆之一”。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29

水 , 历来被认为是生命之源 , 有水的地方基本上就有人类活 动的踪迹。新疆地区的河流大小共有 570 条 , 除了流 向北冰洋 的 额尔齐斯河、流 向 印度 洋 的奇 普 恰 普 河外 , 其 他 的都 是 内 陆 水 系。新疆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 冰川 调节的河流 , 径流比较稳定 , 多集中在夏季 , 保证了农业灌溉的 需求。所以 , 新疆的绿洲文明发生早 , 持续时间长。在众多的内 陆河中 , 与新疆自然生态、人们的耕作方式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是 塔里木河了 , 也是中国最大的内 陆河 , 全 长 2 437 公 里。它汇 聚 了南疆的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九条主要 水系 , 顺势而下 , 浩荡数千里 , 滋润着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片片绿 洲 , 最后奔泻至罗布 淖 尔 洼 地。① 遗 憾 的 是现 在 的 下 游 已断 流 , 据说正在采取 补 救 措施 , 但愿 天 遂 人 愿。伊 犁 河 流域 的 伊 犁 谷 地 , 被 称为“ 塞外江南”, 雨水充沛 , 气候宜人 , 草繁林茂。 山 间盆地草原 是 水草 丰 美的 优 良 牧场 , 还有 一 些 湖 泊如 博 斯 腾 斯 湖、艾比湖、赛里木湖、巴里坤湖等周围或芦苇遍地 , 或草场青 青 , 都是古代游牧民族首选的栖息之地 , 是新疆草原游牧文化的 发祥地。 新疆大地辽阔 , 美丽富饶。有发展农牧业的理想资源 , 有蕴 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玉石、黄金等矿产资源 , 以及多种 有色金属宝藏。这是发展新疆经济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疆同样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 将给新疆的综合发展、可持 续发展增添活力 , 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其实 , 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利用本身就和经济发 展密 不可 分 , 两者 相互 依存 , 同步 发展 , 相得益彰 , 不可偏废 , 赢则双赢 , 损则皆损。所以 , 我们研究新 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要站在与世界同步的平台上 , 要用综 ①

苗普生、 田卫 疆主编 :

2004 年 , 第 34 页。

《新 疆 史 纲》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 社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0

合的、发展的眼光 , 要从新疆整体发展的角度 , 要以对未来负责 的态度 , 去看问题 , 去考虑问题 , 去解决问题。 新疆自 古 以 来 就是 多 民 族 聚 居之 地 , 有 维 吾尔、 汉、 哈 萨 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 尔、塔塔尔、俄罗斯等 13 个世居 民族。根据 2000 年全 国第五 次 人口普查结果 , 新疆常 住人 口为 1 846 . 26 万 人 , 包 含 47 个民 族 成分。① 二、历史沿革 新疆及其毗连地区古称西域 , 如果从公元前 139 年 ( 汉武 帝 建元二年 ) 张 骞 出使 西 域算 起 , 到 清 光绪 十 年 ( 1884 年 ) 新 疆 建省止 , 西域之名沿用了 2 000 多年 , 其含义 是指 中国西 部的 疆 域。本篇的研究范围主要以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划为准。 1 . 先秦西域 新疆大地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考古资料表明 , 新疆已经发现 距今 1 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址。遗址点有 : 吐 鲁 番交河古城西南台地旧石器地点、乌鲁木齐东南柴窝堡东侧、塔 什库尔干河谷吉尔尕勒人类烧火遗迹、阿勒泰哈巴河多尕特彩绘 洞窟等处。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布全疆各地 , 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 ① 以大量细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 , 主要分布在哈密的七角井和 三道岭、乌鲁木齐柴窝堡、木垒县城南郊、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和 雅尔湖等地 , 均处于天山南北麓或山间小盆地上。②以大型磨制 石器为主要 特 征的 新 石器 文 化 , 主 要 分布 在 喀 什 疏附 县 阿 克 塔 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以及阿克苏的喀喇玉尔衮等处。③以 彩陶为重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 , 主要分布地有哈密五堡水库、巴 ①

《新疆 年鉴》 [M] . 乌 鲁木齐 , 新疆 年鉴 出版社 , 2001 年 , 第 496 页。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31

里坤石人子、奎苏地区、吐鲁番阿斯塔拉和雅尔湖、艾丁湖、乌 鲁木齐南山鱼尔沟、和硕、皮山等地。另外 ,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 家在新疆的三大山系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岩画。据这些遗址发掘 资料和一些文献记载可看出 , 这时的新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已有明显分工 , 产品交换已出现 , 与内地的联系也较密切。① 新疆特殊的 地 理位 置 使它 在 很 早以 前 就 是 古 代中 西 交 通 孔 道 , 是历史上各种族、各民族迁徙、定居、角逐和交汇融合的地 方。东来西往 , 南迁北移 , 形 成新 疆古代 史上 复杂 的 居民 关系。 新疆古代居民既有欧洲人种特征 , 也有蒙古人种特征 , 更多的人 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古代新疆是蒙古人 种同欧洲人种相互交汇的地带。 2 . 汉代西域 汉代 , 是新疆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西汉政府与匈奴为争 夺西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后十余年 , 到了 公元前 60 年 ( 汉宣帝神爵二年 ) , 匈奴日逐王降汉 , 匈奴在西 域 设立的“ 僮 仆都 尉” 随之 撤 销 , 至 此 天山 南 北 诸 地均 归 汉 朝 统 属 , 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汉 设 立 西 域 都 护 府 , 辖“ 三 十 六 国”, 治 乌 垒 城 ( 今轮台县策大 雅附近 ) , 郑吉被 任命为 首位都护。自 此 , “汉 之 号令班西域矣”。② 西汉末 年 , 王 莽篡 政 , 中 原与 西 域 的 关 系一 度 中 断。 东 汉 初 , 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 , 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对塔里木盆地 的统治。西域三十六 国此 时已 发展为 五十 余国 , 经 过 攻伐 兼并 , 西域各地渐被莎车、车师、于阗、鄯善四国所控 , 其中莎车势力 ①

本 书编写 组 : 《新 疆地方 史》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大 学 出 版社 , 1993 年 ,

第 11—12 页 。 ②

《汉书》, 卷 70 , 《郑 吉传》。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2

最大。东汉政府三绝三通西域既与当时西域形势有关 , 也与自身 势力的消 长 密 切联 系。 其间 , 班 超、班 勇 父 子 经 营西 域 功 勋 卓 越 , 彪炳千史。137 年 , 北 匈奴呼 衍王 被诛 , 汉匈 长达 300 余 年 的争夺结束 , 北匈奴势力最终退出新疆历史舞台。 自张骞凿空西域以后 , 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日渐密切。汉代统 一西域 , 使天 山 南 北与 内 地联 为 一 体 , 西 域 的 社 会经 济 空 前 繁 荣 , 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是前所未有的频繁。大兴屯田 , 兴 修水利 ,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冶铁技术等传入西域。西 域多品种的农作物 , 马、牛、驴、骆驼等牲畜都源源不断地进入 内地。西域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是比较发达的。语言文字的交流在 出土文物中都有充分的反映。汉代 , 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水平相 当高 , 并对内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在现存的新疆和内地的石 窟壁画中都有丰富的反映。 汉代的西域各族信奉萨满教、祆教、佛教。 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就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 期。在本章的下一节将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整体的线形文化遗产进 行介绍 , 在此从略。 3 . 魏晋南北朝西域 延续 360 多年的魏晋南北朝 , 中原政权更迭频 繁 , 处于大 动 荡大分裂也是民族大融 合的时 期。但 中原政 权对 西域 遣官 设职 , 推行政令却从未间断 , 西域各族人民也不自外于中原王朝。这时 的天山南北 也 形成 七 国对 峙 的 局面 , 天山 以 北 有 乌孙 国 和 车 师 国 , 以南 有 焉 耆、 龟 兹、 鄯 善、 于 阗 和 疏 勒 五 国。① 鲜 卑、 柔 然、高车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战争 , 也引起地 区政局的大动荡 , 但客观上导致了天山南北居民的一次自然的大 ①

本 书编写 组 : 《新 疆地方 史》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大 学 出 版社 , 1993 年 ,

第 53—55 页 。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33

融合和某种程度上的同化。这时的融合与同化 , 明显地表现出铁 勒化即突厥化趋势 , 为今天的新疆主体民族维吾尔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552 年 , 延续 200 多年的 突厥 汗国 建立 , 再 次 统一 蒙古 草 原和广大西域地区 , 为开拓祖国的北部和西部疆域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北疆草原上的石人雕像就是历史上突厥人的真实形象 , 古 突厥人有死后在其墓前立石人的习俗。 南北朝时期 , 今吐鲁 番盆 地出 现当时 西域 唯一 的 汉人 政权 , 史称“ 高昌王国”。处 于丝绸 之路 中点 , 在 中西 政治 往来 和经 济 文化的交流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 也是今天新疆文化遗产最 集中的地区之一。 这个时期西域与东西方的经济进一步加强 , 稻作技术、种桑 养蚕、缫丝织锦技艺传入西域 , 出现棉纺手工业 , 高昌布远销内 地。西域是 中 原、 中亚、 欧 洲 的 商路 要 冲 , 商业 十 分 发 达 , 分 “贡市” 与“ 互 市” 两种。 商 人 成 千 上 万 , 有 行 商 和 坐 商 之 分。 当时西域使用过的货币东西方的都有 , 与西域自铸的钱同用。 贸易发展 , 人民往来频繁 , 西域与内地的文化艺术的交流也 空前高涨。汉文化影响日益扩大 , 汉语、汉文使用越来越广 , 汉 文文书在尼雅、罗布泊遗址都有许多发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佛教在西域 空前发 展 , “ 国国有 大寺 , 城 城有庙宇 , 家家有塔龛 , 年年有佛会 , 月月做佛事 , 日日晨昏礼 佛。 ”① 尤其 是于 阗、龟 兹 , 成为 当 时 的佛 教 新 圣 地。这 时 , 佛 教文化由西域大规模传入内地 , 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西行僧人有朱士行、法显、宋云等 , 东传的西域高僧有佛 图澄及佛学大师鸠摩罗什等 , 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 位。道教公元 5 世纪也传入西域 , 多在高昌地区流行。祆教、 萨 ①

苗 普生、 田卫 疆 : 《新疆 史纲》 [ M] . 乌 鲁木齐 , 新 疆人民 出版 社 , 2004 年 ,

第 146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4

满教继续存在。 音乐主要是龟兹乐、疏勒乐、悦般乐、康国乐等 , 龟兹的音 乐家苏祗婆北周时到内地传技艺、定音律。西域舞蹈 , 现知的舞 曲有 《于阗舞曲》、龟兹 《小天》、疏勒的 《远服》 等。这个时期 的艺术多与佛教有关 , 主要是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和五彩缤纷的 壁画艺术 , 多保留在寺庙和石窟寺里。最早的石窟寺是疏勒国的 三仙洞 ( 今阿图什市郊 ) , 龟兹国的克孜尔尕哈 ( 今库车县 ) 、克 孜尔 ( 今拜城县 ) 等石窟 , 焉耆国的七个星石窟 ( 今焉耆回族自 治县 ) 等。其中的克孜尔石窟规模宏大 , 是我国四大石窟中年代 最早的。① 4 . 隋唐西域 581 年 , 隋朝建立 , 定都长安。结 束几 百 年的 分裂 局面 , 也 为统一西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83 年 , 突 厥正 式分裂 为东、 西 两部。 618 年 , 中国封建社会的鼎 盛时 代唐朝 建立 , 结束了 隋末 乱 世 , 实现了内地的统一。唐朝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力量 , 实现 东西的政治整合 , 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 , 政治影响远播 , 文化成 就达到新高峰。唐朝的版图地跨天山南北、葱岭东西 , 形成有史 以来的庞大帝 国。 在不 同 地方 采 取 相 应的 行 政 建 制 , 形 成 郡 县 制、羁縻州府制、军府制的一整套管理体制 , 有效地行使中央政 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 繁荣。 唐朝是一个华夷一统、空前开放的国家 , 对一切外来文化兼 容并蓄 , 其内容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及生产技术、生活 习俗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多族共居 , 多种经济互补 , 多元文化并 ①

苗 普生、 田卫 疆 : 《新疆 史纲》 [ M] . 乌 鲁木齐 , 新 疆人民 出版 社 , 2004 年 ,

第 146 页。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35

存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新篇章。 唐代的西域 , 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 带动商业经济更加 繁荣 , 天山南北及昆仑山北麓三条 丝路 同时开 通。① 突厥 语这 个 时期异军突起 , 文字也多达十余种之多。西域歌舞传入中原后更 是风靡两京。绘 画 吸收 了 内地 和 佛 教 艺术 技 巧 , 特别 是 吸 取 了 “健陀罗艺术” 的手 法 , 创作 了大 量精 品 , 在天 山南 北的 许多 石 窟和墓葬中都保留有这些绘画的真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于阗大 画家尉迟乙僧 , 是 掌握 凹 凸绘 画 技 巧 的巨 匠 , 其 作品 被 称 为 神 品 , 入唐后影响了一代画风。西域地区的石窟艺术 , 对内地的诸 多著名石窟影响也很大 , 有先后承袭关系。意识形态方面是多种 宗教和儒家学说并存。 840 年 , 建于漠北地区、一直 与唐 朝睦邻 友好 的回鹘 汗国 由 于天灾人祸而解体 , 一部南迁入中原 , 一部西迁。西迁回鹘分三 支 : 一支迁河西走廊 , 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 ; 一支经奋斗 建立了以吐鲁番为中心 , 地跨天山南北的高昌回鹘政权 , 史称高 昌回鹘或 西 州 回鹘 ; 一 支进 入 中 亚 草 原 , 史 称 葱 岭 西回 鹘 , 在 10 世纪中叶至 12 世纪 , 联合他族 , 建立 起强大 的喀喇汗 王朝。② 这是对西域影响较大而又深远的事件。 5 . 五代、辽、宋、金西域 五代、辽、宋、金时期 , 西域社会发生深刻变迁。经过重新 整合 , 到九世纪中后期 , 形成了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于 阗国三个我国西北地方政权。10 世纪伊斯 兰教 传入 喀喇汗 王朝 , 西域的多元文化和平共 存的格 局被 打破。经 过长 期的 宗教 战争 ,



苗 普生、 田卫 疆 : 《新疆 史纲》 [ M] . 乌 鲁木齐 , 新 疆人民 出版 社 , 2004 年 ,

第 199 页。 ②

本 书编写 组 : 《新 疆地方 史》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大 学 出 版社 , 1993 年 ,

第 103— 105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6

喀喇汗王朝于 11 世纪 初攻灭 于阗 国 , 与 高昌 回鹘 王 国对 峙并 立 于西域。12 世纪 30 年代 , 西迁 的西 辽立国 , 又使 西域地 区重 归 一统。① 高昌回鹘王国 , 建于 9 世纪 60 年代 , 亡于 13 世 纪 80 年代。 在建国后的三个多世纪里 , 回鹘人融合了东部天山南北的各族居 民 ,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高昌地处中西交通孔道 , 便于吸收东西 方文化成果 , 构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字先是突厥 文 , 后在粟特文基础上创造了回鹘文字 , 印刷术也广泛运用。音 乐舞蹈和绘画雕塑也十分发达 , 在柏孜克里克等石窟群中都有反 映。佛教在王国境内占统治地位。 喀喇汗王朝 , 9 世纪下半叶由塔 里木盆 地西部 和葱岭 以西 以 北操突厥语 族语 言 的民 族建 立的 政权 , 灭亡 于 1211 年。影 响 最 为深远的事件就是王朝接受了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 随着伊斯兰教的东传而 流入西 域 , 一 方面增 添了 新的 文化 内容 , 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偏见 , 使得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了毁 灭性打击与破坏 , “ 特别是 使维吾尔 民族在 绘画、泥 塑、雕刻 等 造型艺术方面 在 以后 出 现了 一 个长 达 数 百年 之 久的 空 白。 ”② 喀 喇汗王朝时期 , 是一个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思想文化间发生激烈 碰撞和融合的时代。这一文化转型期的重要文化成果是 《福乐智 慧》 和 《突厥语词典》, 建筑 艺术和 风格 也深 受西亚 伊斯 兰建 筑 的影响。 于阗国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个古老的塞人城邦 , 有着悠久的 佛教传统 , 佛教已渗 透到 社会 生活的 各个 方面 , 包 括 政治 领域。



苗 普生、 田卫 疆 : 《新疆 史纲》 [ M] . 乌 鲁木齐 , 新 疆人民 出版 社 , 2004 年 ,

第 205 页。 ②

本 书编写 组 : 《新 疆地方 史》 [M] . 乌 鲁 木齐 , 新 疆 人 民 出版 社 , 1992 年 ,

第 115 页。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37

11 世纪初 , 喀喇 汗王 朝攻 占 和 田城 , 于阗 地 区 被迫 改 信伊 斯 兰 教。 西辽王朝 ( 1124—1211 年 ) , 是 契 丹皇 族 耶 律大 石 在辽 朝 将 亡时西走中亚建立的封建王朝。西辽成中亚霸主后 , 允许多种宗 教自由传播。佛教再次兴盛 , 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传 到中亚 , 表现出明显的汉区艺术和汉文化的影响。 6 . 元明西域 13 世纪初的蒙 古 西征 及 对 天山 南 北各 地 的统 一 管辖 , 是 西 域史上非 常 重 要的 政 治事 件。1279 年 , 忽 必 烈 灭 南 宋 , 统 一 全 国 , 结束了南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 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新发展 , 同时也加强了西域各族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 联系和交流。元朝后期 , 中央政府权威减弱 , 天山南北实际治于 察合台汗国之下。 1437 年 , 察合台 汗 后代 秃 黑 鲁 帖 木儿 被 拥 立 为 汗 , 府 设 阿 克苏 , 建立东察合台汗国 , 使天山南北免于政治动乱。明代中央 政府只设了一个哈密卫 , 统辖当地军政 , 西域其他各地事实上都 为东察合台汗国管辖。秃黑鲁帖木儿及蒙古贵族集团皈依伊斯兰 教使西域东部地区也迅 速伊 斯兰 化 , 至 16 世 纪初 , 包括 哈密 在 内的西域大地 最 终 放弃 佛 教而 信 仰伊 斯 兰教。 1680 年 , 东 察 合 台汗国被准噶尔人灭亡。 自此 , 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 亦称察合台文 ) 和伊斯 兰教宗教观 念 为特 征 的文 化 体 系基 本 占据 西 域 的 主 导地 位。 此 间 , 以察合台文学为代表的 西域 各族 文化艺 术得 到了 很大 发展 , 史书 《拉失德史》, 歌舞 套曲 《十二木 卡姆》 等均 已形 成。哈 萨 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回、维吾尔等民族经过新一轮民族的 同化融合和文化的分化重组 , 开始走向近现代民族。 7 . 清代新疆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也是新疆疆域和新疆近现代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8

民族及其文化基本定型的时期。新疆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 1759 年 ( 乾隆二十四年 ) , 清 朝先 后平定 了阿 睦尔撒 纳与 大 小和卓的叛乱 , 统一了天山南北 , 结束了自元朝后期开始的长达 数百年的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的局面 , 使社会经济文化都获得了 前所未有 的 快 速发 展。1762 年 , 创 设 了伊 犁 将 军 府 , 驻 惠 远 城 ( 今霍城县 ) , 总统天山南北军政事务。清朝时新疆的主要宗教是 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 , 清政府实行政教分离、严禁宗教头目干预 政务的宗教政策 , 给新疆带来了近一个世纪的稳定发展局面。① 清政府在平定了浩罕支持的多次和卓后裔之乱 , 特别是 8 年 的张格尔叛乱之后 , 又驱逐 了 侵占、 残害 新疆 13 年 的外 寇阿 古 柏 , 到 1882 年收复被沙俄侵占 10 年之久的 伊犁。1884 年 ( 光 绪 十年 ) , 清朝政府 正式在 新疆 建省 , 取“ 故土 新归” 之 意 , 改 称 西域为新疆。自此 , 新疆作 为一 个固 定地名 沿 用至 今。设 省后 , 新疆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体制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 文化教育 也取得新的发展。 当代修志 , 后代写史 , 此间新疆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突出的是 一大批志书的编纂 出版。如 《钦 定皇舆 西域图志》 ( 简称 《西 域 图志》, 1782 年 ) 、 《钦 定新 疆 识略》 ( 简 称 《新 疆 识略》, 1821 年) 、《西陲 总统事 略》、《西 域闻见 录》 等。 关于 地 方的 志书 更 多 , 为研究新疆的重要资料 , 其本身也属于新疆的文化遗产。著 名的民间史诗 《江格尔》、《玛纳斯》 等在这一时期也大大丰富了 内容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②



本 书编写 组 : 《新 疆地方 史》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1992 年 ,

第 156— 189 页。 ②

苗 普生、 田卫 疆 : 《新疆 史纲》 [ M] . 乌 鲁 木齐 , 新 疆 人民 出 版社 . 2004 年 ,

第 387— 389 页。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39

8 . 民国新疆 从 1912 年清王朝统治新疆的覆灭 到 1949 年国 民党在 新疆 统 治的终结的 37 年间 , 是两 种完 全不 同的 社会 制度 和 历史 时代 的 衔接时期。其间 , 新疆先后处在杨增新、金树人、盛世才三大军 阀和国民党政府的相继统治下。由于权利纷争 , 政治黑暗 , 加之 外敌逼近 , 干涉侵扰 , 致使新疆社会经济凋敝 , 文化衰败 , 人民 贫困 , 社会动荡。直 到 1949 年 解放 , 新疆 这片 神奇 的 祖国 西 陲 热土 , 以及生存于其 中的 各民 族人民 , 才重新 走上 了 安定 祥和、 繁荣发展之路。①

第二节

新疆文化遗产综述

新疆有如此辽阔的地域 , 又有如此深厚的历史。这就决定了 新疆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富 , 且精彩纷呈。所以 , 我们在进一步研 究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前 , 必须先将新疆的文化遗产分 类、分级 , 进行全面的摸底和排查。摸清家底 , 才便于以后有针 对性地进行专项价值、功能分析 , 以便采取具体保护措施以及相 应的利用对策。才能做到既与国际接轨 , 又与国内和新疆的实际 情况相辅而行。 在对新疆文化遗产分类时 , 指导思想如上一章绪论所述 , 主 要以联合国教科文 组 织 1972 年 通过 的 《保护 世界 文 化与 自然 遗 产公约》、2003 年通过的 《保 护非 物质 文化遗 产公 约》 为 根本 标 准 , 同时结 合 2002 年底 颁 布 的 《中 华 人民 共 和 国 文 物 保 护 法》 的分类标准以及新疆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去分门别类。这虽然是

白 振声主 编 : 《新 疆现代 政治 社会史 略》 [M] . 北 京 , 中 国社 会科学 出版 社 ,



1992 年。

4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种尝试 , 但却非常必要。当然 ,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讨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与利用方式。 新疆文化遗产总体上分为两大门类 :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和新 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的整体介绍、逐类分析 , 都按照这两大 门类分别叙述。 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 : 文物类、建筑物类、遗址类。 文物类又分为可移动文物及石窟、石碑、岩画等。可移动文 物指新疆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 料、代表性实物等 ; 石窟主要指新疆的佛教石窟即千佛洞 ; 石碑 包括新疆各地的纪人纪事碑、东天山及北疆草原上的草原石雕人 像 ; 岩画指新疆山崖上遗留下的古人的大众艺术杰作。 建筑物类文化遗 产 可 分 为 古 建 筑 ( 如苏 公 塔 等 ) 、古 民 居、 古伊斯兰教建筑 ( 主要 是清 真寺、麻 扎 ) 、近现 代革 命及 历史 纪 念建筑 (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等 ) 等。 遗址类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古城遗址 ( 如交河故城、尼雅遗址 等 ) 、古佛塔佛寺遗址 ( 如苏巴什佛寺、安迪尔佛塔等 ) 、古墓葬 ( 如阿斯 塔那 古 墓群 等 ) 、新 疆 的古 人 类工 程 ( 如 吐鲁 番 的 坎 儿 井、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等 ) 。 新疆的非物质遗产可分为 : 民间文学类、音乐舞蹈类、民间 工艺类、风俗习惯类等。 民间文学类包括新疆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史诗等 ; 音乐 舞蹈类包括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 , 舞蹈艺术等 ; 民间工艺类包 括新疆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建筑艺术等 ; 风俗习惯类包括 的内容较 广 , 如新 疆 各 民族 的 衣 食 住 行、婚 丧 嫁 娶、礼 仪 节 庆 等。当然也包括新疆各民族的传统医学、游戏等等。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特点 是 口传 身 授 , 特 征 是与 人 民生 活 密 切 相关 的 活 态 文 化。 新疆的文化遗产规模有大有小 , 价值有重有轻 , 影响有深有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41

浅 , 涉及范围有广有狭。因此 , 在保护与利用每一类文化遗产的 过程中 , 再划分为四个等级 , 即世界级、国家级、省区级、地方 级 , 建立新疆文化遗产的四级制 , 便于分析研究 , 也便于管理保 护、利用监督。 在本节的最后 , 我们把闻名于世的“ 丝绸之路” 作为跨国跨 境的系列项目单独叙述。将其作为串通多种文化的线性文化遗产 项目 , 是世界文化遗产品类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新的发展。丝绸 之路是一棵几千年经久不衰的文明之葡萄藤 , 串起东西方为数众 多的文明之葡萄 , 它能让今日的我们以及千秋后代品尝养分浓厚 的文明之果 , 回味无穷。 一、物质文化遗产 1 . 文物类 (1) 可移动文物 指新疆各历史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资料、代表性 实物等。新疆境内发现 的这类 文物 种类 多 , 数 量大 , 包括 石器、 陶器、 铜 器、 铁 器、木 器、骨 器、 角 器、 漆 器、 玻 璃 器、 毛 织 品、丝织 品、棉 织品、 面食、 料珠、 文书、 乐器、 颜料、 金片、 钱币等大量的珍贵文物 , 还有许多具保存完好而完全自然形成的 “木乃伊”、品种多样的古生物化石等。这些珍贵文物大多珍藏在 新疆各地的博物馆内 , 便于管理、展览、研究、保护和利用 , 有 的流散于民间 , 甚至流失于国外 , 它们具有历史学、人种学、人 类学、美学、科学等方面的极高的价值。这类文物分珍贵文物和 一般文物 , 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级文物。由于新疆此类文 物数量太多 , 不可能一一列举 , 全面细细分析 , 故只能选其比较 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来说明。 ①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类型石器 : 石叶———端刮器 , 以吐鲁番交河

4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沟西旧石器地点发现的 石器 为代 表 , 有各 种刮 削器、 锯齿 状器、 圆盘状石刀、尖状器、钻器、雕刻器及形状不规则的石片、石刀 等 , 原料主要为火山凝灰岩、粉砂岩、硅质岩等。新石器时代大 量使用细石器、磨制石器 , 全疆各地基本上都有发现 , 其中以哈 密的七角井、吐 鲁 番的 阿 斯塔 那 等 地 发现 的 石 器 为 代表 , 有 石 核、石片、石箭头、石钻、石刀等。他们也利用石器工具 , 制作 木器、骨器、装饰品等。 ②陶器 最先出现的是以夹沙陶为主的陶器 , 也有少量泥质灰陶 , 均 为手制 , 火候较低 , 纹饰很 少。彩 陶出 现在 新 疆大 约距 今 3 000 年左右 , 从新石器时期至金石并用时期 , 新疆各地均有发现。器 形有陶罐、陶壶、陶杯、陶钵、陶盘等 , 多以器身带儿把器具为 特征。以哈密 五 堡 水库 等 地出 土 的 彩 陶器 为 代 表 , 有 双 耳 红 陶 罐、彩陶罐、单耳黑陶杯、瓮、盆等。新疆彩陶色彩的基本格调 是在红色陶衣上绘以黑色 , 也有在橙黄色或白色陶衣上绘以红色 的图案花纹。巴里坤大河乡出土的单耳彩陶壶 , 器物完好 , 色泽 鲜明 , 是东疆地区原始文化的一件珍品。和田约特干出土的陶器 上有陶塑粘贴 , 使古陶器具有浮雕效果 , 堪称一绝 , 大约相当于 南北朝时期。 ③铜器 距今 4 000 年前 , 新疆大地进入 青铜 时代。青 铜器在 日常 生 活中 逐 渐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有 铜 斧、 铲、 凿、 镰、 刀、 矛、 锅、 釜、镜及各种装饰物等 , 以罗布淖尔古墓沟出土的青铜器物为代 表。重要铜器文物有 : 察布查尔乌孙山出土的大型铜器—人面兽 足铜方盘 ( 战国 时 期 ) , 乌鲁 木 齐南 阿 拉沟 出 土 的距 今 2 400 年 的青铜双兽承盘 方座 器 ( 战 国时 期 ) , 新源出 土的 翼兽 铜环、 红 铜武士像 ( 古塞人遗物 ) , 天 山以北 造型 各异 的游牧 民族 使用 过 的铜刀等。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43

④铁器 新疆公元前 4 世纪—前 3 世纪铁器使用较为普遍。鄯善县 的 苏贝希出土了较多的铁器 , 有小铁刀、带钩、铁锥、铁镞、马衔 等。伊犁昭苏出土的一件铁犁铧 , 是西汉屯田活动的遗物。 ⑤毛织品 是新疆 40 年考古的最大收获之一 , 时跨 3 000 年 , 即从距今 4 000 年前直到唐宋 时期 都有 发 现。种 类繁 多 , 如 提花 毛毯、 平 纹毛织毯、平纹毛布各种编织毛带等。 ⑥丝织品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中心地段 , 丝织品文物出土量大类多 , 地 广时长 , 早到春秋战国 , 盛于 两汉 , 大 盛于 隋 唐 , 迄 止于 宋元 , 都有发现。楼兰汉锦、著 名的 尼雅“ 五星出 东方 利中 国” 锦等。 另外 , 还有很多的棉织品和麻织品文物出土。 ⑦文书 新疆各地发现的古代民族文字的木简和文书 , 涉及的文字达 十数种之多 , 且几乎都已 成为死文 字 , 故乃文 物之珍 品也。“ 吐 鲁番出土文书” 的数量达 3 000 件 以上 , 与别 处不 同的是 几乎 全 部用汉文书写。这些文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 ,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⑧钱币 新疆的钱币同样是丰富多样 , 有内地铸造、新疆出土的汉五 铢钱 , 也有东西文化合 璧的和 田马 钱学名 叫“汉

二 体钱”, 库

车等地发现的汉龟二体五铢钱 , 喀喇汗王朝钱币 , 甚至还在吐鲁 番、乌恰、库车等地发现了铸造于公元 4—7 世纪的波斯银币。 ⑨印章 印章往往是权力的象征 , 证明权力的归属。新疆发现的印章 主要有沙雅县的篆 文阴刻 的“汉 归义 羌长” 铜印 ( 汉朝 ) , 民 丰 县的篆文阴刻的“ 司禾府印” ( 汉朝 ) , 新和县的篆文阴刻的西汉

4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末任都护“ 李崇之印” ( 私人印章 ) , 还有吐鲁番地区出土文书上 保留的唐朝官印印文 , 清乾隆皇帝颁发给土尔扈特首领的虎纽纯 银印章等。 另外 , 还有金器、漆器、古尸、古生物化石、古代西域人的 服装服饰等 精 美文 物 在后 面 的 分析 中 再提 及 , 这 里就 不 再 尽 举 了。但是 , 有一点不得不 提。那 就是 19 世 纪中叶———20 世纪 中 叶 , 国外形形色色的探险家有学者、军人还有官员 , 如英国的斯 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日 本的 大谷 光瑞、 法国 的伯 希和、 德 国的勒柯克等 , 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 , 进入新疆等中国西部地区 考察和探 险。 虽然 留 下 了数 量 可 观 的 考察 报 告、 探 险实 录、 札 记、图像资料等 , 对 我 们 今 天 研 究 新 疆等 地 的 历 史、 民 族、 地 理、宗教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但是他们掠夺盗取了新疆重 要石窟和遗址里的数量巨大的珍贵文物 , 给新疆的文化遗产造成 了巨大的破坏和不可弥 补的损 失。以 至于东 方学 的研 究在 西方 , 这整个是一部新疆文化遗产的伤心史。前事不忘 , 后世之师。在 中国的命运已由中国人民自己主宰的今天 , 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新 疆的文化遗产保护好 , 研究透 , 可持续利用。建功当代 , 利在千 秋。我等学子同仁、爱国志士当责无旁贷。 (2) 石窟 石窟是佛教运用建筑和艺术形式宣传佛教教义与宗教实践的 产物 , 是佛教艺术重要的形式之一。在佛教的发展史上流行时间 长 , 影响深远。新疆的石窟遍布全疆 , 但主要集中在古代龟兹及 高昌地区 , 即现在的库车、拜城、新和县及吐鲁番盆地一带。下 面只将其中主要的石窟作一下简单介绍。 ①克孜尔石窟 是新疆最重量 级 的 物质 文 化遗 产 之一 , 位 于拜 城 县东 约 50 公里的克孜尔乡东南 7 公里戈壁悬崖上。是新疆最大的石窟 , 大 约建于公元 3 世纪 , 止于公元 8—9 世纪 , 是中国地理位 置最西、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45

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 , 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 阳龙门石窟并称 为“中 国四 大石 窟”。 目前 , 暴 露在 地面 上的 洞 窟有 339 个 , 壁画 有 5 000 多 平方 米 , 其 中窟 形 保 存 比 较完 整、 壁画保存较好的洞 窟约 80 多个。1961 年 被列为 第一 批国 家重 点 文物保护单 位。主 要 分 为供 僧 徒礼 佛 观像 和 讲 经 说法 用 的 支 提 窟、供僧徒居住和坐禅用的毗诃 罗窟 ( 僧房 ) 两大 类。① 由于 人 为和自然的双重破坏 , 这个伟大的“ 艺术宝库” 遭受的损毁让人 痛心不已 , 这从反面说明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 性。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的 所谓 探险家 掠取 了克 孜尔 及 其周 边石 窟 内大量的壁画、文书等珍贵文物 , 尤其是德国的勒柯克盗取的克 孜尔文物最多 , 造成的破坏也最严重。 ②库木吐拉石窟 新疆第二 大 石 窟 群 , 位 于 库 车县 西 约 25 公 里 处 的 崖 壁 上。 现已编号洞窟 112 个 , 建 造 年代 大致 分三 个 时 期 : 约 5—6 世 纪 的龟兹王国 时 期 , 约 7—8 世 纪 的安 西 大都 护 府 时期 , 9 世 纪 始 的回鹘时期。库木吐拉石窟的多元文化现象在世界佛教文化遗产 中占有特殊 的 地位 , 1961 年 被 列为 第 一批 国 家重 点 文 物保 护 单 位。 ③森木塞姆石窟 位于库车县东北约 40 公 里雀 尔达 格山 口 , 洞 窟 分布 在马 蹄 形的山谷里。分东西南北中 5 个区 域 , 中 区中 央为 一 寺院 遗址。 编号洞窟 52 个 , 约开 凿 于 公 元 4—5 世 纪 , 止 于 公 元 8 世 纪 以 后。在洞窟形制、壁画人物造型、敷彩、供养人服饰方面都有别 于龟兹地区其 他 石 窟 , 具 有典 型 的地 域 特色。 1996 年 被 列 为 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 莉 : 《龟兹 石窟 百问》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美术 摄 影 出 版社 , 2003 年 ,



卷首语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46

④克孜尔尕哈石窟 位于库车县西北 12 公 里的 盐水 沟畔 的雀 尔达 格 山脉 的丘 陵 地带。距洞窟约 1 公里 的沟 口 , 耸 立 着高 达 40 多 米 的克 孜尔 尕 哈烽燧遗 址 , 与 石 窟群 数 年 相 伴、隔 道 相 望。洞 窟 编 号 54 个 , 分布在 5 个 单 元组 合 内。建 造年 代 大 致分 为 两期 : 前期 为 6—7 世纪 , 后期为 8 世 纪 以后。 2001 年 被 列为 全 国 重 点文 物 保 护 单 位。 古代龟兹地区现存的著名石窟还有库车的玛扎伯赫石窟、阿 艾石窟 , 新和县的托乎拉克艾肯石窟 , 拜城的台台尔石窟、温巴 什石窟等。 ⑤柏孜克里克石窟 位于吐鲁番市东南 40 多公 里处 的火 焰山 峡谷 出 口一 处叫 木 头沟的半圆形山腰断崖平台上 , 一个个洞窟或就崖开凿 , 或倚崖 垒砌。现已编号的洞窟有 77 个 , 其中保留壁 画的约 40 多个 , 大 都开凿于公元 6—10 世纪 的麴 氏 高昌 王国 和回 鹘高 昌 王国 时期 , 是吐鲁番地 区 现 存 洞 窟最 多 , 壁 画最 丰 富 的 一 处 石 窟 群。 1982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鲁番地区的现存石窟 主要 还有 胜金口 石 窟、吐 峪沟 石窟、 雅尔湖石窟、大小桃尔沟石窟、七泉湖石窟等。每个窟群的具体 特征及相关数据在后面的有关表述中再行提及。① (3) 石碑 上面刻有图画或文字 , 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重要事件的标志 物。一般都树立在重要事件的发生地或重要人物曾经活动过的地 方 , 所以我们在这一节没有把石碑归于可移动文物类。同时 , 我 们把东疆、北疆广阔草原上屹立的一尊尊完好的大型石雕人像即



王 炳华 : 《新 疆 历 史 文 物》 [M ]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美 术 摄 影 出 版 社 , 1999

年 , 有 关章 节。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47

“草原石人” 归于这一类。例如 : ①汉裴岑碑 立于巴里坤。纪念东汉 敦煌太 守裴 岑西 出 阳关 , 大破 匈奴 , 斩杀呼衍王 , 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战后裴岑在战地立碑纪念。 ②汉任尚碑 藏在天山深处的 松 树塘 , 1980 年被 意外 发 现。碑 高 1 . 6 米 , 宽 0 . 65 米 , 记载了东汉西域都护任尚平匈奴的史事。 ③格登山纪功碑 伊犁昭苏县西境的格登山巅用青砂石雕刻的碑 , 全称是“ 平 定准噶尔勒铭格 登山 之碑”。碑 文用 汉、满、 蒙、藏 4 种 文字 记 载 18 世纪清军平定准噶 尔首 领达瓦 齐分 裂祖 国叛 乱 的这 一重 大 历史事件 的 经 过。碑 文 有 200 余 字 , 有 乾隆 皇 帝 亲 自 起 草 撰 写 的。2001 年 , 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左宗棠碑 哈密发现。记录了清光绪二年左宗棠及刘锦棠进军新疆平定 阿古柏叛乱 , 在哈密屯兵积粮备战的情况。 ⑤草原石人 新疆草原上石 头 雕刻 的人 像和 鹿石。 公元 6—8 世 纪 , 天 山 以北的突厥人有死后在墓前立一个石人作纪念的习俗。在温泉阿 尔卡特发现的 2 . 85 米 高 的石 人可 谓精 品。表 现的 是 古代 新疆 的 另一种文化传统———草原文化。① (4) 岩画 是指绘刻在岩石上的艺 术品。 新疆是 中国 岩画 最 多的 省区 , 有 40 多个县市发现了 岩画 , 一 般都 镂刻 或彩 绘在 环 境优 美的 山 区、河谷 , 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阿勒泰地区的岩画数量 ①

王炳 华 : 《 新疆 历 史 文 物》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美 术 摄 影 出 版 社 , 1999

年 , 第 9 —80 页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48

最多 , 有千幅以上 , 大多是反映古代游牧民的社会生活、经济生 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 是我国岩画最集中地区之一。另一 有影响的为呼图壁县 城西 南约 83 公里 处的 康 家石 门子 岩画 , 东 西长 14 米 , 高约 9 米 , 画面 面 积 120 多平 方 米 , 主 体 为原 始 社 会后期的生殖崇拜 , 还有各种动物图案。如此巨型岩画 , 中国目 前仅见 , 在世界上也属珍品。 2 . 建筑物类 ① 新疆这块干燥的亚洲腹地 , 具有草原、沙漠、绿洲的三大特 征。因此 , 像内地或其他地区那样壮丽堂皇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 或建筑群并不多。北疆辽阔的草原上游牧民族逐草而居 , 盘马弯 弓 , 有“ 行国” 之称 , 其 建 筑 多 为 便 于 拆 卸 搬 迁 的 毡 房、 蒙 古 包。南疆、东疆沙漠边缘的绿洲里 , 既缺乏大型优质木材 , 又缺 乏石材和其他建筑材料 , 但随处都有黏土。故在新疆的建筑体系 里 , 原生土建筑、全生土建筑和半生土建筑表现的力学性能和艺 术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 也 是新 疆建筑 的经 典代 表 , 各 种古 遗址、 古民居都是这 类建 筑。 10 世 纪 初 , 伊 斯兰 教 开 始传 入 新疆 后 渐 渐成为新疆的占优势的宗教 , 适应宗教活动需要的宗教建筑大量 兴建 , 主要有大量的清真寺、麻扎 ( 陵墓 ) 和经学院。所以 , 我 们把建筑物类分 为 : 一 般的古 建筑 , 古民居 , 古伊 斯 兰教 建筑 , 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建筑四类。 (1) 古建筑 指迄今仍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古代重要建筑物。由于上面 所述的新疆地 理 特 征 , 这 样的 重 要 建 筑物 留 下 来 的 并不 多。 所 以 , 这里仅以吐鲁番的苏公塔和伊犁将军府为代表。 ①苏公塔



张 胜仪主 编 : 《中 国民族 建筑》 [ M] ( 第二 卷 . 新 疆 篇 ) , 南京 , 江苏 科 学技

术出版 社 , 1998。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49

位于吐鲁番东南郊 , 又叫额敏塔、吐鲁番塔。建于清乾隆四 十三年 (1778 年 ) , 为纪念 吐鲁 番郡 王额敏 而建 , 因系其 子苏 来 满主持修建 , 故亦 称苏 公塔。是 新疆 现存最 大的 古塔 , 高 36 . 35 米 , 底部直径 11 . 5 民 , 上 部 直径 3 . 8 米。整 个 建筑 是 由高 耸 入 云的纪念塔、外观简朴的大体量礼拜殿、形体简练且尺度适当的 门殿、横向的平台基座四部分有机组合成的一幢十分均衡而又不 对称的雄伟的 纪 念 性建 筑。1988 年 , 经 国务 院 批 准被 列 为 国 家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伊犁将军府 位于霍城县惠远乡 , 南距伊犁河 7 公里 , 是清代中央政府 派 驻新疆的最高军政机构驻地。伊犁将军府旧衙及惠远旧城建成于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年 ) , 同治 十年 ( 1871 年 ) 伊 犁动乱 , 沙 俄入侵 , 被夷为平地 , 现存伊犁将军府及惠远城楼都是光绪九年 (1883 年 ) 在距惠远旧城西北 7 公里 处重建 的 , 基 本沿用 原来 模 式 , 为满汉风格。1996 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昭苏圣佑庙 新疆境内最大的一座喇嘛教建筑。对称布局 , 有山门、前后 殿、正殿、左右配殿、钟鼓 亭等。总 体布 局近 似内 地 佛教 寺庙 , 但各幢屋之间无廊相连 , 屋 顶采 用西 北地区 的汉 式大 屋顶 建法 , 立面用藏传佛教建筑艺 术处理。 从建 筑风格 分析 应为 晚清 之作。 2001 年 , 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 , 现存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喇嘛教建筑有 : 和静巴伦台 黄庙 , 和布克赛尔喇嘛庙及喇嘛塔等。 (2) 古民居 新疆有 13 个世居 民族 , 不同 民族 的居 住 方式 是不 同的。 维 吾尔族遍布全疆 , 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 , 结合当地地理、气候及 建筑材料条件 , 吸取东西方建筑技艺之精华 , 创造出灿烂的维吾 尔族建筑文 化。建 筑 结 构体 系 主要 是 木框 架 编 笆 墙体 系 和 原 生

5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土、全生土、半生土建筑体系。新疆的古民居以维吾尔族民居为 典型代表。 维吾尔族民居 以 其 基本 生 活 建 筑 单元 而 论 , 可分 为 两 大 类 ———阿以旺式民居和米玛哈那式民居。 阿以旺式民居主要分布 在塔里 木盆 地沙漠 边沿 的 城乡 地区 , 如于 阗、 墨 玉、 民 丰、 和 田、 莎 车、 喀 什、 库 车、 拜 城 等 地。 “阿以旺” 是“明亮” 的意思 , 阿以旺式民居是以阿以旺厅得名 , 阿以旺厅是该座民居中面积最大、层高最高、装饰最好、最明亮 的厅室。其他建筑单 元都 围绕 着阿以 旺厅 布置 , 建 筑 呈内 向性、 全封闭式。整个建筑的外观 除大 门入 口外无 任何 其他 门窗 洞孔 , 属于单层实体造型 , 抗沙能力强 , 私密性强 , 居住安逸。 米玛哈那式民居遍布全 疆。“ 米玛哈 那” 是维 吾尔族 民居 建 筑中的一组生活单元 , 有客房、前室、和厨房、餐室兼冬卧室等 组成。各地的此类民居各具地区特色 , 随各地的地理地势、气候 特征、人文 历 史、物 质 条件、 传 统 文化 等 方 面 的 不同 而 有 所 变 化 , 如喀什民居为高密度内向性的集聚式 , 库车民居呈内向性的 混合庭院式 , 吐鲁番民居是半开敞性高棚架式 , 以伊宁为代表的 北疆地区民居则是开敞式的庭院式。 ①和田民居 和田 , 古代城邦之国———于田国所在地 , 是丝绸之路南道重 镇。和田民居主要以户外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平面布置的 , 户外 活动中心有五种 , 即果园、庭院、外廊、阿克赛乃和阿以旺 , 其 他用房则围绕其自由展开。建筑结构主要为传统的木构架简支密 梁平屋顶体系。 ②喀什民居 喀什是新疆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维吾尔族集中居住的 古城。其地势起 伏 , 房 屋 密 集 , 街 巷 狭 窄。 房 屋 随 地 形 地 势 营 造 , 无固定的法定格局 , 不强 调对 称、日照 方 向、大 门朝 向等。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51

大的庭院有 100 平方米左右 , 小的 仅 3—4 平 方米 , 以 10—15 平 方米为最多。庭院空间围而不死、封而不闭 , 整个空间完整而又 丰富。喀什的高坎古城民居是这些特点的最集中表现。 ③库车民居 库车古称龟兹 , 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中路交通要道。东西方经 济贸易、文化的交流丰富了龟兹文化的内涵。龟兹民居也反映了 融合各路文化的特色 , 既有 阿以 旺式 和米玛 哈那 式的 综合 组合 , 又有中原汉式建筑风格的渗透融合。 ④吐鲁番民居 吐鲁番四周戈壁面积大 , 干旱酷热 , 降雨量少 , 是典型的内 陆沙漠气候。盆地中黏土层厚 , 为这个地区的生土建筑提供了得 天独厚的条件。一般住宅是一明两暗式的全生土拱形建筑或土木 结构的平顶房屋 , 也有的建成半地下室式的两层楼房 , 底层是全 生土拱形建筑 , 二层为米玛哈那式木结构平顶房屋。房子前面多 采用高棚架防晒。另一特征是吐鲁番随处可见的用以晾制葡萄干 的“ 荫房”, 有的在 开阔通 风处 , 大 多在 自家 房顶 上建 造的 , 成 为吐鲁番一景。依山而建的土峪沟村寨为典型代表。 ⑤北疆民居 北疆夏季没有南疆那样酷热干燥 , 水源较为丰富 , 但冬季比 南疆寒冷。北疆民居 以伊 犁为 代表 , 广 泛采用 果园 式 住宅 形式 , 房屋不作围合封闭 , 与果园融为一体 , 庭院开敞 , 环境优美 , 生 活便利 , 主次房 屋 布 局 合 理 , 设 置 齐 全 , 坦 然 舒 适。 房 屋 采 用 “一” 字形、曲尺形 , 布 置在 庭院一 角 , 结 构采用 的 是半 生土 建 筑体系 , 即土木混合结构 , 土墙承重 , 木梁、木檩、木椽和草泥 屋面。另一特点是十分重视沿街立面的艺术造型处理。 ⑥其他民族民居 新疆回族民居的 典型 形制 为三 合院、四 合 院、二 进四 合院 , 结构体系为木构架起脊、飞檐硬山形式 , 小青瓦、草泥或方砖铺

5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面 , 房屋呈对称布局 , 以单 幢建 筑方 式围合 空 间。新 疆蒙 古族、 哈萨克族的传统 民 居主 要 是适 合 游 牧生 活 的蒙 古 包和 哈 萨 克 毡 房。锡伯族民居一般 是围 墙成 院每家 自成 院落 , 正 房 坐北 朝南 , 与东北民居相似。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传统民 居既有维吾尔和其他民族的特点 , 又有邻国建筑的特点 , 城里居 民的居住特点是室内装饰装潢考究 , 与农牧区不同。新疆塔吉克 族民居除毡房外 , 还有传统的固定式民居 , 为适应帕米尔高原的 干寒气候特征 , 民居多呈集中密闭式布局。 (3) 古伊斯兰教建筑 新疆的古伊斯兰 教建 筑主 要分为 清真 寺 ( 俗 称礼 拜寺 ) 、 麻 扎 ( 陵墓 ) , 是新疆特 有的文 化遗 产。建筑 风格 主要 分为 西亚 阿 拉伯风格和中原汉式风格。新疆的伊斯兰教建筑遗产分布广、数 量多 , 现仅选其中重要的予以介绍。 ①艾提尕尔清真寺 坐落在喀什市 中 心的 艾 提尕 尔 广 场 西面 , 初 建 于公 元 1442 年 , 当时规模较小 , 后屡 经扩 建和 修葺 , 今日 所见 乃 1872 年 大 修后的版本。整个寺院的布 局为 不对 称的四 面围 合的 庭院 形式 , 长约 140 米 , 宽 约 120 米 , 由 门 殿、 礼 拜 殿、 讲 经 室、 学 员 宿 舍、沐浴室、阿訇 住 宅 等组 成 , 总 面 积 约 16 800 平 方米。 整 个 清真寺可同 时 容 纳 6 000 余 人 做 礼 拜 , 是 我 国 容 量 最 大 的 清 真 寺。礼拜寺入 口 门 殿为 砖 结构 采 用 穹 隆顶 , 中 设 伊斯 兰 大 拱 券 龛 , 两边两个不同高度、不同粗细的宣礼塔 , 整个门殿呈不对称 而均衡的造型 , 是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 也是古都喀什 噶尔的形象 标 志。2001 年 被 国 务院 列 为国 家 级重 点 文 物保 护 单 位。 ②阿帕克霍加麻扎 最早建于 1640 年 前后 , 是 明 末清 初新 疆伊 斯兰 教 白山 派 首 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陵墓采用了传统的伊斯兰教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53

陵墓建筑手法 , 大 穹 隆 顶 , 召 唤 楼 , 新 月 , 加 上 彩 色 釉 面 砖 衬 托 , 优美华丽 , 加上附属的礼拜寺、经堂、门楼等建筑 , 使得整 个建筑群丰 满 而又 和 谐。这 是 新疆 伊 斯兰 教 陵 墓 建筑 的 顶 尖 杰 作 , 1988 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秃黑鲁铁木尔汗麻扎 位于霍城县东北 20 多 公里处 , 建于 1363—1369 年。 陵室 采 用方形体上冠穹隆顶的 建筑 方法 , 设 为两 层 , 室内 采 取暗 回廊 , 使穹隆顶向方形体过渡。立面用竖长方形体中央设伊斯兰大拱券 龛 , 大龛边框以伊斯兰经铭文为主题 , 用几何纹、植物纹图案组 成的花 带 线 条构 成 装 饰 , 共 有 20 多 种 图 案 , 由 蓝、 绿、焦 茶、 红、黄、白等当地制造的彩色琉璃砖和马赛克镶嵌而成 , 具有强 烈的伊斯兰风格和浓郁的宗教色彩。这是我国早期伊斯兰建筑的 珍贵遗物 , 在 中国 建 筑史 上 具有 重 要 地 位。2001 年 , 被 国 务 院 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苏里唐・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扎 位于阿图什市东南 10 公 里处 , 是最 早皈 依伊 斯 兰教 的喀 喇 汗王朝的可汗 的 陵 墓 , 建 于唐 宋 时期 , 1990 年 被 列为 自 治 区 级 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由墓祠和清真寺组成 , 是新疆著名麻扎 , 现 在所见的是 1956 年在原址重建的麻扎。 另外 , 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还有 : 于阗大清 真寺、和田加满清真寺、莎车加满清真寺、库车加满清真寺、乌 鲁木齐陕西大寺、伊宁回族大清真寺等 , 喀什的玉素甫哈斯哈吉 甫麻扎、疏附的马赫穆德喀什噶里麻扎、库车的默拉纳额什丁麻 扎、吐鲁番的阿斯塔那艾力帕塔和加麻扎、哈密回王墓等等。 (4) 近现代革命及历史纪念建筑 这类文物主要 的 先 后被 列 为 自 治 区级 的 文 物 保 护单 位。 其 中 , 近现代革命纪念建筑方面 , 乌鲁木齐市有八路军驻新疆办事 处旧 址 ( 1938—1942 年 ) 、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总 支 队 旧 址 ( 1937—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54

1940 年 ) 、 毛 泽 民 烈 士 故 址 ( 1938—1941 年 ) 、 革 命 烈 士 陵 园 (1956 年 ) 、新疆各族人民烈 士纪念碑 ( 1956 年 ) , 伊宁市 有三 区 革命政府 旧 址 ( 1944—1949 年 ) 、 三 区 革 命 政 府 文 化 中 心 旧 址 (1948—1949 年 ) 、阿合买提 江等 烈士 陵园 (1959 年 ) , 尼 勒克 县 三区革命遗 址 ( 1944 年 ) 等。 近现 代 历史 纪 念建 筑 的 有和 田 墨 玉县的夏合勒克庄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的托乎拉克庄 园、和静县的满汉王府、吐鲁番鄯善县的鲁克沁王府、昌吉玛纳 斯县的陕西会馆等。① 3 . 遗址类 自古以来 , 新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因地理与生态环境 的不同特点而分为两大类 , 一是在南疆沙漠边缘的绿洲里耕作生 息 , 一是在北疆的辽阔草原上游牧繁衍。新疆 ( 尤其是南疆、东 疆 ) 气候干燥 , 降 水 量 极 少。 所 以 , 历 代 城 镇 兴 衰、 土 地 的 荒 芜 , 都与水密切关联。由于河流的改道及河水的干枯 , 新疆历史 上许多驰名的城镇因水而废弃 , 塔里木盆地的大风使沙漠不断扩 展 , 良田变成沙漠 , 城镇被沙淹没。再加上新疆高山峻岭中的优 质木材离古新疆居民区相距很远 , 交通又十分不便 , 使得优质木 材无法在建筑中使用 , 同时 也缺 乏石 材和其 他的 优质 建筑 材料 , 致使古代新疆的建筑物 先天不 足 , 缺 乏足够 的坚 固性 和耐 久性。 因此 , 新疆的遗址类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很大 , 种类也多 , 如古城 遗址、古佛寺佛塔遗址、古墓葬、古人类工程等等 , 这些遗址至 今仍然矗立在沙漠戈壁滩上或被埋于沙漠地下 , 是难得的新疆文 化珍品 , 也是难得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珍品。 新疆的遗址类文化遗产 , 是新 疆物质 文化 遗产 的 重中 之重。 珍品太多 , 难 以 取 舍 , 故 在下 面 的 简介 中 只 能 按 笔者 自 己 的 理 解 , 选取珍品中的极品加以欣赏似的介绍。 ①

根 据采访 时自 治区文 物局提 供的 材料。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55

(1) 古城遗址 汉代西域有几十个小国 , 其中在天山以北等地从事游牧经济 的属于“行国”, 天山 以南 从事绿 洲农 业经 济的为“ 城郭 之国”。 特别是一个绿洲城镇就是一个国家的东疆、南疆地区 , 由于自然 和人为的原因 , 废弃或遗弃的多 , 故新疆的古城遗址很多。汉唐 时丝路繁荣 , 建城多 , 留下的遗址也多。汉代的城多呈方形或略 带圆形 , 且规模较小 ; 唐代的城则规模较大 , 多呈方形 , 有些城 还两堡相连。古城是综合性最强的物质文化遗产。 ①交河故城 坐落在吐鲁番市西 10 公 里处 的高 台上 , 河水 从 四周 交流 而 过 , 是为交河。城市历史可上溯到西汉时的车师 ( 又称姑师 ) 王 国时期 , 现在 看 到 的主 要 是 高 昌 回 鹘 时 期 的 遗 迹。 全 城 长 约 1 600 米 , 最宽处约 300 米 , 无城墙 , 以约 30 米高的土崖为天然 屏 障 , 有南、东、西三座城门 , 城市集 中建 在中 南部长 1 000 米 的 范围内。一条中央大道串起一条条小巷 , 中南部是官署、民居还 有地宫 , 北部 是 集 中的 佛 教寺 院 区 , 1994 年 还 发 掘了 一 座 地 下 寺院令人惊叹。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好 的古城之一 , 同时 , 作为生土建筑 , 它的规模和完整性在世界范 围内也实属罕见。城市的房屋和街道 , 大都是利用自然地面向下 挖凿而成 , 整个交河故城像一座巨大的黄土雕塑 , 巧夺天工 , 堪 称是世界建筑史 上 的 奇观。 1961 年 3 月 被国 务 院 列为 国 家 级 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下 , 总结经验和教 训 , 再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②高昌故城 坐落在吐鲁番市东 40 公 里处 的木 头沟 三 角洲 地段。 城墙 高 耸宏伟 , 深陷的护城河轮廓 犹存 全城 成略不 规则 的正 方形 布局 , 分内城、外城和宫城三部分 , 周长约 5 . 4 公里。高昌 城奠基于 公 元前 1 世纪 , 起始为 屯兵 用的“ 高 昌壁”, 到 13 世 纪末 ( 元 初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56

废弃 , 使用 了 1 300 多 年。这 里 曾 是 古 代 新 疆 重 要 的 政 治、 军 事、经济、文化中 心 之一。 1961 年 被 国务 院 列 为 国家 级 重 点 文 物保护单位。 ③尼雅遗址 位于民丰县城 北 约 150 公 里 河 水 消 失的 尼 雅 河 下 游 三 角 洲 上 , 已为塔克拉玛 干 沙 漠 所 没 , 原 汉—晋 时 期 的 精 绝 国 都 所 在 地。在方圆 100 多平方公里的范围 内 , 考古学 家发现了 150 多 处 遗迹 , 有佛塔、寺庙、房屋、庭园、墓地、古城等。尼雅遗址的 象征———用土坯砌筑的佛塔历经 1 600 年 的历史 , 仍屹立 沙漠 之 中 , 是整个遗址的中心。 出土 ( 其实 应为出 沙 ) 文 物 类多 量大 , 其中的古代丝绸品种更是齐全 , 古籍上面记载或没有记载的丝绸 品种尼 雅 都 有 , 价 值 无 量 , 被 称 为 “ 中 国 古 代 丝 绸 博 物 馆”。 1996 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楼兰故城 位于若羌县的罗布泊西北岸孔雀河下游的干三角洲上 , 西汉 时是楼兰国 的国 都 , 西 域的 东 大 门 , 到 4 世 纪 末 , 古 城 逐 渐 荒 废。从遗址看 , 古城布局基本为正方形 , 总面积 10 万余 平方米 , 四周有城墙 , 设城门。东北区是佛寺区 , 西南区的居住区有仅存 的最显眼的土木混合结 构的“ 三间 房”, 据考 证为古 楼兰 统治 者 的衙门府所在 地。① 发 现的 大 量物 品 , 都是 无 价之 宝。 1988 年 被 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⑤北庭古城 位于吉木萨尔县城 北约 12 公 里处 , 是唐 代北 庭 大都 护驻 节 之所。古城城墙为内外两重 , 平面呈不 规则长 方形。外 城周 长 4 596 米 , 为唐朝构筑 ; 内城周长 3 003 米 , 在高 昌回鹘时 期修建。 ①

李 春华主 编 : 《新 疆风物 志》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129 页 。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57

出土文物也 主 要为 唐 代遗 存。 1988 年 被列 为 国家 级 重 点文 物 保 护单位。 ⑥石头城遗址 又称塔什库尔干古城 , 位于塔什 库尔 干县 府所在 地北 约 400 米 , 由唐代古城和清代城堡相接而成。古城建于山上 , 呈不规则 方形 , 城垣保存尚好。北墙 用土 坯垒 筑 , 长 约 380 米 ; 东墙 350 米 , 西墙 180 米 , 南墙 375 米 , 均为生石 垒筑 , 故称“ 石头城”。 这里曾是 唐 代 葱 岭 守 捉 故 址 所 在 , 古 城 东 部 为 清 代 蒲 犁 厅 城。 2001 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 年 , 新疆被 列 为国 家 级 的 古 城类 遗 址 还 有 : 乌 鲁 木 齐 市的乌拉泊古城 ( 唐—元 ) 、巴里坤县的大河古城 ( 唐 ) 、巴楚县 的脱 库 孜 萨 来 古 城 遗 址 ( 北 朝—宋 ) 、 于 田 县 的 圆 沙 古 城 遗 址 ( 汉 ) 、若羌县的罗布泊南古城遗址、若羌县的米兰古城遗址 ( 汉 —唐 ) 、民丰县的安 迪尔古 城遗 址 ( 唐 ) 等。被列 入 自治 区级 的 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遗址就更多了 , 篇幅有限 , 此处从略。 (2) 古佛塔佛寺遗址 ① 佛教是大约在公元 1 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新疆的 , 先由克 什 米尔传入于阗、龟兹、 疏勒 , 再 传 入若 羌、吐 鲁番 等地。 小乘、 大乘佛教都曾在新疆流 行 , 大 乘佛教 后来 占据 优势。 汉魏 期间 , 实力最强的于 阗、 龟兹、 高昌 逐 渐 成为 新 疆 当 时 的三 大 佛 教 中 心。因此 , 这三个地区遗留至今的佛塔、佛寺遗址最多。传入初 期所建的是效仿印度建

堵 波 ( 即 塔 ) , 后形 成新疆 佛教 建筑 的

塔院形制 , 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中心塔及中心塔柱形制。后又在辽 阔沙地和戈壁滩上出现了用夯土和土坯砌筑的高大寺庙形体——— 高台佛寺。唐朝及以后的新疆佛教建筑 , 又广泛吸取了中原庭院 ①

张胜 仪主 编 : 《中国 民族 建筑》 ( 第 二卷 . 新 疆篇 ) [M] . 南 京 , 江 苏科 学技

术出版 社 , 1998 年。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58

式布局形式 , 此类遗址高昌地区为多。 ①苏巴什佛寺遗址 位于库车东北约 23 公里的苏巴什北铜厂河两岸的小 山岗上 , 史称雀犁大寺、昭怙厘寺。现存遗迹主要为唐———回鹘时期留下 的, 有

堵波 ( 即塔 ) 、高 台寺、毗 诃 罗窟、 小寺 及僧 房等 , 应

属佛教传入早期建筑。河西部分的山冈上的北、中、南部各有一 座方形土坯塔 , 塔旁有寺庙遗迹和石窟。河东北、中、南也各有 一座土坯塔 , 南端还有一座周长约 318 米的方形寺 院遗址 , 塔 院 式 , 四周围墙 , 寺内遗物有塑像 , 壁画 , 龟兹文、回鹘文、汉文 文书及各朝各代的钱币 ( 包 括波斯 钱币 ) , 舍利盆 等。1996 年 被 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七个星佛寺遗址 位于焉耆县七个星乡 , 主要分布在该处的一片山丘上 , 俗称 千间房 , 建于唐宋时期。一沟渠从中将其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 相 距 300 米。废寺遗址内有大小建筑遗迹 18 处 , 南区主要 有佛塔、 大殿、僧房、禅房等 , 北区有佛塔和一些土坯建筑。遗址内出土 有绿釉方砖 , 凿有莲花纹花瓣的柱础石、泥塑佛头、木雕佛像和 一些绘有植 物 纹样 的 壁画 残 块 等。2001 年 被 列入 国 家 级重 点 文 物保护单位。 ③热瓦克佛寺遗址 位于洛浦县城西北 50 多公里的沙漠中。热瓦克 , 维 吾尔语 , 意为楼阁 , 因佛寺中土塔耸立而得名。寺院是以塔为中心的佛寺 建筑 , 由正方形的院落、中心的圆塔和院外的庙宇组成。该寺约 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是我国现存罕见的印度风格寺院建筑 , 对 于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及西域的佛教文化、建筑、雕塑、绘画等具 有重要意义。2001 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白杨沟佛寺遗址 位于哈密市西约 150 公里处的柳树泉农场附近。 遗址背依 天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59

山雪岭 , 散布在南北近 2 公里、东西约 0 . 5 公里范围 内的白杨 沟 两岸。主殿宽 50 米 , 坐 西向 东 ; 后殿 正 中一 高约 10 米 的 佛像 , 具有唐至西州回鹘时期的风格 , 反映了古代哈密地区曾信仰大乘 佛教的史实 , 是研究古代维吾尔人先民宗教信仰及新疆宗教历史 的实物资料。2001 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⑤莫尔佛塔遗址 位于喀什市东北 30 公里 处的 一台 地上。 现存 一 土建 佛塔 及 寺院遗迹 , 佛塔四周视野开阔。佛塔有三层方座 , 最下层每边长 12 米 , 最上边是个卵圆形 大顶 , 整 个佛 塔通 高 12 米多 , 塔边 的 高台是佛寺 的 中心 建 筑之 一。 2001 年 被列 入 全国 重 点 文物 保 护 单位。 ⑥台藏塔 位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乡的民居区里 , 即高昌古城附近。是 座高高矗立的生土建筑 , 当地 人称其 为地 藏塔。此 塔 规模 庞大 , 由前部、中部和后部三大部分组成。从形制看应是高台佛寺 , 采 用土木混合结 构 , 具有 高 昌佛 教 受 中 原佛 教 影 响 的 特点 , 据 分 析 , 该建筑可 能 建 于唐 代 或更 早 一些。 2001 年 被 列为 国 家 级 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 , 由于新疆古代信仰佛教的地域较广 , 故佛教建筑遗址 很多 , 古城遗址中也广为分布 , 故在叙述中放在古城遗址里一并 探讨。 (3) 古墓葬 这里所指的墓葬 不包 括伊 斯兰教 的麻 扎 ( 另 有类 属 ) 。新 疆 的古墓葬分布广阔 , 主要是在吐鲁番地区、南疆沙漠边沿、北疆 的阿勒泰地区等。由于气候条件特殊 , 新疆的古墓葬自然保护的 情况较好 , 故古墓葬出土的大量文物保护状况很好 , 因而价值品 位极高。是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阿斯塔那古墓群

6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位于吐鲁番市东南 约 40 公里 的阿 斯塔 那 哈喇 和卓 附近 , 南 邻高昌故 城 , 属西 晋 至唐 代 墓葬。 1959 年 以 来 , 中国 考 古 工 作 者先后在此进 行了 10 多 次发 掘 , 清 理过 的墓 葬 有 400 余座。 发 掘出土的丰富遗物是研究高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历史面 貌的重要的实物资料。墓葬群可分为三个时期 : 晋、十六国至南 北朝 中 期 ( 3—6 世 纪 初 ) , 麴 氏 高 昌 时 期 ( 6 世 纪 初—7 世 纪 中 ) , 盛唐时期即高 昌西州 时期 (7 世纪 中—8 世 纪中 ) , 三个 时 期的墓葬各有 其 特 点 , 墓 葬本 身 及 所 葬物 品 内 容 丰 富 , 保 存 完 好 , 价值 很 大。 1988 年 被 国 务 院 列 为 国 家 级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②焉不拉克古墓群 位于哈密市柳树泉。该墓群是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 人类文化遗存之一 , 其中出土的人头骨具有重要的人种学和体质 人类学价值。2001 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 , 新疆在 2001 年 被公 布 为全 国重 点文 物保 护 单位 的 古 墓葬群还有和静县的察 吾乎 古墓 群 ( 西周 时期 ) 、且 末县 的扎 滚 鲁克古墓群 ( 西周时期 ) 及洛 浦县 的山普 拉古 墓群 ( 战国 时期 ) 等。北疆的阿勒泰市西南 12 公 里的 山间 盆地 中的 切 木尔 切克 石 人及石棺墓群 ( 由 10 余 个文 物点 组成 ) 、 青和 县东 北 40 公里 的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 由分布 在 10 余 平方 公里 范围 内 的四 个墓 葬 群组 成 ) , 也 同 时 在 2001 年 被 列 为 国 家 级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4 . 古人类工程 新疆的古人类工程是指古代新疆人民出于生产或生活或军事 等目的 , 根 据 自然 条 件 而创 造 出 的 工 程。重 要 的 如 坎儿 井、 烽 燧、矿山遗址等 , 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 也是新疆人民对 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①坎儿井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61

新疆大约 有 坎 儿 井 1 600 条 , 分 布 于 吐 鲁 番 盆 地、 哈 密 盆 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木垒、阜康等地。其中以 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 , 分布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总长度 约 5 000 公里。被称为世界奇迹的新疆 坎儿井 是新 疆各族 人民 根 据自然条件和当地地形构造特征而发明的一种灌溉方式 , 其设计 构思巧妙、工程艰巨 , 被认为完全可与长城、大运河相媲美而并 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虽然现代水利工程完全可以取代坎尔 井 , 但它的历史、科 学、旅 游经济 等价 值是 非 常巨 大的。 所以 ,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文物保护的观念 , 把坎儿井作为新疆重要的物 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有专家呼吁 , 坎儿井应申报世界物质文 化遗产。 ②克孜尔尕哈烽燧 有叫克孜尔尕哈烽 火台 , 位于 今 库车 县城 西北 10 多 公里 的 盐水沟谷东岸戈壁平台上。为汉代所建的一种军事设施 , 分层夯 土 , 层中加有芦苇、树枝等。东西长 25 米 , 南 北宽 16 米 , 高 达 50 多米。在狂风 咆哮、 飞沙 走 石的 戈 壁滩 上 矗 立了 两 千多 年 不 能不说是一个 人 类 的奇 迹。2001 年 , 被 国务 院 列 为国 家 级 重 点 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烽燧还有汉 晋时期所建的古 楼兰 地区 的“孔 雀河烽 燧群”。另 外 , 乌 鲁木 齐 市郊区现存的烽燧有乌拉泊烽燧、盐湖烽燧、永丰村烽燧等。 ③奴拉赛铜矿遗址 位于伊犁尼勒克县城南约 3 公里的天山奴拉赛沟谷 , 伊犁 河 南岸。这是战国时期的铜矿采掘及冶炼遗址 , 对认识新疆当时的 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矿产采掘、冶炼技术的水平 具有重要的价值。奴拉赛铜矿有深达 30 米的 竖井 , 长 20 米的 采 矿平洞巷道 , 竖井、巷道内残留有支架坑木。如此深的竖井、矿 洞 , 矿石的 提 升 , 井下 的 通 风、 排水 , 技 术 工人 , 有 序 管 理 水 平 , 均要求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完成。冶炼地距矿坑不远 , 燃料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62

用木炭。遗址内发现的铜锭含铜量达到 60 % 以上 ① 。 2001 年 , 奴 拉赛铜矿以其在新疆的特有价值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新疆有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远不止上述这些 , 数量更多的自 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03 处 ) 、县市 级文 物保护 单位 ( 2 000 多 处 ) 无法全部列举 , 只能 在后 面的分 析中 提及。由 此 也可 看到 , 新疆文化遗 产 保护 与 利用 的 任 重而 道 远 , 吾 辈 当 竭尽 全 力 而 为 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的是人的生活本身 , 是人类创造的又一 种文化形式 , 其特点是活态的、无形的 ( 或称以非物质状态存在 的 ) 、口传身授的。民间 的生活 在时 间上就 循环 在这 类遗 产的 历 史空间之中。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 , 世居民族主 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塔吉克 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满族、锡伯 族等 , 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无形文化 , 所以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浩如沙海 , 灿烂如阳。 ( 一 ) 民间文学类 ② 1 . 民间文学 新疆的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 包括新 疆各民族人民 群 众 自古 至 今创 作、 承 传的 口 头 文 学 作品 , 主 要 有 : 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与故事、英雄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



苗普生、 田卫 疆主编 :

《新 疆 史 纲》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 社 ,

2004 年 , 第 48 页。 ②

雷 茂奎、 李竟 成 : 《丝绸 之路 民族 民间 文学 研 究》 [M] . 乌鲁 木 齐 , 新 疆人

民出版 社 , 1994 年。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63

谚语、谜语等。其艺术种类丰富 , 思想艺术价值独特 , 民族特色 鲜明 , 是新疆乃至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珍品。 (1) 神话传说 中国神话主要分为两大格局 : 蓬莱神话和昆仑神话。新疆的 神话传说 , 是 西域 各 民 族先 民 对 世 界 起源、 人 类 始 祖、自 然 现 象、社会生活等方面原始理解的最早记录 , 是西域早期文化的一 种凝结。西域各民族神话基本上属于昆仑神话范畴 , 主要分为以 下五种类型 : ①创世神话。又叫开辟神话。是反映西域原始初民对宇宙生 成的认识和他们最初的宇宙观以及原始信仰的神话类型。主要的 首推哈萨克族的 《迦萨 甘创世》, 迦 萨甘 是众 神之神 创造 天地 万 物 , 并形成了一套神祗体系 , 反映哈萨克族先民的游牧生活。维 吾尔族的 《顶地球的公牛》、《女天神造亚当》 以及关于“ 腾格里 创世” 的神 话 传 说。 还 有 柯 尔 克 孜 族 的 《创 世 纪》, 锡 伯 族 的 《天神和大地》, 蒙古族的 《日月之起源》 等。 ②人类起源神 话。反 映 西 域 各 民族 对 自 身 起 源和 价 值 的 认 识 , 渗透着浓厚的原始宗教和民族习俗气息 , 主要是始祖神话或 族源神话 , 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这类神话主要有 : 维吾尔 族的 《狼的后代》、《树 生子》, 以显示 他们是 狼的后代 , 树的 子 孙 , 及对“苍狼”“树 母” 的 图腾崇拜。 还有哈 萨克族的 《人 类 的由来》、《迦 萨甘创 世》、《白天鹅》 等 ; 塔吉克 族的 《公 主堡》 ( 即“ 汉日天种”) 、《造人 神话》、《鲁斯 塔木出 世》; 柯 尔克孜 族 的 《鹿妈妈》、《努赫》; 塔塔 尔族的“ 古丽奇 切克” 传 说中关 于 狼的崇拜 ; 达斡尔族的 《人类起源神话》; 蒙古族的 《天神造人》 的神话 ; 回族 《人祖阿 丹》 的 始祖 神话 ; 满 族关 于“佛 朵妈 妈” 的族源神话 ; 乌孜别克 族关于“ 阿丹 和好 娃” 的 神话 传说 等等。 其中哈萨克族的 《白天鹅》、塔吉克族的 《公主堡》 更具代表性。 ③自然神话。“万物 有灵” 使 得西域的 自然神 话抹上 了一 层

6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神奇瑰丽的色彩。影响 较大 的有 : 维 吾尔 族 关于 “ 苍天”、“ 太 阳”、“ 月亮”、“ 星辰”、“ 光”、“ 植物” 等自然崇拜的神话 ; 哈萨 克族关于月亮和太阳的神话 《月亮藏身》、《北斗星》 等 ; 塔吉克 族的 《冰山之父》、《月 亮神话》、《太阳 神话》、《地震神 话》 等 ; 柯尔克孜族的 《北斗星神话》、《启明星传说》 等 ; 蒙古族的 《麦 德尔娘娘开天辟地》、《天神之战》、《日月之起源》 等 ; 达斡尔族 的自然神话主要是“ 洞穴神话”。 ④动物神话。游牧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动 物的依赖关系 , 因此西域的动物神话 ( 包括动物保护神神话 ) 在 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以及蒙古族卫拉特人中广为流 传。哈萨克族中有关于“ 苍狼”、“ 天鹅” 的传说等 ; 塔吉克族有 关于“ 鹰” 和“ 鹰笛” 的神话传说 ; 柯尔克孜族的将动物作为图 腾崇拜 的 传 说 , 如 将“狼” 看 成 本 族 的神 等。 其 中塔 吉 克 族 的 《鹰笛》 较为独特。 ⑤英雄神话。各个民族的英雄身上都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的 历史、性格、精神和气质 , “ 英雄 崇拜” 观 念是世 界各地 不同 民 族的共同情结 , 西域的民族也不例外。主要有 : 哈萨克族的 《骑 栗色马的坎德拜》 等 ; 维吾尔族的 《英雄艾里・库尔班》、《轻・铁 木尔英雄》 等 , 其中 , 来自古代 英雄史 诗的 《乌 古斯传》 ( 又 称 为 《乌古斯可汗 的传 说》) 最为 著名 ; 塔 吉克 族的 《鲁斯 塔木 出 世》 等系列英雄神话 ; 柯尔克孜族的英雄神话 , 主要就是著名的 本民族英雄史诗 《玛纳斯》, 我们将其放在史诗类分析研究。 (2) 民间传说与故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人类的神话思维开始从巫术的实用 功利阶段向审美的表现性阶段过渡 , 艺术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的大 门。这时 , 传说与故事产生了 , 当然与神话之间也没有截然分明 的界限和划分标准。 西域的民间传说大体可分为 :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65

①氏族来源类。如哈萨克族的 《白狼》、《哈萨克民族名称的 传说》; 回 族 的 《回 回 的 来 历》; 柯 尔 克 孜 族 的 《四 十 个 姑 娘》 等。其中柯尔克孜族的 《四十个姑娘》 颇具代表性。 ②人物传说类。如维吾尔族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传说 《季帕 尔汗 ( 香妃 )》 等 ; 柯尔克 孜族 的 《卡 潘乌鲁》 等 ; 蒙古 族卫 拉 特人的历史传说 《巴 图尔浑台 吉的传 说》、《噶 尔丹的传 说》 等 ; 锡伯族的 《开凿察布查尔大渠的传说》 等。 ③地方风俗及人工物类。如维吾尔族的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的传说》; 塔吉 克 族的 《慕 士 塔格 的 传说》; 蒙 古 族卫 拉 特 人 的 《博格达山三峰 的传说》、《乌鲁 木齐三塔 的传说》 等 ; 柯尔克 孜 族的 《两棵白杨》、《苏 莱卡乌奇 坎山》 等。 关于日 常生活 器具、 衣物、乐器、居住地、婚俗等类的传说太多 , 在此不再细述。 西域的民间故事大体可分为 : ①魔法类。又称魔术故事或民间童话。如哈萨克族的 《骑黄 骠马的坎德拜》、塔吉克族的 《鹰笛》、达斡尔族的 《拇指孩儿》、 回族的 《白兔姑娘》 等。 ②动物类。大多是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发生的事 情。如维吾尔族的 《蚊子为什么只会哼哼叫》、《兔子为什么是豁 豁嘴》、哈萨克族的 《骆驼 喝水 为什么 四下 张望》 等 ; 寓 言性 的 动物故事有维吾尔族的 《驴、山羊、公鸡、刺猬和狼》、《石鸡》, 哈萨克族的 《狐狸 和狮子》、《两只鹿》, 柯 尔克孜族 的 《两只 小 熊》 等。 ③生活类。又称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 , 反映西域各族人民的 生活斗争或 家 庭、爱 情的 故 事。如 维 吾 尔 族的 《桑树 荫 影 的 故 事》、《富人和仆人》、《兄弟俩》、《可汗与卖酥糖的》 等 ; 哈萨克 族的 《三个吐塔姆兄 弟》、《聪 明的 牧羊人》、《迷信 天赋 的汗》、 《冬不拉和阿 肯》 等 ; 塔吉 克族的 《开 不败的 玫瑰花》、《热娜 古 丽》 等 ; 塔塔尔族的 《金鱼》; 蒙古族的 《马头琴的故事》 等等。

6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还有流传 于 喀什、 和田 一 带的 维 吾 尔族 民 间故 事 集 《鹦 鹉 的 故 事》 值得一提。 ④机智人物类。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要数维吾尔族深刻风趣的 《阿凡提的故事》 了。 还有哈 萨克 族的 《阿勒 达尔・阔 谢的 故事》 等。阿凡提的故事在新疆其他民族中也广泛流传。民间故事的前 两类以幻想成分为主 , 后两类以实际生活为主要成分。 (3) 民间叙事长诗 西域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 独特的自然环境 , 奇异的民族风 情 , 浪漫传奇的民间文学的传承形式 , 为古代新疆的民间叙事诗 的产生和流传提供了丰厚肥沃的文学土壤。西域的民族民间叙事 长诗 , 是自古以来长期生活在西域的各民族人民口头创作和流传 的长篇韵文作品。以 《玛纳斯》、《江格尔》 为代表的英雄史诗后 面单另叙述 , 这里主要是指其他叙事长诗。代表性的有维吾尔族 的 《艾里甫与赛乃 姆》、哈 萨克族的 《萨里哈 与萨曼》、《巴哈 提 亚尔的四十枝系》、柯尔 克孜 族的 《玛玛 克—绍波 克》 等。与 英 雄史诗的不同点是 , 主要人物具有的平民化特征。 (4) 民间谚语、谜语 正如维吾尔人说的 : “ 男人脸 上最美的 是胡 须 , 语言 中最 美 的是谚语。 ” 哈萨克人说的 : “ 最干净的水是泉水 , 最精练的话是 谚语。 ” 谚语是 人民 群 众 口 头 创作 的 一 种 短 小精 悍、 经 验丰 富、 寓意深刻的民间文学体裁。是反映新疆人民对自然、社会、劳动 和生活的富有智慧的理解和思考 , 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与此相关 联的还有民间谜语 , 虽小但却是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 , 是新疆民 间文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史诗 即英雄史诗 , 又称英雄叙事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 部形象化的历史 , 是这个民族文化精神形成发展期的活化石。以 民间口头传说的艺术形式 , 跨越世代的时空界限 , 是一个民族历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67

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知识的总汇 , 表达了一个 民族的精神个性 , 是一个民族英雄文化的百科全书。新疆最引世 人注目、成就最大的英雄史诗当属柯尔克孜族的 《玛纳斯》 和卫 拉特蒙古族的 《江格 尔》, 它们 与藏族 的 《格 萨尔 王传》 一起 并 称为中国民间文学著名的三大史诗 , 也完全称得上是世界级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 (1) 《玛纳斯》 主要流传于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中间。我国目前已出版的 柯尔克孜文版史诗 《玛纳斯》 是根据著名的“ 玛纳斯奇” 居素甫 ・玛玛依演唱的变体整理出版的 , 原资料本约 30 多万行 , 整理 后 出版的为 8 部 18 册约 23 万余行 ① 。史诗总名称 《玛纳斯》, 以 第 一代英雄“ 玛纳斯” 名字命名 , 也是 该诗第一 部的 名称。其 余 7 部均以本部史诗主人公名字命名 , 有机地构成总共 8 部的既相 对 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长篇英雄叙事史诗。 (2) 《江格尔》 是一部规模宏大、色彩瑰丽的蒙古族英雄史诗。经专门吟唱 《江格尔》 的民间 艺人“ 江格尔 奇” 多 年的 口头 传唱 , 主 要流 传 在卫拉特蒙古 ( 即西蒙古 ) 人民中间。史诗塑造了江格尔、洪古 尔等光彩夺目的英雄形象 , 表现了蒙古卫拉特人民追求和建立理 想之邦———“ 宝木巴” 的美好社会理想 , 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蒙 古族古代社会草原的生 活面 貌。全 诗包 括序 诗和 15 章 , 每章 主 要讲述一个中心人物及由此引发出一次战斗或一个事件。它是一 部用有韵律的语言描写了我国古代西域北方草原“ 英雄时代” 所 产生的英雄人物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丰功伟绩的伟大史诗。 ( 二 ) 音乐舞蹈类 ①

贺继 宏主 编 : 《柯尔 克孜 民间文 学精 品选》 [M] . ( 1—3 卷 ) , 北 京 , 中 国文

联出版 社 , 2003 年 , 第 42 页。

6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 音乐 新疆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独特瑰丽、丰富多彩。早 在西汉时期 , 西域的于 阗乐就 传到 了长 安 , 南 北朝 时 , 龟 兹乐、 疏勒乐、高昌乐、于阗乐、悦般 ( 天山以北的匈奴 ) 乐等流行于 内地。唐朝官制的十部乐中 , 就有三部 出自新 疆 : 《龟兹》、《疏 勒》、《高昌》。西域 音乐还通 过中原 传至日本 等亚洲 邻国 , 对 这 些国家的音乐舞蹈起到一定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西域音乐的辉 煌和传播的范围之广。所以 , 新疆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宝贵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 , 应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下面的叙述中我们主 要以维吾尔 族、哈 萨克 族的 音乐 为 主要 代表。 笔者 2004 年 在 新 疆艺术研究所考察时得知 : 维吾尔族的 《十二木卡姆》 已申报世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维吾尔族音乐 在新疆音乐里最享盛名 , 它继承了古代龟兹乐、疏勒乐、高 昌乐、于阗乐和悦般乐的艺术传统 , 又与中原汉乐、印度乐、波 斯乐长期交流 , 相互吸收 , 从而形成了精美绝伦、乐器丰富、具 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也是世界音乐宝库 中的精品之一。维吾尔族音乐地区特征比较明显 , 形成了几个不 同的音乐色彩区 : 南疆色彩区、 东疆色 彩区、刀 郎色 彩区。 ( 刀 郎地区包括巴楚、麦盖提、阿瓦提县以及麦盖提与莎车县接壤的 乡村。“ 刀郎” 是 当地 人对 这片 地 区的 自称。 这二 年 以“ 刀 郎” 为艺名的一位歌手红遍 大江南 北 , 唱 片发行 量创 内地 歌手 记录。 这从另一面可看出维吾 尔族音 乐的 魅力之 大。) 南疆 色彩 区范 围 广 , 内容、形式又因地而异 , 主要又分为和田、喀什、库车等地 区风格。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民间歌舞 音乐、民间器乐等。 在维吾尔族音乐中 , 最值得自豪的是驰誉中外的维吾尔古典 乐曲 《十二木卡姆》 ( 十二部大曲 ) , 它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69

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 , 也是维吾尔民族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艺 术瑰宝 , 它包括了古典诵颂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即 兴乐曲等 340 多首 , 因流传地区不同而分为“喀什木卡姆”、“ 刀 郎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 伊犁木卡姆” 五种。其中以“ 喀什 木卡姆” 的规模最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调最丰富。每个“ 木卡 姆” 都由大乃格曼、达斯坦、麦西来甫三大部分组成 , 以“ 散序 ———中板———热烈的快板” 这种速度的程式发展。十二套“ 木卡 姆” 连续演唱一遍需要 20 多个小时 ① 。 (2) 哈萨克族音乐 哈萨克族人民纵马草原 , 驰骋于天地之间。有“ 唱着来 , 唱 着去” 的从容豁达 , 有“ 歌声和骏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 的怡 然潇洒 , 这样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哈萨克民歌的调式、曲式简洁 明快 , 朗朗上口。乐 器主 要有 冬不拉 ( 二弦 琴 ) 、火 布兹 等弦 乐 器和四孔竖笛斯布兹厄。“阿肯” ( 民间歌手 ) 弹唱会是原生态的 歌的海洋 , 笔者曾多次参加过这类阿肯弹唱会 , 真正领略到哈萨 克人民对音乐的极大热爱。按本民族传统习惯 , 哈萨克族民间音 乐可分为 “安” ( 泛指 歌曲 ) 和“ 魁” ( 泛 指器 乐 曲 ) 两 大类。 《六十二阔 恩 尔》 是 哈 萨 克 族 民 间 古 典 音 乐 , 意 即 “ 六 十 二 套 曲”, 是哈萨克族人民 在长期 生产 和生 活实践 中 , 发 展马 上文 化 与草原文化 , 借鉴中原文化与丝路文化而形成的具有浓郁民族特 色的艺术总集 , 包括神话、诗歌、音乐、舞蹈、曲艺等 , 通过乐 器演奏、冬不拉弹唱、独奏、合唱、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以 及诗歌吟诵等形式进行表现 , 现正在收集整理中。 (3) 柯尔克孜族音乐 与哈萨克族相似 , 散发着草原的新鲜气息。歌曲、歌词大多 ①

李春 华主 编 : 《新疆 风 物 志》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 205— 206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70

由“ 阿肯” 创作、加工和传播 , 有牧歌、叙事歌、风俗歌等。主 要伴奏乐器为本民族特 有的 弹拨 乐器库 姆孜 ( 三弦 琴 ) 。 柯尔 克 孜族民间音乐往往与民间诗歌一起同根发苗 , 民间有许多享有盛 名的“ 阿肯” ( 能即兴编唱的诗人和歌手 ) 、“依尔奇” ( 民歌手 ) 、 “库姆孜奇” ( 能自弹自唱的水平很高的库姆孜演唱者 ) 、“ 玛纳斯 奇” ( 专门演唱 《玛纳斯》 的歌手 ) , 他们是传承、发展、保护与 利用新疆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 另外 , 新疆的蒙古族民间歌曲以长调为主 , 短调为辅。锡伯 族、达斡尔族仍保留着本民族古老的东北传统风格。塔吉克族民 间歌曲富有高山民族热情奔放的音乐风韵 , 还有独特的乐器——— 用鹰翅骨做的短笛“ 那艺” ( 即鹰 笛 ) 。塔 塔尔族 民歌节奏 轻松、 善于抒情 , 广泛使用手风琴、曼陀林、吉他等乐器伴奏。还有回 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音乐 , 皆各具特色 , 它们共 同构成了新疆这个美妙 的“歌 舞之 乡”, 将越 来越受 到全 国人 民 和世界人民的赞赏。① 2 . 舞蹈 舞蹈是音乐说出话后的 反映。“能歌 善舞” 是 新疆各 民族 的 共同特点 , 尤其是维吾尔族 , 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音乐舞蹈都 属于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1) 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艺术可追溯到古西域著名的 《胡旋舞》、《胡腾 舞》、 《柘 枝 舞》 等。动 作 优 美、柔 和多 姿、 富于 变 化 , 尤 以 颈 部、头部、手腕动作和身体 的旋 转最 为出色 , 著名 的 有盘 子舞、 顶碗舞、普塔舞、大鼓舞、萨巴依舞、萨玛舞等 , 但最为流行的 还是“ 赛乃姆” 和“ 夏地亚 那” 两 种舞蹈。“ 赛乃姆” 舞有时 一



李 春华主 编 : 《新 疆 风物 志》 [ M] , 乌 鲁木 齐 , 新 疆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 206— 208 页。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71

人独舞 , 有时两人对舞 , 也有时三五人同舞 , 在乐队伴奏下 , 群 众拍手唱和。各地风格也有所不同。“夏地亚那” ( 意为欢乐、欢 快 ) 舞是一种在节日和盛大集会时跳的集体舞蹈。南疆部分地区 流行的“ 刀郎赛乃姆” 舞 , 动作刚劲有力、热情奔放 , 被誉为维 吾尔族的“ 民间艺术之花”。 (2) 哈萨克族舞蹈 哈萨克人民在冬不拉琴的伴奏下 , 跳“ 卡拉久赫拉” 舞 , 动 作简朴、刚健。题材多 与 骑 马有 关 , 如 《走马 舞》、 《跑马 舞》、 《骏马奔腾》 等 , 跳 时两肩 耸动 并旋转 , 动作 粗犷 潇洒 , 表现 了 草原牧民的豪迈性格。生产、生活的一些特征也在舞蹈中有所表 现。 另外 , 柯尔克孜族舞蹈最大特点是贴近生活 , 模仿游牧 , 狩 猎 , 生产劳动等。塔吉克族舞蹈多是一对或若干对男女同舞 , 有 手鼓、鹰笛、六弦琴等伴奏 , 雄鹰飞翔的英姿常被融于舞蹈动作 之中。其他民族的舞蹈也各有特点 , 而且民族之间的舞蹈还互相 借鉴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由此可看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 融会。① ( 三 ) 民间工艺类 1 . 手工艺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 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各民 族本身的审 美 习惯 , 形 成了 颇 具本 民 族特 色 的 传 统手 工 制 作 艺 术 , 也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由于新疆民族多、手工艺种类 多 , 我们不可能一一详细叙述 , 只能精选主要民族的具有代表性 的手工艺加以介绍 , 也便于后面的分析和论述。民族我们以维吾 尔族、哈萨克族为主 , 手工艺种类主要分为服装服饰类、生产生 ①

李春 华主 编 : 《新疆 风 物 志》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 209— 211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72 活类。

(1)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 , 分布最广 , 手工艺种类也最为 丰富。其服装服饰色彩艳丽 , 款式多样 , 做工精细 , 其他工艺制 品也是造型奇特美妙 , 工艺考究。 ①服装服饰类。维吾尔族是一个特别爱美的民族 , 传统服装 服饰都比较别致、鲜艳。男子通常身着短衣、长裤 , 外罩一件斜 领无扣的“ 袷袢” 长袍 , 腰系一条方巾折成的布腰带 , 头戴名为 “朵帕” 的四棱圆形 小花 帽 , 冬季 则戴 圆形皮 帽 , 脚 穿长 筒皮 靴 或毡靴。女子则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 艾得丽斯” 绸连衣裙 , 外 套黑色绣花短背心 , 下穿长裤 , 脚穿长筒皮靴或皮鞋 , 头戴小巧 精致的绣花小帽或纱巾。中年以上妇女多在帽子上蒙以大幅白色 或棕色的长头巾 , 冬季也戴圆形皮帽。在装饰上面更是讲究 , 妇 女喜欢戴耳环、手镯、项链 , 并善于描眉、染指甲、梳长辫 , 头 发后别一把新月形的梳子。服装服饰的本民族特点异常明显。 维吾尔族重要 的 服 饰工 艺 就 是 擅 长刺 绣 , 主 要用 于 装 饰 花 帽 , 光刺绣种类就有扎绒刺绣、十字花刺绣、格子架刺绣、钩花 刺绣、盘金银绣、串珠片绣、丝绒平绣、丝线结绣、扎绣、串绣 等 , 花帽主要纹 样 花 卉、 禽 鸟、昆 虫、 果 实 和 各 类 几 何 形 图 案 等 , 传统工艺复杂精细。① ②生产生活类。主要 指生 产生 活中的 有特 点的 用 具和 用品。 主要有以下几种 : 玉雕作品。新疆自古以产玉著称 , “ 昆山 玉”、“和 田玉” 享 誉世界。制作方法有琢、磨、碾、刻、镂等 , 主要是生活用品和 装饰品。



白振 声主 编 : 《中 国民 族 百科 全 书》 [M] . 第 7 卷 , 北 方 妇女 儿 童出 版 社 ,

香港源 流出 版社 , 2001 年 , 第 319— 320 页。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73

铜制工 艺 品。 大多 以 红 铜 为 原料 , 经 过 冷砸 成 型 , 打 制 光 洁 , 有壶、盘、碗、杯、缸等。铜制用具和装饰品的表面精心雕 刻出单一或组 合 的 花 纹 图 案 , 技 法 有 凸 雕、欧 雕、 刻 线、 镂 空 等。 地毯。新疆地毯是维吾 尔族历 史悠 久的 手 工艺 品 , 品 种多 , 色艳质细 , 经久耐用。花纹大多整齐对称 , 线条粗犷 , 色彩对比 强烈。有铺于室内走廊 , 有 悬挂 于厅 堂之壁 , 能使 得 满屋 生辉。 可分为铺毯、挂毯、坐垫毯、褥毯等。 印花布和艾得利 斯 绸。维 吾 尔 族 的 民 间 印 花 布 , 是 把 手 工 的、独创的印染技术与民族风格的图案融为一体的、具有装饰和 乡土味的、典型的手工艺品 , 印花方式分为木模彩色印花和镂版 蓝印花两种 , 图案也多采用民族纹样。艾得利斯绸是按照图案要 求 , 在经线上 扎 结 进行 染 色的 一 种 绸 料 , 深 受 维 吾尔 族 妇 女 喜 爱。 英吉沙刀。因产于英吉沙县而得名 , 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其 造型美观、刀体平整、刀 口锋 利、 刀把 镶 嵌着 银、铜、 玉、骨、 宝石等 , 并配有精致皮鞘。 乐器。民族乐器不仅是为演奏音乐 , 同时还是精美独特的手 工艺品。维吾尔族的乐器大体有吹奏、拉弦、弹拨、打击乐器等 数十种之多。吹 奏乐 器中 有笛子、 唢呐、喀 纳依 ( 长 喇叭 ) 、 巴 拉曼等。弦乐器主要有 萨他尔、 艾捷 克等。弹 拨乐 器 有都 塔尔、 热瓦甫、弹布尔、卡龙 和扬琴 等。打 击乐器 有达 甫 ( 手鼓 ) 、 纳 格拉 ( 铁鼓 ) 、恰赫恰克 ( 对石 ) 等。① 另外 , 还有维吾尔族的工艺木箱、陶器、花毡等别具一格的 手工艺品 , 技艺精湛 , 美观实用 , 深受人们的喜爱。 ①

白振 声主 编 : 《中 国民 族 百科 全 书》 [M] . 第 7 卷 , 北 方 妇女 儿 童出 版 社 ,

香港源 流出 版社 , 2001 年 , 第 234— 235 页。

7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牧业文化的代表 , 服装服饰带有浓厚的高寒草原 上畜牧生活的特征 , 用料多为牲畜的皮毛 , 羊皮最多。男服讲究 潇洒、舒适、方便 , 女服美观大方。哈萨克族的手工艺主要有刺 绣、雕刻和图案艺术。日常 生活 中由 于和马 朝 夕相 处 , 故 马鞍、 马嚼子等马具也很是考究。 ( 四 ) 建筑艺术 新疆的建筑种类本文在前面的建筑类物质文化遗产中已较全 面地叙述 , 主要分为古建筑、古民居和伊斯兰教建筑等。他们的 建筑艺术各具特色 , 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属于传统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它们的艺术特点将在后面的艺术价值分析章 节中再行探讨 , 这里不再重复。 ( 五 ) 风俗习惯类 新疆的世 居 民 族 有 13 个 , 各 民 族 的 风 俗习 惯 都 颇 具 特 色。 由于主要的几个民 族维吾 尔、哈 萨克、 柯尔 克孜、 回、塔 吉克、 塔塔尔、乌孜别克等信仰伊斯兰教 , 所以他们的风俗习惯受伊斯 兰教影响较大 , 节庆也以宗教节日为主。同时也保留有各自民族 的优秀传统。绿洲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容丰富 , 很多风俗习惯已 经深入人心 , 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所以笔者认为暂 时没有必要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特意进行保护 , 但可以作 为丰富人们生活 , 吸引外地旅游者的重要方式而加以利用。如哈 萨克族的赛马、叼羊、姑娘追 , 锡伯族的射箭 , 维吾尔族的高空 项目“达瓦孜” ( 高 空走 绳 ) 等能 引起 很 多人 的 兴趣。 几 年前 , “达瓦孜” 的 第六 代 传人 阿 迪 力带 着 绝 活 , 走出 新 疆 , 到北 京、 三峡等地表演 , 引来众 目关 注 , 被誉 为“高 空王 子”, 并 被聘 请 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形象大使。 另外 , 新疆的民族医学有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等 , 历史 悠久 , 颇具特 色。 如维 吾 尔医 学 对 顽疾 白 癜 风 的 治疗 就 卓 有 成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75

效 , 利用沙埋法对关 节、神 经系统 的疾 病的治 疗具 有 明显 效果 , 用温泉浴、披兽皮和灼热的细沙埋肢体来解除关节疼痛 , 用放血 减轻沙漠干热性头痛等。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医学著作 , 医学古 籍有 《哈孜巴义药书》、《耆婆五脏论》、《于阗文医学文献》、《西 域名医所集 要方 四 卷》 等 , 9 世 纪左 右 的 《回鹘 医 学文 献》, 生 于 870 - 950 年间的维吾尔医学家法拉比 的医学 著作就有 十几部 , 如 《论人体学》、《论神 经学》、《器官 的功能》、《论 自然 物的 热 性、寒性、湿性、 干 性》 等 , 10 世 纪 喀喇 汗 王朝 时 期 喀什 噶 日 的 《大医典注释》、《中国菝葜》 等 , 都是维吾尔族宝贵的文化遗 产。① 哈萨克族由于经常驯马、骑马 , 免不了 经常 从马背 上摔 下 造成骨折或骨头脱臼 , 所以哈萨克族骨科医生具有高超的治疗技 术。另外 , 哈萨克族对 风湿 性关 节炎、 肿瘤、 坏血 病、黄 疸病、 伤寒和感冒等疾病都有 自己独 特有 效的治 疗办 法。还 有维 吾尔、 哈萨克族的天文、历法等也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丝绸之路 以上对新疆的地理空间、历史沿革及新疆的文化遗产进行了 总体的概述 , 按说没 有必 要把 丝绸之 路进 行再 次的 描述。 但是 , 鉴于世界文化遗产 领域 出现 的最新 视点———线 性文 化 遗产 品类 , 这是世界遗 产 项目 从 理论 到 实 践的 又 一次 新 的 发 展。而 且 早 在 2002 年联合国教 科文 组 织在 西 安举 行 的丝 绸 之 路学 术 研讨 会 上 发表了 《西安宣言》, 就建议将整个丝绸之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也有的说法很有意 思 , 将连 接中国 长安 和罗 马的路 线看 作丝 绸 之路的主路 , 日本到中国的道路作为支线 , 保加利亚人也认为到 保加利亚的路线是丝绸之路的支线 , 这么一来 , 整个欧亚大陆就 ①

白振 声主 编 : 《中 国民 族 百科 全 书》 [M] . 第 7 卷 , 北 方 妇女 儿 童出 版 社 ,

香港源 流出 版社 , 2001 年 , 第 264— 296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76

被丝绸之路完全串了起来。一条超越国境的作为东西方交流通道 的欧亚大动脉如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 那么 , 对于人类一起来保 护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契机 , 保护文化遗产成 为人类的共识 , 遗产事 业的前 景那 就太 美妙 了。) 因此 , 有必 要 把丝绸之路作 为 新 疆文 化 遗产 项 目 单 独列 出。 再 者 , 为 了 克 服 “凯恩斯决议” 的“ 三个 一” 的 限制 , 新 疆又 地处丝 绸之 路的 主 要地段 , 若将丝绸之路 及其“ 路” 边 的遗产 整体 申报 世界 遗产 , 将大大缩短新疆文化遗产申报世遗的进程 , 加快新疆文化遗产保 护与利用的步伐 , 避免新疆遗产的不断损毁 , 使得新疆的文化遗 产的保护与利用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是本书将丝绸之路作为 单节列出的理由和目的。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 , 就开通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 的经济文化大通道 , 古老的中国不再封闭 , 通过这条通道走向世 界 , 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 , 吸取其他文明的精华 , 使得中华文明 更加灿烂辉煌。这条横贯东西的大通道就是闻名于世的“ 丝绸之 路”。 19 世纪以前 , 这 条大 通 道 尚没 有 统一 的 固定 名 称。从 1860 年起 ,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 芬 7 次 来到 中国 , 在中 国 逗留 数年。 回国后 , 1877 年 , 出 版 了他 的 5 卷 本的 著 作 《中 国》, 在书 中 , 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 的交通路线 , 称作 “丝 绸 之路” ( 德 文作 Seidenstrassen , 英 文 作 the Silk Road) 。1910 年 , 德国历史学家赫尔 曼在他的 《中国和 叙 利亚之间 的 古代 丝 绸之 路》 一 书中 , 根据 新 发 现 的文 物 考 古 资 料 , 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 , 确定了丝 绸之路的基本内涵 , 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 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 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77

品经由此路西传 , 故此称作“ 丝绸之路”。①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 , 只有中国 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商、周时 , 中国的 丝织品就已达到较高水平。在此后中原与西域的贸易交往中 , 从 东向西运送的主要是丝 绸 , 从西 域向 东运送 的则 是以 玉石 为主。 所以 , 又有人把这条通 道叫 做“玉 石之路”, 也有合 称为 “丝 玉 之路” 的。② 我们不去纠缠这些称 谓 , 只是 从这 些称谓 里 , 我 们 能看到这条东西大通道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通 商之 路 , 它从 繁华 的都 市 长安 出发 , 穿越荒漠戈壁 , 串联起一块块神奇的绿洲 , 将华夏和西域与西方 诸国联系起来 , 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宗教等多 方位的交流。西域 又 正 是处 于 这种 东 西方 全 方 位 交流 的 中 心 地 带 , 南来北往的客 , 西行 东走 的物 , 在 此聚 散 离合 , 交融 相汇 , 使古代新疆成为“ 东西 方文化 交流 中心”。由 此可看 出研 究新 疆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更可看出共同保护与利 用新疆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的意义。 丝绸之路所承载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文明方面 , 有古老的 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花剌子模文明、埃及文明、地 中海 ( 希腊、罗马 ) 文 明 等 , 在 这 里 汇 聚 碰 撞。 在 古 代 民 族 方 面 , 有羌 人、塞 人、 月 氏 人、 丁 零 人、 高 车 人、 匈 奴 人、 突 厥 人、回鹘人、蒙古人等等 , 在这里定居迁徙。在宗教方面 , 世界 上的许多著名宗教都是发源或传播于丝绸之路上的 , 如祆教 ( 拜 火教 ) 、摩尼教、佛 教、基督 教、伊斯 兰教 等 , 这 些 宗教 都对 或 曾经对人类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 也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 ①

荣 新江 : 《丝 绸之 路——— 东西 方文明 交往的 通道》, 原载 《中华 文明之 光》 第

二辑 , 1999 年。 ②

《中国 国家地 理》 [ J ] , 2002 年 , 第 9—2 页 。

7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存。所以 ,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 求道之路” 也有一定道理。 在这条伟大的丝绸之路上 , 曾产生过许多值得纪念和研究的 对人类历史产生 重大 影响 的人物 , 如汉 武帝、 唐太 宗、大 流士、 亚历山大、贵霜王、萨珊王、伊斯兰教主和蒙古可汗等。还有许 多著名的行者 , 如高僧法显、唐僧玄奘、马可・波罗等。 通过这条路 , 西传的有丝织品、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 南针、漆器、瓷器、茶叶等。但是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 , 中国 奉献给西方以精美实用的丝绸等发明创造物 , 欧亚各国人民也同 样回报给中国大量的需求品。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 , 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 , 中国古 代文献中记载 的 一 批 带 有“ 胡” 字 的 植 物 , 如 胡 桃、 胡 瓜、 胡 葱、胡荽、胡椒、胡桐类、胡 萝卜 等等 , 基本 上都 来 自于 西方。 汉初以来 , 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 , 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 舞、杂技 , 到了东汉末年 , 史书 《续汉书・五行志》 上记载 : “ 灵 帝 (167 - 189 年 ) 好胡 服、胡 帐、胡 床、胡 坐、胡 饭、胡 空侯、 胡笛、胡舞 , 京都贵 戚 皆 竟 为 之。” 直到 近 代 科 学 技 术 的 传 播 , 也曾通过这条大动脉东传。 由以上大体可以看出 , 这架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桥 梁 , 这条世界古 代几 大 文明 的纽 带 , 横 贯欧 亚两 大 陆的 历史 文 化大动脉 , 在世界文 明史 上占 据了十 分重 要的 地位。 直到 现在 , 仍然充满着活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 这条悠久的古丝 绸之路 , 其价值都是巨大的 , 魅力也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 , 我们将新疆的文化遗产放在整个线形文化遗产———丝 绸之路上进行研究、保护与利用 , 既可增加新疆文化遗产的分量 和知名度 , 又便于统一研究、统筹保护与利用 , 更便于将来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及和谐社会的建立。 新疆处于 丝 绸 之 路 的 要 冲 , 几 经 变 化 , 形 成 主 体 上 的 南、 中、北三道。这三条道像一组电路上的三条并联电线 , 把新疆的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79

主要城镇或主要居民点 , 也 就是 把新 疆的文 明之 地串 联了 起来。 新疆的文化遗产基本上都在这三条道上 , 物质文化遗产是线上的 珍珠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路上的灯光。把新疆所有的遗产联合起 来放在欧亚大陆文化遗产的体系中 , 对于新疆文化遗产的整体保 护和统一利用 , 对于克服新疆经济文化的边缘化意识以及政治观 念的边疆化思维 , 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说来 , 丝绸之路从东到西可分为三段 : 由汉朝的都城长 安 ( 今西安市西北郊 ) 至敦煌郡的玉门关 ( 今甘肃敦煌市西北的 大方盘城 ) 、阳关 ( 今敦煌 市西 南的小 方盘 城 ) 为 东段 ; 从玉 门 关、阳关西至葱岭 ( 主要在今新疆境内 ) 为中段 ; 葱岭以西 , 经 中亚、西亚至欧洲为西段。当然 , 每一段都还有它的支线。本文 主要叙述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中段 , 也就是古西域境内的部分。 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分为三条主线和部分支线 , 它不是自然 形成的 , 是当时人们根据自然环境和行路的方便所选择的交通路 线 , 丝路通道一般选择穿过山谷 , 或沿着沙漠、戈壁边缘的绿洲 穿行 , 并随着绿洲的变迁而变化。主要分为南、中、北线。 1 . 南线 ( 又称于阗道 ) 阳关———若羌———且末———于阗———和田———皮山———叶城 ———莎车———塔什库尔干 ( 唐设葱岭守捉 ) ———帕米尔 ( 葱岭 ) 。 南线当时沿途 的 城 郭之 国 最 多 , 所 以 留 下 的 历史 遗 迹 也 最 多。如米兰 古 城、 且末 古 城、 尼 雅遗 址、 圆 沙古 城、 拉 瓦 克 遗 址、丹丹乌里克遗址、山普拉墓葬群、石头城等。也可看出其今 后的线性旅游开发的巨大价值。丝路中段南线沿昆仑山北麓、塔 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 , 横 穿发 源于昆 仑山 的若 羌河、 车尔 臣河、 安迪尔河、尼雅河、克里雅河、和田河、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 河、叶尔羌河的下游 , 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几大块绿洲串了 起来。由于当时山前的河流切割深 , 难以通过 , 因此丝路南道选 择各河流下游冲击扇上的绿洲。后来 , 由于历代截引上游河水灌

8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溉 , 下游逐渐失去水源而干枯 , 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 许多绿洲消 失或缩小 , 居民被迫南移 , 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被沙漠所掩埋的一 座座古城遗 址或 墓 葬。笔者 2004 年考 察时 发 现 , 现在 的公 路 线 已经从沙漠 南 缘都 快 移到 了 山 麓的 台 地上。 保 护 文化 遗 产 的 同 时 , 我们看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实 , 良好的生态环境 也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珍贵遗产。 2 . 中线 ( 又称汉北道、楼兰道、新道 ) 玉门 关———白 龙 堆 沙 漠———罗 布 泊 ( 古 楼 兰 ) ———吐 鲁 番 ( 汉车 师、唐高 昌 ) ———焉 耆 ( 汉尉 犁 ) ———库 车 ( 龟兹 ) ——— 阿克苏 ( 姑墨 ) ———喀什 ( 疏勒 ) ———费尔干纳盆地 ( 大宛 ) 。 此中线在汉代称北道 , 出玉门关向西 , 翻过白龙堆沙漠到罗 布泊的古楼兰国 , 再向西北沿孔雀河抵达库尔勒、焉耆盆地。这 段道路沿途多 风蚀成层的雅丹地貌 , “雅丹” 就是维 吾尔语“ 陡 壁” 之意。凹地、土墩相间 , 顺风向延伸 , 成条状平顶土丘 , 称 之“ 龙堆”, 又由于含盐碱层色白 , 故谓之“白龙堆”。罗布泊地 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 , 一直都有人类活动。楼兰古城发现大量的 汉简、木材、麦秸、杏核、桃核和大片枯朽的胡杨林 , 说明当时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 是东西通道上的咽喉之地。 楼兰往北 , 翻越 库鲁 克塔 格 ( 山 ) , 到 吐 鲁番 盆地 , 这里 又 是古西域的一个繁华重 地。其重 量级 的文化 遗产 在新 疆占 首位。 向西到库车 , 古龟兹国 , 商业繁荣 , 香火旺盛 , 西汉的西域都护 府 , 东汉的乾城 ,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 , 都设治所于此 , 使这里一 直是天山南路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境内有著名的 龟兹石窟 群、 汉代 烽 燧、古 佛 寺 遗 址 , 还 有 后 来 的伊 斯 兰 教 建 筑。 再往西至阿克苏分为两岔 : 一条由乌什———翻越别迭里山口 ———伊塞克湖南岸 ; 另一条去喀什 ( 疏勒镇 ) ———乌恰———费尔 干纳盆地。这两条岔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少 , 尤其以喀什附

第一章

新疆文化遗产概述

81

近为最多 , 特别是重要的伊斯兰教建筑和古民居为代表。非物质 文化遗产也最典型。 3 . 北线 ( 又称天山北路、庭州道 ) 星星峡———哈密 ( 伊吾 ) ———巴里坤 ( 唐蒲类海 ) ———吉木 萨尔 ( 唐庭州 ) ———乌鲁木齐———翻越婆罗科努山———伊犁——— 伊塞克湖 ( 热海 ) ———碎叶。 此线西汉时尚未 开 通 , 因 受 匈 奴 的 不 断 扰 袭。 东 汉 屯 田 伊 吾 , 曹魏之后 , 中原政 权置伊 吾县 ( 今哈 密 ) , 辖 于敦 煌郡 , 隋 筑伊吾新城 , 唐朝升为伊州。西去吐鲁番盆地通焉耆 , 或走银山 道翻天山 , 或北上穿过天山深处的巴里坤盆地到达天山北麓的吉 木萨尔 , 唐朝 的 北 庭节 度 使驻 节 地 , 统 军 防 天 山 以北 突 厥 人 入 侵 , 当为军事重地。从此之后 , 这条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北线慢慢 成为一条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 并非一 条固 定的通 道 , 它 的每一 段 都有 许多 支 线或岔道。长安至敦煌的东段基本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下 , 新疆境 内的中段主要在绿洲之间跳跃穿行。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如玄 奘等并非都沿着某条固定线路一直走的 , 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情 况或自然条件而选择最安全便捷的道路。 早期东西方物质交换主要靠游牧人为中介 , 通过草原之路联 系较多。公元前 2 世纪以后 , 随着东西方的几大帝国的兴起 , 向 外发展的国策推动了内陆交通 , 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 传统丝 路开通之后 , 游牧人的中介作用渐渐被专门的直接往返于东西方 的远程贸易商人所代替。从西汉至明朝 , 是以横穿我国西北和中 亚的绿洲 路 为 中心。 9 世 纪 末 到 13 世 纪 , 中 国 的 政 治、 经 济、 文化中心移向东南沿海 , 阿拉伯世界此时兴起 , 海上贸易往来逐 渐频繁 , 又加之西北政局动荡 , 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证 , 重要性 有所降低。蒙元时代 , 蒙 古西 征 , 对西 亚、中 亚地 区 直接 统治 , 丝路畅通 , 繁荣一时 , 马可・波罗就 是通 过这 条路 东来 的。明 朝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82

时期 , 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发达和重要 , 但 陆上丝路一直没有中断 , 有时还很繁忙。 到了 20 世纪初 , 欧洲人发明了汽车 , 对古老的“丝绸 之路” 重起兴趣 , 开辟巴黎至北京的汽车拉力赛 , 但没有产生和发挥经 济效益。铁路发明后 , 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前苏联 与中国关 系 亲密如一家 , 曾计划将中国的陇海线向西一直延伸到哈萨克的阿 拉木图 , 但国际风云的变化使之未能如愿。直到 20 世 纪 90 年 代 初 , 欧亚铁路才全线贯通 , 东方的货物可以从中国的连云港直达 荷兰的鹿特丹 , 横跨 整个 欧亚 大陆 , 新 的欧亚 大陆 桥 终于 建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 , 古老的“ 丝绸之路” 将会焕发 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丝绸之 路” 在未 来的政 治、经济、 文化 等 方面的价值 将 会越 来 越大 , 在 世界 的 沟通 交 流 中 将会 越 来 越 重 要。①



以上 参见李 孝聪 : 《中 国 区 域 历 史 地 理》

2004 年 , 第 41—58 页。

[ M]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我们为什么要去研究、保护与利用人类的文化遗产 ? 就是由 于文化遗产中蕴涵了丰富的多重的价值 , 如政治的、经济的、文 化的、历史 的、 艺 术的、 科 学 的、纪 念 性 的 等。从 学 科 研 究 上 看 , 它们具 有 社 会 学、 历 史 学、美 学、 人 种 学、 人 类 学、 民 族 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价值。文化遗产所含的价 值越高 , 它的利用价值也越大 , 我们就越应该花大力气把它保护 好 , 利用好。 一件事 物 的 价 值 , 就 是 指 它 的 效 用 或 其 中 所 包 含 的 意 义。 《辞海》 对“价值” 解 释为 : “指 事物的用 途或积 极作用。” 意 思 就是 , 一件事物有无用途或积极作用 , 决定了它有无价值 , 用途 或积极作用的大小决定其价值的大小。虽然 , 评价一件事物的标 准、立场、观点、方法有所不同 , 评价者所受的社会、经济、文 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不同 , 但是我们用现代的最新理念 对文化遗产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评价应该尽可能地实事 求是 , 力求客观。 文化遗产的价值 , 是指凝结在其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 是人类 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是指遗产本身的效用及其所起的 积极作用 , 具有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的双重特性。有形价值的评 价较易达到客观性的要求 , 隐形价值的分析随着不同的人、不同 时期的价值观不同而不同。 一般而 言 , 文 化遗 产 主 要 具 有历 史、 艺 术、科 学 和 纪 念 价 值。或皆具备 , 或具备其三、其二 , 但至少得具备一种价值。由 于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 特殊性 , 我们 在本章 将其 价值 分析 细化 ,

8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对上一章所列举的新疆物质文化遗产 , 按照各类型所含的价值不 同 , 对其进行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 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分析 , 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利用 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政治价值

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大地上的先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 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 , 无不烙上时代的烙印 , 体现出时代的特 征 , 蕴涵着当时的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从每一件遗产中 看出新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 学、宗教和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侧面。本来政治、经济、文化等价 值都可包含 在 历史 价 值中 , 但 鉴于 新 疆在 中 国 版 图上 的 重 要 位 置 , 我们将其分开来探讨。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政治价值 , 就是通过实物证明新 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历朝历代与西域的联 系就一直比较密切。从出土的许多可移动文物类遗产以及一些纪 念古建筑 , 与历史文献互为印证 , 都可以说明这点。 一、从可移动的出土文物看 公元前 60 年 , 西汉 政府 设置 西 域都 护府 , 治乌 垒城 ( 今 轮 台县策大雅 ) , 辖“三 十六 国”, 标志 着新疆 正式 并入 汉朝 版图。 汉朝册封地方首领 , 颁发印绶。印绶是权力的象征 , 是中央政府 所授予的权力的证明。汉朝颁发给西域地方首领和官吏的印绶分 为高级官员佩带的金印紫绶和级别较低官员佩带的铜印墨绶。沙 雅县于什格提汉代遗 址内发 现的“汉归 义羌长印” ( 意即 : 汉 王 朝所属的、归附大义 的羌 人酋 长 ) , 无疑是 汉朝 颁给 西域 羌族 首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85

领的官印。新和县曾出土过一枚西汉最后一任西域都护府李崇的 私人印章。 1959 年 , 在尼 雅 遗 址发 现 一枚 “ 司禾 府 印” 章 , 是 用炭精为材料雕刻而成的 , 方形 , 阴刻篆书 , 背面的钮呈覆瓦形 或称桥形 , 是典型的汉代印章造型。经研究 , 司禾府是掌管屯田 事务的专府 管 理机 构 , 它反 映 了西 汉 中央 政 府 对 新疆 屯 田 的 重 视。① 吐鲁番阿斯塔那———哈喇和卓 古墓出 土的 官印印 文 , 则 是 唐朝政治体制在西域的直接实证。从汉代到清代 , 这类官印在新 疆还有很多。 一统王朝统一货币。从新疆收集的大量古钱币也可看出当时 西域与中原的关 系。西 汉武 帝 元狩 五年 ( 公 元前 118 年 ) , 中 原 开始发行五铢钱 , 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钱的传统 , 外圆内方 , 象 征着天地乾坤。西汉、东汉上下 400 年内 , 五铢钱 一统天下。 西 汉统一西域前 , 大量的五铢钱已被民间或官方带入新疆流通、使 用 , 公元前 60 年 , 西域 归属 中国 , 中原 新币 制必 然 要作 为统 一 帝国的金融货币制度 , 推广到西域 , 汉文化在西域的影响涉及到 多方面。不久还孕育出“ 和阗马钱”、“ 汉龟二体 五铢钱”这样 的 地区货币 , 它显然是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结晶。② 从出土的汉锦 看。1980 年 , 在 楼兰 古城郊 外 , 发 现大 量的、 保存良好的丝绸 , 其中大部分是锦 , 品种多 , 大都织有吉祥如意 的汉文文字 , 用其上文 字命 名锦 , 如“ 延年 益寿 大宜 子孙” 锦、 “望四海富贵寿 为国庆” 锦等 , 经鉴定 , 都是 汉晋 遗物 , 且都 是 在内地制造的。最有意 义的 是 尼雅 遗址 1995 年出 土 的一 批汉 锦 中 , 有一幅“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 , 呈长方形 , 四周有用浅黄



王 炳华 : 《新 疆历 史文物》 [ M] . 乌 鲁木 齐 , 新 疆美 术摄影 出版 社 , 1999 年 ,

第 36 页、 37 页、42 页 。 ②

王 炳华 : 《新 疆历 史文物》 [ M] . 乌 鲁木 齐 , 新 疆美 术摄影 出版 社 , 1999 年 ,

第 27 页、 34 页、38 页 、71 页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86

色绢缝制的锁边和坠带。上面的文字给人一种吉祥如意、国泰民 安的感觉 , 这幅珍 品汉 锦 保存 完整 , 色 泽 如新 , 好 像 1000 多 年 前的古人早就在预祝五星照耀下的中国 ① 。 从纪事的碑石看 , 巴里坤的东汉敦煌太守裴岑碑 , 是永和二 年 ( 公元 137 年 ) , 裴岑率 3 000 兵西出阳关 , 在天山北斩杀匈奴 呼衍王 , 重新安定了西域局势后立的战地纪念碑。说明汉王朝深 知 , 发展经济和文化 , 保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性。还有东 汉的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在石壁上用汉隶刻的关亭颂 , 东汉的任尚 石碑 , 唐姜行本纪功 碑 , 直 到清朝 的平 定准噶 尔勒 铭 格登 山碑、 富宁安碑、 左 宗棠 碑、 保安 碑 等 , 无不 证 明 了 中 国对 西 域 的 主 权 , 无不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② 。 从出土的文 书看。 楼 兰 古城 及 其 附 近 曾 出 土 了 700 多 件 文 书 , 有的写在纸上 , 也有的 写在 木简 上 , 大多 是用 汉 文书 写的 , 少数用

卢文书写的 , 年份多集中在公元 270 年前 后。这些当 地

的文书 , 主要是当地军政机关的各种公文和公私往来信件 , 内容 包罗万象 , 像个综合信息库。从文书的记载可以看出 , 魏晋时期 的中央政府在楼兰等城 中设有 西域 长史 , 以 及完 整的 行政 机构 , 还有驻军情况、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 甚至城市的布 局、楼兰与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等等。如整理出来 , 大概就像现 在的地方志或年鉴。另外 , 吐鲁番的 出土 文书 , 大 约有 3 000 余 件 , 全都是用汉文书写 , 年代以前凉、西凉、北凉和麴氏高昌几 个时期的为多 , 汉文是当时官方和民间的通用文字 , 文书的格式 和内容 , 与中原地区没什么差别。都反映了西域与内地极其紧密



王 炳华 : 《新 疆历 史文物》 [ M] . 乌 鲁木 齐 , 新 疆美 术摄影 出版 社 , 1999 年 ,

第 35 页、 64 页、84 页 。 ②

王 炳华 : 《新 疆历 史文物》 [ M] . 乌 鲁木 齐 , 新 疆美 术摄影 出版 社 , 1999 年 ,

第 46 页、 54 页、105 页、169 页、178 页、179 页。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87

的政治关系。 二、从古遗址或古建筑看 在龟兹石窟群中 , 库木吐 拉第 16 窟 里的 壁画 是 一幅 画面 完 整、构图精美、气势 磅礴 的大 型“汉 风 涅

图”。佛 头枕 的是 汉

式花枕 , 佛头光和背光中的装饰图案具有典型的汉风特点。可见 中原在龟兹地区的影响。还有龟兹石窟群的阿艾石窟中的汉文榜 题有近 20 款。在库木吐拉石窟第 79 库 , 还发现了 用汉、回鹘 和 龟兹三种文字合璧书写的供养人榜题 , 是极为罕见的。 吐鲁番的苏公塔 , 是吐鲁番当时的阿奇木伯克 ( 当地的政府 首脑 ) 苏来曼为纪念他的父亲额敏和卓而建造的 , 其父额敏和卓 是一个爱 国 王 公 , 在 1720—1758 年 间 , 他 率 领 吐 鲁 番军 民 , 积 极协助清军平定准噶尔和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 , 为国家统一作出 了贡献 , 被乾隆先后封为辅国公、镇国公 , 乾隆二十四年 ( 公元 1761 年 ) 被正式封为郡王 , 世袭罔替 , 共传 178 年。碑铭是用 维 吾尔文、汉文两种文字刻写的。 楼兰遗址虽为戈壁沙漠中的一座古城废墟 , 但从其遗迹和大 量的出土文物可看出当 日的辉 煌。西 汉时是 楼兰 国前 期的 国都 , 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 东汉到魏晋 , 楼兰城一度成为西域长史的 驻地 , 同时又保留楼兰城主的统治。楼兰王国从公元 前 176 年 建 国 , 到公元 630 年消亡 , 共有 800 多年的历 史 , 是丝绸 之路上 的 重要枢纽。城 墙 的 夯筑 , 与敦 煌 附 近的 汉 长 城 构 筑方 法 基 本 一 致 , 附近还发现过 970 枚唐开元通宝 , 说明当时这里 的丝路尚 安 定畅通。 至于交河故城 , 西汉末年 , 中央政府设在西域掌管屯田事务 的戊己校尉就常驻在交河城中。尼雅遗址是 《汉书》 等记载的西 域精绝国 故 址 , 从 出 土 的汉 五 铢 钱、 汉式 铜 镜、 汉文 木 简 等 物 证 , 可证实两汉时期 , 中原对西域的影响之大。吉木萨尔的北庭

8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故城是唐朝在西域的政治、军事中心之一。军事与政治是分不开 的 , 新疆现存的许多 烽燧 , 就是当 时维 护政治 统治 的 军事 设施 , 或为了保证“ 丝绸之路” 的畅通 , 或设卡稽查 , 或执行军事任务 兼管交通等 , 如著名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 古楼兰地区的“ 孔雀 河烽燧群”, 以及乌鲁木齐市郊区现存的乌拉泊烽燧、盐湖烽燧、 永丰村烽燧等。 伊犁将军府 , 是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设置的统管天山南 北军政事务的新疆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的驻地 , 它的政治价值 当然是很明显的。 新疆的一些近现代革命 遗产 , 如八路 军驻 新疆 办 事处 旧址 , 燕儿窝烈士陵园 , 伊宁市的三区革命烈士陵园 , 都是为新疆迈入 新中国而作出贡献和牺牲的著名人物工作与长眠的地方。学习烈 士精神 , 继承烈士遗志 , 维护祖国统一安定 , 它们的政治价值不 言而喻。 以上分析的是新疆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的政治价值。新疆丰 富的文化遗产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新疆与中原的一体的关系 , 反反 复复地说明了国家强大、安定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基本保证 , 祖国 统一才能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 , 人民幸福 , 各民族平等相处 , 共 建和谐社会 , 这是新疆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 , 20 世 纪 90 年 代初 , 前 苏联解 体 , 中 亚 各国纷纷独立 ,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及全球反恐战争的轰炸 声在新疆似乎都能隐约听到 , 最近中亚“ 民主运动” 的喧嚣也不 断传来。当今的政治已不是单一的政治 , 而是与经济、文化等综 合在一起的。新疆 的 文 化遗 产 说明 新 疆从 来 都 是 各民 族 的 大 熔 炉 , 兼容并蓄。随着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卷来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 , 交通通 讯 的 便 捷 , 社 会 封 闭 已不 再 可 能。 所 以 , 我 认 为 , 新疆不能只被看作中国的边疆 , 而要作为中国对世界开放的 重要阵地 , 像很多历 史时 期一 样 , 应当 被看作 中国 在 欧亚 大陆 ,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89

至少是中亚战略的中心。这样 , 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 与利用才能体现出它更巨大、更深远的意义。

第二节

经济价值

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 一是指其本身的经济价值 , 一是 指遗产所说明的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意义 , 一是指它所能带来的经 济效益。 物质文化遗产本 身的 经济 价值 , 大 小不 一 , 有 的 价值 连城 , 无法估算 , 是国家的无价之宝。谁能说出交河故城值多少钱 ? 所 以 , 我们主要分析文化遗产与历史上某个阶段经济发展的关系和 意义 , 这方面的物 质 文 化遗 产 主要 是 可移 动 文 物 类和 古 城 遗 址 类 , 其中的出土文物对经济价值的研究更为具体。将来能带来的 经济效益也就是遗产直接的利用价值 , 但不只是旅游业的收入。 一、从文化遗存看 从新疆到处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看 , 当时全疆各地 的经济发展已普遍进入 新石 器时 代。从石 器的 形制、 打制 技术、 品类用途与共存的陶器色彩、纹样看 , 与华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 相一致。当时有的以狩猎、游牧经济为主 , 居无定所 ; 有的以农 业经济为主 , 兼营畜牧 , 相对定居。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已有 分工 , 产品交换已经出现 , 与内地联系已较为密切。 4000 年 前 , 约 相 当 于 中 原 的 夏 王 朝 , 新 疆 步 入 青 铜 时 代。 从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 , 哈密五堡的绿洲古墓地 的发掘看 , 这时的新疆居民以农业、畜牧业经济为主 , 狩猎、渔 猎为经济生活的重要补 充 , 木 器在日 常生 活中 仍很 重要 , 制毡、 纺织、皮革等家庭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 铜、锡矿的开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90

采和冶铸也已经 开始。 和静县 的察 吾乎古 墓群 ( 西周 时期 ) 、 且 末县的扎滚鲁克古墓群 ( 西周时期 ) 重点遗址的发掘研究 , 公元 前 7 世纪左右 , 新疆开始见铁 , 到了公元前 4 世纪之后 , 新疆 才 较为普遍使用 铁 器。铁 器 的使 用 , 对经 济 发 展 的 影响 是 相 当 大 的。说明这时的新疆正一步步改变其原始的经济生活 , 走向文明 时代。① 从尼雅遗址、山普拉古墓群、楼兰故城等遗址内发现很多谷 物种子 , 如大麦、青稞、高粱、 糜 子 , 以 及桃、 杏等 经 济 作物。 尼雅发现的干 尸 上 的布 单 及衣 服 , 均 为棉 布 制 作 , 有 人 据 此 推 断 , 新疆东汉末期 , 可能就开始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了。伊犁河 谷土墩墓和孔雀河下游的营盘古墓发现的铁犁铧 , 与长安等地出 土的汉代铁犁铧大小形制完全一样。可以认为 , 汉代犁耕技术就 已经传入新疆 , 随着各种铁制农具的传入 , 大大推动了西域的农 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 以及与内地交流的加强 , 西域的 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进 步。新疆 发现 的汉代 冶铁 遗址 就有 三个 : 一是在尼雅遗址内 , 二是在洛浦县的阿其克山中 , 三是在库车县 的阿艾山 中。 毛纺 织 业 有了 新 的 发 展 , 从 出 土 的 物 件看 , 品 种 全、数量多、花色丰富 , 工艺水平高。根据出土文物和古城遗址 的考古发掘 , 西汉统一西域后 , 西域的经济发展加快。再加上张 骞凿通西域后 , 丝绸之路的形成 , 使得中原、河西、塔里木盆地 南北两缘、西出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非洲的中西交通通道 正式建立起来了。



参见 苗普 生、田 卫疆 主编 : 《新 疆史 纲》 [M] . 乌鲁木 齐 , 新疆人 民出 版 社 ,

2004 年 , 第 42—48 页。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91

二、从经济交流看 丝绸之路首先应该是一 条经 济文 化通道 , 对维 护 政治 统一 , 西域社会的稳定 , 互相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 的作用 , 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生活。丝绸之路贸易繁忙 , 南北二道 上的诸多城郭之国如楼兰、焉耆、龟兹、于阗等地 , 成了重要的 商品集散地。新 疆 的汉 代 遗址 中 发 现 大量 内 地 西 运 的丝 绸、 漆 器、藤奁、木器等。内地的物种、生产技术、工具以及水利建设 技术的传入 , 更是大大促进西域经济的发展 , 使得西域经济有了 前所未有的大的飞跃。 汉代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 , 在统一后的西域大量流通 , 经济 是政治的一种反映 , 货币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新疆发现的大量 钱币不仅有汉代各个时期的五铢钱 , 还有王莽新朝时的“ 大泉五 十”、“ 小泉直一”、“ 货泉” 三种钱币 , 还有地方铸的币 , 如著名 的和田马钱 , 即“汉

二 体钱”。还 有发现 的罗 马金 币和 波斯 银

币 , 都有它的经济含义和经济交流的意义。 到了魏晋南北朝 , 东西方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 , 西域的商业 得到进一步发展。粟特商人和大秦 ( 东罗马帝国 ) 商人、波斯商 人运往西方的商品主要是丝绸 , 罗布泊周围和尼雅遗址等地发现 的汉文木简都有商业往来的记录。大秦国盛产的水晶、琉璃、珍 珠、玛瑙、香料这 些 奢 侈品 由 粟 特 等 胡商 贩 运 东 来 , 商 业 的 繁 荣 , 丝绸之路进一步繁华 , 西域诸国也从中受益。 唐朝的西域是一个多族共居、多种经济共存的丝路枢纽 , 在 唐朝空前开放的大环境下 , 经济也空前发展。水稻种植在西域推 广 , 于阗是盛产水稻地区之一。黄豆在西州、庭州开始种植。据 出土文书记载 , 安西都 护府设 有专 职水官 “掏拓 使”, 对 农田 水 利的修建和用水的有效管理 , 促进了西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吐 鲁番唐代的交易文书中 , 出现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手工业制品的

9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名称 , 出土的唐代绢花 , 质细色艳 , 巧夺天工 , 都反映了当时手 工业的发 达 和 水平。 吐鲁 番 出土 文 书 中称 专 业 商人 为 “行 客”, 在贸易中推行 金、 帛 兼 用 制 , 即 金、银 是 硬 通 货 , 铜 币 和 帛 练 ( 丝绸 ) 也 可以 作 为交 换 媒介。 还记 录 有 汉商 与 胡 商 同 行贸 易、 因争端而诉讼的事。粟特 人垄 断了丝 路贸 易 , 从中 原 购买 丝绸 , 从西域返进体积小、价值高、利润大的珍宝 , 进行大规模的牲畜 贸易 , 大量举钱、放贷等 , 从而发展和活跃了西域的经济。这些 在丝绸之路上的遗址出土的大量文书中都有记载。 唐朝的军政体系打破了南疆诸国各自为阵的封闭局面 , 经济 也渐渐协同发展 , 其后的经济发展多有文献记载。唐以后的物质 文化遗产有特点的本来就不多 , 所以 , 遗址类的文化遗产所蕴涵 的经济价值分析从略。 另外 , 通过对荒漠中废弃的故城遗址的考察 , 也从侧面告诉 今人 ,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 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永久的经济价值在于 : 一是以其独特的魅 力吸引全世 界 游人 观 光 , 旅 游 的直 接 和间 接 的 经 济效 益 是 巨 大 的 , 还可带动新疆其他行业的发展。二是可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 境 , 吸引外国和内地的资金到新疆投资 , 加快新疆的现代化经济 建设 , 有助于扩大对外交流和对外开放。三是保护好新疆的文化 遗产 , 可大大增加新疆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国际形象 , 可以增加新 疆的无形资产 , 提高新疆产品的附加值 ,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新疆文化遗产保护好了 , 整个丝绸之路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 才有意义。把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放在东西方的国际大环 境中去实施 , 会取得文化共享、经济总体发展的效果。我国政府 发展经济 , 不能只是将新疆作为边疆 , 而要作为中亚、西亚甚至 东欧经济圈的中心去制定发展战略。那样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无 法估量的。

第二章

第三节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93

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无所不有。因此 , 我们在本节的分析不 可能做到逐个诠释 , 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化意义比较突出的 一些加以阐述。 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所 以本节分析文化价值时 , 对不同遗产只分析它的主要价值 , 如龟 兹石窟重点分析它的佛教文化价值 , 它的壁画、雕塑的艺术价值 放在艺术价值里再行探讨。 一、早期文化 指古代历史时期的重要实物、手工艺品、文献资料、代表性 实物等。新疆境内发现 的这类 文物 种类 多 , 数 量大 , 包括 石器、 陶器、铜器、铁器、木器、漆器、玻璃器、毛织品、丝织品、棉 织品、面食、文书、乐器、钱币等珍贵的文物 , 大多珍藏在新疆 各地的博物馆内 , 便于管理、展览、研究、保护和利用 , 有的流 散于民间 , 甚至流失于国外 , 它们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在新疆的自治区博物馆里 , 人们可以看到新疆各地出土的打 磨制的石器 , 证 明在 距 今 10000 年时 开 始 , 到 公 元 前 4000 年 左 右 , 新疆各地处于新石 器文化 时期。 分布区 域 有哈 密、吐 鲁番、 乌鲁木 齐、 木 垒、阿 勒 泰、库 车、 于 阗、 皮 山、 民 丰、 罗 布 泊 等。其工艺特点与我国北方 长城 沿线 发现的 细石 器的 基本 相同 , 使用这些新石器的应该是新疆境内最古老的居民了。不同形状的 细石器工具的制作 , 是最 早的 一种传 统工 艺。用这 些 石器 工具 , 又去制作木器、骨器及其他装饰品。具体表现出人类的生产经验 和加工技术 , 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94

各地博物馆的原始社会展区 , 还布置各地发掘的青铜器、铁 器等。从罗布淖尔的古墓沟、小河墓地、哈密五堡等遗址看 , 新 疆在距今 4000 年 起 , 就 陆续 进入 青铜 文化 时 代。从罗 布淖 尔 的 墓中人体和 随 葬品 看 , 当年 此 地居 民 具有 欧 罗 巴 人种 的 基 本 特 点。从墓地排列的胡杨木看 , 其砍削痕迹十分光洁、整齐 , 大部 分砍痕刃宽 3 厘 米 , 长 10 厘米 , 说明 使用 了 比较 锐利、 厚重 的 青铜工具 , 且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遍 , 地位较重要。纺织文化也较 发达。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文物说明那时这里的居民使用着青铜 斧、凿 , 佩带腰刀 , 同时磨制石器、彩陶器共存。毛纺织业比罗 布淖尔地区有明显的进步 , 已经出现斜纹织物 , 它与染色技术一 起都达到了手工纺织的高级水平。新疆铁 器到公元 前 5 世纪时 使 用才开始稍多一些。① 新疆各地发现的木简和文书 , 涉及的古文字达十多种 , 且几 乎都已成为死文字 , 其本 身是 文化遗 产 , 又记 录者 那 时的 文化 , 是遗产中之珍品。“ 吐 鲁番 出 土 文 书” 的 数 量达 3 000 件以 上 , 几乎全部用汉文书写 , 与别处不同。这些文书记述了当时吐鲁番 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极具研究价值。 钱币直接用于经济流通 , 但经济交流从来是伴随着文化的交 流和传播的。新 疆 的钱 币 同样 丰 富 多 样 , 有 内 地 铸造 的 汉 五 铢 钱 , 也有东西文化合壁 的和田 马钱 学名叫 “汉

二体 钱”, 库 车

等地发现的汉 龟 二 体五 铢 钱 , 喀 拉 汗 王朝 钱 币 , 甚至 还 有 吐 鲁 番、乌恰、库车等地发现的罗马金币、波斯银币。从这可证明新 疆确实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之地。



苗普 生、田 卫疆主 编 :

2004 年 , 第 35—60 页。

《新 疆 史 纲》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 社 ,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95

二、佛教文化 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直接表现佛教文化的主要有两类———石 窟和佛寺佛塔遗 址。包 括如高 昌、楼 兰、尼雅 等故 城 内的 佛寺、 佛塔遗址。这类遗产在新疆分布之广、规模之大 , 是其他类的遗 产所望尘莫及的。 大约公元 1 世纪前后 , 佛教由克什米尔向东越过葱岭进入 西 域。佛僧传道沿途所经绿洲各国 , 既是丝路商客休息整顿、集散 物资之地 , 又是文化交流、传经布道的重要场所。因而 , 实力最 强的于阗、龟兹、高昌便逐渐成为西域佛教中心。今天我们所看 到的佛教遗产大多集中在这三个地方。 新疆的佛教文化遗产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 前期、中期、晚 期。 前期———从佛教传 入 至公 元 2—6 世 纪 , 即两 汉、 魏晋 南 北 朝时期。是佛教在新疆发展的鼎盛时期 , 也是佛教经西域东传内 地的时期。这期间的于阗、疏勒等地寺庙林立 , 僧侣成群 , 大多 信大乘佛教 , 现 存的

堵波、 高 台 佛 寺、寺 庙 遗 址规 模 都 比 较

大。在龟兹的佛寺遗址、石窟等规模及数量都可谓全疆之最。塔 里木盆地最早的石窟应是疏勒国的三仙洞 ( 今阿图什市郊的山崖 高处 ) , 接着龟兹国建造了克孜尔尕哈 ( 今库车 ) 、克孜尔 ( 今拜 城 ) 等石窟寺 , 其中后 者规 模最 大 , 雕 塑、壁 画最 精美。 另外 ,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随葬文书反映出那时高昌汉人中佛教与道 教已糅合在一起 , 同时出现在丧葬风俗里。可见佛教文化的影响 在新疆已非常普遍 , 并传入内地 , 带着西域特色 , 如“ 和尚” 是 于阗语 , “沙门” 是从龟兹语借来的。 中期———公元 6—10 世纪 , 即隋、唐时期。这一 时期除于 阗 外 , 疏勒、龟兹、焉耆、高昌等地的佛教也都更加繁荣兴盛。这 段时期也是佛教文化大交流和中原佛教文化回流西域的阶段。这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96

时中原的政局稳定 , 经济繁荣 , 加之统治者的倡导 , 佛教文化随 之进一步兴盛起来 , 并回流西域 , 对西域文化影响很大。龟兹为 当时西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 又是丝绸之路中线之 要冲 , 修建的佛寺庭宇显敞 , 修饰至丽 , 还开凿了数量不少的具 有相当规模的石窟寺。隋唐时高昌僧侣多用汉语念经 , 高昌佛寺 多是唐朝修建 , 很多寺庙都有皇帝赐的匾额 , 现存的高昌、交河 故城里佛教寺庙的形制明显地吸收了中原佛寺庙建筑的影响 , 如 产生的庭院式布局就很典型。① 晚期———公元 10—15 时 期 , 即 宋、元、 明 时 期。这 阶 段 佛 教在新疆由发展缓慢至渐渐衰退。新疆的佛教逐渐被伊斯兰教所 取代 , 这时的佛教文化遗产也随之凋零了。虽然以后的西蒙古信 奉藏传佛教 , 集中于 城镇 的汉 人信仰 佛教 , 也 建造 了 一些 寺庙 , 但远已失去昔日的辉煌。 从新疆佛教文 化 遗 产的 分 布 来 看 , 塔 里 木 盆 地南 缘 遗 留 最 多 , 北缘的龟兹、焉耆、高昌也不少。起初的佛教建筑明显效仿 印度的佛教文化 风格 , 建

堵波 ( 即塔 ) , 造 型呈 低平 台 , 中 央

设一覆钵式形体 , 周围设围栏、围墙或廊庑建筑。后演变为多阶 塔基 , 中间建长圆柱体 , 顶端仍是覆钵式。形成了新疆的塔院形 制的佛教建筑 , 今天我们看到的民丰安迪尔古城中的佛塔 , 库车 苏巴什佛寺的舍利塔 , 洛浦的热瓦克塔院等均是。后来又形成中 心塔及中心塔柱形制 , 即将

堵波置于穹隆顶房屋中 , 塔柱前塑

佛像或四壁设龛塑佛像 , 便于人们全天候绕塔做功德 , 平面多呈 “日” 字或“回” 字 形。这种 中心塔 柱形 制的 佛教庙 宇是 新疆 佛 教文化遗产的独有特征 , 我国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后又在一望无 际的平坦沙土地和戈壁滩出现了用夯土和土坯砌筑的高大寺庙形



参 见张胜 仪主 编 : 《中国 民族 建筑》 [M] ( 第二 卷 . 新疆 篇 ) , 南 京 , 江 苏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 1998 年 , 第 163—165 页。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97

体———高台佛寺 , 使佛寺在千里之外就被望见 , 充分显示佛之崇 高。唐朝及以后的新疆佛教建筑 , 又广泛采用了中原庭院式布局 形式 , 突出的中轴线上 布置 山门、主 殿 ( 中 心塔 柱式 ) , 两侧 设 配殿、钟楼、鼓楼、学经房、 藏经 室、僧 房等 都集 中 在院 落内 , 这种汉式佛寺庙在高昌地区较为普遍。总之 , 新疆的佛寺佛塔建 筑随佛教的传入、发展、兴 盛、衰 退及文 化的 交流 而 逐渐 演变 , 规模从小到大 , 形式从简到繁 , 直至后来因佛教衰退而荒废。总 之 , 新疆的佛寺佛塔建筑随佛教的传入、发展、兴盛、衰退及文 化的交流而逐渐演变 , 规模从小到大 , 形式从简到繁 , 直至后来 因佛教衰退而荒废。今日的佛教文化遗产对研究新疆历史上的政 治、经济、文化、建筑、民族、宗教等大有价值。 新疆的石窟遗产从建造形式到表现的内容也同样是佛教文化 的产物。公元 1 世纪初 , 印度西 北部 犍陀 罗地 区开 始 雕塑 佛像 , 开佛教偶像崇拜之先河。佛教徒多在其修行的河畔山崖上 , 开凿 洞窟 , 内雕佛像 , 饰以壁画 , 以供坐禅或礼拜 , 即我们所说的石 窟寺。石窟文化随佛教传入 , 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 , 形成了鲜明 的民族和地域风格。新疆的石窟数量、种类都很多 , 大小乘佛教 的都有。各种 功 能 的石 窟 群组 成 综 合 性的 石 窟 寺 , 有 的 还 与 寺 庙、僚房搭 配 , 构 成 较 为完 整 的 佛 教 圣地。 新 疆 石窟 从 功 能 来 分 , 有用来供养佛像 的支 提窟 , 有 用来 供僧人 修行 的 毗坷 罗窟 , 还有复合式窟和特殊用途的窟。新疆的支提窟形式有大像窟、巨 型窟、中心塔柱窟、殿式窟等。大像窟多开凿在山崖的中央显著 位置 , 窟室高大但数 量 少 , 开 凿年 代 早 , 约 在 2—3 世 纪 ; 巨 型 窟呈中 心 塔 柱 式 , 后 室 宽 大 , 设 石 台 , 塑 涅

像, 6 世 纪前开

凿 ; 中心塔柱窟室中置一塔柱 , 将室分为主室与后室 , 左右甬道 相通 , 后室实际上多为 隧道形 , 这种 窟在龟 兹 应用 最早、 最多 , 故又被誉为龟兹式窟 ; 殿式窟是新疆接受大乘佛教后出现的 , 唐 朝多 ,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 , 顶有覆斗、拱、穹隆、平顶等形式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98

具有支提窟和毗坷罗窟两者之功能。新疆毗坷罗窟的形式在全国 罕见 , 有矮小的洞穴窟、低矮的长条形窟、通道串穴形窟、厅堂 套穴式窟、房间式修行窟、殿堂式大空间窟等。复合式窟是由一 种或几种窟形组合起来的窟室。特殊用途的窟是指储藏窟和罗汉 窟。新疆的石窟前 面 都 设有 前 室和 石 木结 构 的 廊 道与 其 他 窟 相 通 , 组成佛寺 , 现多已坍塌 , 存者甚少。新疆石窟现存以龟兹和 高昌两地区最为集中 , 也最著名。从现存的壁画和洞窟的结构可 以看出西域文化是由 多元 文化 汇聚融 合而 成的独 一无 二的 文化 , 是其他地方难以寻觅的。 新疆的佛教文化遗产有 不同 时期 各种类 型 的佛 寺、石 窟等 , 再加上佛寺特别 是 石窟 内 的雕 塑 和 壁画 以 及壁 画 所描 述 的 佛 本 生、佛因缘和佛传故事等各种题材 , 构成新疆传统的佛教文化的 浩瀚海洋。新疆的佛教文化遗产是佛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有机结 合 , 所以 , 其文化价值是非常之高的。① 三、伊斯兰教文化 主要是伊斯兰教建筑遗产 , 它们的文化价值是伊斯兰教文化 和建筑文化的有 机结 合。主要 有清 真寺和 麻扎 ( 陵墓 ) 。 清真 寺 主要供穆斯 林 礼拜 用 , 也是 办 理宗 教 事务 和 进 行 宗教 教 育 的 场 所 , 大体可分为三类———普通清真寺、加满清真寺、艾提尕尔清 真寺。普通清真寺规模 小 ; 加满 清真 寺规模 较 大 , 设 有礼 拜殿、 宣礼门、宗教仪式接待室、经学院、经堂等 ; 艾提尕尔即节日活 动广场 , 是穆斯林欢度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盛大节日时礼拜用的 重要场所。大城市里一般都有这种大清真寺 , 多坐落在穆斯林比 较集中的地方 , 寺内建 筑包 括宣 礼楼、 庭院、 水池、 礼拜 大殿、 ①

以 上参照 张 胜仪 主编 : 《中国民 族建筑》 [ M] ( 第 二卷 . 新 疆篇 ) , 南 京 , 江

苏科学 技术 出版社 , 1998 年 , 第 162—207 页 。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99

转颂亭、经学 院 ( 校 ) 、 宗 教 仪 式 接 待 室、 宗 教 法 庭、沐 浴 室、 阿訇住宅等。此外 , 还有王宫、庄园内的私人家庭清真寺和麻扎 清真寺。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最醒目、最具特点的是清水砖墙砌 筑的门殿宣礼楼 , 中设伊斯兰大拱券龛 , 两边和上边各设方框套 龛数个 , 构图简洁精练。礼拜殿一般是砖木结构的平顶建筑 , 木 柱有雕刻、有彩画 , 整个 空间 给人 的感 觉是 明快、 清新、 庄严、 典雅。有的与中原的汉式风格相结合 , 乌鲁木齐的陕西大寺、南 大寺等建筑基本上吸取了中原汉族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大木起脊飞 檐阁楼形式 , 但总体布局、平面布置和造型方面又扬弃了汉式的 宫殿式或庙宇式的豪华与复杂。 麻扎 , 阿拉伯语原意为晋谒之处 , 伊斯兰教产生后专指“ 圣 地”、“ 圣徒 之墓”。 麻扎 一般 构 筑比 较 简 便 , 符 合伊 斯 兰 教义。 大型麻扎多数是为地方统治者、著名传教士、有功殉教者、著名 学者等建造的 , 除陵墓外 , 还有大门、经学院、清真寺、接待室 净地及绿化庭院等。这些麻扎在穆斯林中享有很高声望 , 一直为 人们所崇拜。 这些著名的清真寺和麻扎是新疆伊斯兰教文化遗产的典型代 表 , 是新疆伊斯兰文化最集中表现之地。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伊 斯兰文化 ① 。 四、民居文化 民族传统民居也正在随 着工业 化的 进展加 快了 消 失的 步伐。 而传统民居是当地居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建材条 件 , 按照自身的审美习惯、生活习俗而创造出的最符合民族原生 态文化的建筑。所以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些年来 , 加强了对世 ①

以 上参照 张 胜仪 主编 : 《中国民 族建筑》 [ M] ( 第 二卷 . 新 疆篇 ) , 南 京 , 江

苏科学 技术 出版社 , 1998 年 , 第 51 —112 页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00

界各地的原生态民居的保护 , 我国安徽的西递、宏村甚至包括平 遥古城都是以这方面的特点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因此 有人把民居称为有生命的文化遗产 , 还活着的文化遗产。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的最能反 映自身民族特点又能直接看出地域特征的文化载体 , 是新疆各族 人民原生态文化的最典型表现。所以 , 我们在新时代研究、保护 新疆的文化遗产 , 必须要把传统民居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 从而 矫正以往文物保护在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维吾尔族传统民居是绿洲建筑文化的代表 , 哈萨克族民居是 草原游牧建筑文化的代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维吾尔族民居的文 化价值。 从民居的建筑结构看。新疆四面环山 , 维吾尔族居住的绿洲 大都在沙漠的 边 缘 , 远 离 森林 资 源 丰 富的 高 山 , 交通 又 很 不 方 便 , 无优质木材可用 , 又无大块石料可采 , 只能运用绿洲里生长 的小木材和次生林的材料 , 加上到处都有的黏土 , 虽然不能建起 辉煌的巨型 建 筑 , 但 照 样创 造 出新 疆 特有 的 民 居 建筑 结 构 体 系 ———木框架、 编 笆 墙、密 小 梁 顶的 建 筑 体 系 以及 原 生 土、 全 生 土、半生土建筑体系。前者主要以和田、喀什地区为代表 , 后者 流行于南疆和东疆 , 特别是以吐鲁番地区的民居为代表。装饰的 木格棂花门窗、木雕花饰、砖雕、彩画等又极具特点。这种特有 的建筑文化遗产如不加以保护 , 那以后只能在像楼兰、尼雅、交 河、高昌这 样 的遗 址 里 去考 证 了。 从 这些 遗 址 里 可 以看 到 , 在 2000多年前 , 这种 因地 制 宜、因材 设 计的 建筑 体系 就已 经 形成 , 并被维吾尔人民所继承和发展 , 成为他们的传统建筑体系而沿用 至今。 从民居的建筑布局来看。维吾尔族民居从其布局上可基本分 为两大类———阿以旺式民居和米玛哈那式民居。阿以旺 ( 明亮之 意 ) 式民居以由三间房屋组成的沙依拉为基本生活单元 , 与其他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01

房间都围绕着 明 亮 的阿 以 旺式 厅 布 置 , 建 筑 呈 内 向 性、全 封 闭 式。整个民居的外观除入口大门外 , 无任何其他门窗 , 属单层实 体造型 , 抗风沙能力强 , 私密性好 , 居住安逸舒适。大型的有二 三个以阿以旺厅为中心组成 , 庭院内还有敞厅果园等。米玛哈那 ( 客房之意 ) 式民居则遍布全疆 , 是由米玛哈那、代立兹 ( 前室 ) 和阿西哈那 ( 厨房、餐室兼冬卧室 ) 组成的一组生活单元 , 呈一 明两暗的形式。米玛哈那呈横向布局 , 面宽三开间 , 房间宽敞明 亮 , 地面铺满地毯 , 窗挂多层窗帘 , 室内空间豪华 , 用于待客兼 主卧室 , 喜庆佳节 , 又是放歌弹唱、载歌载舞之地。反映了维吾 尔人民热情好客、潇洒奔放的民族性格。 从地域特点看。民居无不与其所处环境、气候、地形、居民 性格等有关。 ①和田的民居比较看重户外活动 , 户外活动场所有果园、庭 院、外廊、阿克赛乃 ( 部分屋顶敞开的建筑 ) 和阿以旺 ( 其功能 是户外活动室内化 ) , 其他用 房以 其为 中心自 由展 开。规 模大 的 有几个中心 , 有主有次 , 互相呼应 , 或各成一组 , 居室和厨房还 有冬夏之分 , 布局 比 较 灵 活 , 没 有 中 轴 线 对 称 要 求 , 各 “ 客 室 组”、“ 家用组” 以户外活动场所为中心任意向外扩展延伸 , 并无 正屋侧厢之分。由于和田地区干热少雨 , 民居的平屋顶也被充分 利用 , 可称为“第二 庭院”。和 田的 维吾尔 民居 善于 将室 外空 间 作为住房的延伸 , 或把室外庭院的景色引入室内 , 内外呼应 , 相 互协调。 ②喀什民居则不同 , 地处丘陵地带 , 地势有起伏 , 街巷不可 能那么宽敞 , 庭 院 较 小 , 房 屋 依 地 形 而建 , 巧 夺 空 间 , 密 集 套 叠 , 相邻房屋犬牙交错 , 但各家又自成完整院落。窄巷上面还常 凌空架起过街楼 , 形成连续的小天井。建筑层次丰富 , 生活气息 浓郁 , 其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风味独特。喀什民居最鲜明的特点 是善于利用空间 , 房屋主次分明 , 有高有低 , 层数有多有少 , 重

1 0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点突出 , 还注重空间的 虚实 对比 , 彼此 呼应 , 相互 衬托 , 台阶、 露天楼梯、栏杆、天桥等小尺度巧妙安排 , 扩大小庭院的空间视 觉感。由于宗教和民族习俗 , 维吾尔人接待客人是男女分开接待 的 , 所以庭院组合布局 重视男 女流 向分 开。另 外 , 装 饰的 繁简、 色彩的运用、用材的优劣均精心安排 , 主从明确。 ③库车地区历来与中原联系亲密 , 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 , 既 有传统的两种维吾尔民居的综合组合 , 又有汉式建筑文化的渗透 融合。如三面围廊一面敞开的“ 凹” 字形平面布局就是库车的传 统民居所独有 的 , 有的 庭 院入 门 厅 还 设有 汉 式 的 屏 风 , 装 饰 纹 样、立柱样式、彩画等也多吸收汉式作法。 ④吐鲁番地区高 温少 雨 , 日照 长 , 生 土建 筑在 此 得天 独厚。 半地下室拱形建筑具有鲜明的吐鲁番地方民居特色。炎热时住底 层半地下室凉爽 , 炎热 过后 , 则 住二 层房间。 全地 下 室室 温低 , 内外温差大 , 容易生病 , 另外通风也不畅 , 这就是人们的智慧创 造出的文化。他的原理和思维方式多少年后也具有很高的借鉴和 启发作用。一层用土坯砌成拱券形 , 二层用木头檩椽铺芦苇建屋 面 , 用干土做保温层 , 草泥抹面 , 外挂木制楼梯。房前高棚架防 晒 , 高棚架上缠满葡萄 , 炎热时心清气爽。一般住宅是一明两暗 式的全生土拱形建筑或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屋 , 平顶上晾制葡萄干 的“ 荫房” 也是吐鲁番一景 , 是每年的国际葡萄节吸引游人的重 要景点。 ⑤以伊犁为代表的北疆维吾尔民居虽也是采取果园式 , 仍以 代立兹—米 玛 哈 那、代 立 兹—米 玛 哈 那—阿 西 哈 那 式 为 基 本 单 元 , 但比 较 随 意 , 屋 高 3 - 3 . 6 米 , 体 量 大。 还 喜 欢 构 筑 绿 色 “灰空间”, 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房屋廊前面的单立的一块特殊空 间 , 由葡萄架、笆墙、花架、土坯花墙、木栅栏、树、盆景等构 成 , 特点是开而不敞 , 封而不闭 , 处于庭院的中心位置。创造了 一个环境优美、供人们生活起居的实用舒适空间。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03

哈萨克族是新疆草原文化的代表 , 传统民居就是适合游牧生 活的便于拆卸搬迁的毡房 , 有两种形式 , 一是圆柱锥体 , 一是圆 锥体。圆柱锥体毡房是由骨架结构和围护结构两部分组成。骨架 结构由四个主 要 构 件 组 成 : 栅 栏 ( 格 架 ) 、 支 撑 杆、顶 圈 和 门。 上半部的骨架构件叫支撑杆 , 下半部的骨架称栅栏 , 可折叠。圆 锥形毡房的骨架由骨架杆和顶圈组成。骨架都是用坚固而又有韧 性的红柳 或 河 柳木 制 作 的。围 护 部 分 由芨 芨 草 围 帘、围 毡、 盖 毡、顶毡和门帘组成 , 近代毡房还外加一层防雨布罩。毡房平面 呈圆形 , 以户为单位架设 , 一户一个或三四个。室内对门处为上 方位 , 属待客位或长辈位 , 左右两侧是就寝位。地面在干松枝或 干树叶上铺三层羊毛毡 , 中间留一块土地面 , 挖一坑灶 , 立三脚 架烧茶做饭。哈萨克毡房历史悠久 , 形制未变 , 抗风力强、因地 制宜、便于携带 , 与游牧生活是相适应的。① 新疆各个遗址类的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极其丰厚 , 每一类都 可以体现一种文化 , 如楼兰文化、尼雅文化、高昌文化等 , 虽有 共同之处 , 但又各有特点 , 我们将在相关章节里分别予以诠释。

第四节

历史价值

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出的物质文化遗存 , 它们 的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古代居民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文明的物证 , 是新疆历史的真 实记录 , 记录了新疆历史的发源、发展、变动、重大事件以及政 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变迁。这里面所蕴涵



以 上参照 张胜 仪主编 : 《中国 民族建 筑》 [M] ( 第二卷 . 新 疆篇 ) . 南 京 , 江

苏科学 技术 出版社 , 1998 年 , 第 14 —50 页、 113— 119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04

着的种种信息 , 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 共同梳理着新疆历史的脉 络。 一、从社会发展史看 就像我们前面 说 到 的 , 新 疆 几 乎各 地 都 出 土 了大 量 的 细 石 器、磨制石器以及彩陶类文物 , 说明了距今 1 万 年至 4000 年前 , 新疆各地都已 有 了 人类 活 动的 痕 迹。 新石 器 文 化 遍 布新 疆 , 农 业、畜牧业、手工业已有分工 , 产品交换已出现 , 与内地已有联 系。 从罗布泊的古墓沟、小河墓地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揭示 , 距今 4000 年前起 , 新 疆 进入 青 铜时 代。通 过 对此 地 发 现的 一 些 古 尸 的分析、鉴定 , 发 现 距今 3800 年到 汉代 , 楼兰 地区 的 居民 种 族 成分很复杂 , 既有欧罗巴人种 , 又有蒙古人种 , 还有一种中间类 型 , 说明新 疆 在远 古 时 代是 多 种 族、 多民 族 共 同 居 住、共 同 开 发、共同生活的地区。小河墓地发现的近 500 粒白 色小珠 , 研 究 发现用料竟然是只有我国的南海、东海才出产的海菊贝 , 这有力 证明 , 4000 年前 , 罗布淖尔地区就与祖国东南沿海有了联系。① 从和静县的察吾呼沟等大型墓地的发掘研究看 , 新疆公元前 7 世纪开始见铁 , 到公元前 5 世纪 铁器 稍多 , 公 元前 4 世 纪至 汉 代 , 新疆才普遍使用铁器。 秦汉时期前后 , 南疆塔里木盆地周围及天山谷地的瀚海绿洲 和丰美草原上星罗棋布般 出现 了 30 余个 人群 聚落 , 大的 有 8 万 人左右 , 小 的 只 有 1 000 人 上 下 , 史 书 上 统 称 为“ 西 域 三 十 六 国”。今日新疆的故国遗 址就 是当日 历史 灰烬 中留存 至今 的人 类 曾经活动于西域的珍贵“ 舍利”。



苗普 生、田 卫疆主 编 :

2004 年 , 第 44 页。

《新 疆 史 纲》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 社 ,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05

到了汉代 , 张骞凿通西域 , 从众多的汉代遗址里发现了大量 的内地产 的 物 品 , 如 丝 绸、 纺 织 品、漆 器、 印 章、 文 书、 钱 币 等 , 说明从西汉统一 西域 后 , 内地 与西 域的联 系已 经 非常 紧密 , 而且是全方位的一体化的交流了。 楼兰故城是公元前 176 年至公 元 630 年古 楼兰 王国 800 多 年 历史的光明重现 , 1900 年春季 , 瑞典人 斯文・赫定 在维吾 尔向 导 阿尔迪克的带领下 , 在罗布泊西部考察时发现这个著名遗址。城 内的最高建筑是 城东 部 的一 座高 10 .4 米高 的 佛塔 , 还有 西北 一 座高 12 米的烽火台 , 说明 当时 这里 是 佛香 之国 , 军事 重镇。 发 现的精致雕花木版和木雕佛像 , 城中的“ 三间房”, 古渠道遗迹 , 还有大量的厚陶缸片、石磨盘断片、残破木俑、各种钱币、首饰 和汉文木简残 片 等 珍贵 文 物 , 对 研 究 古楼 兰 国 历 史 , 是 无 价 之 宝。如在一 件 木简 文 书 中 , 有 关 于 禁 止砍 伐 树 木 的 条文 , 说 明 1800 多年以前 , 楼 兰国 就 懂得 借 助法 律 来保 护 树 木、治 理 沙 漠 了。 被称为“ 梦幻中的古城” 的尼雅遗址 , 是汉晋时期的精绝国 都故址 , 发现了以 土筑 佛 塔为 中心 的 200 多 处 建筑 遗址、 佛寺、 墓地及干枯的水塘、农田、渠道、林带等遗迹 , 还出土了大量的 文物 , 有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玻璃器、皮革、毛棉 织品、丝织品、东汉 的 五 铢 钱等 , 还 有 大 批书 写 着

卢文的木

简 , 也有写着古代于阗文和 汉 文的 木简。 英国 人斯 坦因 20 世 纪 初多 次来 此考 察 , 收集 了 700 多 件

卢文文 书和 50 余件 汉文 文

书及许多珍贵文物 , 震惊世界 , 斯坦因也因此扬名天下。近年来 科学发掘出的更多重要文物 , 使得这个沙埋的“ 庞贝城” 更加举 世瞩目。丝绸之路的价值因尼雅而增加分量。① 交河故城是吐鲁番盆地以及整个西域历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 ①

巫 新华 : 《斯 坦因》 [ M] . 北 京 , 中 国民 族摄影 艺术 出版社 , 2002 年 。

1 0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义的古代城市。 从 西汉 前 期车 师 前 王 国立 国 , 到 元代 时 毁 于 战 火 , 前后延续了 1300 多年。故城历史由最初的 车师前王 国都城 , 到汉代的交河壁、屯田基地 , 到高昌王国的交河郡 , 到唐朝安西 都护府及其西州属下的交河县———唐西州时的军事重镇 , 到回鹘 高昌时期变为佛教圣地 , 并一直延续到古城的废弃 , 一直作为西 域东部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整个遗存应该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 , 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市之一 , 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历 史信息 , 是研究西域古典城市发展史、西域历史以及中西方交流 的最好标本之一。 高昌故城的历史始于西汉时车师前国的屯田军队奠基的“ 高 昌壁”, 到公元 5 世纪的 下半叶 , 来自河 西的 汉族 移 民在 吐鲁 番 盆地建立割据政权———高昌国 , 此后张、马、麴氏相继称王 , 均 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640 年 , 唐 太宗统 一高 昌 , 置西 州 , 辖 高 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 5 县。 9 世纪 中叶 , 回鹘西 迁攻 下 高昌 , 在此建立了回 鹘 高昌 国 , 直 到 13 世 纪 末 , 高 昌城 在元 朝 的海都、都哇的叛乱中被毁弃。高昌故城为历代战略要冲 , 西域 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 古 丝路 枢纽 , 也 是世 界宗 教 荟萃 之地。 所以 , 高昌故城提供的历史信息对研究新疆各方面的历史经过有 重要的价值。 位于吐鲁 番的 阿 斯 塔 那———哈 喇和 卓 古 墓 群 , 以 其 规 模 之 大 , 历史之悠久 , 内容 之丰富 , 被誉 为“地 下博 物馆”。 新中 国 成立以来 , 先 后 对其 进 行 了 十 多次 科 学 发 掘 , 清 理 墓 葬 400 多 座 , 发觉出土的文书总计达上万斤 , 拼合 整理后 可阅读 的就 约 2 000 件之多 , 大多为世俗文 书 , 也 有官府 文书 及历书、 药方、 经 籍写本、私人信札等 , 经专家整理后编成十卷本的 《吐鲁番出土 文书》 正式出版。另外出土的丝、毛、棉、麻织物品近千件 , 为 研究中国纺织史、新疆纺织史提供了珍贵的标本。还有墓志、钱 币、各种绘画、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农作物、瓜果食品等多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07

种历史文物 , 总数 近 万件 , 时间 跨度 为公 元 3—8 世纪。 墓中 数 以百计的千年古尸 , 更是其他地方难得的人种学、民族学、人类 学的珍贵的人体标本。由此可以想见这座地下博物馆的历史内容 之广阔 , 堪称高昌的历史档案库。① 库车县的龟兹故城现只存在几段黄土夯的城墙 , 还有几座大 土堆 , 但这曾经是龟 兹古 国的 中心 , 也 是古代 西域 的 地理 中心 , 汉朝时 的龟 兹 国是 当时 首屈 一指 的 大国 , 人 口 达 81 000 多。 城 墙的周长 7 公里多 , 是新疆保存下来的故城中面积最大的。周 边 的克孜尔、库木吐拉、苏巴什等石窟、佛寺庙遗址拱卫着这座中 心城市遗址。这里汉唐时经济繁荣 , 文化昌盛 , 农业、手工业也 比较发达。龟兹歌舞、龟兹佛教等在西域文化史上占据最重要的 位置。仿中原的货币制度创造出的汉———龟二体五铢钱和龟兹小 铜钱也别具一格。历 史上 的许 多名人 都在 此留 下足 迹 , 如 班超、 吕光、鸠摩罗什等。唐朝时 , 这里是“ 安西四镇” 之一 , 安西都 护府也常将衙门设在龟兹故城之中。大约在公元 8 世纪中叶 , 龟 兹古城随唐朝的衰落而衰落下去。 北疆辽阔草原上伫立的一尊尊大型石雕人像证明突厥等古代 游牧民族曾经是这里草原上的主人。这些石人都是选用整块岩石 雕凿而成 , 尤以自治区博物馆保存的温泉县境内发现的阿尔卡特 石人为杰出代表。 其他的文化遗产如伊犁将军府、洛浦县的山普拉古墓群、吐 鲁番的苏公塔、昭苏圣佑庙、乌鲁木齐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 址等文化遗产都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价值。



页。

王 炳华 : 《访 古吐 鲁番》, 乌 鲁木 齐 : 新 疆人 民出版 社 , 2001 年 , 第 175— 19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08

二、从宗教发展史看 1 . 佛教 从石窟群、佛寺、佛塔这些佛教类遗产看 , 新疆的香火曾经 是非常普遍、非常旺盛的 , 可以看出佛教在新疆的兴衰史以及对 其他方面的影响。佛教源于印度 , 大约公元前后传入西域。新疆 的佛教石窟数量大、窟 群集 中 ( 主 要在库 车、吐 鲁番 ) 、 内容 丰 富、文化交错、特点鲜明。一般来说 , 开凿石窟是佛教发展到相 当的程度和社会经济有了相应的实力才能做到的 , 石窟的开凿往 往又与广建寺院时间大体相当 , 因此 , 龟兹地区石窟的最早开凿 时间约为公元 3 世纪。其中的克孜尔石窟是龟兹地区也是全国 开 凿最早的石窟 , 早期石窟比新疆以东 现存 最早 石窟至 少要 早 100 年左右 , 佛教东渐的东西文化交融现象的脉络丝丝可寻 , 龟兹石 窟在多方面影响着西域和中原佛教石窟的发展 , 说明龟兹石窟在 我国以及中亚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再从新疆众多的佛 寺、佛塔以及故城遗址内的佛教建筑可以看出佛教在新疆曾经有 过多么辉煌的历史。① 2 . 伊斯兰教 从阿图什的苏里唐・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扎可以看出 , 伊斯兰 教在新疆地区的起源 , 布格拉汗是回鹘人中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 的人 , 也是哈喇汗王朝的实际创始人 , 他运用手中的权力自上而 下地推行伊斯兰教。库车的额什丁毛拉麻扎记录了伊斯兰教在新 疆的传播功绩 ; 霍城县的秃黑鲁铁木尔汗麻扎同样记录着蒙古东 察合台汗国的第一位可汗利用权力自上而下宣扬和以行政手段强 行推行伊斯兰教的历史。最终使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都站稳了脚



赵莉 : 《龟兹 石窟百 问》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美术 摄 影 出 版社 , 2003 年 ,

第 11—18 页 。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09

跟 , 并逐步推广到全疆。结合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遗址的衰 落 , 可以完整地看出西域这片古老的千年佛教圣地 , 终于渐渐地 被伊斯兰教所取代的历史过程。从艾提尕尔清真寺、于田大清真 寺、和田加满清真寺、库车加满清真寺、乌鲁木齐陕西大寺等清 真寺规模从小到大的发展 , 清真寺在全疆范围内的遍布和数量的 增多 , 可看出伊斯兰教在新疆的普及性。

第五节

艺术价值

新疆自古就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 , 所以 , 新疆的物质文化 遗产的艺术性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 且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 域特色。本节 分 析 新疆 物 质文 化 遗 产 的艺 术 价 值 时 , 以 石 窟 艺 术、岩画艺术和建筑艺术等为主 , 重点分析其审美价值和艺术史 的资料价值。 一、石窟艺术 ①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 , 我们主要分析其洞窟 本身的形制和其中的壁画、雕塑的艺术性 , 以龟兹石窟和高昌石 窟为样本。龟兹石窟的艺术风格大体分为三类 : 龟兹风格、汉式 风格、回鹘风格。 洞窟形制是以预定的目的和用途而凿建的 , 不同的功能决定 洞窟的不同形制 , 这些洞窟必须按照佛教寺院建筑的有关规制而 凿建 , 礼拜窟是安置雕塑和彩绘壁画的主要场所 , 是宣扬佛教思 想的载体。龟兹石窟的洞窟形制多样、类型完备 , 主要有中心柱 ①

赵莉 : 《龟兹 石窟百 问》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美术 摄 影 出 版社 , 2003 年 ,

相关章 节。

1 1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窟、大像窟、方形窟、条形窟、僧房窟、禅窟、储藏窟等。其中 的中心柱窟是龟兹佛教建筑艺术上的一大创造 , 数量多 , 性质独 特 , 被称为“ 龟兹式窟”。中 心柱 窟 , 也称 塔 柱窟 , 在洞 窟中 央 凿一象征塔的方形柱体 , 柱体前方空间较大 , 为石窟的主室 , 另 外三面与外墙壁间形成可以绕行的通道 , 称为行道 , 供礼佛时右 旋。主室前面的前室或前廊现多塌毁 , 主室窟顶多为纵券顶 , 也 有套斗顶、平棋顶、穹隆顶。中心柱窟用于礼拜、供养尊像等活 动。大像窟也属于中 心柱 窟 , 特点 是中 心柱前 有突 出 的大 立像 , 后室扩大 , 用途是礼拜尊像。方形窟是指其平面呈方形 , 多有前 室 , 有的地面砌 佛 坛 , 供 佛 像 , 四 周 有 壁 画 , 有 的 可 能 是 讲 经 堂 , 功能比 较 复杂。 禅 窟是 最 早 的 石 窟形 式 , 是 为单 人 修 行 而 造。 洞窟是佛教建筑艺术的体现 , 塑像是信徒们的崇拜对象 , 壁 画诠释佛教思想又是精美的装饰 , 是佛像崇拜的延续 , 三者有机 合成为完整的佛教艺术。龟兹地区的佛塑像可能用材含沙多 , 粘 性差 , 易分化 , 再加上人为损坏 , 现存已是凤毛麟角。壁画虽也 遭到自然和人为的毁坏 , 但仍然是龟兹石窟群中内容丰富、现存 面积近 20 000 平方米的 艺术珍 品。其 内容 包括 : 人 物画———佛、 菩萨、天人、护法神众、自然神、佛教史人物、佛弟子、供养人 等 ; 故事画———本生、因缘、佛传、戒律 ; 经变画———西方净土 变、东方净土变、涅

变、降魔变、地狱变 ; 还有山水画、动物

画、图案纹样等。 龟兹风格的壁画的艺术特点为 : ①菱形格构图的逐渐成熟并 发展为模式化 , 成为龟兹壁画最主要的构图形式 , 在仰视画面时 能达到最佳视觉效果 , 是公元 6—10 世纪西域画家在 壁画总体 布 局上的一大 贡 献。② 绘 画技 法 上 , 创 造 了 独 特 的“ 曲 铁盘 丝”、 “曹衣出水”、“ 凹凸晕染” 三种绘 画绝技 , 是 西域画家 对我国 绘 画技法的三大 贡 献。曲 铁 盘丝 指 绘 画 线条 如 盘 曲 铁 丝 , 粗 细 均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11

匀 , 婉转流畅 , 行云流水 , 一气呵成 , 是西域壁画的典型技法和 画风。曹衣出水是西 域画 家曹 仲达画 佛像 和菩 萨时 , 用笔 紧劲 , 衣裙褶纹细密 , 有下垂感 , 紧附其身 , 极似沐浴出水般表现出人 体之美 , 此画法被列为国画技法“ 十八描” 之一 , 丰富了中华艺 术宝库。凹凸晕染是我国古代绘画技法的重大突破 , 特别适用于 人物画和人体 画 , 其关 键 是晕 染 , 在线 条 勾 出 肌 体轮 廓 后 用 浓 淡、轻重、深浅不同的颜色进行晕染或多次晕染 , 表现出肌肤的 凹凸明暗 , 使人体富于质感和立体感 , 唐太宗时的于阗著名画家 尉迟乙僧父子将此法带到中原引起效仿 , 我国许多古代壁画、佛 画都用的此法。这充分表现了西域画家精湛的技艺、高深的造诣 和深厚的艺术功力。③壁 画人 物造型 的本 地化 , 人 体 比例 修长 , 五官集中。④富于装饰性是龟兹壁画的另一特色 , 对称和均衡的 规律运用得很是巧妙。 龟兹地区的汉式风格的石 窟主要 在库 木吐拉 石窟 的 11、14、 15、16、17、73 窟 , 还有 开 凿于 8 世 纪 的 五连 洞 68—72 窟 , 最 新发现的阿艾石窟也是一处典型的汉式洞窟 , 带有强烈的中原汉 族文化色彩。西域归中原管辖 , 丝绸之路开通、繁华 , 大批中原 人西迁西域 , 带来中原的大乘佛教及其艺术形式 , 石窟的形制无 大变化 , 但在壁画的内容、构图、人物造型、装饰纹样、绘画技 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汉式风格 : ①经变画的出现 , 这是唐代以来 中原地区流行的一种佛教绘画形式。②尊像画的出现取代了龟兹 风格的中心柱窟甬道外侧壁常见的图案和造型。③汉式千佛的出 现。④装饰纹样运用了汉地的团花、卷草边饰、茶花边饰等植物 图案变形图案和汉式云朵图。 9 世纪中叶 , 西迁的回鹘 在龟兹 建立 政权 , 到 公元 14 世纪 , 信奉佛教 , 吸收中原和龟兹的佛教艺术 , 形成自己民族特色的佛 教艺术 , 实际上可看作唐代汉风石窟的继续和发展。回鹘壁画中 的人物强调健壮之美 , 脸形长圆、面部丰颐、四肢丰润、眉毛修

1 1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长、鼻梁高而略拱、眼如柳叶、嘴小唇厚 , 情态典雅。也重纹样 装饰 , 其绘在佛头光和身光中的火焰纹就是回鹘人喜爱的一种纹 样。回鹘壁画以线为主 , 晕染法退居其次 , 回鹘人喜欢热烈的暖 色调 , 大量使用 赭红、 朱砂、茜、 黄等 颜料 , 并以 石 绿色 相衬。 9 世纪以后的回鹘洞窟中还有不少密教的壁画。 古代高昌现存洞窟最多 ( 已编号的有 83 个 ) 、壁画最为丰 富 ( 现存壁画面积 1 200 平 方 米 ) 的石 窟 群是 柏 孜克 里 克石 窟 , 特 别是回鹘时期的壁画最多。其形制可分为五类 : 中心柱窟 ; 中心 殿堂窟 ( 平面呈“ 回” 字形 , 中心非柱而是方形殿堂 , 窟顶为穹 隆式 , 四角凹入 ) ; 穹隆顶窟 ; 纵券 顶窟 ( 这类 洞窟 最多 , 约 60 个 , 绘画内容多佛传故事 ) ; 横券顶窟。 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塑像已几乎全部被毁 , 其残存的壁画布 局与洞窟的 形 制是 紧 密相 关 的 , 不 同 的窟 形 壁 画 的布 局 是 不 同 的。中心柱窟除柱的正壁龛内塑佛像 , 壁上绘光焰和千佛等 , 其 余均以千佛为主。中心殿堂窟的行道顶和两侧壁及中心殿堂都绘 有壁画。穹隆顶窟的窟顶绘佛和菩萨像 , 四角凹入处有护法天王 两侧壁为经变图 , 前壁门两内侧绘供养人像。纵券顶窟中的内容 比较丰富一些。横券顶窟比 较 少 , 只 有 65 号、66 号两 窟。壁 画 中 , 数量最多、占面积最大、最富有代表性的是以大型立佛为中 心的佛本行经变图。另外 , 从回鹘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中可以看 出回鹘人的各个阶层人物的服饰特征 , 反映了那时的服饰文化和 艺术。但是 , 这曾经伟大的艺术宝库 , 在 15 世 纪和 20 世纪初 的 宗教与非宗教性的破坏之后 , 已变成人们的想象和叹息了。前事 不忘 , 后世之师。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13

二、岩画艺术 ① 岩画 , 就是绘、刻在岩石上的图画 , 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种 类之一。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埃马努尔・阿纳蒂曾说过 : “ 岩画组 成世界艺术的最早篇章。它绘或刻在洞穴或露天的岩石上 , 时间 几乎跨越了四万年之久。这些形象或符号是人类有文字之前 , 文 化和智能的主要记录。它们揭示了史前人类的欲望和野心 , 恐惧 和企求 , 以及经 济生 活、社 会活 动、宗 教信 仰、美 学观 念。” 新 疆大学的苏北海教授不顾年事已高 , 曾花数年时间 , 行程数万公 里 , 对新疆的岩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 认为新疆是全国岩画数量 最多、内容最为丰富 的省 区。新疆 岩画 代表了 西北 的 草原 文化 , 在 40 多个县市中都有 发现 , 主要 分布 于阿 尔 泰山、 准噶 尔盆 地 西部山地、天山北坡 , 天山以南各大山区的草原中发现的岩画相 对少得多。因为 , 古代新疆的统治民族基本上都是发迹于天山以 北的广阔草原 , 而后统治南疆的。内容多是反映远古社会新疆先 民的活动 , 如狩猎、放牧、舞蹈、战斗、宗教活动等。全国其他 地方少见的洞穴彩绘岩画在西天山和阿勒泰地区多处发现 , 其以 赭绘为主 , 间用黑白色 , 主要画有各种印记、巫师帽、太阳、动 物 ( 马、牛、羊等 ) 、大 型围 猎场面、 各种 祭 祀舞 蹈 , 最 突出 的 是洞穴中的显著位置彩绘许多女性生殖器 , 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 时期对女性 的 生殖 崇 拜。但 新 疆岩 画 大多 是 父 系 氏族 社 会 时 期 的 , 其后也有制作 , 可见岩画创作的历史绵长 , 且都具有较鲜明 的原始艺术的特征。新疆的史前岩画不但是新疆大地上最古老的 艺术珍品 , 也是新疆文明史上第一块光辉的里程碑。 ①

苏 北海 : 《新 疆岩 画》 [M] . 乌鲁木 齐 , 新疆美 术摄 影出版 社 , 1994 年。 周菁 保主 编 : 1993 年。

《丝 绸 之 路 岩 画 艺 术》

[ C]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 社 ,

1 1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最著名的呼 图 壁县 天 山里 的 康 家石 门 子 的 男 性生 殖 崇 拜 岩 画 , 是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作品。 海拔 1 500 米的一 块平 整 岩面面积有 120 多平方米 , 上面凿刻有大大小小二三 百个以男 性 为中心的全裸或 半裸 体人 物 , 作相 当规 律的 舞蹈 情状 , 眼、鼻、 嘴等都刻的十分精致 , 男女体态清晰 , 造型生动 , 使人不得不赞 叹远古西域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从人物特征上看 , 女子俏丽 , 男 子威武 , 人体比例恰当 , 面部表情喜怒哀乐明晰 , 头部和身体其 他部位比例适当。女子宽胸、细腰、修长而具有曲线的腿 , 以倒 三角形刻 出 躯 干 , 符 合 女性 人 体 特 征 ; 男 性 面 部 粗 犷 , 大 眼 高 鼻、大嘴宽颏 , 并有 胡 须 , 性 别 差 异 明 显 , 表 现 了 精 妙 的 人 体 美。画法上已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 , 如头颅大小、长短 , 四肢对 称 ,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两梯形相接的概念都在岩 画上存在 , 对马的图形中可看出圆形的概念。突出标志涂以红色 表示 , 几千年鲜艳如初。凿刻的技法是 : 突出头面形象 , 使用浅 浮雕手法 , 眉弓、鼻梁、两颊微微隆起 , 双眼深凹 , 凿刻的十分 清楚。头部以下的身体四肢 , 均使用减地阴刻 , 就是在形体轮廓 线范围内 , 稍稍凿磨去薄薄一层 , 低于岩面。雕琢技法 , 达到了 相当高的水平。 综观新疆的岩画 , 任何人物的艺术形象都充满了健康的、积 极向上的、胜利者的姿态 , 在与大自然的斗争或和谐相处中 , 先 人们满怀希望和信心 , 使得任何岩画的画面上都洋溢者乐观、开 朗的氛围 , 毫无颓废之感。这些原始的岩画中 , 男性的阳刚之美 和女性的阴 柔 之美 形 象栩 栩 如 生 , 这 是人 类 生 命 长河 的 源 头 活 水 , 也是现代艺术的源头之一。 苏北海先生在 《新疆岩画》 一书中 说过 : “岩 画是全 人类 的 重要文化遗产 , 古代西域丰富的岩画 , 是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 的各族先民创造的不朽艺术财富 , 是新疆现存的无价之宝的重要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15

资源之一。 ”① 三、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 地区文化特征最明显的标志。建筑艺术是与人们所处的环境、习 俗、科技能力、宗教、审美趣味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很强的一门 艺术。新疆的建筑艺术具有多种特色 ,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塔里 木盆地诸国的建筑艺术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无论是整个古城的 建筑 , 还是一组建筑 , 或者某个单体建筑 , 都可以看到不同文化 的风格体现。有的有佛教艺术风格 , 有的是伊斯兰艺术风格 , 还 有西方如希腊古典艺术风格 , 不尽而足 , 新疆的建筑艺术因此而 丰富多彩。 1 . 从建筑形制看 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古城 形制 可分 为两种 类 型。一 类是 方城 , 如楼兰方城、米兰的伊循古城 ; 另一类是圆城 , 如民丰县的尼雅 古城和安迪尔古城。方城渊源于中原汉文化传统 , 很多是中原屯 田戍卒修建的城堡 , 圆城则属于西方文化传统 , 据考古发掘 , 希 腊的历史名城特洛伊就是圆城 , 中亚最著名的圆城当属大夏都城 “蓝市城”, 所 谓 “ 蓝 市” 就 是 亚 历 山 大 ( Alexander) 的 汉 式 译 名。新疆境内现存最完好的古城———交河故城 , 则是利用自然地 势 , 属于自然形制 , 在两河环抱的柳叶状台地上顺势而建 , 城中 的大部分建筑 , 包括 宽大 的街 道 , 都是 从原生 土中 挖 掘出 来的 ,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称得上是个独特的创造。按照现存 遗址的特点分 析 , 古城 的 市区 布 局 分 明 , 从 南 到 北可 分 为 南 城 区、官署区、城东区、城西区、寺院区和北部区。城市功能布置 合理 , 分工明晰 , 对现代的城市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①

苏 北海 : 《新 疆岩 画》 [M] . 乌鲁木 齐 , 新疆美 术摄 影出版 社 , 1994 年。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16

新疆佛教建筑的主要形制为中心塔式及中心塔柱形式 , 在高 台佛寺和庭院式佛寺中 也将其 作为 主殿 , 一 直到 新疆 佛教 晚期。 新疆古城遗址 , 乃西域某一城郭之国的中心 , 同时又是佛教香火 旺盛之地 , 因此城市布局里的佛教建筑占据显著的位置。如在保 存完好的交河故城中 , 佛教 建 筑遗 址就 有 52 处 , 大 街北 端的 寺 院平面呈长 方 形 , 占 地约 5 000 平 方 米 , 由 山门、 大 殿、僧 房、 庭院、水井等组成。城 北还 有 一组 壮观 的塔 群 , 四 角各 25 个 小 塔围着中间一座大佛塔 , 总数 101 个 , 蔚为壮观。可 见当时佛 教 建筑艺术的地位十分重要。高昌故城西南角的 1 号佛寺是城内 最 大的一座较为完好的佛寺遗址 , 庭院式布局 , 坐西向东 , 山门和 两边的房屋连成一片 , 房屋呈多层阁楼式土木混合结构 , 中央室 内有一土坯砌筑的方形断面的中心塔 , 塔四壁设多层佛龛。楼兰 故城东部的佛塔寺 , 由

堵波、殿宇和僧房等组成 , 是现存城内

最高大雄伟的建筑。尼雅遗址的中心标识也是一座佛塔 , 安迪尔 佛塔、尼尔河畔佛塔都是基座为三阶、上为圆柱状塔身的

堵波

形制。吉木萨尔县的北庭高昌回鹘王家佛寺的形制比较特别 , 原 先为一大土堆 , 发掘后证明 该遗 址构 筑于巨 大的 夯土 台基 之上 , 平面呈长方形 , 南北残长约 70 . 5 米 , 东西残宽约 43 . 8 米。 吐鲁番的苏公塔是由纪念塔、礼拜殿、门殿、横向的平台基 座四块简洁的几何图形完美结合 , 均匀协调 , 构思巧妙 , 匠心独 运 , 塔稳健突出 , 但不孤立。整个建筑既有浓郁的维吾尔族建筑 风格 , 又有传统的高昌风格 , 建筑艺术达完美境界 , 是我国建筑 史上成功范例之一。① 伊斯兰教大一点的清真寺布局 ( 维吾尔族为代表的 ) 主要由 高大庄严的 宣 礼楼 和 宽敞 的 礼 拜殿 组 成 , 礼 拜 殿 一般 又 分 为 内 ①

张 胜仪主 编 : 《中 国民族 建筑》 [ M] ( 第二 卷 . 新疆 篇 ) . 南 京 , 江苏 科 学技

术出版 社 , 1998 年 , 第 51—197 页。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17

殿、外殿。回族清真寺多为中原汉式风格。著名人物的麻扎的形 制布局比较自由 , 无特别限制 , 主要分为墓葬区、清真寺区、经 学区等。 维吾尔族民居的形制布局与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地势、传 统文化等密切相关的。它们的特点本书在建筑文化的分析中已有 叙述。 2 . 从建筑装饰看 维吾尔族的建筑装饰艺术 , 石花饰的图案及制作方法独树一 帜 , 木雕、木刻、砖雕、砖拼花、琉璃砖饰极具装饰性 , 彩画图 案、色彩别具一格 , 装饰图案多为几何纹图案和植物纹图案。各 种装饰手 法 尽 其所 能 , 变化 多 的 是 柱 头 , 有 鼓 形 柱 头、球 形 柱 头、倒方棱柱形和倒六棱柱形柱头 , 还有采用拼叠方式把伊斯兰 拱券、钟乳拱形态的配件组合成新型柱头。柱头和柱梁、雕花柱 身、柱裙 , 配以有檐托的檐部 , 构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维吾 尔柱式系统。这些美轮美奂的装饰艺术不论在维吾尔民居还是在 清真寺里随处可见。 清真寺的装饰主要是维吾尔传统柱式雕饰 , 加上色彩浓艳的 藻井彩画 , 华美壮丽。大的麻扎的墓台常用白底蓝花的琉璃砖装 饰 , 晶莹素洁。阿帕克霍加麻扎墓室外壁及四角塔楼等都镶嵌绿 色、蓝色的琉璃砖 , 造型简练 , 古朴典雅。 100 年前 , 英籍探险家斯坦 因曾 在尼雅 的一 间房屋 中 , 用 手 拂去沙子 , 木柱上雕刻的精美花纹显示出来 , 是犍陀罗早期的风 格 , 让他目瞪口呆。在楼兰、尼雅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兼有东西方 艺术风格的物品 , 这正是新疆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哈萨克毡房虽小 , 但爱美不逊。毡房里的各种毡、毯等也是 图案雅致抽象 , 色 彩艳 丽 , 同 样 有 着很 高 的 美 学 效果 和 艺 术 价 值。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18

第六节

科学价值

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科学价值 , 是指其蕴涵的知识、科学 与技术信息。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 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 是人类文 明进 步的 基础 , 是 社会前 进的 根 本推 动力。 这是个历史的命题。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产 生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一、从制造技术看 陶器的出现 , 具有划时 代的 意 义。因为 , 用黏 土 烧制 器皿 , 是人类首次利用天然材料创作人造用具 , 是人类用水调制土使之 具有可塑性的物理方法的认知 , 也是人类发现陶坯经焙烧可以变 硬的化学变化认识的标志。吐鲁番阿斯塔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 古成果说明 , 距今 约 4000 年 以前 , 这 里 的先 民就 已经 掌握 了 制 作陶器的基本 技 术。他 们 选取 合 适 的 泥土 , 掺 入 一定 比 例 的 粗 沙 , 用手捏出盆、钵、罐等器皿。出土陶器的外表灰褐 , 间杂红 褐色 , 斑驳不均 , 说 明 焙 烧 的 温 度 不 高。部 分 陶 器 , 表 面 还 打 印、划刻了一些蓖纹、划纹。这类陶器 , 外观粗糙 , 烧制工艺原 始 , 但它们却是新疆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 : 这时已经有了 简单的农业生产。因为谷类食品与肉类不同 , 无法在火上直接烧 烤的 , 只能借助陶器来煮食。所以 , 农业生产出现后 , 往往必须 使用陶器。反之 , 陶器的普遍使用 , 也大概说明古代农业生产的 存在。① 青铜器的发明是人类的又一划时代标志。青铜器的发现是人 ①

苗 普生、 田卫 疆 : 《新疆 史纲》 [ M] . 乌 鲁木齐 , 新 疆人民 出版 社 , 2004 年。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19

类已经掌握合金冶炼铸造技术的实证。青铜器的运用可制作武器 提高战斗力 , 可制作生产生活用具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 量。新疆发现的属于青铜时代的遗址较多 , 主要有 : 哈密市的天 山北路墓葬、巴里坤县的南湾墓葬、孔雀河的古墓沟墓葬和小河 墓地、巩留县的阿尕尔森发 现 的 12 件 青铜 生 产工 具等。 其中 哈 密的天山北路墓地总面积约 15 000 平方米 , 1988—1997 年间共发 掘 700 余座 , 是迄今新疆发掘数量最多的一处古墓 群。出土的 陶 器种类多 , 以平底器为主 , 双耳罐占半数以上。青铜器的数量最 多 , 有刀、锥、锛、镰、镜、矛、手镯等。所处年代大约在公元 前 19 世纪至前 13 世纪 , 是新疆东部年代最早 , 文化 内涵最为 丰 富的青铜 时 代 遗 存。① 青 铜 器 的 使 用 也 使 制 作 别 的 工 具 成 为 可 能 , 从古墓沟墓地太阳墓胡杨树木桩的砍削痕迹来看 , 光洁、整 齐 , 说明公元前 1800 年 前后 , 这 里的 青 铜工 具比 较发 达且 广 泛 使用。 铁器的铸造与使用 , 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 举。新 疆 铁 器 时 代 的 遗 址 以 哈 密 的 焉 不 拉 克 古 墓 群 ( 公 元 前 1000 年至前 500 年 ) 、和静县 的察吾 乎沟 口古 墓群 ( 公元 前 1000 年至前 500 年 ) 、鄯善县的苏贝希古墓 群 ( 公元 前 1000 年 至公 元 前后 ) 为代表。在苏贝希墓地 , 发现了大量的各种铁器 , 说明铁 器已普遍使用。还有就是使用了铁箭头 , 箭头是一种不能二次使 用的消耗性产品 , 没有相当发达的冶铁业作为保证 , 是不可能如 此耗费的。从伊犁尼勒克县的战国时期的奴拉赛铜矿采掘、冶炼 遗址看 , 铜矿采掘、冶炼已是当年的比较重要的生产部门了。那 么 , 当时的铁矿采掘和冶铸业 , 也应该达到约略相当的水平了。 到了汉代 , 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大量的汉族士兵和田 卒来西域屯垦 戍 边 , 带 来 了内 地 先 进 的生 产 工 具 和 经验 , 如 铁 ①

张 玉忠 : 新疆 考古述 略 《考 古》, 2002 年 , 第 6 期。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20

铧、铁锄、铁镰、铁锹等 , 以及先进的农耕技术、代田法 , 同时 兴修水利 , 灌溉技术 也达 到一 定的水 平 , 掘井 技术 也 传到 西域。 这些都大大促进了西域的农业经济的繁荣 , 方便了人民的生产生 活 , 使西域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中原的冶铁技术也传入 西域 , 使西域的冶铁 技术 得以 迅速发 展。尼雅 遗址 出 土了 矿石、 烧结铁、矿渣、石凿、残铁铲等。库车的阿艾山冶铁遗址内发现 有小坩埚、铁渣、矿 石和 陶瓴 ( 鼓风 管道 ) 。汉代 龟 兹已 能用 煤 冶铁 , 制造各种用具和武器 , 供应各地 , 龟兹成了西域的冶铁中 心。有力推动了西域农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① 纺织品的发现 , 是 人 类 掌 握 纺 织 技 术 的 标 志。 早 在 先 秦 时 期 , 西域就有了以毛绒纤维为原料的纺织手工业 , 汉代 , 西域的 毛纺织业数量多 , 花色全 , 工艺水平高。尼雅遗址、山普拉墓地 不仅出土了大量的毛织品 , 还有简单的纺织工具。工艺成熟 , 图 案规范 , 技艺高超 , 可能还有职业毛纺织生产者。从尼雅、楼兰 的古墓中 , 也发现了缬染和素色的棉布 , 说明东汉末年 , 新疆已 种植棉花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 西域有了棉纺手工业 , 其中的 高昌布远 销 内 地。高 昌 锦、龟 兹 锦、疏 勒 锦 在 当 时西 域 也 很 出 名。唐朝时高昌 ( 西州 ) 的白叠布成为皇宫的贡品之一。 二、从建筑技术看 建筑遗产的存在 , 是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凭证。人类从茹毛 饮血一步步走向文明的进程中 , 为抵抗自然灾难的侵害 , 利用天 然的屏障如洞穴、树林等本能地、被动地保护自己 , 到依靠自己 的智慧 , 利用天然的材料建设人类的活动场所 , 主动地满足自己 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类的伟大进步。新疆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文 化遗产 , 正是新疆居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①

编 写组 : 《新 疆地 方史》 乌鲁 木齐 , 新疆大 学出 版社 , 1993 年 , 第 45 页 。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21

而创造的。不管是民居建筑 , 还是佛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 , 或 整个古城的建设 , 都反映了新疆人民的独特的建筑技艺。 在古代运输工具相当落后的情况下 , 人们建筑自己的活动场 所只能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 因地制宜 , 就地取材 , 也就是古 人所说的“ 因天材 , 就地利” 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精湛的建筑技 术。 在楼兰、米兰、尼雅等遗址中可以看到木框架编笆墙的建筑 方式 , 以细柱、密梁作为承重结构 , 构造上采用柱梁顶、榫接的 方法 , 设地梁 , 柱间加支撑等形成框架 , 选用红柳编笆抹泥作为 围护。现在的南疆的许多民居仍然沿用着这种建筑方法。 原生土建筑方式就是在 未动 的原 土上挖 坑 成室、 掘洞 成屋 , 所有“构 件” 包括 楼 面或 屋 顶 全是 原 生土 ; 全 生 土建 筑 就 是 基 础、墙身、屋顶等均用土坯砌筑。吐鲁番地区普遍使用这种特殊 的方式。塔里木盆地边沿一带遗留有很多近两千年的古佛塔、佛 寺、古城、烽燧、民居等。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高昌古城里现存 的大量原生土、全生土建筑至少也有六百年至两千年的历史。这 些遗址反映了这种全生土结构体系在新疆特别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具有的坚固性、适用性和普及性。这种取材容易、施工方便、坚 固耐用的原生 土、 全 生 土 建 筑 , 无 论 是大 型 的 寺 庙、 佛 塔、 麻 扎、清真寺 , 还是民居 , 都被广泛采用 , 沿用至今。说明新疆的 这种建筑技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地理环境和土壤特性 , 是新疆古代居民建筑房屋的决定性条 件。以吐鲁番盆地为 例 , 这 里 年降 水量 不足 20 毫 米 , 蒸 发量 却 超过 3 000 毫米 , 故不用考虑屋顶排 水问 题 , 普遍 取密梁 平顶 结 构 , 架木为屋 , 土覆其上。日照强 , 冬春季节风大 , 所以建筑的 门窗较小 , 室 内 采 光主 要 通过 屋 顶 的 天窗 调 节。 以交 河 故 城 为 例 , 交河台地土壤的各种力学强度很高 , 所以能以生土为材料发 挥自己的建 筑技 能。 如 残 高 11 米 的 塔 林 主塔 , 进 深 15 米、 高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22

4 . 5 米、跨度 5 米的窑洞等 , 说明 古人 认识到 这里 优异的 地质 结 构适合下挖法建筑技术 , 展现了那时人们的高超建筑技巧。此地 的土质坚硬不宜做土坯 , 故土坯建筑在这里居次要地位。有意思 的是 , 交河故城许多房间里还开凿有窑洞 , 有的窑洞凿通气孔与 旁边的水井井壁相通 , 使水井成为防暑降温的天然空调。它令人 不得不佩服古交河人在建筑方面的天才和想象力。① 半生土建筑是用 土坯 砌筑 基础、墙 身 , 以 小断 面 木质 密梁、 草泥作顶 , 在全疆被广泛采用 , 各地又略有不同 , 但都是智慧的 结果。和田地区土质含沙量大 , 不宜承重 , 改用木框架夹土坯增 加力度 ; 喀什等地震多 发区 , 就 在墙 角等处 加 木柱 , 加斜 支撑 , 墙上部加木卧梁 , 地脚加木地圈梁等来增强抗震能力 ; 潮湿地区 在勒脚处用红柳、芨芨草、草帘、石头等作防潮层 , 是生土建筑 的技艺趋于完善。 在新疆的建筑体系中 , 原生土建筑、全生土建筑和半生土建 筑表现出的力学性能和艺术造型让人们惊叹不已。 在建筑技艺上 , 更有创 造性 的是“ 维吾 尔柱 式系 统”。此 种 建筑讲究的是用柱与柱之间的连接、支撑 , 运用力学原理 , 构成 整个建筑的结构框架 , 确定建筑的总体造型。柱头富于变化 , 多 雕饰 , 讲究美感。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里的礼拜殿的顶部就由 158 根浅蓝色的立柱托着 , 成 方格 状 , 立柱 四角 为几何 图形 , 上 面刻有民族风格的凸形花纹。立柱本身就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有资格被看作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克孜尔石窟 , 其凿建方法也 颇为讲究 , 窟顶或券 , 或藻井 , 或穹隆 , 巧妙地分解着山体的压 力 , 又使窟内空间显 得完 整而 空旷。固 定塑像 的孔 槽 错落 有致 , 符合力学稳定原理。僧房还有床、壁炉和面向山谷的窗子 , 解决 ①

页。

李 肖 : 《交河 故城 的形 制布 局》 [M] . 北京 , 文 物出 版社 , 2003 年 , 第 4—5

第二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 23

建筑中的取暖和通风问题。 伊斯兰建筑技术主要体现在清真寺和麻扎建筑上。砖块砌筑 的宣礼楼上的伊斯兰拱券和顶上的月牙 , 寓意着穆斯林的心灵向 往 ; 木结构为主的礼 拜殿 典雅 庄重 , 载 满了穆 斯林 的 精神 追求。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杰出的代表。伊斯兰教的陵墓的墓室上方的大 穹隆顶 , 反映 了 伊 斯兰 建 筑的 高 超 技 艺。以 阿 帕 克霍 加 麻 扎 为 例 , 陵墓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 , 底宽 35 米 , 进深 29 米 , 陵墓 的 屋顶是用普通土块砌成 的半 球形 大穹 隆 , 其 跨度 达 17 米多 , 体 现了工匠们巧夺天工的建筑技术。外立面基本上全用绿色的琉璃 砖贴面 , 有些部位添 加了 部分 蓝色和 黄色 的琉 璃砖 , 建筑 雄伟 , 色调典雅 , 造型美观 , 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① 吐鲁番的坎儿井是一项巨大的地下引水工程 , 被誉为我国古 代三项伟大工程 之一 ( 另两 个是 长城、京 杭大运 河 ) 。它 主要 由 竖井、暗渠 ( 地 下 水 道 ) 、 明渠 ( 地上 水 道 ) 和 涝 坝 ( 蓄 水 池 ) 组成。最长的坎儿井 10 公里 以上 , 最短 的不 足 1 公里 , 竖井 最 深 90 米 , 最浅 2、3 米 , 竖 井 之间 的 距离 是 30—50 米。天 山 的 常年积雪在夏季融化 , 渗入吐鲁番盆地北缘的山前较大的冲积平 原上 , 形成一个储量很大的潜水层 , 坎儿井就是从这潜水层取水 的。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 , 水平距离 60 公 里 , 落差竟 有 1 400 多米 , 地面坡 度 平 均 1/ 40 , 地 面以 下 深处 的 沙砾 石 被 黏土 或 钙 质胶结 , 质地坚实 , 不易崩塌。地下暗渠的水 , 就这样利用地形 坡度由北向南自然流出 , 再 进蓄 水涝 坝灌溉 农田 或供 生活 之用。 坎儿井就是聪明的吐鲁番先民利用自然条件开挖出来的。吐鲁番 地区干旱少雨 , 酷热风 大 , 蒸发 量极 高 , 而坎 儿井 的 地下 流水 , 不受气候影响 , 蒸发量小 , 流量稳定 , 是最适合当地生产生活的



张 胜仪主 编 : 《中 国民族 建筑》 [ M] ( 第二 卷 . 新 疆 篇 ) , 南京 , 江苏 科 学技

术出版 社 , 1998 年 , 第 64、86、87 页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24

水利科学的运用。① 以上用了较大篇幅逐一分析了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政治、经 济、文化、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 当然还有其他价值 , 如纪念 价值、教育价值等。由是可以看出新疆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多方面 的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利用价值。这就是我们今天和今后的重要任 务。



李春 华主 编 : 《新疆 风 物 志》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 103— 105 页。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新疆文化遗产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 , 我们已经 有了基本的了解 , 值得我们尽最大努力去保护。更重要的是 , 文 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 是新疆各族人 民的精神 家园 , 是 经济建设的基础 ,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 对增强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 一旦遭到破坏或损毁 , 将万劫不 复。虽然遗产的消失是绝对的 , 幸存是相对的 , 是不以人类的意 志为转移的 , 然而 , 消失产生稀有 , 稀有产生更高的价值。正因 为如此 , 幸存的遗产才显得珍贵。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尽最大努 力延缓它们的损坏或消失速度。而当代社会的遗产消失速度 , 正 以几何级数增长 , 所以遗产保护的形势尤为严峻。所以 , 我们要 以对祖先尊重、对后世负责的态度 , 积极做好新疆文化遗产的保 护工作。即为了降低或减缓新疆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历史环境的 衰败速度 , 而对经历的变化进行的动态管理。

第一节

保护现状

新疆地处祖国的 西北 , 亚洲的 中心 地带。 独特 的 自然 环境 , 使得大量的物 质 文 化遗 产 , 如 数 千 年 前的 土 木 结 构 的古 城、 村 落、千佛洞及丝绸古道上的烽火台、古墓葬等得以保存下来 , 遍 布全疆境内的各种珍贵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据统计 , 全疆已发现 文物点 4 000 余处 , 为我国重要的文 物省 区之一。 目前全 疆的 国 家级文物保护 单 位 有 41 处 , 自 治 区 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有 303 处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26

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000 多处。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 每个民族在按照自己 的信仰及生活方式不断地繁衍生息的同时 , 又不断地吸收其他地 区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而 持续 发展 和繁荣。 年代 早、土 木结 构多、 规模大、品类全、数量多、研究和利用价值极高等是新疆文化遗 产的特点。这些珍 贵 文 化遗 产 为我 们 研究 东 西 方 经济 文 化 交 流 史、丝绸之路贸易史 , 以及中原与西域的关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 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 , 激发爱国热情具有重要作用。 新中 国建 立以 来 , 尤 其 是 近 10 多 年 来 , 新 疆 的 文 化 遗 产 保护 在国 家 的政 策、 人力 物力 的 强力 支持 下 , 各级 政 府、 文 物 部门 和各 族 人民 共同 努力 , 建 立 了多 层保 护网 络 , 克 服种 种 困 难 , 取得 了前 所未 有 的 成 就。 但 同 时 , 由 于 新 疆 的 地 域 辽 阔 , 地理 环境 恶劣 , 沙 漠、 戈 壁 面 积 太 大 , 冬 日 严 寒 , 夏 日 酷 热 , 交通 十分 不 便 , 经费 紧缺 , 人 员 编制 不够 , 很 多遗 址 又远 离 人 们的 生活 区 域 , 这给 受利 益驱 动 的盗 劫者 提供 了得 天 独厚 的 犯 罪条 件 , 致 使天 灾特 别是 人祸 对 新疆 文化 遗产 的毁 灭 性破 坏 达 到了 前所 未 有的 程度 , 有 时到 了 保护 人员 、专 家学 者 、公 安 干 警和 犯罪 分 子抢 时间 的地 步。 加 之新 疆原 有的 遗产 保 护工 作 基 础比 较薄 弱 。所 以 , 在取 得成 绩 的同 时 , 保护 工作 某 种程 度 上 也面 临着 前 所未 有的 严峻 。我 们 别无 选择 , 只 有克 服 一切 困 难 加强 保护。 由于新疆的地 理、 气 候、 交 通 等 方 面 的原 因 , 笔 者 在 2004 年八九月份在新疆考察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时 , 同样面临着许多 几乎短时间内无法克服的困难 , 只能到达城镇内或附近的遗产点 进行实地观察 , 如吐鲁番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龟兹石窟 ①

根 据新疆 维吾 尔自治 区文物 局文 保处提 供的 资料。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27

区等 , 而像圆沙故城、尼雅遗址、楼兰地区的众多遗址则根本无 力抵达。只能退而求其次 , 采访有关人员 , 与熟悉新疆遗产现状 的人士沟通、交流 , 以尽可能地做到对新疆文化遗产的现况从成 绩和问题两个方面 , 予以大体上的客观的描述。 访谈的业内人士有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玉忠研究 员 , 几十年来曾多次参与新疆各地的遗址的考古发掘 , 并参与一 些盗墓案件的侦破工作 , 对新疆的文化遗产的现况十分清楚 ; 自 治区文物局 的盛 春 寿局 长 , 40 多 岁 , 20 多 年 的文 保经 历 , 思 路 敏捷 , 意识开放 , 快言快 语 ; 10 多 年来 一 直 在 家 乡和 田 地 区 做 文物保护工作的哈斯木 ( 维吾尔族 ) 先生 , 对和田地区的遗产情 况了如指掌 ; 龟 兹 石窟 研 究所 副 所 长 刘国 瑞 副 研 究 员 , 年 富 力 强 , 对龟兹石窟保护取得成绩介绍的比较实事求是。还有自治区 文物局文保处的乌布里 ( 维吾尔族 ) 副处长 , 喀什地区文管所的 莫哈塔尔 ( 维吾尔族 ) 副所长等。还有多次实地调查报道新疆文 物被盗情况的 《南方周末》 资深记者南香红女士。 本节对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描述 , 就是把上述人员所经 历的实际情况的介绍综合起来 , 再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所见 , 从 正反两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取得的成效 1 . 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 自 1982 年颁布了以来 , 文物保护有法可 依 , 对文物 的发掘、 认定、所有权、保护办法、旅游开发的限定、法律责任等有了明 确的规定。20 年后的 2002 年 又颁 布了适 应新 时期 的修订 版 《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对新疆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 , 有了基本的法律保证。特别是近几年来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发 布主席令 , 颁布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的专项保护条例 , 对具 体项目的保护作了具体的规定。地方政府也根据相关法律 , 制订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28

地方法规 , 积极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等纳入法制轨道。 以吐鲁番为例 , 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和中 国文物研究所联合编制的 《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 规划》 在 2003 年 9 月 22 日经国务院 批准 , 由新 疆维吾尔 自治 区 人民政府颁 布 实施 , 成 为吐 鲁 番地 区 文物 保 护 事 业的 纲 领 性 文 件。中共吐鲁番地区委员会、吐鲁番地区行政公署十分重视 , 于 2004 年 6 月 21 日下发关 于贯彻 落实 《吐鲁 番地 区文 物保 护与 旅 游发展总体规划》 的具体实施文件 《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若 干重大问题的意见》, 对吐鲁番地区重点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指导思想、远近期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给予了详细的说 明和规定。《吐 鲁番市交 河故城保 护管理 办法》、《吐鲁 番市文 物 保护管理办法》 在 2004 年 10 月 22 日 公布 实 施。由 自 治区 人 大 专门起草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保护管理条 例》 在 2004 年 11 月 26 日 获 得 通过。 交河 故 城 已建 立 起了 整 套 全面的保护规划。① 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制订地方法规加强遗产保护工作。 2 . 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加强 知难行 易 , 意 识是 做 一 切 事 情的 基 础。 开启 民 智 , 开 启 官 智 , 经过多年来的宣传和保护工作的落实 , 各级官员和群众对文 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政策导向的正确 , 群众基础 的雄厚是做好保护工作的基本保证 , 只有全民保护才是最终意义 上的保护。在新疆的考察过程中 , 笔者感觉最好的就是各地清真 寺和著名麻扎的保护非常完美 , 其根本原因就是群众基础好。在 宣传上 , 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 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 , 增强 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 决定从 2003 年起 , 每年六月 份的第三 周 为自治区 “文 物 保护 宣 传周”。 这加 大 了 文物 保 护 的 宣 传力 度 , ①

根 据新华 网新 疆频道 、吐鲁 番旅 游网、 天山 网报道 综合 整理。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29

对加强新疆各族人民的保护意识 , 提高新疆的遗产保护整体水平 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文化遗产带来旅游业兴旺的地区 , 如吐 鲁番地区 , 官员和群众的保护意识普遍较强。笔者曾开玩笑地对 当地的农民说 , 吐鲁 番的 地下 都是宝 , 何不去 挖点 出 来发 发财 ? 对方马上使劲摇 头、耸 耸肩 : 哎—朋友 , 那 个 不行 ! 那个 犯法 ! 都挖了 , 吐鲁番就没有了 ! 你还来吗 ? 不来了 ! 3 . 近 10 年来 , 在国家 的大 力支 持下 , 在 经济 快速发 展的 基 础上 , 新疆各地加大了遗产保护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对许多重点 遗产 , 进行了维修 , 并制订了保护规划。 ①1993 年 至 1996 年完 成了 由联合 国教 科文组 织援 助 100 万 美元和 国家文物 局配套 资 金 100 万 元人 民 币 的 吐 鲁番 交 河 故 城 维修工程 。1994 年申 报 世界 遗 产 失利 后 , 1995 年 , 吐鲁 番 地 区 文物局 成立 , 吐 鲁番文 物的保护 与利用开 始作为 一个系统 运行。 1999 年 , 作为专 门的管 理 机构 —交 河故 城 管理 处 成立 , 交 河 故 城的保 护工作提 高到一 个新的水 平。依照“ 修旧 如旧”、不改 变 原貌的原 则 , 对一 些建 筑 物的 墙 体 进行 了 加 固和 修 补 , 所 用 的 均是生 土材料 , 保留了 故城原有 的建筑 风貌 。至 2003 年 底 , 用 于保护、 研究的交 河故 城 的资 金 总 数逾 千 万 元 , 在故 城 台 地 北 端崖体下 修建了 710 米 防 洪大 坝 , 并 进 行 了 植树 固 沙、 护 坡 工 作 ; 对重 点遗址进 行了 维 护加 固 和 铺设 木 栈 道 , 避免 游 客 对 遗 址的践 踏 ; 部分 重点 遗址 地 段已 实 施 封 闭管 理 。此 外 , 文 物 部 门还 将在 2004 年 12 月 开 始 , 对 交 河 故 城 管理 区 内 不 符 合 “ 申 遗” 要求 的建筑 物 , 如文 物 陈列 厅、 塔 式 商 亭、 仿建 西 北 小 寺 等进行拆 除。去年 在交 河 故城 考 察 时 , 明 显 感 觉 城中 的 建 筑 比 20 年前 ( 1984 年 ) 矮了 一些 , 具 体数据 无 法测 得 , 但是 保护 措 施确实 加强了许 多。在 2004 年的苏 州第 28 届 世界 遗产 大会 上 , “ 丝绸之路” 被列入 预备名 单 , 世界 文化遗 产中心认 为“丝绸 之 路中国 段” 可以 吐鲁 番交 河 故城 为 切 入点 率 先申 报 。交 河 故 城

1 3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申遗” 由 此再次迎 来最重 要的机遇 , 并以 此带动丝 路上的其 他 遗产 的 后 续 申 遗。 从 而 形 成 系 统 的“ 线 性 文 化 遗 产” 的 项 目 , 也是今 后的申遗 新思路 之一。 ②1996 年至 1998 年 , 国 家文 物局 调拨 资 金 , 完 成了 国家 级 重点文 物 保 护 单 位 喀 什 阿 帕 克 霍 加 麻 扎 的 主 墓 室 保 护 维 修 工 作。 ③1998 年至 1999 年由国家文物局拨出专 款 85 万元 , 修筑 了 库车苏巴什佛寺东、西遗址防洪坝工程 , 及时阻止了濒临坍塌的 岩体和上面的重要的生土建筑。 ④1999 年 10 月在国家文物 局的 大力 支持 下 , 维 修完 成了 闻 名中外的楼兰古 城内 的 佛塔 和三 间房。 这是 楼兰 遗 址在 1901 年 被发现以来的第一次维修 , 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⑤克孜尔千佛洞 , 现定为石窟区、行政区、生活区。石窟区 又分为谷东区、谷内区、谷西区和 后山 区等 四个区 域 , 共 有 251 个洞窟。因长年失修 , 后山区和沟内区的洞窟内的壁画已不断脱 落 , 由于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 , 崖体出现裂缝、坍塌或滑 坡 , 严重影 响 洞窟 的 稳定 性 , 给 研 究 和 参观 带 来 不 便。从 1986 年开始 , 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就开始对克孜尔千佛洞的修缮加固进 行了科学的勘 探、 测 绘、 研 究、窟 前 清 理、 地 质 构 造 分 析 等 工 作。国内外学者对克孜尔石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并出版工 作。为研究古 龟 兹 地区 的 佛教 文 化提 供 了珍 贵 资 料。1989 年 至 1993 年之间 , 国家 文 物局 投 入 800 万元 资 金 对 沟 西和 沟 东 区 的 80 个洞窟进行 了抢 救 性钢 筋 锚杆 加 固、窟 前 栈道、 洞 窟上 雨 棚 等项目 , 有效地控制了山崖的滑坡和洞窟的坍塌 , 避免了壁画受 自然灾害的影响。 克孜尔千佛洞谷内区和后山区抢救维修项目完成了 《新疆克 孜尔千佛洞谷内区及后山区石窟加固、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施工 图、工程预 算 等 , 2001 年 初 开工 , 先 后完 成 了 工 程前 期 实 验 和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31

110 窟至此 119 窟之间的岩体加固任务。至 2002 年 , 国家文物 局 投资 1 000 多 万 元 , 抢 救 维 修 了 在 我 国 乃 至 中 亚 地 区 影 响 很 深 的、新疆最大的石窟群—克孜尔千佛洞。使保存有珍贵佛教壁画 的洞窟岩体得到了加固 , 为学者和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和旅游 环境。 ⑥2000 年 , 国家文物局决定投资 350 万元 , 对伊犁将军府 进 行抢救维修 , 2001 年 8 月 抢 救维 修 工 程正 式 启 动。伊 犁 将 军 府 位于霍城县 , 始建 于 1762 年 , 是清 朝政 府 统管 新疆 的 政治、 军 事中心 , 仅剩下正门、东西厢 房、金 库、凉亭 等清式 建筑。由 于 历史原因 , 伊犁将军府一直被 36918 部队 占用 , 部队 缺乏有效 的 保护措施 , 改造、改建原建筑形式的事件时有发生 , 因而造成了 文物的 破 坏。1985 年该 部 队擅 自 把“ 将军 府” 后 厅 拆除 , 并 修 建办公楼和花园。城 墙个 别地 段塌毁 ; 个别文 物建 筑 改为 居室 , 因常年失修 , 大部分古建筑已倾斜 , 墙体出现裂缝 , 整体建筑处 于非常危险 状 态。2000 年 起的 抢 救、 维修、 保 护 , 使 此 遗 址 重 获新生。 ⑦为落实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新疆考察工作时的指示 精神 , 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建设部建筑历史研究所和中国文物 研究所等单位 , 于 2000 年 10 月至 2001 年 6 月完成了 《吐鲁番地 区文物保护与利 用规 划》。 此 《规 划》 是 我国 第一个 地区 性文 物 保护利用规划。它的实施对新疆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 巨大影响 , 为其他地区的遗产保护树立了可以参照的标本。 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牵头实施的喀什历史文化名 城老城区改造项目开始实施。按照有关文件精神 , 喀什历史文化 名城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将得到抢救。 ⑨积极适应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事业的精神 , 通过国家文物 局的批准 , 与新疆西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鉴定了国家级文物保护 单位—北庭古城西大寺的保护项目。这种与公司合作保护重点文

1 3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物遗址的方式 , 对新疆乃至全国将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⑩这些年来 , 新疆文物的对外展览频繁 , 国家文物局在对外 展览联络、审批方式予以了大力支持 , 新疆文物局先后组织展品 赴日 本、法 国、 韩 国、马 来 西 亚、台 湾 等 国 家和 地 区 , 举 办 展 览 , 对宣传 新 疆、展 示 古代 丝 路 文 明 起到 了 重 要 作 用。对 外 宣 传 , 扩大新疆文化遗产的影响也是一种积极的保护。 1 在“九五” 和“ 十 五” 期 间 , 国 家 对 自 治 区 博 物 馆、 哈 密、昌吉、和田等一批博物馆建设投入资金。自治区博物馆新疆 主体工程已经封顶。修建后的部分博物馆 , 对新疆的爱国主义教 育和两个文明建设 , 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为推动西部地区的历史研究和重要领域的攻关考古课题研 究 , 国家文物局决 定 , 从 2001 年开 始 , 从 机 关事 业 费中 , 每 年 拨出 100 万元 , 作为边疆考古研究课题经费 , 支持新 疆考古学 研 究事业。 13 在 2000 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 位时 , 新疆 有 27 处 文物保护单位被 国 务院 审 批公 布 为 第五 批 全国 重 点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入选数量名列全国第六 , 这样新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量增加到了 41 处。这 充分 体现 了党 中央、 国务 院 对新 疆文 物 保护事业的关怀和政策倾斜。 14 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 , 国家在新疆陆续投资许 多大型基本建设项目 , 如 : 伊犁哈 萨克 自治州 的吉 林 台水 电站、 恰布其海水电站建设工程、塔里木河流域环境治理项目中的喀什 下坂地水库建设、奎屯至赛里木湖高速公路、通县油路工程、石 油物探、 两 气东 输 等。新 疆文 物 行 政 管理 部 门 按 照“ 两 利” 原 则 , 积极配合建设部门 , 做好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中的文物保护工 作。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 助库木 吐拉 石窟维 修加 固 项目 工程。 库木吐拉千佛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加固工程严格遵循文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33

物保护的原则 , 既要 具备 有效 的保护 功能 , 又 要维 持 石窟 原状。 由于种种原因 , 针对库木吐拉石窟往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收集科 学资料 , 如 : 水文地质、气候、地基、地震和洪水等。项目实施 之前 , 首先必须要收集上述基本科学依据 , 然后对其进行维修加 固和环境治理工作。此项目属于抢救性加固保护工程 , 维修范围 主要是窟群 区、谷 口 区 一些 面 临危 险 而科 学 和 艺 术价 值 高 的 洞 窟。坚持合理、经济、有效的原则进行加固。有些洞窟根据其原 有组合关系 , 可采取联体加固 , 个别洞窟可进行单体加固 , 总的 原则是使这个洞窟长久完整的保存下去。维修加固有利于以后的 保护、管理和研究 , 有利于游客的参观及整体环境。根据库木吐 拉千佛洞岩体成分 , 南北不同的特殊情况 , 窟群区的岩体类似于 克孜尔千佛洞 , 锚杆 支护 为宜 ; 谷 口区 的岩体 成分 接 近于 敦煌 , 以重力支撑为宜 , 另外局部采取喷锚防护为主的防护措施。 经过两次对现场考察、论证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政府 和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物局有关专家共同商讨后 , 对项目的实 施步骤确定为 : 第一步 : 首先制订整体保护计划。即进行考古发掘及窟前清 理和收集资料 等 前 期 准 备 工 作 , 如 : 水文 地 质 资 料、 气 象、 地 震 , 必备整体石窟群的详细测绘资料 , 岩体结构、土质、地下水 位等分析资料 , 邀请专家论证加固维修方案并进行设计 , 做一些 必要的前期试验和测试等 ; 修建通往施工现场的道路 ; 进行“ 三 通一平”; 建立气象站和室内温湿度设施 ; 加固危急的洞窟。 第二步 : 实施整体保护规划。即修筑防洪坝 , 加固其余的洞 窟和进行壁画保护加固 , 建立洞窟安全保护系统 , 建设博物馆。 第三步 : 旅游、参观路线建设。编制出 《库木吐拉石窟维修 加固工程报告》。 在建 工 程管 理 遵照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的惯 例 , 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模式。 在国家文物局的帮助下 ,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 助 125 万 美

1 3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元维修库木吐拉千佛洞 , 维修工程项 目 2001 年 9 月 12 日 正式 启 动 , 使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即将得到有效保护。 下面的库木吐拉石窟的保护历程 , 可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新 疆文物保护的历史梗概。 库木吐拉石窟历年来保护情况 : ①1961 年被 国 务 院 公 布 为 第 一 批 全 国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1966 年 , 在 修 建 电 站 时 , 为 了 保 护 洞 窟 安 全 , 当 时 明 文 规 定 : 要修建一条防洪堤 , 同时规定水位不 得超 过海 拔 1 044 米 , 并 拨 款 45 万元修筑一道 防水 堤 , 然而 堤坝没 有 修起 来。1969 年 , 在 挖防洪坝时 , 发现新 1 窟 , 立即封堵起来加以保护。 ②1970 年 , 李德 生 副总 理 办 公 室 来电 话 : 据 新华 社 记 者 反 映库木吐拉千佛洞遭破 坏情况 , “请自 治区党 委检查修 缮工程 进 程 , 加以保护。 ” 1973 年 , 鉴于 水害 问题严 重 , 自 治区领 导赛 福 鼎同志对此作 了 批 评 , 并 在全 自 治区 通 报 , 1974 年自 治 区 再 次 拨款 21 万元 , 修建防洪坝。 ③1975 年 , 邓小 平第 一 副总 理 及 李先 念 副 总 理在 国 家 文 物 局 《关于新疆文物工作情况的通报》 [ (75) 文物 字第 164] 上 , 对东方红电站蓄水危害库木吐拉千佛洞的问题作了重要批示。同 年 , 库车县文物管理所对临河洞窟安装了门窗。 ④1976 年 , 由于 中央 领 导和 自 治 区领 导 对 库 木吐 拉 千 佛 洞 的重 要 批 示和 严 重 关 注 , 自 治 区 人 民政 府 再 次 拨 款 420 万 元 , 在千佛洞前 修 筑一 条 防水 堤 坝。因 堤 坝地 基 未 打 入防 岩 石 防 渗 层 , 水害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⑤1977 年 , 清 理 新 1 窟 , 同 时 发 现新 2 窟。1978 年 , 防 水 坝工程验收时 , 决定在防渗坝内打三口井 , 昼夜不停地往渭干河 排水。同 年 , 对 新 2 窟 支 撑 顶 部 , 修 筑 新 1 窟 , 新 2 窟 过 道。 1983 年 , 库车县文物管理所组织 人员 , 清洗 烟熏的窟 群区第 34、 38、68 窟 , 同年 新 1 窟支 撑 顶部 , 另 外将 沿 河 潮 湿洞 窟 的 木 门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35

换装为铁栏杆门。 ⑥1987 年 , 库木 土拉 千 佛洞 由 库 车文 物 管 理 所移 交 新 疆 龟 兹石窟研究所。 1989 年 , 自治 区 副主 席 毛德 华 主 持在 库 木 吐 拉 千佛洞召开现场工作会议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决定 揭取 200 平 方米的壁画。1989─1991 年 , 在敦煌研究院的帮助下揭取了临 河 的第 10、11、12、14、15、16、22、23、33、38 等 10 个窟 106 平 方米的壁画。1991 年 , 敦煌研究院帮助对新 1 窟、新 2 窟作了喷 剂处理。 ⑦1995 年 , 3 月 29 日自治区副主席 吾甫尔・阿 不都拉 在库 木 吐拉千佛洞召开现场办公会议 , 提出解决水害问题的方案。同年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库木吐拉千佛洞工作站成立。 ⑧1998 年 , 自治区文物局拨款 5 . 5 万元在存放揭取壁画和 出 土文物的 41、42、43 窟前修筑钢筋混凝土防洪坝。9 月 , 新疆 维 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 《关于彻底解 决库木吐拉千佛洞水 害 问题 的报 告》 上作 了重 要批 示。同 年 12 月 8 日至 10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买买提明・扎 克尔主持 召 开 , 关于克孜尔、库木吐拉千佛洞保护与上千佛洞电站建设问题 现场办公会议 , 使危害库木 吐拉千 佛 洞近 30 年的 水 害问 题彻 底 解决。 ⑨ 1998 年 12 月 , 克孜尔水库二级电站竣工后 , 现在的东 方 红电站即停止发电 , 只保留分流、灌溉功能 , 届时将采取技术措 施降低河床水位。在修建克孜尔水库二级水电站的过渡阶段 , 继 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库木吐拉千佛洞 , 文物、水利部门共同研究 制订方案 , 修筑 3—5 道调节坝 , 将水从洞窟前逼回河对岸。 ⑩1999 年 7 月 ,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织 对 库 木 吐 拉石 窟 第 一 次 进行考察。2000 年 4 月 , 联 合 国 教 科 文组 织、 日 本政 府 和 国 家 文物局、新疆方面 组 成 的专 家 组对 库 木吐 拉 石 窟 第二 次 进 行 考 察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决定对库木吐拉石窟进行立项维修。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36

1 苏公 塔 清 真 寺 维 修 工 程。 苏 公 塔 ( 又 名 额 敏 塔 ) 建 于 1778 年 , 系第三 批 全国 重 点文 物 保护 单 位。整 体 建筑 建 在 开 阔 的台地上 , 主要由砖塔、门楼、清真寺、周围墓葬群、台地广场 和小果园组成。 是 新疆 保 存完 好、 现存 规 模 最 大 的砖 塔 纪 念 建 筑。周围有葡萄架和文物遗址 , 形成了美丽的自然环境。由于附 近建有违章砖 厂 , 严重 影 响苏 公 塔整 体 环境 , 1999 年 烟 囱 被 拆 除 , 原荒洼地进行了整体规划 , 改善了旅游环境。砖塔和清真寺 并排伫立。清真寺平面呈长方形 , 面宽九间 , 进深十一间。大殿 为土木结构 , 四周由穹隆顶四十九间拱顶套间四建 , 殿内平屋顶 由三十二根木柱网 , 密梁平顶组成。穹隆顶和拱顶顶部设有小天 井 , 墙壁设有壁龛。梁架没 有任 何建 筑装饰 和 图案 , 古朴 幽静。 夏天凉爽 , 冬天保温。 由于常年失修 , 其周围环境没有整治 , 清真寺屋顶多处渗漏 雨或坍塌 , 墙 基沉 降 和 出现 裂 缝 , 大 木梁 细 小、 弯曲 和 腐 蚀 严 重 , 处于危险状态。维修将采用了修缮加固保护。主要内容有翻 修整个屋面 , 更换部分大木构件 , 重新铺地面砖 , 外围重新抹灰 墙面 , 加固出现裂缝的墙体和拱顶 , 加强抗震能力 , 改善排水设 施和治理周围环境等。这项 工程 由吐 鲁番地 区文 物局 投资 维修 , 整个工程 严 格 按 照 文 物 保 护 维 修 原 则 进 行 修 缮、 监 督 和 验 收。 2000 年 10 月 10 日开工 , 2001 年 5 月竣工。 12 笔者在考察 过 程 中看 到 的 喀 什 艾提 尕 尔 清 真 寺、库 车 大 寺、喀什阿帕克 霍 加 麻扎、 阿图 什 苏里 塘・萨 图 克・布 格 拉 汗 麻 扎、喀什穆罕默德・喀什 噶里 麻扎等 著名 的伊 斯兰教 建筑 遗产 都 维修保护得很好。一方面是 这些 建筑 都处于 穆斯 林生 活的 地方 , 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建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群众保护的基础 坚厚。 13 龟兹石窟的遗产资源整合。从前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 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赫石窟等单个的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37

石窟群 , 现在统一划归“ 龟兹 石窟 研究所” 管 理、保 护与 利用 , 这是个很值 得 提倡 的 观念 转 变。同 一 地域 的 同 类 遗产 整 合 成 一 体 , 便于统一管 理、 统 一 研 究、统 一 保 护 , 也 便 于 统 一 开 发 利 用。这样能够节约大量的研究、保护资金 , 避免各自为阵 , 重复 实验 , 分散力量。做到成果共享 , 资金合理调配 , 最终达到相得 益彰的共赢效果。 笔者在去克孜尔石窟考 察时 , 正值其 他几 个石 窟 暂时 封闭 , 不对外开放 , 于是只参观了克孜尔的大部分洞窟。克孜尔石窟的 管理办法之一 虽 然 简单 , 但很 管 用 , 这 就 是 每 个 洞窟 都 安 了 门 锁 , 钥匙在管理员手中 , 虽所长安排 , 讲解员也是手拿大串钥匙 逐个地打开洞窟 , 领着我们参观 , 并不时地提醒大家不要碰任何 墙壁 , 因为沙砾岩的硬度实在太差 , 一碰就掉。而中国的观众特 别有动手的习惯 , 所以 讲解员 十分“ 警惕”。克 孜尔 石窟 维修 的 很好 , 但是保护是要渗透到每一个细节才行。据刘国瑞副所长介 绍 , 克孜尔石窟现在的基本建设都已暂停 , 等待总体方案审批通 过再统一实施。 14 据新华社乌鲁木 齐 2005 年 3 月 26 日 电 ( 记 者邢 静 ) , 今 后 5 年国家将投入 4 . 2 亿元资金 , 对“ 丝绸之路” 新 疆段沿线 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大规模抢救保护。记者还从近日召开 的新疆文物工作会议 上获悉 , “丝绸 之路” 新 疆段重点 文物抢 救 保护工程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准 , 将从今年起启动实施 , 这项工程 已纳入全国文物事业发展规划 , 目前正在编制实施计划。① 以上事实说明 , 这些年来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确实投入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 ,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总之 , 国家支持的 , 地 方政府重视的 , 距离城镇较近、便于管理的遗址的保护相对要好 得多。遗产给当地财政、当地居民带来利益的 , 得到的保护就更 ①

根 据自治 区文 物局提 供的材 料和 其他调 查材 料综合 整理 。

1 3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加完善。但那些掩埋于沙漠荒野中的、偏远的遗址 , 它们的命运 就很不乐观。 二、面临的挑战 1 . 法制还不健全 虽然有了 《中华人民共 和国 文物 保护法》, 新 疆 维吾 尔自 治 区政府也发布了个别地方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办法或单体遗产 的保护条例 , 但是这对于整个新疆不同地域大量的多种类文化遗 产的全方位保护来说 : 远远不够。在当今建设民主政治、法制社 会的时代 , 法律法规的欠缺 , 就给遗产保护造成法律上的空缺或 空泛 , 缺少执 法 的 依据 , 这就 给 保 护遗 产 带 来 诸 多的 困 难 和 无 奈。首先自治区缺少一部针对新疆各地特点的、符合当今世界遗 产保护思想的地方法规 , 新疆急需一部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和民 族区域自治法等上位法制订的“ 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之 类的法规。 新疆也缺少不同类型遗产的具体保护法规 , 如新疆唯一的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喀什 , 没有整体性保护的规划 , 这是一种活 的保护 , 一种文化保护 , 不只是保存历史建筑物 , 更重要的是保 护居住于其中的居民 的文化。“整体 性保护” 的理念已 成为当 今 世界历史城市保护工作者的共同理想。历史城市是各地历史文化 的象征 , 又是当地文 化过 程的 产物 , 带 有明显 的地 域 文化 特征。 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 又是社会的文化景观。喀什与吐鲁番 不同 , 吐鲁番是以各遗产点带动城市的建设 , 而这些遗产点已经 变成静态的历史建筑。喀什本身仍然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活 的人居古城 , 它的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应该是 : 使喀什噶尔人能生 活在一个充满历史气息、具有传统地方特点、设施先进、环境优 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城市里。但是 , 在笔者和别的中外游客 参观考察喀什时 , 看到的却是和全国大部分地方城镇一样 , 正面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39

临着“ 脱胎换骨” 的彻 底改 造带 来的“旧 貌换 新颜”, 其 发展 趋 势似乎是在比较忽视人文资源的情况下正在迅猛推进粗糙的、表 面的城市现代化。若按此思路继续发展下去 , 得到的将是一个千 城一面、毫无个性的都市空间。其实 , 中国的城市普遍面临着环 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真是危机四伏 , 这绝非危言耸 听 , 你只要出去走走就可看到了 , 包括西藏的拉萨 , 瓷砖贴面的 建筑到处都是 , 布达拉宫前面的辅助建筑也拆除干净 , 变为大型 水泥喷泉广场 ; 林芝的八一镇与内地的普通县城几乎没有什么两 样。喀什的建 设 很 混乱 , 明显 缺 乏 整体 协 调 性 的 保护 性 建 设 规 划 , 毫无生气的所谓现代建筑不知从哪里随意复制过来的 , 与传 统文化建筑交杂相间 , 把历 史文 化街 区的线 形一 体化 特色 建筑 , 分割成一个个缺乏人情味的单体建筑。这样下去 , 喀什的历史文 化名城称号将会名不副实。喀什的老城区几乎破烂不堪 , 古民居 的周围也建了大量的现代建筑 , 新建的国际大巴扎除大门带点维 吾尔风格 , 里面和内地的大部分棚式小商品市场很相似。当一个 历史文化名城失去自己的特色 , 它的发展方向和结果是可以想象 得到的。这就需要自治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订出具体的整 体保护规划 ( 不仅是保护几个文物景点 ) , 亡羊补牢 , 犹未晚矣。 吐鲁番地区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有了国务院批准的、自治 区发布的管理条例 , 并有了交河故城的单个遗产的保护细则 , 形 成了一整套保护体系。但不可偏爱 , 应将整个地区的遗产整合一 体 , 共同保护与利用。另外 , 不能忽视细节 , 如交河故城的游客 管理中 , 没有阻止他们的随意攀爬 , 应当划定参观线路。笔者在 其中考察时 , 几乎看不到管理人员 , 要知道细节上的疏忽往往也 能对遗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坏。高昌故城里应禁止一切机动车入 内 , 大生土台上的铁栅栏应该拆除 , 严禁攀登。周边的控制地带 都还没有严格控制。这就要求我们从大的法规到细小的管理条例 都无微不至 , 任何的缺失都会引起遗憾。

1 4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掩埋在万里荒漠里的古代遗址 , 是新疆目前保护难度最大的 遗产。首先要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拟订保护措施 , 再制订切实可行 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办法。文物重点县都应该通过地方人大 制订相关的地方法规 , 像民丰、洛浦、若羌、库车县等。但是到 目前为止 , 这些法 规 几 乎 都 是 空 白。 像 尼 雅、楼 兰 ( 包 括 古 墓 沟、小河、营盘墓地 ) 、 山普拉、 圆沙故 城等 都缺 乏 具体 的保 护 管理办法 , 应尽快由自治区文物局拟订方案 , 由自治区政府发布 主席令实施。 健全和完善新疆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管理规章 , 从自治区 到各州、地、县 , 从总体规划到个体管理条例 , 做到遗产保护法 制化运行 , 有法可依 , 有法必依 , 真正纳入法制轨道。 2 . 意识上的偏差 虽然前面说过 , 近些年 , 新疆的官员和民众的遗产保护的意 识有了明显的 提 高 , 但 是 整体 上 还 远 远不 够 , 而 且程 度 参 差 不 齐。意识上的偏差 , 往往导致保护工作偏离正常轨道。在调查过 程中发现 , 现实当中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认识偏差 , 一是干部的 偏差 , 二是企业的偏差 , 再是群众的偏差。 (1) 干部意识的偏差 事实上 , 我国的很多决议都是领导干部拍板的 , 所以以前曾 有伟 人 说 过 , 干 部 是 决 定 性 的 因 素 , 所 以 就 有 人 提 出 要 开 启 “官” 智 , 首先是决策 层的干 部要 有正 确的认 识才 行。新 疆的 各 级干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的认识 , 要进一步提高。 不可否认 , 新疆很多地方的经济比较落后。当地官员要为官 一任 , 造福四方。但是某些 干部的 为官 之道却 是追 求 形象 工程 , 急功近利 , 追求速效政绩。如花巨资兴建景观大道 , 兴建广场之 风愈演愈烈 , 和田的广场、库车的广场、石河子的广场一个比一 个大 , 披绿挂彩 , 看谁豪华。大拆大建 , 推倒重来 , 城市内或近 郊的文物古迹、近现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到前所未有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41

的“ 建设性破坏”, 让人不 寒而 栗 ; 假古 董泛 滥成 灾、欧 陆之 风 盛行不衰、人造景观遍及全疆各地 , 各种形象工程、献礼工程让 领导干部 成 为 媒体 的 关 注 点 , 春 风 得 意 , 为 脸 上 贴 金 , 劳 民 伤 财 , 而真正的文化遗产却得不到有效、合理的保护。病态化的城 市化装心理必将会导致病态化的发展 , 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 这 是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得出的教训 , 新疆应该吸取 , 避 免重走弯路。因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事 业 , 不能指望立竿见影的成效 , 但这是利在当代 , 功在千秋的事 业啊。新疆文化遗产的破坏主要来自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 , 和平 建设时期的遗产破坏有 很大 部分 是“建设 性破 坏”。防止 和减 少 “建设性破坏” 从根 本上讲 不是 技术性 问题 , 而首先 是决 策层 要 修正思路 , 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的最新理念刷新自 己的头脑 , 结 合新 疆 的 实际 情 况 , 树 立科 学 观 念 , 提 高 思 想 认 识 , 改变消极静态、单一的 保护 方式 , 把 历史 遗产 和 历史 环境、 生态环境统一、协调地加以保护 , 才能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 避 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举一个例子 : 美国是第一个批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公约》 的国家 , 黄石 公园 是世 界上最 原始、最 古老 的 国家 公园。 因非法开采等破 坏 , 1995 年 12 月 被列 入 《濒 危世界 遗产 清单》, 举世轰动 , 一批利益干系者和国会议员甚至指责联合国侵犯美国 主权。对此 , 克林顿总统表示 : “矿业开发不论产生多大的利润 , 也补偿不了给黄石公园带来的永久性破坏。 ”次年决定以 6 500 万 美元的代价收购私人土地 , 彻底解决威胁 , 并采取拯救措施 , 在 2003 年 7 月 , 黄石 公 园从 《濒 危 清单》 中 被 除 名 , 这 大 概 是 最 值得骄傲的除名。① 新疆的广大干部们 应能够 从这 个个案 中得 到



余晋 岳 : 《世 界文化 与 自 然 遗产 手 册》 [ M] . 上 海 , 上 海 科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004 年 , 第 19—20 页。

1 4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些启示吧。 (2) 企业意识的偏差 这里的企业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和各地的旅行社。不可否 认 , 所有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但是 , 企业是短视还是有远 见 ; 是注重企业的无形资产积累 , 注重产品的附加值的提高 , 还 是捞一把的投机心理 ; 是希望财富以算术级数增长 , 还是以几何 级数增长……这些都是由一个企业的经营思想和企业文化所决定 的 , 同时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命力。新疆的许多企业对文化遗 产的态度很值得反思。 新疆的文化遗产一部分在城镇里或城镇附近 , 一部分则远离 城镇地处荒漠深处。后者对企业来说不感兴趣 , 而前者与房地产 商和旅行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房地产商是城镇建设的直接 参与者 , 应该对历史、现在、未来负责 , 力求做到社会效益、环 境 ( 自然、人文 ) 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 保持人类生活居住空 间一定程度的连续性。而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 , 在乌鲁木齐、石 河子、吐鲁番、库车、和田、喀什、阿图什、库尔勒等 , 所看到 的是同一的现状 , 房地产商通过攻关 , 圈下一块块土地 , 在暂时 的纯经济利益的 驱动 下 , 大拆 大建 , 追求高 拆 建比、 高容 积率、 高出房率 , 然 后 以 高出 造 价几 倍 的 价 格售 出 , 取 得利 益 的 最 大 化。而名胜古迹、历史街区是城镇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 有的不 准拆毁的古迹、古城遗产被挤到僵化的现代高楼大厦的夹缝中等 待着命运最终的裁决。走在街上 , 如果没有某些招牌的提醒 , 你 真不知道身处新疆还是深圳 , 剥夺了原住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所 谓“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归属 , 喀什高 坎古民居的居民希望改善居住条件 , 但在水泥盒式的现代楼房和 设施先进而又坚固的传 统民居 中选 择时 , 更 多的 人选 择了 后者。 如果这些古民居维修保护好 , 那将是喀什古城一道永久的人文风 景线 , 像平 遥 古城 一 样。而 现 在 , 那些 让 人 实 在 自豪 不 起 来 的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43

“建设成就”, 又恰恰是地方官员、房地产商、包括很多居民值得 骄傲的。这就是企业的意识上的偏差所造成的。二战后意大利的 博洛尼亚的房地产投机 商也 是这 样 , 但 到了 70 年 代末 , 开发 商 很快认识到通过历史保护可以赚大钱 , 那些原先的富人和新大款 都渴望住进历史中心区 , 历史街区成了如此受人欢迎的地方 , 庆 幸当时被市民的反 对。① 所 以 , 新 疆 各 地 的开 发 商 要 转 变观 念 , 要有超前的意识 , 建筑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积 , 它是建设一个 城市的文化 , 而文化又是来源于历史的。所以 , 保护城镇内外的 文化遗产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第一位的。 旅游企业的意识偏差同样是急功近利 , 好像只管把今天的钱 挣到手 , 不管“ 明天的 早餐在 哪里”。而 保护 好文 化遗 产 , 首 先 最直接的既得利益者就是旅游行业了 , 旅游业的产品无非就是自 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 而二者往往又是生态统一的 , 文化遗产是旅 游行业的经济命脉 , 也是旅游从业者的生存之本 , 没有了文化遗 产 , 就没有了吸引人的特色 , 那有谁还会劳民伤财、不远万里跑 到新疆来看各地都有的“ 水泥丛” 风景呢 ? 所以旅游业应该是文 化遗产保护的最有力支持者和参与者。但在吐鲁番 , 我看到旅行 社宁愿让旅客去高昌故城而不带旅客参观交河故城 , 原因不是别 的 , 就是因为 高 昌 给旅 行 社的 折 扣 多 于交 河 的。 而在 游 览 过 程 中 , 导游的解说偏于浮浅甚至庸俗 , 对一些游客的损坏遗产的行 为也不能做到即时制止。这样的意识水平实在令人堪忧。 (3) 群众意识的偏差 做任何事 , 群众是基础 , 没有群众的普遍参与 , 文化遗产的 保护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 法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的遗 产保护实践就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新疆人民在与全国人民一道



张 松 : 《历史 城市 保护学 导论 ———文 化遗产 和 历史 环 境 保 护的 一 种 整 体性 方

法》 上 海 , 上海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 2003 年 , 第 147—156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44

奔小康的路上 , 追求现代的新生活是无可非议的。但毁弃自己的 传统文化就会动摇生存的根基 , 如同竭泽而渔 , 将来会后悔莫及 的。在吐鲁番 , 许多居民在保护遗产中受益 , 保护意识较强 , 但 也有为了眼前小利 , 做出有损遗产的事情。高昌故城的城墙边就 有人搭建临时 建 筑 为己 牟 利 , 一 是 由 于宣 传 不 够 , 一 是 管 理 不 严 , 根本的还是群众的整体意识不到位 ; 民丰、洛浦等地的一部 分人还为了一点利益 , 帮助甚至参与盗墓 ; 喀什、和田等地的群 众对历史街区的拆毁也没能通过正常渠道集体阻止 , 任由开发商 肆意拆建。 新 华社 记 者王 少 杰 , 2004 年初 在 高 昌 故 城看 到 , 庄 稼已种到城墙下 , 四周被农田包围 , 部分居民依墙建屋 , 在墙上 挖洞 , 遗址内 还 有 数十 堆 煤渣 及 生 活 垃圾 , 数 辆 毛驴 车 穿 行 其 中 , 驴蹄印深深 , 车辙印深深。① 所 以 , 新疆 文化 遗产保 护的 路 还很长 , 任务还很艰巨。 3 . 自然损坏 任何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断遭受自然的损坏 , 人类保护自己的 文化遗产理想状态其实应该集中精力去和自然的损坏作斗争。由 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 新疆的文化遗产所受到的自然损坏主要有 风蚀、雨蚀、墙体开裂及坍塌、冲沟发育、夯土墙 ( 台 ) 面片状 剥离、虫蚀、风化等 , 还有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由于新疆大多 地 方 常年 大 风 劲 吹 , 五 六 级 以 上的 大 风 是 常 事 , 沙暴的出现率也比 较高。如 吐鲁 番的交 河 故城、 高昌 故城、 各地的烽燧等 , 被携带沙土、砂粒、钙结核的大风年复一年地吹 扫 , 造成的风蚀破坏非常严重。特别是面向西北的墙面被风蚀得 千疮百孔 , 有的成鳞片状龟裂剥离 , 甚至有的墙体局部被风蚀穿 透。墙基多是生土层上直接挖成的 , 容易被风蚀凹进 , 使墙体呈 倒立的“ 棒槌山”, 极易坍塌。 ①

参 见 《北 京晨 报》, 2004 年 , 2 月 16 日 。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45

新疆的露天的土遗址占 很大 比例。尤 以吐 鲁番 的 交河 故城、 高昌故城最为著名 , 本来是由于这里的气候干燥少雨 , 土体受雨 水冲刷较少 , 遗址才保存较好。但是 , 像交河遗址是由台地沙土 和版筑泥建造成的 , 这种沙土在干燥的环境中强度很高 , 可一旦 遇雨冲刷便立即崩解流失。墙面凹凸不平呈蜂窝状 , 凸出的是耐 水性强的钙结核 , 凹进的是沙土被冲刷掉形成。据介绍 , 吐鲁番 地区近年的降雨偏多 , 且降雨强度大 , 常常一场大雨的降雨量几 乎接近年降雨量 , 可以想见对土建筑的破坏程度 , 对保护又是一 种挑战。集中降雨对龟兹石窟山体和洞窟也造成很大的破坏。克 孜尔石窟地区虽干旱少雨 , 但也经常发生暴雨 , 对沙砾岩体的冲 蚀破坏更是严重 , 造成崖顶和崖面上形成许多沟壑 , 不断雨蚀使 冲沟进一步发育 , 切割岩体 , 导致多处危岩 , 对石窟形成毁灭性 破坏。轻者窟顶变薄 , 重者穿透窟顶 , 导致雨水渗漏 , 损坏壁画 等文物 , 甚至使崖体坍塌。① 克 孜尔 的许 多洞窟 的前 室消失、 窟 龛悬露或甬道、洞窟局部塌毁都是崖体坍塌所致。 “早穿棉袄午穿纱 , ” 就是形象描述新疆的昼夜温差较大。这 种大的温差能引起反复胀缩 , 再加上地震、冻融、卸荷、雨淋等 自然因素影响 , 造成遗址出现许多纵横交错的裂隙 , 并逐渐延伸 造成残墙断壁。干、湿交替作用下 , 土建筑的表面形成片状硬壳 附着在墙体上 , 在风力或其他营力的作用下成片状剥离 , 这种损 坏在龟兹洞窟壁画中也常见。 风化损害。北疆草原上的突厥石人像 , 经长期风吹日晒 , 产 生风化裂隙 , 造成残缺不全。交河故城的墙体中含有较多的一种 耐冻融性较差的方 解石 , 经 反复 冻、融 后 , 易 产生 风化。 另外 , 土体中的可溶盐随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而形成一种“ 可溶盐溶解收 缩—结晶膨胀—再结 晶—再 膨 胀” 的 循 环 , 特 别 对 墙 基 破 坏 明 ①

李 最雄 : 《丝 绸之 路古遗 址保 护》 [M]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2003 年 。

1 4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显。 新疆又是个地震多发区 , 特别是西部 , 造成多处古民居、古 建筑塌毁 , 我们只有加强科技保护。干旱区少雨 , 故排水系统很 弱 , 一有大一点的降雨 , 极易形成洪灾 , 对土建地基、洞窟周边 环境的破坏 力 也比 较 大 , 近 两 年克 孜 尔前 的 小 河 流就 泛 滥 过 几 次 , 造成一定的损失。 4 . 人为损坏 天作劣 , 犹可活 ; 人作劣 , 不可活。面对自然灾害 , 人们可 以采取一切手段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遗产所受到的损坏。但是对于 更大的人为损坏 , 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有利用性破坏、无意中破 坏、建设性破坏及犯罪性破坏。像世界文化遗产四川的乐山大佛 后山人造的“ 东方佛都”, 开 山造 像 , 竟然 能把 整个 山体 都动 摇 了 , 可见人为的破坏力量有时是大得可怕的。 利用性破坏就是已意识到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 , 能带来一定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往往由于管理不严、认识不到位等原 因 , 对遗产造成损害。如高 昌故城 在高 高的土 台上 安 装铁 栏杆 , 让人爬上去俯瞰故城 , 时间一长 , 土台必被磨损。另外 , 很多有 权势或有门路的“ 达官贵人” 能把汽车直接开进故城里 , 坐车游 览 , 这应该严行禁止。最普遍的是很多游客在土建遗址上上蹿下 跳 , 留影拍照 , 有意无意中造成的损坏往往还不被人看见 , 日积 月累 , 损坏就明显了。还有很多遗产周边建了一个紧挨一个的简 易商业摊亭 , 管理也比较混乱 , 与遗产的环境很不协调 , 降低了 遗产的整体价值。吐鲁番去某个景点的路上还修建了一个白色的 欧式门廊 , 显得不伦不类 , 甚至滑稽可笑。有的地方为了方便游 人游览 , 建了一些石头路、水泥路、沥青路、桥梁、围栏等 , 都 无意中对遗产本身造成了实际上的损坏。 建设性破坏在全世界的遗产保护中 , 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 今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 , 我国在近些年紧锣密鼓的经济建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47

设中 , 文化遗 产 被 损坏 的 例子 为 数 不 少 , 有 的 已 经一 去 不 复 返 了 , 像平遥古城周边的几个古老县城的原貌已无法恢复 , 成了永 远的遗憾。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现象 , 我们上面已经 提到过 , 情况也比较严重 , 特别是喀什古城 , 古民居集中区已经 被新建的楼房所包围 , 历史 遗留 下来 的高坎 居民 区内 破烂 不堪 , 岌岌可危 , 里面的道路也崎岖不平 , 灰尘满地 , 难以下脚。云木 拉克夏路、色满路等处的历史街区布满了地域、民族特色浓厚的 各种传统饮食店、前店后厂的工艺品店、让人眼花缭乱的民族乐 器店等 , 但现在有的正被拆掉 , 有的显得破败 , 有的夹进新的建 筑 , 让人颇为担心 , 不知哪天一夜之间变成一片瓦砾。古城的特 色在一点点消失 , 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 犯罪性破坏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了。国家 《文物保护法》 第六 十四条列举的八种构成犯罪的行为 , 在新疆都时有发生 , 其中最 主要的就是盗墓活动猖獗。下面列举一些调查时得知的破坏遗址 的案例 , 从中可以看出破坏的程度。 ①据和田文管所的哈斯木向笔者介绍 : 和田市附 近的自治 区 级文物保护单位买里 克阿 瓦提 古城的 保护 范围和 建设 控制 地带 , 在 2003 年国庆节期间 遭 受了 和田 市、洛 浦县 等地 的 玉石 商人 的 故意破坏。10 月 9 日 和 田地 区 文物 管 理所 工 作 人员 调 查买 里 克 阿瓦提古城时 , 当场抓 获了 玉石 商人 雇佣 的 8 名挖 玉石 民工 , 8 名民工分别来自和田县、洛浦县、策勒县、皮山县。根据这 8 名 民工的口供 , 在国庆节期间 , 和田市的玉石商人塔日阿吉利用晚 上用大型装载机就在买里克阿瓦提古城保护范围标志附近挖了将 近 300 平方米的地段找玉 石。还说 : “ 谁敢挖 他挖 过的地 方就 跟 他算账”。洛浦县公安局 总闸 口派出 所干 部阿 布力米 提在 建设 控 制地带内用装载机挖了一块 长约 8 米 , 宽约 4 米的 地 方找 玉石。 还有一处是洛浦县恰瓦格乡托呼提买买提阿吉在 2 年前用装载 机 挖过的地方。

1 4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根据买里克阿瓦提古城护理人员反映情况 , 找玉石人经常在 晚上用装载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挖出一片地段 , 再雇佣来自各 地的民工在 白 天找 玉 石。因 买 里克 阿 瓦提 古 城 的 保护 范 围 比 较 大 , 再加上当年国庆节各地来的旅游者较多 , 护理员也无法及时 阻止挖玉石人的活动。 由于遗址位于古河床上 , 2003 年 11 月 开 始 , 有 近上 千农 民 进入买里克阿瓦提遗址保护区内挖掘玉石 , 甚至玉石老板动用推 土机、装载机 , 严重破坏了古城及周边风貌。和田地区文物保护 管理所、和田县文体局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制止 , 并没 收了 100 多 件挖掘工具 , 对 100 多位农民进行教育 , 并在当地宣 传 《文物 保 护法》, 但在利益驱 使下 , 成 效不大。 后来 形成了 文 物管 理人 员 前去制止 , 人 们就 跑 , 文物 管 理 人 员 离开 , 人 们 继续 挖 掘 的 局 面。文物管理人员多次去县政府、县公安局 , 县公安局派人扣留 了 4 辆装载机 , 暂时制止了遗址被盗挖掘的局面 , 装载机老板 被 罚款后 , 时隔不久他们继续在古城区内挖掘玉石。 2004 年 1 月 24 日夜晚 ( 春节 期间 ) 和田 县公 安 局突 击检 查 了买力克阿瓦提古城 , 并在古城保护范围之内当场抓住四辆装载 机和一辆推 土机。 当晚 被破 坏的 保 护区 地面 约 4318 平 方米 , 严 重破坏了买力克阿瓦提古城的原貌 , 对文物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 胁。 2003 年底 , 尼雅遗址曾发生 100 多人 的盗 墓案 件 , 4 个文 物 护理员看见了也不敢上前阻止 , 只有报案 , 后来抓住了部分盗墓 者。现在的盗墓者不从民丰进入尼雅 , 因为民丰县 3 万多人 , 大 多互相认识 , 盗墓贼容易被发现。故这些盗墓者从沙漠里利用卫 星定位等技术直接进入尼雅 , 设卡现在已经没有多大作用了 , 防 不胜防。 ②和田地区文管所所长阿不都卡得尔说 : 塔克拉玛干沙漠根 本阻挡不住现在的盗墓者 , 他们自己改装摩托车 , 或者开上改装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49

的汽车 , 拉上足够的水和食物 , 用卫星定位仪指路 , 从喀什开始 横穿沙漠 , 一趟下来就是两个多月。一路上一边挖芸香 ( 一种贵 重的沙漠药物 ) , 一边 盗挖文 物 , 像 拉网一 样把 沙漠 中的 遗址 搂 个遍。尼雅一个星期平均进去两拨人盗墓 , 如果不采取即时有效 措施 , 不久的将来尼雅会毁在这些盗墓贼的手里。 贫穷不能作为违法犯罪的理由。但当有人拿着现金 , 等着收 文物的时 候 , 金钱 的 诱 惑带 来 欲 望 , 最终 战 胜 了 理 性。在 民 丰 县 , 经常有从乌鲁木 齐、库 尔勒或 者外 地来的 老板 在 宾馆 住下 , 放出风让人到尼雅挖宝 , 有的甚至先给当地的农民发定金。被鼓 动起来的挖宝热情在农民中有增无减 , 每到冬季 , 许多农民就牵 着骆驼进沙漠了。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的牙通古斯乡林业站站长 艾合买提江・买吐逊 就是受 不了 钱的诱 惑 , 雇 了三个 当地 牧人 骑 着骆驼 进 入 尼 雅 的。他 在 尼 雅 挖 到 了 一 块 完 整 的亻去卢 文 木 简 , 这是国家一级文物 , 为他换来了 8 年有期徒刑。 和田文管所负责文物保护的 哈斯木 说 , ① 他 们计算 过 , 去 一 趟尼雅 , 汽 车 是 1000 公 里 的 路 程 , 骑 骆 驼 走 2 天 , 来 回 要 10 天 , 在尼雅一般只能呆一天 , 否则水、食物都是问题。这样一趟 辛苦的保护巡视要 1 万元才够。民丰县公安局也没钱 , 开始办 案 时还租当地石油单位的沙漠车 , 后来改用拖拉机 , 车斗里坐七八 个公安干警 , 盗墓贼坐在升降机上 , 就这样要在沙漠里跑十三四 个小时。去过一次的人都不愿去第二次了。 哈斯木说 , 尼 雅 每接 待 一 个 外 国人 按 规 定 收 取文 物 养 护 费 1—6 万元 , 但他们见不到一分钱。 尼雅是 国家 级文 物保护 单位 , 按理说也应该有保护经费 , 为什么这笔钱到不了尼雅 ? 我们拿什 么保护它 ? 各遗址的日常保护都由护理员来做。和田地区文管所在各处 ①

据 2004 年 8 月笔 者采访 笔录整 理。

1 5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遗址都聘有护理员 , 这些护理员只有尼雅的 4 人有正式合同 , 每 月 350 元 , 其 他 的 都是 当 地 的 农 民 , 他 们 一 边 种 田 , 一 边 搞 护 理 , 多者每月 100 元 , 少的 40 元 , 有的 不给 钱 只是 免 去村 里 一 年的义务工 , 一个劳力一年的义务工折合 700 元人 民币。但就 这 样 , 尼雅的 4 个护理员从 1996 年开 始就 没发 钱了 , 其他 人连 40 元的工资也拿不到。哈斯木说今年文管所到吐鲁番办展览挣的钱 先给尼雅的 4 人发了两个月工资 , 并请他们到和田市住一夜 , 玩 一玩 , 安慰他们好好干 , 欠的钱以后补。这 4 个人因为是有正 式 合同的 , 村里收回了他们的土地 , 他们的生活来源只 有这 350 元 的工资。 ③山普拉古墓群位于 和田 洛浦 县 城西 南 14 公 里 的戈 壁台 地 上 , 墓葬分 东、 西 两 部分 , 分 布 在东 西 长 6 公 里 , 南 北 宽 1 公 里 , 面积 6 平方公里 的 地域 内。已 发掘 墓葬 38 座。 出土 大批 的 文物 , 除大量的生活用具外 , 精美的丝织品、汉代铜镜和带有异 域风格图案的缂毛织品都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物证。 前几年 , 从欧洲来的一个考察团来到山普拉 , 在古墓上走了 一圈 , 看到满山的白骨后说 , 请掩埋一下 , 太不人道了。可以想 象山普拉古墓群被盗的严重程度。参加过山普拉考古的和田文管 所的哈斯木告诉笔者 , 从 90 年代开始 , 几乎每天都有人 来盗墓。 只要我们的 护 理员 一 天不 在 古 墓地 过 夜 , 第 二 天 准有 古 墓 被 挖 开。经常是这边的白骨还没来得及掩埋好 , 那边的白骨又被翻了 出来。对于盗墓者来说 , 山普拉是最好盗的墓 , 因为到这来不用 进沙漠 , 它就在自家门口 , 只要一出山普拉乡的绿洲 , 那块高高 的土岗就是古墓。 前几年还发生山普拉派出所所长和专业盗墓贼沆瀣一气盗墓 的事 , 当事人却至今没受到应有的惩处。警察和专业盗墓贼合谋 把山普拉的盗墓推向了高潮。干部、农民、无业人员一抬脚就到 山普拉盗墓 , 挖墓就像挖自家的后院一样。山普拉遭到多少次盗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51

掘无法统计。严 重 的时 候 每天 都 有 , 有 的 时 候 是 护理 员 还 在 墓 地 , 就有人挖 , 简直到了明抢的地步。 《南方周末》 资深记 者南 香红向 笔者 描述 , 她 在 山普 拉的 山 冈上看到 , 到处都是白骨和纺织物的碎片 , 还有黑陶残片、木器 残片。山普拉的一块巴掌大 的纹 样图 案清晰 的山 普拉 缂毛 织品 , 流到国外拍卖市场 , 价值达数万美金。毛织品是山普拉的标识性 的文物。 考古专家说 , 文物一旦无法得知它的出土地点、所代表的时 间和所处的文化圈 , 就失去了研究价值 , 因此盗墓对文物的损害 是毁灭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越是像山普拉这样神秘异质的 东西 , 它所含的信息就越有价值。 ④营盘古墓群在楼兰故城西北 180 公里 , 1893 年 俄国人科 兹 洛夫来过一次 , 1900 年斯文・赫定来 过一次 , 1914 英国人 斯坦 因 进行了简单的 发 掘 , 1928 年瑞 典 人贝 格 曼考 察 了 古 城。新 疆 巴 音郭 楞 蒙古 族自 治州 文物 考 察队 1989 年 才来 到这 里对 被 盗的 8 座古墓进行清理。 谁也说不清营盘有多少墓葬 , 以及这个默默无闻的圆型的古 城在整个丝绸之路上的意义和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位置。营盘遗址 遭到大规模的盗 掘 , 新 疆文 物 考古 研究 所的 周金 铃 一行 1995 年 去营盘是为了行抢救 性发 掘工 作。他 们夜 里 11 点 才 赶到 营盘 古 城 , 第二天一早登上城北 900 米处的公共墓地。天 哪 ! 墓地到 处 都是棺材板 , 人头骨滚得到处都是 , 各种颜色的毛织品和丝绸织 品挂在木桩上 , 随风飘扬。这块台地寸草不生 , 古人在埋葬的时 候每个墓都插有 2—3 根或 7—8 根胡杨木 , 盗墓者在 每一根木 桩 下都进行了挖掘 , 共有 120 多座古墓被盗。 周金铃这次找到了 30 座未被盗掘的墓。其 中的 15 号墓震 惊 了考古界 , 墓主身上的随葬品说明这是个集中了世界几大文明因 素的英俊青年 , 被称为罗布泊发现了第二个楼兰。这么重要的文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52

物差点落入盗墓者之手 , 周金 铃想起 来就 觉得 侥幸。 经过 勘察 , 他们认为营盘古墓的总数有 150 座。 两年以后 , 周金铃第二次来到营盘 , 发现这里被翻了个底朝 天。这之后的盗墓没有了木桩作标志 , 盗墓者手执一根钢钎 , 满 墓地捣 , 只要能捅下去的地方 , 就可能是古墓 , 结果又一大批墓 葬被盗。盗墓者和考古工作者在营盘展开抢夺 , 争分夺秒。白天 考古队在墓地清理挖掘 , 晚上 盗墓贼 就出 现了 , 他 们 三五 成群 , 你追他就跑 , 你一转身他就来 , 防不胜防。 ⑤新疆考古所副所长张玉忠研究员 , 曾参与过一起楼兰盗墓 大案的侦破工作 , 并进行过现场调查。他说 , 那是一个古墓盗窃 集团 , 主犯阿布力孜・克里木 , 39 岁 , 维 吾尔族 , 乌鲁木 齐经 营 珠宝古币的个体户。为了能找到卖上天价的文物 , 他网罗了有盗 窃前科梁志刚等 3 人 , 研读 有关 新 疆历 史、文 物、考 古的 专著 , 购买汽车 , 雇向导、司机 , 目标直指楼兰。 “真想不通他们是怎 么找 到古墓 的。这 块雅丹 台 地和 所有 的 雅丹一模一样 , 古墓没有任何标志 , 就是告诉我具体的方位去找 也很难找到。 ”张玉忠在案子告破后进行现场调查时说 , “在沙 漠 里盗墓的人有野狼一样出没荒野的本领和嗅觉 , 这话真是一点不 假。 ” 盗墓者终于挖 开 一 个古 墓 , 发 现了 一 块 彩 绘 的地 毯 辅 满 墓 穴 , 虽然有些朽烂 , 但还能看出上面是个威猛狮子的图案。掀去 地毯看到的是一副精美绝伦的彩色棺材。 张玉忠说 , “ 这是新疆 到目前 为止出土 的年 代最久、 保存 最 完整的彩 棺。 木头 碴 子 都是 白 的。 时 间当 属 汉 晋 , 棺 木 通 体 用 红、白、黑绘花 , 并以菱形将棺木连成一个整体。它的狮纹毛毯 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棺木是东方式的 , 两头绘有汉民族象 征日月的朱雀和玄武。楼 兰地 区出土 的干 尸 , 大多 以 毛毡 裹尸 , 从未见过这么华丽的棺材。 ”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53

这次被 盗的 文物共 20 件 , 其 中国家 一级 文物有 3 件 , 二 级 的 2 件 , 其余为三级。 棺材无法 拉 走 , 几 天以 后 他们 又 来 了一 趟 , 把 它 锯成 了 12 块。为它找了一个出价 100 万元的大主顾—西藏的大 文物贩子 尕 玛桑珠 ( 已被抓 ) 。文物就是经尕玛桑珠越过西藏进入尼泊尔的。 张玉忠说 , “如果不是向导库尔班・加玛力心理承受不了自首 的话 , 可能不会有人知道楼兰有这样的一座墓 , 也不会知道它被 盗了。楼兰 从 发 现 100 年 来 , 被无 数 的 考 古 学 家、 探 险 家 考 察 过 , 谁会想到它还有如些惊人的珍藏呢 !”① 张玉忠在他的考古所的办公室里 , 还向笔者讲了关于小河墓 被盗的情况 , 现在的盗墓贼已经把最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勘探 工具都派上用场了 , 我们的资金、设备等都比不上他们 , 眼看着 那么珍贵的文化 遗产 被毁 坏 , 被盗 走 , 流失 国 外 , 我 们怎 么办 ? 只靠文物、考古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说到这里 , 张玉忠研 究员忧心忡忡。 ⑥博物馆一直是我国可移动文物的重要收集、保护、展览之 地。笔者这次在新疆考察 , 到乌鲁木齐后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自 治区博物馆。到西北路后我怎么也找不见印象中熟悉的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博物馆了。最后 从破 烂的建 筑围 栏钻 进去 , 物是 人非 , 满院一人高的荒草映衬 着一栋毫 无特色 的烂尾楼 的凄凉。“这 就 是博物馆的新馆 ,” 守门人说 , “ 但它已停建快两年了。 ” 顺着一个破烂的指示牌 , 笔者来到后院那约 600 平方米的 临 时展馆里 , 部分文物仍在面对参观者。但这里灯光昏暗 , 游人稀 落 , 几名工作人员在聊家常。若非亲眼所见 , 很难想象昔日号称 馆藏 10 多 万件 珍 宝的“ 丝 路 文 物 圣殿” 会变 成 今 天 这 个样 子。 有着 雄 伟 穹 隆 顶 的 原 新 疆 博 物 馆 , 充 满 民 族 地 域 风 情 , 建 于 ①

据 2004 年 9 月笔 者采访 笔记整 理。

1 5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953—1958 年 , 其建筑 风 格 及 内 部装 饰 在 中 亚 地 区 有 着 很 大 影 响 , 被列为乌鲁木 齐市 的标 志性 建 筑之 一。原 馆曾 经历 1964 年 的 6 . 6 级地震完好无损。2000 年 8 月 , 被时任馆长杜根成以“ 年 久失修” 为名拆除。杜根成任馆长期间 , 新疆博物馆连续发生了 两起文物盗窃 案。继 2000 年发 生 22 件文物 被盗案后 , 2002 年 9 月 30 日凌晨新疆博物馆 新疆 古尸及 文物 珍品 展场 馆 又发 生一 起 令考古界和整个文物界震惊的特大文 物盗窃 案 , 在这次 被盗 的 6 件文物中 , 有 5 件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 其中包括出土于楼 兰 的两件玉器及出土于尼雅遗址的两件铜镜及锦袋等。还有的文物 因霉 变、虫 蛀 而 损 毁 , 为 掩 盖 失 职 之 过 , 一 焚 了 之。 2004 年 2 月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 法院以 受 贿罪 最终 判处 杜根 成 10 年 有期徒刑。但他留下的烂尾博物馆新楼、损坏和失窃的文物、混 乱的管理值得让人深思。 就在 2002 年 9 月 的 自治 区博 物馆 被盗 前 不 久 , 新 疆伊 犁 博 物馆也发生了看守人员被杀、文物被盗的特大案件。 ⑦文化遗产应包括其环境在内。世界级的克孜尔石窟 , 一排 排坐落在寸草不生的山崖上 , 与幽蓝天穹很近。山前谷中无数草 木自然生长 , 枝繁叶茂 , 热气和流水在红柳丛和芦苇丛上面或中 间穿行 , 整体石窟理应显得和谐、协调 , 天地一体的感觉自觉而 生。但是 , 不同时代蒙昧的人们摧毁雕像、刻画墙壁、拆走精美 的木结构、剥去金光闪耀却没有多少黄金的大面积的金箔 , 还有 以艺术或 考 古 的名 义 切 割、剥 离、 损 坏最 精 美 的 壁 画 , 相 比 之 下 , 自然破坏 反 而不 那 么让 人 痛心 疾 首 了。2004 年 8 月 笔 者 在 考察时看见推土机开到了窟前 , 挖土修路 , 破坏景观。改革开放 以来 , 保护性破坏时而发生 , 修复墙和加固灰泥盖住了壁画 , 破 坏洞窟原有的自然和文 化组合 造成 研究的 障碍 , 让人 啼笑 皆非。 还有清洗失败 造成 的 壁画 的永 久 性 破坏 , 东 区 171—172 窟 四 围 的岩面上 凭 空伸 出 一个 被 戏 称为“ 咖 啡厅” 的 飞 檐琉 璃 瓦 小 阁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55

楼 , 很是滑稽。山前还建了一个以鸠摩罗什母亲之名命名的人工 湖 , 在木拉提 河 边 还建 了 个据 说 是 南 疆最 大 的 露 天 游泳 池 , 有 50000 平方米 , 边上还配 以西 式的 艳丽小 更衣 室 , 真是“ 醒目”! 人工湖 中 间 , 已 经建 了 一尊 现 代 的 大肚 弥 勒 佛 , 收 “ 香火 钱”? 整个人造新 人 文景 观 花了 多 少 钱不 得 而知 , 谁 批 准的 也 不 得 而 知。只知道都在喊经费紧张 ! 从上面这些不堪回首的例子 , 可以看出新疆独特的珍贵遗产 被破坏的惨状 , 反映出新疆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众多问题。自治区 政府必须动员各个部门协同作战 , 一边反盗墓 , 一边做好科学发 掘和保护工作 ① 。

第二节

保护措施及规划

我们已经知道了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特点及无 与伦比的价值所在 , 也了解了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的可喜一面 , 更 明白了新疆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窘境甚至灾难性的一面 , 对于不可 再生、不能替代的文化遗产 , 其保护形式异常严峻。所以 , 保护 先人留下的遗产 , 是今人和后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遗产的保护 是硬道理 , 是第一位的 , 不得以任何借口损坏 , 在保护的前提下 才谈得上利用和发展或别的问题。本节主要运用新的观念 , 借鉴 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 对新疆文 化遗产的保护方法进行系统的探析 , 并对每一种保护方式提出相 应的可行性规划。



以 上案例 根据 调查录 音及其 他资 料整理 而得 。

1 5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法律保护 任何一个有序的、和谐 的社会 , 首先 应该 是一 个 法制 社会 , 法律是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 当 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虽然国家有 《宪法》、《民族区 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 等上位法作为依据 , 但实际中新疆遗 产保护具有针对 性的 具 体地 方法 规还 不完 善。新 疆 是 1955 年 就 成立的全国 5 个自 治 区 之一 , 所 以 , 自 治 区 人 大 应根 据 国 家 法 律 , 如根本大法 《宪法》 第 22 条 规定的 : “国 家保 护名胜 古迹、 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 第 116 条规定 的 : “民族 自 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特点 ,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民族区 域自治法》 第三章 第 30 条规定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 治权包括“ 保护 民族 的名胜 古迹、 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 历史文 化遗 产。 ” 等 条款 和 《文 物保 护法》, 根据新疆文化遗产的现况和特点 , 充分运用法律所赋予的“ 变通 权” 和“ 补充规定权”, 制定 可操 作性 强的地 方保 护条 例。要 尽 量避免下位法照抄上位法、太原则、太笼统、不具体的条文 , 体 现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 规定法律保护的范围 , 界定保护的对 象 , 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及人民群众的责任 , 根据损毁文化 遗产的程度划定相应的惩处 , 把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正常的 法制轨道。 (1) 根据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及中国承认的 国 际法 , 根据我国制定的相关国家法律 , 自治区人大应尽快制定一 部“新疆维吾尔 自治 区文 化遗产 ( 或文 物 ) 保 护条 例”。 其中 应 该有专门的章节是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 或文物 ) 保护 的内容。这 个 保 护条 例 对新 疆 的所 有 文化 遗 产 ( 或 文 物 ) 的 界 定、分类、分级、保护措施、经费来源和使用、利用原则、任职 人员资格、责任、应急措施、抢救办法、违法惩处等等制订具体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57

的标准或作 出 明 确规 定 , 把 文 物工 作 的“ 五纳 入” 结 合 实 际 细 化 , 为新疆遗产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是新疆文化遗 产保护的总体管理办法 , 是可操作性的地方法规。 (2) 自治区颁布总体保护条例后 , 各地、州、县 ( 特别是 遗 产集中的地方 ) 要相应地根据当地的遗产情况 , 在符合国家和自 治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 制定地方遗产保护的具体实施办 法或管理细则。上报批准后 , 由自治区发布主席令遵照执行。 (3) 自治区应组 织相关 专家 学者 ( 包括 国内 外的 ) 、 文保 工 作者、当地的干部群众等参加的听证会 , 针对新疆境内某一具体 的文化遗产进行探讨 , 特别是比较重要的遗产 , 确定其保护区的 范围 ( 分重点和 一般 ) 、建 设的 控制地 带、环 境协 调区 , 每个 区 域内的可为与不可为行为 , 明确具体负责和配合部门的职责 , 对 单体遗产的每一个保护 细节予 以完 善 , 以及 保护 与利 用的 原则、 程度、范围、资金投入和分配、权利与义务、违反保护条例的惩 罚等给予确定。还有就是制定可行的单体遗产的近、远期的科学 规划目标及具体的实施步骤。 (4) 新疆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区 , 在自治区范围内 , 在严格 执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等国家法律法规、完成国家指 定的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前提下 , 可率先引入国外的文物登录制度 ( 其实世界遗产名录本身采用的就是登录制度 ) 。借鉴法国、日本 等国家的经验 , 实行“ 指定制度 + 登录制度” 双重并存的保护体 系 , 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作为试点施行。将保护对象从国家指定 制度下确认的遗产精品 , 扩展到普通的、未被指定的历史遗物或 遗迹 , 如各地的特色 民居 和近 现代建 筑等。将 保护 方 式从 单一、 僵硬的文物古 迹 保 护 , 过 渡到 全 面、柔 性 的 历 史 和生 态 环 境 保 护 , 与综合性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慎重结合起来。将保护 与利用的规划管理从静态、消极管制的干预模式 , 转向动态、积 极引导的参与模式 , 在保护观念和规划思想上与国际接轨 , 改革

1 5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现行的保护体制 , 建立健全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5) 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后 , 关键是要执行 , 把遗产的保 护 工作落实到实地 , 行政部门的工作至关重要。不可否认 , 新疆和 其他地方一样普遍存在行政不作为及扯皮现象 , 况且遗产的保护 与利用现实中涉及到多个部门 , 利益冲突、责任推诿 , 这对遗产 保护是非常不利的。所以 , 笔者建议自治区成立“ 新疆遗产委员 会”, 包括物质、非物质 及自 然遗产 , 至少 由自治 区 的一 位副 主 席任委员会主任 , 统一部署新疆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实施计划 , 协 调文物、旅游、财政、税务、公安等部门的工作 , 对于日益猖獗 的盗墓等 犯 罪 行为 , 可 请求 部 队、 武 警予 以 支 援 , 加 大 打 击 力 度 , 遏制毁灭遗产的行为。待条件成熟 , 可借鉴英国等国家的经 验 , 成立自治区遗产管理局 , 全面接管新疆境内的遗产的保护工 作。 二、分级保护 文化遗产根据其年代的远近、稀有程度、保存的完整度、所 蕴含意义的深浅等决定它价值的大小 , 根据一定的标准按其价值 的大小划分 为 不同 的 级别 , 其 相应 的 保护 程 度 和 方式 也 有 所 不 同。新疆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国际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市 级四个级别 , 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 1 . 国际级保护 新疆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不仅是新疆和中国的课题 , 而是 全人类的课题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传统文明遭受现代化冲击比中 国早得多 , 他们的保护的经验与教训也比我们多 , 形成了成熟的 保护理论、方法、技术、标 准 , 有 相关 的国 际 组织、 国际 公约、 基金会。所以 , 新疆的遗产保护应该运用对全人类具有普遍意义 的理念、经验、技术、人力、资金等 , 将其纳入到国际保护体系 中去。新疆已经在交河故城、龟兹石窟等处的维护中开始了这方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59

面的国际合作 ,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比起云南、贵州等兄弟 省份来 , 还应拓宽合作领域 , 加大合作的力度。 首先在新疆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重量级的、保护任务艰巨的 项目 , 作为国际级遗产 , 以求得国际性的保护。综合考虑 , 丝绸 之路 ( 新疆段 ) 、交 河故 城、龟兹 石窟 群、尼 雅遗 址、楼 兰遗 址 ( 包括古墓沟、小河、 营盘墓 地、孔 雀河烽 燧群 ) 等 可以 作为 新 疆首批国际级的文化遗产项目 , 寻求国际资金、技术、人员的合 作保护 , 同时计划先后申报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本身就是国际文化遗产 , 新疆段是其中的最主要部 分 , 所以我们应把丝绸之路作为国际线形文化遗产新项目纳入到 国际保护体系中去。交河故城是具有 2 300 多年 历史、保 存相 当 完整、挖地 为 城的 原 生 土遗 址 , 以 及 沟西、 沟 北 古墓 的 考 古 发 现 , 是新疆最 重 要 的文 化 遗产 之 一 , 1992 年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就与中国政府合作投资进行抢救性维修 , 成效很大 , 开新疆遗产 的国际保 护 之先 河 , 1994 年由 于 申 报经 验 不足 而 被列 入“ 推 迟 评议项目”, 现在二 度冲击 世界 遗产 , 成 功在 握。申 报世 界遗 产 是国际保护的 最 理 想状 态 , 一 旦 登 录 成功 , 就 获 得国 际 性 的 地 位 , 得到国 际 保护 , 对 新疆 的 国 际 形 象的 提 升、 经济 文 化 的 振 兴、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中外旅游者的吸引等 , 其意义是难以估 量的。即使申报不成 , 一可以继续努力 , 二是申报过程本身就是 遗产的保护过程。没有失败 , 毕竟保护才是第一位的。龟兹石窟 群在整个世界的佛教史、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 申报世界 遗产不要急于求成 , 一定要等到时机成熟 , 做到十拿九稳 , 可把 本地区几个主要石窟联合起来申报 , 增加分量 , 也避免以后扩展 的麻烦 , 或者作为“ 丝绸之路” 的口袋项目也无不可 , 以哪种方 式可行、便于达到目的为选择标准。尼雅、楼兰遗址同属荒漠中 的珍贵遗迹 , 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城 , 被誉为“ 世界人种博物 馆”、“ 世界丝绸博物馆” 等 , 一旦单独或作为“ 丝绸之路” 的延

1 6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展项目申报世界遗产成 功 , 对于 这种 保护难 度极 大的 荒漠 遗产 , 就能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 利用国际基金和最 好的人员等为新疆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最高标准的措施 , 国际 间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 2 . 国家级保护 新疆现有 41 处国家 级重 点文 物保 护单 位 , 包 括 上述 的几 处 世界级遗产地。国家级的遗产保护除制定作为保护依据的法律法 规、政策外 , 还要投入大量 的人 力物 力 , 建立 系统 的 管理 机构、 团体 , 培养专业人才。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 经济还相对落后 , 遗 产保护只靠国家财政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 很多遗产因为经费问题 而遭到损毁。不过在国家加强管理的前提下 , 经费问题毕竟不是 根本的决定性 问 题 , 关 键 还是 人 的 问 题。我 国 应 该学 习 发 达 国 家 , 成立专项 的“ 中 国遗 产 基金”, 其 资 金来 源 可 有 三 个途 径 : 一是来自国内外企业、机构、团体或个人的捐助 , 给予捐助者一 定的激励政策 ( 如税制 ) ; 二 是当遗 产单 位的 经营收 入超 过管 理 成本时 , 提取一定比例的超额收入 ; 三是发行“ 遗产彩票” 筹集 资金 , 我国还未实行遗产彩票制 , 而在发达的英国 , 彩票也是支 持包括遗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重要筹款方式。或者新疆可先申 请作为发行遗产彩票的试点省区 , 筹集资金专项保护自治区内的 国家级遗产和自治区级遗产。资金的使用以高级别为主 , 贫穷偏 远地区为主 ,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 具体情况具体安 排 , 等有剩余时 , 可经营增值投资。笔者 2004 年在新疆 考察时 , 所到之处都在抱怨资金的短缺 , 但是解决的办法总是有的 , 不能 只是被动的伸手等候。 另外 , 喀什作为新疆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其保护应该 是整体性的。注重城市建设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脉相一致 , 注重 历史发展的延续性。笔者认为喀什的名城保护与发展应形成一个 以艾提尕尔广场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的活动保护区、以高坎古民居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61

和相连接的古商业街为主的历史街区保护区及新的建筑群区三大 板块有层次拼接的和谐整体。如果交错穿插、新旧混杂 , 必然破 坏古城风貌 , 显得不伦不类 , 无法收拾。 3 . 自治区级保护 新疆目前有自治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303 处 , 还 有很多各 地 的古民居建筑 , 这些遗产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将会不断 上升为国家级保护单 位 , 2001 年 , 新疆 一次 就有 27 处遗 产升 为 国家级保护单位 , 一下跃居全国文物大省行列。自治区级的遗产 保护 , 可以在国家文保法的框架内 , 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能 动性 , 制定总体或单一的遗产保护条例 , 进行比较灵活的保护手 段 , 但必须把保护放在 首位。另 外 , 作为 遗产 指定 制 度的 补充 , 可在新疆范围内引入遗产登录制度 , 将新疆的各类文化遗产进行 彻底、全面 的 登记 , 这 不等 于 文 物 普 查 , 而 是 有 一定 标 准 的 登 记。一经登 记 , 所 有 者 就不 能 随 意 处 置 , 但 经 过 审批 可 适 当 改 动 , 并给予保护以一定 的政策 激励 ( 如税 收减免 ) 。 这样 就不 会 使得某些遗产 , 特别是近现代的遗产遭到破坏而追悔莫及。同时 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 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 , 还要加强对犯罪 活动的打击。自治区在保护经费上除依靠财政外 , 要主动想办法 解决 , 如成立“ 新疆遗 产保护 基金 会”, 多渠 道、多 种方 式筹 措 资金 , 《文物保护法》 第十条规定 : “ 国家鼓励通过捐款等方式设 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 , 专 门用 于文物 保护 ……”, 不 要因 为资 金 的问题而使遗产毁坏或消失。自治区领导更应明白 , 其他地方的 现代化 , 新疆将来肯定会有 , 而新疆拥有的独特的文化遗产 , 其 他地方就很少能有。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 , 糟蹋遗产换取所谓的 现代化 , 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 , 有时还不一定取到卵。 4 . 县市级保护 新疆有县市级遗产 2 000 多处 , 虽级 别较低 , 但由于 新疆 文 化遗产的独特性 , 其价值却不可小看。县市级遗产的保护是在自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62

治区政府、文物局的统一领导下 , 各地政府部门、文保部门积极 配合的重要工作。经费除财政拨款外 , 还可经营获取 , 或通过社 会渠道筹集。其实 , 县市级的保护单位所需资金不用很多 , 关键 是群众的自觉保护。保护好的可争取申报为自治区级保护单位。 三、博物馆保护 ① 国际博物馆协会 1989 年 9 月 5 日在 海 牙通 过 的 《国际 博 物 馆协会章程》 中定义博物馆为“ 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不 营利的永久性机构 , 并向公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 的 , 收集、 保 护、研 究、 传播 及 展 示 人 类和 人 类 环 境 的 物 证。 ” 博物馆的基础 功 能 就是 对 文化 或 自 然 遗产 进 行 收 集、整 理、 陈 列、保管、修复、研究及满足观众的观赏、教育等精神需求。其 核心功能是展示。我国 1905 年张謇在南通开办 第一家博 物馆起 , 至今正好 100 年。我国的传统博物馆主要是可移动文 物的陈列 展 览场所 , 是遗产保护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但现在随着社会 发展 , 人们意识的改变 , 博物馆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 我们就其 主要的变化论述 各 类博 物 馆在 新 疆 文化 遗 产保 护 中的 作 用 和 方 式。 1 . 藏品类博物馆 此类博物馆以收藏和展示藏品为主 , 属于传统的形式 , 世界 各地都常见。新疆的 博 物 馆 , 以 这 种 类 型占 绝 大 多 数 , 共 有 23 处 , 收藏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 11 . 68 万件 , 为新疆的 遗产保护 作 出过重大的贡献。但现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 博物馆的保护具体 而有效 , 已向多样化发展。 2 . 遗址类博物馆 ①

徐 嵩龄、 张晓 明、章 建刚等 编 : 《文 化遗 产 的 保 护与 经 营———中 国 实 践与 理

论进展》 北 京 , 社 会科学 文献 出版社 , 2003 年第 249 —267 页。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63

就是对遗址类遗产进行 就地 保护 , 并 做现 场展 出 的博 物馆。 新疆的众多的古墓遗址 , 像阿斯塔那古墓群 ; 荒漠中的遗址 , 包 括尼雅、楼兰 , 等实际条件 成熟 后 , 应就 地建 立遗 址 类博 物馆 , 是最佳选择。因为很多文物离开出土地 , 其所含的历史信息就难 以解密 , 会导致某些价值的丧失。 3 . 移筑类博物馆 是将某类或某一处的文化遗产集中移筑于一处 , 而形成的一 个博物馆或博物馆群。这在地域辽阔的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 可行性 , 可进行尝试。像目 前荒漠 里的 遗址被 盗现 象 如此 严重 , 应进行抢救性科学发掘 , 再 建立 遗址 类博物 馆予 以保 护与 利用。 北疆草原上的零散分布的石人像 , 难以一一保护 , 可将其集中起 来 , 修建石人博物馆加以保护 , 但一定要建立每块石人像的原始 档案 , 包括它的原生地点的经纬度。喀纳斯风景区集中了一些石 像 , 但没有建博物馆给予保护 , 也没记录原始档案。 4 . 生态类博物馆 ( 包括生态博物馆和准生态博物馆 ) 此类博物馆的建造要求高 , 强调在文化的原生地保护该文化 及其赖以存在的环境 , 展示其地域或民族传统文化。生态博物馆 初兴于法国 , 里维埃将其定义为“ 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 同设想、共同修 建、共 同经 营 管理 的一 种工 具。”中国 自贵 州 梭 嘎乡的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建立起 , 现已有 4 座馆组成的生态博 物 馆群 ; 尹绍亭等在云南也建立了一些生态博物馆村寨 ; 安徽黄山 脚下的西递、宏村 两 生 态类 民 居博 物 馆已 经 成 功 登录 为 世 界 遗 产。新疆的各地有特色的传统民居也是可以建设成为生态博物馆 的 , 喀什的古民居、吐鲁番 的吐 峪沟 古民居 等 经过 加固、 维修、 改造 , 增加现代的基本设施 , 完全可建起我国独一无二的生态类 博物馆。 5 . 专题类博物馆 根据陈列主题划分 , 在山西平遥看到的十多种博物馆大都属

1 6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于此类 , 如票号博物馆、科举博物馆、典当博物馆等。新疆可大 量建立此类博物馆 , 因为这类博物馆可大可小 , 比较灵活 , 便于 投资和管理。小而精 , 专而深 , 是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向 , 是把博 物馆建设推向精品化的发展之路。 6 . 私立博物馆 新疆在私立博物馆建设 方面 是比 较落后 的 , 各 种 原因 都有 , 这是动员社会力量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计划经济体制 下 , 博物馆一般都由国家 ( 政府 ) 包办 , 私人和企业与博物馆无 缘。现在的办馆形式多样 , 合作建馆、捐助办馆、民办公助、企 业办馆、私人办馆都纷纷出现。新疆也应解放思想 , 拓宽办馆渠 道 , 以多种方式办博物馆对各种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7 . 数字博物馆 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 , 世界各国特别是信息科 技大国与 重 视文化传 统 的 国 家 现 在 都 非 常 注 重 数 字 博 物 馆 的 建 设 和 推 展。 “数字博物馆” 是指利 用数字 技术 对文 化遗产 的各 方面信 息进 行 采集、加工和存储 , 依托数据库和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 通过互连 网向社会提供一个相对完整且形象生动的信息系统 , 需求者可按 需搜寻 , 根据不同目的提出不同服务要求 ,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 资源共享、有 效 利 用和 科 学管 理 , 为用 户 提 供 数 字化 的 辅 助 决 策、展览展 示、教 育 培 训、游 戏 娱 乐和 科 学 研 究 等服 务 的 博 物 馆。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 获取所需的遗产信息 , 又避免了对遗产的现场损坏。它与现场博 物馆互为补充 , 相得益彰 , 是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国内的数 字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 , 都建成了 网络博物馆 , 复旦大学还建立了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新疆的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 应加快步伐 , 与世界同步。 新疆 的博物 馆 建 设 还 比 较 落 后 , 自 治 区 博 物 馆 停 工 待 建 , 和田博物 馆 也 是 由 于 资 金 短 缺 而 搁 浅 , 喀 什 博 物 馆 也 冷 冷 清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65

清 , 前 门厅 还廉 价租给 零售 商卖 工 艺品 。新 疆 的 遗产 界 应 加 快 博物馆 的多 样化 建设 , 改革 原有 的 传统 藏 品类 博 物 馆 , 通 过 多 种渠 道 , 建 立各 种类型 、各 种功 能 的不 同 规模 的 博 物 馆 , 留 住 新疆历 史发 展的 精彩片 段 , 把博 物馆 在 遗产 保 护 与利 用 中 的 作 用发挥 到最 大限 度。把 新疆 的博 物 馆建 成 集收 藏 保 护、 陈 列 展 示、旅 游参 观、 现代科 技、 教育 休闲 的 大 众场 所 。这 是 博 物 馆 发展 的真正 目的。 四、科技保护 文化遗产的保护 , 其实就是针对遗产被破坏而言的 , 破坏分 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人为破坏指拆毁、改造、污染、环境破坏 等。随着法制 的 完 善和 多 年来 的 宣 传 教育 , 人 们 保护 意 识 的 加 强 , 人为破坏会相对减少 , 但自然破坏的程度却比较重。 科技保护首先要有科学的保护意识 , 保护遗产的原真性、完 整性 , 使用材料必须坚持其可逆性、可再处理性、可识别性和最 小程度介入的原则。我国多 年来 的文 物保护 科技 成果 比较 零散 , 未能形成系统 , 也缺少必要的技术规范 , 许多科技成果转化未能 做到即时有效 , 专业人员缺乏 ,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现在的情况 得以好转 , 文物的科技保护也坚持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科学发展观 , 坚持 多学科 综合 探索 , 加 强 国际 合作。 如中、 美、澳三国合作编写了 《中国 文物古 迹保 护准则》, 对我 国的 遗 产保护工作进行行业规范的制定和评估标准 , 对保护条款进行专 业性解释。新 疆 文 化遗 产 的科 技 保 护 应该 将 基 础 研 究、应 用 研 究、软科学研 究 交 互展 开 , 使 科 学 技术 成 为 文 化 遗产 保 护 的 核 心。利用科技进步与创新 , 加强与国内的文物保护中心、高校的 文保研究专业的合作 , 加强 与国 外的 文物保 护机 构的 国际 合作 , 培养保护技术的各种人才 , 带动遗产保护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 实 现新疆从文化遗产大省到文化遗产保护强省的转变。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66

再者就是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与传统的保护手段结合起来 , 合 理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运用到具体的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的 实践中。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多为生土建筑和岩体建筑 , 总体结 构和细节上的保护现在都已经有了相应的技术保护。如工程技术 保护中的先进技术有 : 运 用现 代力学 原理 , 对 古建 筑 的安 全性、 可靠性、稳定性等进行勘察、分析、鉴定等 ; 运用先进的喷锚技 术加固克孜尔石窟赖以存在的山体 , 避免山体坍塌 ; 在古代木结 构建筑的保护维修中运用玻璃钢、环氧树脂等新材料与新技术来 加固、维修文物古迹 ; 在保护维修工程中运用现代的工程管理技 术组织施工 ; 用现代 化的 工具 进行施 工 , 提高 效力 又 保证 质量 , 有的还节约经费 ; 运用航测等新的测绘技术和仪器 , 快速准确地 测得地形平面图 ; 运用现代的电脑测绘与分析技术 , 对保护数据 进行科学处理。在维修前、维修过程中和维修后 , 应充分利用摄 影、摄像、电影等 现 代 记录 手 段 , 系统 地 记 录 下 保护 的 所 有 信 息 , 以便研究和总结经验 , 为更好的保护运用更先进的技术 , 达 到技术可持续发展。 新疆具体的实用的保护技术主要有 : 对土遗址和沙砾岩石窟 进行加固保护 , 用 锚索、 锚杆 对 危 岩和 危 土 体 加 以锚 固 使 其 稳 定 ; 对岩体和土体裂缝进行灌浆处理 ; 岩体表面和土体表面用化 学方法加固防止风蚀、雨 蚀的 破坏 , 现 在研制 出的 一 种 PS 无 机 加固材料 , 这种加固剂可使原来松散、晶态的黏土变成一种非晶 态的胶凝体 , 大大提高土体的力学强度和耐水抗风能力 ; 对壁画 的起甲、空鼓现象进行技术处理的难题都已基本解决。① 另外 , 由于新疆的遗产分布间隔太大 , 很多地方不便监督执 法管理 , 尤其是沙漠中的遗址。对于这个问题 , 应与航空航天等 ①

参阅 李最 雄编著 : 《丝 绸之 路 古 遗 址保 护 [ M]》 . 北 京 , 科 学出 版 社 , 2003

年 , 有 关保 护的章 节。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67

科技部门合 作 , 运 用 现 代先 进 的卫 星 遥感 等 技 术 从空 中 进 行 监 控 , 配合打击盗墓活动 , 科学技术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也可请 求驻疆部队的援助 , 利用 军队 的优势 , 运用先 进化 的 军事 技术 , 协助打击破坏 遗 产 的行 为。人 民 军 队 为人 民 , 文 化遗 产 是 人 民 的 , 也是军队的 , 军事技术和装备 , 不仅仅用于战争 , 用来保护 文化遗产应该是有重大意义的。 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应该以对新疆的每一处遗产具体负责 的态度 , 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精诚合作 , 培养保护人才 , 配合国 家的基本建设 , 对每一处的遗产保护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新疆的 高校应开办 文 物保 护 技术 专 业 , 不 定 期举 办 业 内 人士 的 高 级 讲 座 , 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保护技术和保护思想 , 把新疆的遗产 保护工作提到先进行列。 五、全民保护 《世界遗产公约》 设 定了 一种新 的概 念 , 肯定 了 属于 全人 类 的世界遗产的客观存在 , 人类只是历史上一切成果的托管者 , 只 有保护的义务 , 没有破坏 的权利。公 约的宗旨 是 : “建立 一个 依 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 共同保护具有突出的 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 公约还规定 : “ 缔约国本国领土内 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认、保护、保存、展出和移交给后代 , 主 要是该国的责任。” 世界 遗产 是人类 共同 的财 产 , 保 护世 界遗 产 是全人类的义务和责任。综观遗产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国家 , 他们 的全民遗产保护意识特别强 , 是全社会的力量集合起来共同保护 文化遗产 , 只有全民保护才是真正的、完全彻底的保护。新疆的 全民保护的意识不强 , 群众基础不坚实 ,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 加强遗产保护的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媒体 , 以各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 , 普 及遗产保护的知识 , 宣传遗产保护的意义 , 加大国家文物保护法

1 6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及其实施细则 的 宣 传力 度 , 充 分 发 挥 政府 的 职 能 作 用 , 依 法 行 政 , 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 , 加强遗产保护的执法力量 , 发挥全社 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遗产保护工作。让全民认识到 , 我们自己的文 化遗产 , 我们不爱谁爱 , 我们不保护谁保护 ? 全民保护是最高境 界上的保护。新疆文物保护宣传周的确立是一个提高全民遗产保 护意识的非常有效的措施。 2 . 加强遗产保护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 中主 要的 塑身器 , 对一 个 人的 品德、 意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包括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 , 也要立足于传统、立足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 不能成为无 源之水。遗产保护的教育应从小抓起 , 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 负起责任 , 教育孩子从小尊重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 , 保护文化遗 产是每一个人 的 责 任。可 设置 专 门 课 程或 开 设 讲 座 , 也 可 在 语 文、历史、地理或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课程中增加关于遗产教 育的内容。通过教育 , 将遗产保护进入到全体社会成员的伦理道 德范畴 , 才是最根本的保护。 3 . 文化工程保护 新疆可策划一些文化保护的工程项目 , 并非是技术工程 , 而 是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如可与社会组织、团体合作发起“ 尼雅抢救工程”、“ 楼兰抢救工 程”、“ 维吾尔古 民居保 护工程” 等 , 单项集 中力 量保护。 或者 , 与开发公司、旅游公司等联合策划某种带企业形象宣传性质的针 对性保护工程 , 目的只有一个 , 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好。 总之 , 通过一切可行的办法 , 将整个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遗 产保护意识提高到一定的水准 , 那时的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成 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 保护文化遗产 , 享受文化遗产就变成了人 们的生活方式之一。当“ 历史”、“ 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 之类

第三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69

的话题不只是专家学者的书房专利 , 不再是政府官员报告中的强 烈呼吁 , 而进入寻常百 姓家里 的时 候 , 新疆 大地 离“高 度文 明” 的社会就不远了。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新疆自然风光旖旎 , 有玄幻喀纳斯、神圣赛里木、恬淡博斯 腾、神秘罗布泊、坚韧胡杨林 , 也有令人惊叹的山地风貌、气势 如虹的大 漠 奇 景、蓝 天 覆盖 的 广 袤 草 原。物 产 资 源 丰富 , 日 照 长 , 光热资源强 , 高山常年积雪 , 水资源有基本保证 , 农牧业发 展条件良好 , 有“ 粮仓”、“ 肉库”、“ 瓜果之乡” 之称。天山、阿 尔泰山的山地针叶林和塔里木河、玛纳斯河流域的平原阔叶林为 新疆的建设提供大量的木材蓄积 , 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 野生 的动植物资源也是丰富多样 , 自然保护区面积居全国之冠。新疆 的矿产资源居于全国前 列 , 地 下煤海 储量 为各 省区 之首 , 石油、 天然气在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盆地均储量丰富 , 是我国重要的 能源基地。铁矿点多面广品位高 , 居西北首位 , 稀有金属更是质 优量大。阿尔泰的金、和田的玉举世闻名 , 昆仑山巨大的水晶矿 全国罕见。这等丰 富 多 样的 自 然资 源 是新 疆 经 济 发展 的 重 要 前 提。同样值得自豪的 是 , 新 疆还有 巨大 的丰富 多彩 的 人文 资源 , 它们是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 , 保护与利用好人文 资源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位的 , 但保护不能是静态的 , 不 只是消极应对、单一控制 , 从而使具有多种极高价值的文化遗产 变成了政府的一种负担 , 那样是不可能做好保护工作的。遗产保 护不是阻止时间的流动 , 而应该采取合理灵活的方式 , 在保护为 主的前提下 , 为了现在和将来尊重过去 , 对过去的结果和未来变 化负责 , 尽最大努力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文化遗产由于 它的文化性 , 在现代社会已不仅介入人们的文化生活 , 而且介入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71

人民的经济生活 , 介 入了 国民 经济。保 护与利 用应 该 是互 动的 , 保护是利用的先决条件 , 合理利用好是对保护的一种促进 , 将丰 富遗产的价值 , 提高遗产保护的意义 , 是对过去和未来价值的一 种当代理解。毁坏遗产是一种暴力 , 而将遗产封闭起来 , 不见天 日 , 禁止民众与历史的交流和对话 , 剥夺公众的文化享有权 , 无 疑也是一种暴力。何况遗产的利用还是多方面的。 当遗产向社会提供文化消费服务时 , 必然会导致政府被动的 行政管理保护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用、管理或营销。在提倡 文化产业化的今天 , 遗产事业应该包括遗产产业 , 并作为其重要 的组成部分。遗产的经济价值源于它的文化价值 , 文化价值第一 位 , 起主导作用 , 经济价值是派生的 , 居于第二位。因此 , 文化 遗产的利用 , 应当以文化价值为导向 , 实行产业化利用。在保护 的前提下 , 文化遗产产业化还要走链条式发展之路 , 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 , 这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文化遗产产业化是 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选择。只强调遗产的被动保留价值 , 保护而 不利用 , 是将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体系割裂开来 , 与国家的经济 发展战略不符 , 最终也无法实现真正保护的目的。如果只讲产业 化开发利用 , 而不尽力保护 , 无异于釜底抽薪 , 破坏性的利用开 发将导致文化资源在短时期内彻底消失 , 永不再生。文化遗产的 文化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知的深入、社会的进步等而 增长 , 其经济价值也必然随之增长 , 则必然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 长 , 从而能解决始终困扰全国各地遗产保护的最大难题 , 即经费 紧缺问题 , 最终达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 实现良性循环 , 将 新疆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1 7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功能分析

丰富的新疆物质文化遗 产 , 有 着令人 无法 估量 的 多重 价值。 其价值的存在 , 是我们保护的意义所在 ; 其价值的体现 , 正是我 们今天合理利用的依托。以保护引导利用 , 以利用促进保护。保 护与利用是遗产保护的两个方面 , 是相辅相成的 , 损则俱损 , 赢 则双赢 , 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发展 , 单足跳跃。况且 , 利用本身 也是全方位的 , 并不只是旅游业的独家享用。 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历史的遗留物 , 蕴含大量历史文 化信息。所以任何遗产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或作用 , 这些功能或 作用就是我们今天和今后对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之所在。下面扼 要分析其中的几种主要功能。 一、史料功能 1 . 证史功能 就是指遗产能够证实历史文献的记载。后人写史 , 多根据史 籍撰写 , 但史籍记载由于多种原因未必就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 这 就需要考证 , 而考证只有依靠保存至今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对史 前史的研究 , 只凭一些传说记载或史前社会生活的一些追忆性的 描述资料是不够的 , 就更需要依靠遗产加以佐证 , 只有这样 , 才 能使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接近与史实。新疆的文化遗产与文献、民 族学 ( 文化人类 学 ) 、民俗 学资 料结合 起来 , 互相 印证 , 证实 了 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证实了古丝绸之路的繁 荣和所起的纽带作用 , 证实了西域三十六国的历史面貌 , 证实了 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的记载 , ……证实了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 事件的经过 , 等等。我们可以利用物质文化遗产的客观存在 , 证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73

实新疆的历史。 2 . 正史功能 人类自从有文字以来 , 就有了文献记载的历史。我国的历史 文献卷帙浩繁 , 其中的错漏处定是不少 , 有的在传抄中出错 , 有 些在流传中缺佚 , 有的是由于残缺不全经后人整理而失实的 , 还 有的是统治者的御用史官为巩固统治 , 在编纂史籍时进行大量的 与于有利的删改 , 但历史文物是客观真实的 , 它们的存在校正了 古籍中的谬误 , 订正史传 , 防止以讹传讹。新疆也有些是别有用 心的分裂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目的 , 篡改新疆的历史 , 但历史的真 实只有一种面貌。许多物质遗产是反对分裂的有利武器。当看到 “汉归义羌长” 铜印 ( 汉朝 ) 、 “ 司禾府印” ( 汉朝 ) 这 些象征权 力 的印章时 ; 当看到尼雅出土的那些纹样夸张抽象变形和织满“ 五 星出东方利中国”、“ 王侯 合昏 , 千 秋 万代 , 宜子 孙”、“ 长寿 无 极” 等篆字的华丽汉锦时 , 谁还能说西域与中原王朝没有关系 ? 3 . 补史功能 就是利用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 , 对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 物资料 , 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 补充史籍失载的部分。新疆的无 文字记载的史前史的研究 , 只有利用考古发掘的文物 , 通过研究 新疆大地上史前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存 , 来恢复新疆无文字的社 会面貌。如交河故城的沟西台地出土近 200 件原始 打制石器 , 分 析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 与乌鲁木齐柴窝铺遗址一起可作为新 疆旧石器晚期文化、细石器文化研 究的 一个突 破口。① 还 有大 量 的新石器时 代、青 铜 时 代和 早 期铁 器 时代 的 文 化 遗址 的 发 掘 研 究 , 利用这些研究成果 , 补充、恢复和建构了新疆的史前社会的 概况。2002 年开 始 的 罗 布 淖 尔 小 河 墓 地 ( 青 铜 时 代 ) 的 发 掘 , 由于其古尸标本及其他 随葬 物 的完 整而 刚刚 被评 为 2004 年度 中 ①

张 玉忠 : 《新 疆考 古述略》, 载 《考古》, 2002 年 , 第 6 期第 4 页 。

1 7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国十大考古 新 发现。 阿 勒泰 市 西南 的 切木 尔 切 克 石人 及 石 棺 墓 群、青和县东北的三海子墓葬及鹿石的发掘 , 是对天山以北草原 考古文化的首次 揭示。 再者 , 人 类社 会的方 方 面面 , 极为 复杂 , 任何时代的史料记载 , 都必然有所欠缺。新疆本来就地处中国的 边疆 , 许多正史记载的相关信息相对就少 , 而且 , 年代愈早的记 载愈简略 , 许多当时的社会史实未被记载 , 对研究新疆整个社会 发展的历史是十分不利的。对此 , 只能依靠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 产 , 包括出土文书等 , 给予弥补充实。所以新疆遗产的利用 , 其 补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还有 , 对新疆的农业史、畜牧业史、纺 织史、冶金史、建筑史、艺术史、科学史、宗教史等专门史的研 究更为重要 , 因为新疆专门史的记载更少。 另外 , 我国的文献都只注重文字描述 , 但很多形象是无法描 述出来的 , 如服 饰款 式、绘 画、雕 塑、建筑 等 , 是 难 以描 述的。 但是在有形的遗产中 , 一目了然 , 很容易明白当时的地域的、民 族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样式。这是遗产的特点之一。 二、教育功能 教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提高整体素质最普遍的手段 , 而教育 的方式多种多样。利 用文 化遗 产作为 教材 进行 教育 , 是最 形象、 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遍及新疆各地的文化遗产 , 是活动在这 块土地上的先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的结晶。近现代的革命 遗产 , 凝聚着革命前辈 不怕牺 牲、艰 苦奋斗 的 崇高 精神。 因此 , 利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 能 , 进 行爱国 主义 教育、革 命 传统 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文化教育、科普教育等 , 是其他教育手段所 不能代替的。遗产教育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教育 , 它还是价值层面 的教育 , 最后落实到行为层面的教育。 1 . 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物质文化 , 又是精神文化 它作为 历 史 的 见证 , 真 实 性 强 , 具 有 说 服力 , 往 往 比 文 字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75

的、书面的教育收效更大。看到交河故城 , 你不得不佩服古车师 人天才的智慧。参观乌鲁木齐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中国 工农红军总支 队 旧 址、毛 泽民 烈 士 故 址、革 命 烈 士陵 园 等 遗 产 地 , 你精神上必然有种庄严的崇敬之感。 2 . 物质 遗产 作 为 教材 , 具有 直 观、形 象、 生 动 的特 点 , 说 服力和感染力强。 我们说新疆的尼 雅遗 址是“ 世界 古代丝 绸博 物馆”, 看到 那 里出土的文献记载和未 记载的 丝绸 锦缎这 么齐 全 , 就 已说 明了。 我们说新疆是 世 界 几大 古 文明 汇 集之 地 , 1995 年 , 只 在 楼 兰 西 的尉犁县营盘汉晋古 墓群 发掘 的 15 号 墓里 就 能说 明问 题 , 一 个 墓里竟然集中了具有浓郁的东、西方文化特点的精美文物 , 后被 评为 1997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① 伊斯兰教建筑与喇嘛庙 的特征明显不同 , 绿洲民族的民居和草原民居也是各有特点的。 3 . 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新疆世居民族 13 个 , 现居民族 47 个 , 都是中华 民族多元 一 体格局的组成部分。新疆的文化遗产 , 反映了各民族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凝聚起来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素质 , 各民族团结平等 , 多元 文化和谐共存 , 文化的多样性在新疆大地上得以充分体现。 遗产教育的场 所 一 是博 物 馆 和 纪 念馆 , 一 是 遗产 所 在 地 现 场。教育的形式是通过参观、游览、考古现场观察、文字影像材 料的学习、仿制或复制 文物 ( 经批准 ) 、举 办遗 产讲 座或 学术 研 讨会等。灵活机动 , 达到宣传教育、传播精神文明和科学知识的 目的都可以尝试。 三、借鉴功能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 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 ①

张 玉忠 : 《新 疆考 古述略》 载 《考古》 [ J] . 2002 年 , 第 6 期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76

个重要方面。建设与发展都需要借鉴 , 因为历史文化都是具有连 续性的。任何国家和 民族 的文 化都不 能是 无源 之水 , 无本 之木 , 割断历史的延续性 , 空谈发展 , 就等于空中楼阁。创新与发展科 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 应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 在文化遗产中 不断吸收养分 , 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 更上一层楼。其实 , 物 质遗产本身也是随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 , 科学技术 和文化艺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 而不断借鉴、发展的实物见 证。 1 . 绘画的借鉴 西域的古代绘画艺术对祖国的艺术宝库贡献重大 , 龟兹石窟 群里的壁画代表新疆古代绘画的最高水平 , 其“ 曲铁盘丝” 画法 如行云流水 , 至今仍为人称道。西域的 6 世纪画家曹仲达的“ 曹 衣出水” 技 法 , 唐 太宗 时 的西 域 画 家尉 迟 乙僧 父 子 的“ 凹 凸 晕 染” 画法 , 影响了当时的一代画风 , 至今仍有多人师从或从中吸 取营养 , 有的舞蹈也从壁画里的飞天等构图中找到灵感。新疆的 绘画、雕塑等艺术在我国的艺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 具有重要的 借鉴功能。① 2 . 建筑的借鉴 新疆的建筑风格各异 , 生土、土木结构建筑 , 伊斯兰教建筑 形式等颇具特色。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的新建的国际大巴扎 , 气势 恢弘 , 从颜色到整个造型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 , 但基本设施是 现代的 , 吸引中外游客参观消费 , 成了旅游新景点之一 , 也是乌 鲁木齐新的标志性建筑。 3 . 技术借鉴 坎儿井本身是借鉴内地陕西汉中的“ 井渠法” 发展而成。著



柳 用能 : 《新 疆 古 代 文 明》 [M ]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美 术 摄 影 出 版 社 , 1999

年 , 第 108—111 页。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77

名的艾得利斯绸就是在汉族技工的指导下 , 维吾尔族蚕农和纺织 工匠的努力下 , 先染后织 , 经线起化 , 创造出的经历 200 余年 而 至今不衰的丝织精品 , 色彩绚丽 , 对比强烈 , 花纹具有晕染和图 案式的效果 , 装饰性很强。 当然 , 从文化遗产中可借鉴的还很多 , 不一而足。借鉴是为 了促进发展 , 不仅是科技方面 , 还有艺术领域等等。 四、休闲娱乐功能 中国改革开放后 , 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 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 , 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市场经济 是竞争的机制 , 竞争的加剧导致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 也 无形中增加了 人 们 生活 中 的压 力。 每 周五 天 工 作 日 的实 行 , 五 一、十一、春节黄金周的长假 , 客观上也是为了缓解人们紧张的 神经 , 舒张一下自己的心情 , 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文武之道 , 一 张一弛。人们努力 工 作 的目 的 从自 身 角度 上 讲 就 是为 了 追 求 幸 福 , 幸福其实就是指精神上的快乐。所以 , 从各个黄金周旅游市 场的繁荣程度和各著名景点的火暴景象可以看出人们放松自己心 情的愿望和追求。有的人形容吐鲁番旅游黄金季节的游人像吐鲁 番的葡萄一样多 , 主要是吐鲁番的独特的自然风情和文化遗产的 集中和高品位 , 能满足现代人们日益提升的休闲和娱乐胃口 , 满 足中外游客寻求异文化对自己平日里刻板生活的一种冲击而丰富 自己生命体验的快感。 热爱探险的人日益增多 , 人们 在丰富 自己 精神 生 活的 同时 , 隐约中似乎 也 在担 心 那些 异 域 自然 与 文化 风 光 的 消 失 , 或 者 被 “现代化”。因此 , 这两年去 边疆 和边 远地区 旅游 的人 急剧 增加 , 寻求原质原味的或原生态文化的一种精神慰藉 , 如有人就急迫地 要在西藏 通 火车 之 前 , 在 大批 游 人 涌进 这 块“ 世 界上 最 后 的 净 土” 之前 , 去纯净地体验一把。因为现代人的休闲娱乐已不仅局

1 7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限于身体上的一种舒适享受了 , 而在意更深层次的追求。新疆的 各处文化遗产地结合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 , 正好能满足人们的这 种心理需求。也就是说 , 新疆文化遗产的历史、地域、民族特色 正好能满足现代和将来人们的休闲娱乐的高档位追求。 新疆博物馆的建设要跟上现代步伐 , 不能只满足于可移动文 物保管和展览 , 还应满足人们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新疆的地理 空间和环境 , 让绝大部分人无法顺利实现亲临现场的愿望 , 所以 新疆的博物馆除了满足人们的参观、欣赏、教育等要求外 , 还要 充分考虑它的休闲娱乐 功能 , 满 足现 代人休 闲娱 乐的 消费 需求 , 在场馆的设计建设、遗产内容的安排等方面建立一种在休闲的气 氛中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 包括休闲娱乐区域的设置 , 灯光的布 置、数字化的遗产现场的模拟、遗产的数字化查询、游客的互动 参与式娱乐方式的设立等。全疆各地根据当地的情况 , 尽可能地 建设一些小而精的专题博物馆和原生态博物馆等 , 满足各类游人 不同的精神消费需求。 对于像楼兰、尼雅等难以到达的遗产地 , 它们的休闲娱乐功 能主要表现在 探 险 方面 , 那会 是 参 与 者终 身 津 津 乐 道的 事 , 睡 觉、读书是一种休闲 , 探险更是现代人的一种休闲方式 , 也是一 种文化 , 沙漠探险加上荒漠 遗产 的追 寻更是 富有 刺激 性的 娱乐。 再加上奇特的地域和民族色彩 , 对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极 具吸引力。

第二节

利用方式探析

2002 年底颁 布 的新 《中 华 人民 共 和国 文 物保 护 法》 对 原 保 护法进行了大幅 度 修 订 , 并 把 “ 保 护 为主 , 抢 救 第 一 , 合 理 利 用 , 加强管理” 作为我国新时期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 , 业内称为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79

“十六字方针”。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遗产管理部门 , 也没有制 定遗产法 , 所以文化遗产的 保护 与利 用也是 应该 以此 法为 依据。 因为其中的文物的界定基本上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物 质文化遗产。 “保护为主”, 是 指 在 任 何 时 候、任 何 情 况 下 , 对 遗 产 的 管 理、保护与利用都必须把文物本体及其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 在首位 , 是遗 产 事 业存 在 和发 展 的 基 础 , 是 世 代 永续 利 用 的 前 提 , 也是国际通则。“抢救第一”, 是对于濒临损毁者采取紧急措 施进行抢救性的保护 , 是迫不得已的保护。从世界遗产保护的历 史经验看 , 当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处于快速发展、强力推 进基本建设时 , 遗产 破坏 速度 最快 , 利 用往往 又是 让 位于 建设 , 处于无序的急功近利阶 段。这个 时期 文化遗 产的 保护 最为 艰苦 , 任务也最为艰巨。但如果极端地保护至上、拒绝开发利用 , 实际 上是一种不可能做到、遗 产所 属地也 不可 能接 受的 事情。 所以 , 我们要从当前的实际国情出发 , 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 权 , 把遗产保护的理想化模式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 把开 发利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结合起来 , 才是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 用的最佳模 式。新 疆 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 与利 用 处 于 非常 关 键 的 阶 段 , 这也是笔者不怕艰苦研究这个课题的真正动力 , 以期大家都 来关心这个问题 , 算是抛砖引玉吧。 “合理利用”, 就是要求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及 其整体环境的 前 提 下 , 充 分发 挥 遗 产 的文 化 教 育 功 能、史 料 功 能、借鉴功能、研究功能、休闲功能等。利用遗产推动社会经济 的发展 , 促进文化交流 , 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形成过程的强大凝 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 激发爱国热情 ,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 学文化水平 , 保持优良传统 , 坚持科学发展观 , 以人为本 , 构建 和谐社会。这是合理利用的真正内涵 , 达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 环 , 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强管理”, 是实现遗产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80

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基本保证。包括深化体制改革 , 依法管理 , 依 法行政 , 加强 理 论 研究 , 制定 更 加 完善 的 规 章 制 度及 合 理 的 保 护、利 用 规 划 , 增 加 遗 产 事 业 中 的 科 技 含 量 包 括 数 字 化 处 理 等① 。 新疆的文化遗 产 的 合理 利 用 就 是 : 以 国 家 的 法律 法 规 为 依 据 , 制定符合自治区遗产实际情况的管理条理 , 制订有关利用的 整体规划和实施细则等 ; 以遗产的安全和保护为前提 , 反对利用 遗产的旅游经济价值 , 恶性开发 , 竭泽而渔 , 反对急功近利、急 于求成的短期利用行为 ; 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坚持 二者并重 , 加强科学管理 , 把新疆的遗产事业尽快提高到国际先 进水平。下面主要对新疆各类文化遗产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利用 方式进行探析。 一、利用文化遗产提高社会效益 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生 产和制作出来的 , 它的价值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 , 就在于它所蕴 涵的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学、艺术、宗教等 信息 , 所以无法复制和再生。毋庸置疑 , 今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欲利用文化遗产者 , 尤其是管理者和利用者 , 务必将保护作为前 提。 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无非是为了追求两个目的 , 即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的 , 但二者并不能 割裂开来 , 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 良性互动 , 是遗产利用的理想 之路。 文化遗产的 社 会效 益 就是 利 用 其多 重 价 值 来 为社 会 进 步 服



徐 嵩龄、 张晓 明、章 建刚等 编 : 《文 化遗 产 的 保 护与 经 营———中 国 实 践与 理

论进展》 [ C] . 北京 , 社会 科学 文献出 版社 , 2003 年 , 第 330 —333 页 。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81

务 , 而社会进步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 包括体制完善、法律法 规健全、文化遗产教育、全民素质提高等 , 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日渐发达。实现社会效益的方式是依据新疆的遗产特点和 利用现状 , 深化体制改革 , 制定相应法规和规划 ; 利用遗产提高 全民的综合素质 , 提高新疆在全国和世界的知名度和形象 , 加强 遗产的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工作 ; 利用申报世界遗产带动全民保护 文化遗产的热情。 新疆与全国一 样 , 正 处 于 由 传 统社 会 向 现 代 社会 的 转 型 时 期 , 转型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必然受到影响 , 遇到各种各 样的以前未遇到的问题 , 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各部门放弃 纯粹为自己谋利益的立场 , 坐下来共同把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做好 , 遗产事业不是像想象中的那样困难。新疆的文化遗产与其 他地方一样 , 现由不同的部门管理 , 必然导致管理标准、管理体 制上的不协调 , 甚至发生部门利益、区域利益上的冲突 , 往往形 成谁也不让步 , 谁也不负责的局面 , 最终损害的还是遗产本身和 人民、社会的利益。全国和世界不少地方都有因管理混乱 , 互相 扯皮 , 最后导致遗产被过度利用的现象。掠夺性开发的结果就是 遗产遭毁灭性破坏 , 利用也就随之饮鸩止渴 , 短命而亡。这是对 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后代利益的彻底侵害 , 社会效益极差。 新疆处于社会 经 济 较为 落 后 的 西 部 , 在 开 发 大西 北 的 浪 潮 中 , 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 , 不能要求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新疆 文化遗产的管理是封闭式的 , 也不能无视新疆人民对身边遗产资 源开发利用的愿望 , 奔小康是各族人民的时代要求。有的国家和 地区在遗产的管理、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得很好 , 使得遗产本身都 具有很强的持续动力。所以 , 新疆可以借鉴其他地方遗产开发的 经验与教训 , 把新疆的文化遗产事业统筹安排 , 把新的管理理念 落实到体制、方法和具体的操作中去 , 为新疆、中国乃至发展中 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体例。这样就是

1 8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利用遗产本身的事业发展取得的最大社会效益。 社会结构是人类生活域场的组织形式 , 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一 定的社会结构与之相适应。我国现在已经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 济体制 , 这是一个整体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概念 , 不能简单以 短期的经济效益高低来判断对错 , 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也是要 适应于这样的制度规范。再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来对待文化遗产显 然是不现实的 , 必须解放思想 , 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遗产 保护与利用的管理理念。我 国的 遗产 管理正 处于 经验 积累 阶段 , 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实践管理经验 , 特别是部分地区的遗产开 发利用造成极端的破坏性后果 , 更是让许多人过分担忧 , 把一切 责任归于开发 , 其实是管理组织的无序与管理过程的缺乏所引起 的利用不当 , 保护引导利用 , 利用促进保护 , 首先得有科学的规 范化管理才能得以保证。所以 , 新疆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 , 发挥 民族区域自治的能动性 , 制定国家法律框架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 规划 , 报请国务院批准 , 请求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 主动要求把 新疆作为国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验地 , 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 济体制下的遗产管理创新之路。首先 , 走发达国家的一元化遗产 管理模式 , 将有关的职能部门合并 , 以自治区文物局为主体成立 “新疆遗产局”, 遗产局里一定要设立专家委员会和遗产监督委员 会 , 不要都是公务员编制 , 但要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如由于历 史原因难以一步到位 , 可先成立“ 新疆遗产管理委员会” 作为过 渡 , 以主管文教的自治区副主席为主任 , 进行部门间的协调 , 然 后渐渐明晰管理权限和职能 , 统一管理自治区内的遗产 ( 包括自 然遗产 ) 的保护与利用。实验成功后 , 推广全国 , 将我国的遗产 事业与国际真正接轨 , 还能给其他行业的转型提供可供参考的模 式 , 也给发展中国家 提供 良好 的经验。 在管理 体制 上 实践 成功 , 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深远而又广阔的。 利用新疆文化遗产中所蕴涵的政治、历史、文化等信息 , 真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83

正认识到新疆历史上作为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 是几大文明的交汇 之地 , 克服现在的边疆意识 ; 认识新疆是我国不可代替的战略要 地 , 是中国中亚、西亚策略的伟大政治经济平台。随着经济全球 化的推进 , 交通通信的进一步便利 , 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 , 新疆 将成为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新疆的干部群众理应充分认识 到这一点 , 增加自信和自尊 , 加倍努力 , 为中国的全面腾飞作出 贡献。 利用新疆顶级项目申报“ 世界遗产” 的契机 , 带动全民文化 遗产知识的普及和热爱 , 提高管理者与公众的素质 , 要求当地政 府领导在上任时接受并通过与城市建设、旅游协调发展的遗产管 理的培训和考核。并把当地群众的素质要求作为申报的优势条件 之一。这对申报本身 , 对提高当地的整体形象 , 具有难以代替的 社会效益。交河故城申报世界遗产 , 一直是吐鲁番干部群众生活 中的大事。 1995 年 , 吐鲁 番 地区 文 物 局成 立 , 1999 年成 立 了 交 河故城管理处 , 现 有工 作人 员 20 人 , 管理 人 员也 专 业化 , 2004 年上任的吐鲁番文物局长李肖就是专攻新疆考古学的博士 , 其博 士论文就是 《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 并有多年的新疆考古实践。 10 年来 , 大 量 有 关 交 河 故 城 的 研 究 成果 和 保 护 工 程 不 断 涌 现。 近几年 , 交河故城通过修缮、修建木栈道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 在 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历史遗迹。申报过程本身 就带动了该地区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旦申报成功 , 将 大大增加吐鲁番和新疆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形象 , 旅游业等也将 更上一个台阶 , 官员和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及总体素质都 必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样更有利于该地区的遗产保护以及更合 理的利用 ,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下一步可以把交河故城作为切入 点 , 整合新疆的其他文化遗产 , 将丝绸之路新疆段作为线形文化 遗产整体申报世界遗产。那样对吐鲁番和新疆的社会进步会是极 大的促进 , 其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84

利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法规和规划 , 将文化遗 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 也将促进整个社会 的法制化、科学化进 程。吐 鲁番地 区在 这方面 有着 深 刻的 教训 , 在首次“ 申遗” 中 ,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交河故城竟然 没有一个完善详细的近、中、远期文物保护规划。痛定思痛 , 经 过 10 年的努力 , 交河故城相关配套的规划及法规已经基 本完成。 并出台了 《吐鲁番交河故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吐鲁 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交河故 城保护工作的通知》、《吐鲁番市交河故城保护管理办法》 等一系 列规章办法 , 使古迹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 通过多 种形式的宣传 , 使吐鲁番各族人民了解“ 申遗” 的重要意义 , 让 “申遗” 工作深入人 心 , 家喻 户晓。 人的素 质的 提高 是遗 产有 效 保护与合理 利 用的 基 础保 证 , 遗产 的 保护 与 利 用 就是 要 走 出 封 闭 , 面向公众。所以 , 这不但是吐鲁番遗产和旅游业的进步 , 也 是整个社会的进步。① 利用文化 遗 产 保护 的 整 体 性 , 带 来 遗 产外 围 环 境 ( 包 括 人 文、自然环境 ) 的一体化保护 , 使之与保护区内的环境协调 , 从 而带来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 , 没有良好的 生态环境 , 人类是无法和谐共存的。人们利用文化遗产 , 首先就 要保护好遗产 , 连 同遗 产 周边 的 人 文 和自 然 环 境 , 甚 至 包 括 交 通、通信设施的现代化。克孜尔石窟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 交河 故城周边环境的整治 , 都使整个遗产地面貌一新 , 遗产的保护与 利用带来环境的改善 , 这样的社会效益是看得见的。 利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 , 在保证文化遗产原真性与可持续发 展的同时 , 在遗产地附近 ( 保护区外 ) 设计建造与遗产密切相关 的、和谐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延伸项目 , 以满足教育、旅游、参 ①

新 华网新 疆频 道 , 罗 晓光 : 《交河故 城——— 二度 叩问世 界遗 产之门》。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85

与性的需求 , 这也可以为后代留下新的财富 , 实现遗产的发展。 利用文化遗产科学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 带动依科学办事 的社会风气。可成立由各方面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 遇到 保护与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 包括遗产相关基金的运用 , 由专家委 员会组织论证会或听证会商讨解决办法 , 报主管部门审批。并派 出某方面的权威专家作为遗产专员 , 去遗产地独立监督 , 定期提 出相关报告 , 再进行商讨 , 进一步完善决策。同时应建立一个长 期监测、评价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 以确保遗产保护与利用的 动态管理。这 样 可以 避 免“一 把 手 拍板” 引 起 的 不可 预 料 的 结 果 , 克服官僚主义 , 提倡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 , 推动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建设。 博物馆大多与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相关。改革开放后 , 经过 多年的集中 力 量发 展 经济 , 新 疆各 族 人民 在 解 决 了温 饱 问 题 之 后 , 对生活质量的 追 求 就由 物 质需 求 转为 文 化 和 精神 方 面 的 追 求 , 在有限的时间内 , 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人们这方面的 需求。利用在博物馆休闲消费的同时 , 获取知识 , 受到教育 , 陶 冶情操 , 其乐融融也。新疆要加快博物馆的建设 , 不可否认 , 新 疆目前的博物馆的种类、数量与新疆的文物大省、多民族特色文 化的身份很不相符 , 至今只有 23 座 ( 比较 : 全世界 27 000 多座 , 中国 2 000 多座 , 美国 10 000 多座 , 德 国 5 000 多 座 , 日 本3 000 多座 , 北京是全国博物馆绝对数量最多的省市 , 也只 有 112 家 ) 。 且大多是设备陈旧 , 展览方式千篇一律 , 几十年一贯制的通史陈 列 , 基本上都是公 立博 物 馆。而 美国 的 公私 博 物 馆比 例 是 4∶6 , 私立博物馆被称为民间非赢利组 织。① 所 以 , 新疆 的博物 馆建 设 要跟上世界发展潮流 , 在数量上要扩大 , 在种类上应注重专题博 ①

徐 嵩龄、 张晓 明、章 建刚等 编 : 《文 化遗 产 的 保 护与 经 营———中 国 实 践与 理

论进展》 [ C] . 北京 , 社会 科学 文献出 版社 , 2003 年 , 第 306 —309 页 。

1 8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物馆的建设 , 规模可大可小 , 像平遥古城内的数十个博物馆都是 此种类型 , 如科举博物馆 , 文房四宝博物馆等 , 对游客有很大吸 引力。在日本有麻将博物馆、筷子博物馆等。专题性越强给人的 印象往往越深刻。在博物馆的体制上应多种体制并行 , 鼓励企业 和私人建博物馆。在博物馆的运营上 , 鼓励人们加入博物馆做义 工为荣 , 美国的博 物 馆 义工 人 数 是 正 式工 作 人 员 的 3 倍 , 有 近 40 万人 , 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社 会影响 之大。在 博物 馆的教 育上 , 可以在世界博物馆日或新疆文物保护周对公众免费开放 ( 参观英 国的大英博物馆就是免费的 ) , 门票的损失可以通过服务来弥补 ; 也可以对大中小学生全年免费或节假日免费或半价 , 重要的是讲 究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 同时明确博物馆的办馆方向 ; 还可以直接 像英国、法国那样把博物馆看作教育机构的重要补充 , 直接培养 博物馆相关专业的学生 , 或与其他学校联合办学 , 作为相关学科 的实践教学基地 , 为文化遗 产的 长期 稳定发 展打 下坚 实的 基础 , 为全民的意识和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新疆的博物馆建设应该 扩大视野 , 更大程度地面向公众、面向社区、面向社会、面向国 内外的游客 , 有了令世人满意的社会效益 , 就一定能带来可观的 经济效益。研究表明 , 公众进入博物馆有各种驱动力 , 有观赏和 学习的需求 , 有挑战新体验的需求 , 有当场参与演示的需求 , 有 社交与互动的需求 , 甚至有利用博物馆舒适宁静的环境获得休息 的需求 , 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① 来 到新疆 的中 外游客 和本 地 居民可以利 用 博物 馆 的藏 品 和 其他 设 施 , 利 用 博 物馆 的 各 种 功 能 , 利用博物馆组织的活动 , 利用博物馆的环境和提供的各种机 会 , 有效地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 , 学习 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前面我们谈过 , 文化 ①

徐嵩 龄等 编 : 《文化 遗产 的保护 与经 营》 [ C] . 北京 , 社 会 科学 文 献出 版 社 ,

2003 年 , 第 249— 256 页。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87

遗产的最高境界的保护就是全民保护。因此 , 新疆的博物馆要加 快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 发挥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 为新疆的社会进 步推波助澜。 在喀什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 , 要充分考虑到历 史街区与现代建筑的协调发展。现在的历史街区破烂衰败 , 古民 居的基础设施相当陈旧 , 当地居民的生活很不方便 , 生活水平比 较落后 , 不符合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所以 , 在保护 好历史街区的同时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 保持古城特色 , 吸引国 内外游人参观 , 从中阅读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 使得古城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的双持续发展。还可以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 形象宣传 , 最近成都市就利用城里发掘的“ 金沙遗址” 所蕴涵的 历史文化信息 , 量身定做音乐剧“ 金沙” 进京演出。并将做巡回 演出 , 在媒体上大力宣传 , 今后还将作为金沙遗址的保留节目在 遗产地固定演出。改变游人以往“ 白天游览 , 晚上睡觉” 的旅游 习惯 ,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 , 这社会效益的后面又隐藏着 巨大的经济效益。① 新 疆 各 地 应该 借 鉴 别 人 的经 验 , 开 拓思 路 , 积极宣传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 树立良好的城市或地域形象 , 扩大 知名度 , 这对当地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是无形的。如艾提尕尔对 于喀什 , 尼雅对于民丰或和田 , 楼兰对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 都是难以寻觅的无形资产。 在新疆考察文化遗产的过程中 , 虽看到或听到许多宝贵的文 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毁灭的案例 , 同时也看到或听到一些地 方的政府和遗产单位在保护遗产方面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先 进的理念和崇高的境界 , 以及新疆广大从事遗产管理事业的工作 者在十分苦难的条件下所作出的默默奉献 , 难能可贵。这种奉献 本身就是民族和社会的精神支柱 , 是社会效益中最可贵的部分。 ①

根 据中央 电视 台纪实 报道。

1 8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充分发挥名人纪念馆和烈士故居的纪念功能。参观名人和烈 士的生平事迹 展 览 , 睹 物 思人 , 学 习他 们 的 革 命 精神 和 高 贵 品 质 , 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 树立崇高理想 , 对形成良好的社会 风尚有着直接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分不开 的 , 而合理利用是对保护的一种促进。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 合 理利用文化遗产将会带来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社会效益。 二、利用文化遗产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今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 放格局基本形成。但是 , 体制和管理目前都还处于不完善、不成 熟阶段 ,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在给国民经济发展注入巨大活力的 同时 , 也带来拜金 主 义 的泛 滥 以及 对 市场 经 济 片 面性 的 盲 目 崇 拜 , 似乎市场经济就是不顾一切的挣钱经济 , 而忘掉了市场经济 是法制经济 , 是有它的一整套制度和规范的。所以中央十六届三 中全会提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深化体制改革 , 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 坚持以人为本 , 树立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 ,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 , 文化遗产的状况也同样受体制变革的影响 , 保护与利 用还缺乏有效合理的机 制 , 一些 地方 政府盲 目追 求经 济增 长率 , 地方官员以 GDP 崇拜 来 标价 自己 的政 绩 , 造 成 对文 化 遗产 的 盲 目开发 , 无异 于 杀 鸡取 卵 式的 利 用 , 对 遗 产 造 成 无可 挽 回 的 破 坏。特别是一些风景名胜都地处偏远、贫穷、落后地区 , 其他资 源缺乏 , 只有现成的遗产资源 , 政府的“ 脱贫” 计划再遇上某些 利用第一、 唯 利是 图 的 开发 商 , 根 本 来不 及 科 学 规 划 , 盲 目 开 发 , 使遗产资源毁于一旦 , 宝贵的遗产地留下的只有“ 宝贵的教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89

训”。从直接原因分析 , 是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弊病 , 但是 , 从深层次上看 , 则是观念问题、价值取向问题 , 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有一个过程。 我国的遗产遭 到 破 坏的 案 例 较 多 , 但 比 较 成 功的 例 子 也 不 少。不过 , 从发展的眼 光看 , 当前 和 未来 20 年是 中 国的 遗产 处 于相对危险的 时期 , 20 年 后 , 随着 中 国市 场 经 济体 制 和法 律 体 系的完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 这 种危险性会大大降低 , 现在发生的各种破坏遗产的行为将会得到 根本遏制。像现在西安的古城墙 , 就不会像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城 墙那样被拆除。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的遗产管理理念中 , “保护” 与“开发” 之争 , 遗产的“ 所有权”、“ 管理权”、“ 经营权” 之争 , 一直在相 互交织地进行着。有的认为遗产也是一种资源 , 应该为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服务 , 不开发利用是一种浪费 ; 也有的认为遗产的开发 利用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 对遗产本身也造成了很大的 破坏。这就使得保护与利用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 , 莫衷一是。 主张“ 保护” 者从遗产的特殊性出发 , 以各地的遗产在开发 利用中所造成的破坏为例 , 认为开发者总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第一 目标 , 以地方利益为中心进行掠夺性开发 , 侵害了国家利益、公 众利益、后代利益。认为遗产资源的公益性和“ 保护第一” 的原 则决定了遗产资源不能由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来管理与经营 , 或 将经营权转让给企业去承包 , 因为那样做是有悖于中国现行法律 和法规的。其结果必定会使遗产资源成为少数人的“ 摇钱树” 而 侵害大众利益 , 同时“ 保护第一” 的原则也遭破坏 , 最终将断送 中国的遗产事业。文化艺术界、风景规划行业和文物部门的专家 相对较多地持此类观点。 主张“ 开发利用” 者主要从遗产的经济价值考虑 , 认为遗产 的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应该是封闭的 , 应该利用遗产的多种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90

价值 , 为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 , 满足人们对遗产旅游日益增 长的需求 , 满足人们 的审 美和 休闲需 求 , 带动 相关 产 业的 发展。 开发利用带来的经济收益又反过来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保证。很 多遗产因缺乏资金和管 理在自然 和人为 破坏中消 失了。“开发 利 用” 的思想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一致。尤其对于西 部地区 , 经济相对落 后 , 不 能无视 人们 开发利 用身 边 遗产 资源、 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持这种观点的多是地方政府领 导、经济部门、旅游行业、房地产商和当地居民。① 还有一种折中调和 主义者 , 提出“ 开发 与保 护并 重”。这 只 能是良好的愿望 , 因为遗产事业中 , 大多是不能量化的 , 什么样 的状态叫做“并 重”? 一是 这个 想法模 棱两 可 , 不 具操 作性 , 如 秦始皇陵由于目前的技术等原因 , 开发就得不到保护 , 保护就不 能开发 , 如何去“并 重”? 二是 这种 提法容 易给 盲目 开发 和盲 目 保护都提供借口 , 最后成为破坏的突破口。 各有各的道理 , 其实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所造成的。建立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遗产保护与利用 , 与这个社会经 济所处的阶段是分不开的。保护与利用的双方应该坐在一起 , 共 同探讨转型期的遗产的 管理模 式 , 以 及与之 相适 应的 组织 制度、 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监督监控系统等 , 并根据中国遗产的独特 要求和国际准则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利用。保护与开发之争 在转型期还将继续下去 , 但不能只限于争论。不能因为某些遗产 地在利用过程中遭到损坏或毁坏 , 就全盘否定遗产的利用 , 和探 索出的某些合理的利用方式。要分析具体的原因 , 有的是规划不 当 , 有的是管理监督不力 , 有的是经营不善 , 甚至有的是“ 权— 钱交易” 的结果。对于开发者来说 , 只管开发利用 , 只顾眼前的 ①

徐 嵩龄、 张晓 明、章 建刚等 编 : 《文 化遗 产 的 保 护与 经 营———中 国 实 践与 理

论进展》 [ C] . 北京 , 社会 科学 文献出 版社 , 2003 年 , 第 378 —379 页 。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91

利益 , 而不想方设法去保护 , 使遗产受到损坏 , 最终降低了遗产 地旅游的价值和品位 , 损害了遗产地的整体环境 , 最后必然阻碍 自己的经济发展 , 开发者也将成为受害者 , 还要受到破坏“ 代际 公平” 原则应 得 的 伦理 道 德的 谴 责。 所以 , 管 理 者要 立 足 于 实 际 , 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管理理念和中国的传统管理经验结合 起来 , 探索一条符合中国遗产发展的创新之路 , 并时刻关注和监 测、监控遗产的状况 , 对随时出现的问题随时探讨和解决。 新疆文化遗产和全国各地的遗产所面临的问题类似 , 主要就 是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保护第一没有异议 , 但如何保护、拿什么 去保护就成问题了。新疆各地文物管理部门说到文物保护的最大 难题全是经费问题 , 就很能说明问题。遗产的开发利用本身都是 人们的共同愿望 , 问题也是谁去利用 , 怎么去利用 , 在利用的同 时怎么保证遗产的原貌 不被 改变 , 受 到普 遍的 关注。 文物 部门、 地方政府、旅游业还不能够达成统一的认识。 新疆各地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 , 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形态是 将所有资源 ( 自然的、人文的等 ) 都纳入经济大循环之中 , 这些 资源在经济理性的指导下进入渐渐统一的巨大市场中。而任何地 方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 开发利用不能只盯在利润的追求上 , 对文 化遗产的开发如果只有经济理性而没有科学理性 , 所有行业的增 长必然会导致经济体系陷入崩溃。所以 , 科学理性与遗产的管理 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代的遗产管理体制的基本理念 , 遗产的 保护、利用、规划、监测等工作均是以科学性为指导。中国传统 的遗产保护常常是被动的保护 , 遗产地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 以旅 游为主的利用对遗产的破坏性不大 , 但那是计划经济条件和人们 生活水平的限制 ,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中是不适应的 , 是脱离实 际的理想主义模式。源于中 国传 统文 化的和 谐管 理模 式的 向往 , 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臻于完善 ,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 法 律体系健全 , 公众的整体素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 企业与民众在

1 9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表现为对经济利益追求的节制 , 对整体社会环 境的尊重和美好环境的 渴望 , 以 及对 更高审 美休 闲娱 乐的 追求 ,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努力去构建的和谐社会目标达到时的状态。 在实现这个理想的 过 程 中 , “ 讲 科学” 是 我 们的 唯 一 选择 , 也是最明智的选择。遗产的 保护 与开 发利用 要依 靠科 学的 观念、 科学的体制、科学的政 策、科学 的方 法 , 对遗 产进 行 科学 研究、 标准制订、分类管理 , 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规划 , 科学定位 , 并 严格地法制化管理。“法严则人思善 , 法弛则物生恶”, 对违法者 应严惩不贷 , 对一个违法者 的宽 容就 是对千 万个 守法 者的 亵渎。 遗产区周边或遗产区内的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都 应包括在一个 遗 产 的系 统 中 , 活 的 遗 产往 往 更 能 吸 引人。 坚 持 “保护第一” 的指导方针 , 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决策程序 , 应该是我们对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之路。 至此 , 我们应该明确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想。①先有遗 产 , 后有旅游 , 没有遗产就没有遗产地的旅游 , 这是常识。②保 护也是保值。 遗产 不 可再 生、 世代 共 享 的 性质 决 定 了“ 保 护 第 一” 的指导方针是坚定不移的。这是开发利用的根本原则 , 只能 在“有 效 保护 的 前提 下” 进 行利 用 , 简单 说 就 是“ 不 要破 坏”。 保护标准也不能阶段化 , 开始就应该高标准 , 遗产不像现在的普 通居民楼 , 大同小异 , 建了拆 , 拆了再建。③保护和开发利用是 不矛盾的 , 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西递、宏村等文化遗产既得到 了充分有效的保护 , 又带来旅游业的繁荣 ,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他们的经验告诉人们 : 最好的保护就是最好的利 用 , 最好的利用也一定是最好的保护。 新疆是全国 8 大文物大省之一 , 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质量都 名 列前茅 , 普遍价值加 上其 特殊 价值 , 新 疆遗产 保护 的 意义 很大 , 开发利用的价 值 更 是非 同 一般。 在 有 效保 护 的 前 提 下 , 合 理 利 用 , 会取得持 久 的 社会 效 益和 经 济 效 益。经 过 多 年的 实 践 和 努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93

力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 形成一 定的基础。在全面奔小康、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 键时期 , 新疆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在保护与利用新疆文化遗产的 问题上要 达 成 共识 , 显 得尤 为 重 要。 应加 快 立 法 , 理 顺 管 理 体 制 , 制定与世界遗产公约要求相一致的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 遗产监管系统和质量标准 , 科学制订遗产的发展利用规划 , 采取 坚决果断的措施遏制破坏性的开发 , 坚持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文化遗产是稀有的、唯一的、脆弱的、不可复制和再生的特 殊资源 , 是文化的载体 , 后人通过观赏遗产 , 去体会前人的经历 和经验 , 感受 祖 先 伟大 的 创造 力 , 带给 人 们 别 无 代替 的 精 神 享 受。所以 , 文化遗产的利用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发展旅游。文化遗 产能给旅游带来永久的魅力 , 有效保护将形成延及后代的利润积 累 , 保护成本与之相比是很小的 , 就是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 , 文 化遗产的保护是很划算的 , 也是其他产业难以比拟的。 再说 , 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制度上的支持 , 还需要经济上的 支撑。不能说遗产是公 益性的 , 就不 承担经 营 的责 任 , 事 实上 , 中国的许多遗产单位都在进行着经营行为 , 新疆也是如此 , 至少 要门票收入。只不过没有经济指标 , 没有赢利的压力罢了。这样 也就用不着去想方设法 合理利 用遗 产 , 就有 理由 从财 政要 钱了 , 也给自己保护工作的缺失找到说得出口的托词了。到头来 , 损失 的还是遗产本身。 因此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要注重实际效果 , 把有 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落到实处。保护是主动积极的 , 不是被动消极 的 , 保护应该是开放式的 , 这是对新疆历史文化的尊重 , 对今人 和后人的负责。保护是第一位的 , 这是不需要争论的。但是 , 对 于如此丰富的新疆文化遗产不去合理利用 , 是不符合现阶段新疆 的遗产管理实际的。新疆每年的保护经费相对于如此数量的遗产 来说 , 是远远不够的 , 指望短时间内增加足够多的经费也不切实

1 9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际 , 这势必造成新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遭受 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甚至消失 , 特别是对于沙漠戈壁或荒滩上的文 化遗产的损坏更是望之兴叹。那为什么不想办法合理利用 , 在有 效保护的前提下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呢 ? 以利用促进保护 , 保证 保护所需要的基本经费 , 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吐鲁番地区正 在走向这 样 的 良性 循 环 之 路 , 保 护 好 , 规 划 好 , 带来 旅 游 业 繁 荣 , 带动该地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 给当地的经济建设带来新 的增长点 , 相关法规也有了良好的执行基础 , 干部与群众对遗产 的意识也有了提高 , 反过来更有利于遗产的保护 , 例如保护经费 有基本保证 , 遗产周边 的拆迁 工作 也很 容易 解决 , 饭店、 饮食、 交通、通信、基本建设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积极主张开发利用者 , 要严格遵守遗产的保护规则 , 一切开 发利用都务必在“ 保护第一” 的原则下进行 , 保护是硬道理 , 不 得以任何 理 由破 坏。如 新 疆有 的 地 方领 导 把“ 以 经济 建 设 为 中 心”、“发 展是 硬道 理” 等思 想无 条件 地泛 化 , 并作 为 违反 遗 产 “保护第一” 原则 的挡箭 牌。其 实 , 在这 些人 的眼 里 , 发 展是 硬 道理就意味着他们短期的局部经济利益的膨胀是硬道理 , 任期内 的政绩的衡量标准 GDP 增长 率高 是硬 道理 , 文 化遗 产 只为 赚 钱 服务。一切向钱看、GDP 崇拜、眼前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显然是不 适宜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的。 新疆的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 , 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开发利用 者都应记住联合 国 教科 文 组织 文 化 项目 专 员木 卡 拉先 生 的 一 段 话 : 一座管理和保护良好的文化遗产是一种长久的财力资源并且 是当地政府的一种永久性财政收入 , 的确可被认定为是一种经济 命脉。一个地区的旅游和市政建设计划应以保护和管理好一方遗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95

产为基 点 , 而 不 应 以 经 济 利 益 为 出 发 点 来 决 定 遗 产 保 护 的 命 运。① 孙中山先生说过 : “知 难行易”。认 识到 位了 , 思想统 一了 , 事情就好办了。保护是必定的 , 开发利用也是必然的 , 新疆的文 化遗产不但要为新疆的社会进步服务 , 也要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注 入活力 , 作出特有的贡献。如何开发利用 , 怎样克服现今存在的 弊病 , 采取何种有效的对策 ,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做出选择。 1 . 管理体制的调整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遗产业取得持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 本保证。新疆绝大多数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几十年未变 , 一直沿 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制 , 机制落后 , 观念保守 , 基本属于社会 公益事业的简单化运作。财政划拨的保护经费十分有限 , 社会赞 助和国际援助时有时无且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多数入不敷出 , 连 维持现状都难。 ( 吐 鲁番地 区由于地 理条件 优越 , 交 通便利 , 遗 产集中 , 规划的相对较好 , 发展比较快 , 对全疆的遗产业和旅游 业结合有示范作用。) 从 业人 员工薪 也吃 财政 , 或 部 分自 筹或 全 部自筹 ; 人事制度上 , 机构臃肿 , 冗员众多 , 在专业性本来很强 的遗产系统里使用很多的关系户成员或无特长人员 , 像养老院或 福利院似的 ; 分配也是“ 大锅 饭”, 平均 主义。这 就 必然 导致 文 化遗产的闲置和浪费 , 业内人员无积极性 , 得过且过 , 遗产的保 护与利用陷入低效、无序 的状 态 , 造成 破坏的 例子 也 不在 少数。 严重困扰着新疆的遗产业、旅游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 如 此独特高品位的文化 资源 竟然 成为国 家财 政和地 方财 政的 负担 , 更谈不上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了。管理上条块分割 , 遗产法律上



木卡 拉 : 《保 护自然 文化 遗产是 当代 中国人 的历 史责任》, 载 . 郑 玉歆 、 郑易

生主编 : 《自然 文化遗 产管 理——— 中外 理论与 实践》 [ C] . 北 京 , 社会 科 学 文 献出 版 社 , 2003 年 , 第 9 页。

1 9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属国家所有 , 实际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能出面 操作 , 同一遗产地经常发生各方之间认识上的分歧和利益上的冲 突 , 必然引起管理上的扯皮。保护的事则无人操心 , 形成都去抢 鸡蛋无人养鸡的状况。无序必定会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 新 疆的盗墓现象 的 猖 獗很 能 说明 问 题。 或以 建 设 为 名 , 行 破 坏 之 实 , 以保护为名 , 行垄断之实的现象广泛存在。这些计划经济的 弊端必然要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引向歧路。在目前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 , 新疆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要想健 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 必须首先要从管理体制上进行调整 , 调整 到符合市场经济的轨道中来。 改革开放 20 多年 来 , 中 国加 入世 贸组 织 , 并 入 世界 经济 体 系 , 市场经 济 的进 程 不 可逆 转 , 并 逐 步走 向 完 善。中 国 也 早 在 1985 年加入世 界遗 产 国际 公 约 , 把 遗 产的 保 护与 利 用 和国 际 接 轨 , 开阔了思路 , 引入国际合作保护与制约。中国已把自己当作 一个开放的“ 地球村” 的村民 , 而不 是以前 的一 个封 闭的 部落。 所以 , 在这样的大环 境下 , 解决文 化遗 产资源 开发 利 用的 问题 , 只能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 , 从市场经济中寻求出路。否则 , 遗产 的经济效益将无法获取 , 可持续发展也更无从谈起。 改革无禁区。新疆的文化遗产从属性上是国家所有。但国家 所有制也能探寻新的产权组合方式 , 以及公有制的实现方式。党 的十六届三中全 会 提出 的 完善 社 会 主义 市 场经 济 体制 中 提 出 要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当然也包括 文化遗产的资源配置。新疆应借鉴其他地方的经营管理模式 , 结 合实际探索、创新。国内主要的经营模式有整体租赁经营、股份 制企业经营、上市公司经营等。新疆地方政府与北京中坤集团合 作对南疆五地州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 也是一种探索模式。任何 一种遗产的经营模式都有风险和局限 , 要在运用中不断完善 , 在 实践中不断发展 , 灵活运用。但是 , 任何一种模式都必须真正地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97

保护文化遗产 , 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损坏。不能用几起遗产经营 失败之例 , 来说明遗产必须“ 养在深闺人不识” 般去保护 , 很多 恶性破坏都是人为的管理不力等原因造成的。上述的几种经营模 式应该都可以在新疆谨慎试行 , 在市场经济中探索出一条保护与 利用的良性循环之路。这些经营模式能把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落实 到具体之处 , 可操作 , 利害 判断也 有客 观标准 甚至 是 量化 标准。 但必须要做到的是 : 遗产地的经营必须采取招投标的形式 , 坚持 公开、公平、 公 正 原则。 否 则 , 必 然 会 导 致 暗箱 操 作 , 引 起 垄 断、腐败发生 , 最后遗产必然会受到不可预测的损失。 在确保遗产所有权不改变、遗产本身绝对安全、遗产研究工 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 可以把某一遗产地整体租赁给别的企业经 营 , 关键是要监管得力 , 合同上必须明确规定中心保护区、建设 控制地带、延缓区的具体保护标准、保护措施 , 整个遗产每年的 保护费最低不得少于多少 , 文物部门的监管权丝毫不能退让。退 一步 , 经济的潮水就会冲回十步 , 最后导致遗产的毁坏。在确保 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 , 其他具体细节 , 包括利益分配 , 都可以按 经济规则友好商量而定。股份制企业经营、上市公司经营 , 或南 疆的旅游资源整合都必须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的前提下 , 再按照 经济规律办事。或者先签订保护合同 , 再签订开发利用合同。这 就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特殊性。文物系统作为文化遗产的政府 管理部门主要起监管作用 , 包括保护方法、利用方式、保护经费 的监管。像喀什把香妃墓租赁出去后 , 文物部门进去检查都受到 限制 , 这是坚决不可以的 , 香妃墓的穆斯林群众保护意识好 , 不 至于造成损坏。其他遗址如果这样做就难说了。这样把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利用交给一个有资金保证、有监管的企业去经营 , 能克 服新疆体制复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专业化经营水平低、市 场经济适应能力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弱势 , 可以提高新疆 文化遗产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 , 理顺体制、活化机制 , 增强了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98

遗产的保护能力 , 有利 于遗产 的长 远发展。 如安 徽“黄 山旅 游” 上市 成 功后 , 黄山 的 一年 的 保 护费 就 由原 来 的 200 万 元急 升 到 2500 万元 , 陕西旅 游 集团 每 年 给文 物 系统 的 提供 的 保 护经 费 比 原来也多 2000 多 万元。 有了 良性 发展 的管 理 体制 , 有 了雄 厚 的 资金保证 , 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缺乏的实际情况下的“ 有限保 护”才能真正变成 “ 有效 保 护”。① 另 外 , 这 些 企 业随 着 市 场 条 件的日趋成熟 , 也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形象 , 保护好文化遗产是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 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措施 , 反之 则对企业损害无穷 , 败则两伤矣。越是成功的企业越是讲求社会 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为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 国家文物系统应抓 大放小。抓大也就是抓住主要的国家级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管工 作 , 具体的保护与利用的工作还是以地方政府为主 , 以免什么都 去抓 , 什么都抓不好 , 也能减少垂直管理系统与横向地方管理的 冲突 , 给新疆的地方政府注入许多积极因素 , 也便于地方政府的 工作的总体安排 , 遗产的保 护与 利用 能得到 进一 步完 善和 强化 , 这比较符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 遗产业 采取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 给予地方、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 减少 垂直的行政 干 预。这 也 是现 代 转变 中 央政 府 部 门 职能 的 重 要 方 面。如此 , 地方政府才会出于当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 考虑 , 积极主动地去做好当地的文化遗产管理工作。国内外的成 功处理保护与利用 ,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双赢” 的经验总 结起来大概是 : 立足保护 , 加强论证 , 科学规划 , 适度开发 , 节



徐 嵩龄、 张晓 明、章 建刚等 编 : 《文 化遗 产 的 保 护与 经 营———中 国 实 践与 理

论进展》 [ C] . 北京 , 社会 科学 文献出 版社 , 2003 年 , 第 401 页 。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 99

制利润 , 建章立制 , 依法保护。① 2 . 旅游开发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 文化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的最好体现 就是旅游 , 因为只有观赏性利用才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可以做到 不损毁遗产资源 , 即使有轻微损毁也能得到即时保护 , 利用文化 遗产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最好方式就是遗产地的旅游开发。法国 总人口只有 6 000 万 , 但是 每 年的 游客 人数 超过 7 000 万 , 是 世 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 它的这种发展优势就是源于其历 史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旅游一直被称为“无 烟工 业”, 是当今 世 界发 展最 快、最 具 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 , 具有无 限的 发展 前景。根 据 WTFC/ WEFA 组织的预测 , 21 世 纪的 前十 年 旅游 业 的直 接 和 间接 产 值将 占 世 界 GDP 的 11 . 7 % , 将 提 供 22 . 55 亿 个 就业 机 会 , 成为 全 世 界 最 大的产业之一 , 到 2020 年 , 全球 的旅 游总 收入 将 达到 2 万 亿 美 元 , 国际旅 游 人 数 将 超 过 11 亿 人 次。中 国 旅 游 业 界 也 预 测 到 2020 年全国的国内旅游收入 2 . 1 万亿—3 万亿元 人民 币 , 相当 于 同期 GDP 的 11 % 。入境人数达 2 . 1 亿—3 亿人次 , 旅游外汇收入 达到 580 亿—820 亿美元 , 中国将 成为 世界第 一大 旅 游目 的地 国 和第四大游 客 输出 国。 旅游 业 真正 成 为中 国 国 民 经济 的 支 柱 产 业 , 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旅游 强国。② 东 部地 区的旅 游资 源 经过 20 多年的开发利 用 , 日 渐成 熟 , 同 时有 待开 发 的资 源已 近 枯竭 , 西部就成 为 21 世 纪 中国 旅 游 业 大 发展 的 战 略 后 备基 地 , 是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新的增长极。中国旅游业向深层次推



张 广瑞、 魏小 安等主 编 : 《中 国旅 游 发展 : 分 析 与 预 测》 [ C] . 北京 , 社 会

科学文 献出 版社 , 2002 年 , 第 229— 249 页。 ②

张 广瑞、 魏小 安等主 编 : 《中 国旅 游 发展 : 分 析 与 预 测》 [ C] . 北京 , 社 会

科学文 献出 版社 , 2002 年 , 第 230— 231 页。

2 0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进 , 必须积极开发西部的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新 疆的沙漠旅游、生态、探险、文化、宗教、科考等专项或特种旅 游资源是独家所有 , 别无他处 , 其内涵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 新疆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 也是挑战。 新疆的旅游业以其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的神奇魅力吸引着 中外游客 , 和西部其他地区一样是优势产业。自治区党委、人民 政府 2001 年底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 展的决定”, 将 旅 游业作为新疆产业结 构调 整的 优化产 业和 近期发 展的 支柱 产业 , 规划以“ 丝绸之路” 为主线 , 充分发挥新疆独特资源 , 近期内将 新疆建成中国连接中亚和欧洲的重要国际旅游地区 , 旅游总收入 排名进入全国中上水平 , 成为全国旅游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 区之一。到 2010 年 , 全区 重点 旅游 地州 市 均有 1 到 2 个世 界 级 或国家级的旅游精品 , 实现从旅游经济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历 史性跨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制订的旅游业发展的五条基本原则 是很具有指导意义的 , 在 此有 必要引 注一 下 : ①坚 持 依法 治旅 , 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 ②坚持以国际 旅游为先导、边境旅游为支撑、国内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方针 ; ③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 , 形成大旅 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 展格局 ; ④坚 持统 一 规划、 整体 设计、 突出特色、重点 开 发、大 力 开 发 特色 旅 游 精 品 ; ⑤ 坚 持 保 护 第 一 , 合理开发 ,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旅游 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经过几年的努力 , 初见 成效。 到 2004 年 新 疆旅 游 收入 首 次 突破百亿元大关。 据自 治 区旅 游局 局长 乃依 木・牙生 介 绍 , 2004 年新疆接待 入 境 旅 游 者 31 . 69 万 人 次 , 创 汇 9108 . 3 万美 元 , 比 2003 年增长 87 . 47 % ; 接待国内游客 1242 万人次 , 国内旅游收入 达到 109 亿元人民 币 , 比 2003 年 增 长 22 . 9 % ; 旅游 总 收入 达 到 116 .56 亿元人民币 , 比 2003 年增长 25 . 7 % 。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01

2004 年新疆入 境 旅游、 国内 旅 游 和出 境 旅 游 三大 市 场 恢 复 明显 , 冬季冰雪旅游也不断升温 , 弥补了新疆旅游季节性的不平 衡。新疆旅游的另一个亮点 , 是与俄罗斯、吉尔吉斯、印度、巴 基斯坦等周边国家达成旅游开发与合作协议 , 为开展境外旅游创 造了条件。与此同时 , 新疆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地位不断攀 升。目前新疆已有旅 行社 324 家 , 其中 国际 旅 行社 44 家 ; 旅 游 星级宾馆 277 家 , 客房 3 . 5 万间 , 其中五星 级酒店 7 家。新疆 还 有 6 座优秀旅游 城 市 , 国 家 评定 的 A 级以 上 景区 63 个。① 新 疆 的总体旅游基础还是不错的。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特色旅游区 , 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 风情和历史文化 风貌。 历史上 这里 是“丝 绸之路” 的 重要 通道 , 来自欧亚各国的客商组成的马帮驼队穿梭于天山南北的驿道客栈 间 , 使新疆成为 2 000 多年前世界著名的旅游商贸大通道。 由此可以看出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正面临着巨大的 挑战和机遇 , 文化遗产应该在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中扮演极其重要 的角色。例如 , 纯沙漠探险已经很吸引人 , 别处也有 , 若再加上 沙漠寻古 , 旅游的品位就大大 提高 , 旅游 附加 值 1 + 1 就 远远 大 于 2 了。 和田是新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 除了众人皆知的和田 玉 , 它的文化 遗 产 也是 非 常 丰 富 的 , 仅 国 家 级 文 化 遗 产 就 有 5 处 , 在新疆相当于吐鲁番地区。但是 , 吐鲁番开发利用的好 , 仅 交河故城一年的门票收入就超过 1 000 万 元人民 币 , 除交 通便 利 等优越条件外 , 思想意 识 , 政府 重视 , 群 众支 持都 是 利好 条件 , 科学规划 , 统一管理 , 计划 2005 年旅游收入 达到 6 亿元 人民币。 和田地处偏远 , 但这也是吸引人的优势之一 , 尽管有交通瓶颈的 制约 , 但和田地区的旅游业在整个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 尤其是文 ①

新 华网乌 鲁木 齐 2005 年 2 月 23 日 电。

2 0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化遗产旅游 , 它的魅力不可言传。很多人总是只看到劣势 , 总是 抱怨。其实 ,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 要善于化劣势为优势才是明 智的抉择。 实 际上 , 和田 这 几年 的 旅 游 发展 很 快 , 2004 年 共 接 待国内外游客 27 . 81 万人次 , 其中海外游客 14 362 人次 , 旅游 总 收入达 1 985 万元人 民币 ( 吐鲁番 是 5 . 69 亿元 ) , 分 别比 上年 增 长 23 . 38 % , 6 . 37 倍、 18 . 15 % 。和 田 地 区 现 有 星 级 宾 馆 10 家 , 其中 3 星级 5 家 , 2 星 级 3 家 , 1 星级 2 家 , 具 有一 定 的接 待 能 力。和田及整个南疆地区的遗产旅游的潜力还很大 , 有待于进一 步开发利用。 新疆旅游分为两大部分 , 一是以北疆 ( 包括天山、伊犁、草 原、阿勒泰在内 ) 的自然风景及生态旅游构成的绿色板块 , 另一 就是吐鲁番地区和整个南疆的文化遗产及大漠黄沙构成的黄色板 块。两大板块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 让天下游客震惊忘返 , 这背后 的结果就是丰厚的经济回报。新疆虽地域辽阔 , 但是旅游线路清 晰 , 其中文化 遗 产 集 中 组成 一 条 循 环 线路 : 吐 鲁 番———库 尔 勒 ———塔中油田 ( 沙漠公路 ) ———和田———喀什———阿图什———库 车———吐鲁番。专题或特种旅游也十分明确 , 像尼雅遗址、楼兰 一带探险加访 古 , 只要 组 织好 是 不 会 造成 破 坏 的 , 随 着 经 济 发 展 , 人们精神追求的提升 , 探险访古的旅游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中 外旅游者 , 有组织的游人多了 , 经费多了 , 管理就能够加强 , 盗 墓贼必然会减少 , 这类遗产的保护能力自然得到加强。 南疆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最大的困难是路途遥远 , 交通 及其他基础设施落后 , 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资金困难 , 让自治区 或地方财政投入巨额资金也不现实 , 但不能守着遗产的金山过穷 日子 , 连保护金山的费 用都拿 不出 , 迟早金 山 也得 消失。 所以 , 必须尽快 稳 妥 地寻 找 办 法 , 解 放 思 想 , 开 拓 思 路 , 解 决 棘 手 难 题。缺少资金 , 缺乏文化资源的开发经验 , 缺乏这方面的现代管 理人才 , 那就寻求合作 , 寻求有资金、有经验、有人才的单位合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03

作 , 不能再被动地 等待。 从 2003 年 开始 , 自治 区政 府 和南 疆 各 地州政府与北京的中坤集团根据优势互补、友好合作的原则 , 决 定共同开发南疆的旅游资源 , 整合南疆的旅游资源板块 , 克服各 景点分散开发的弊端 , 以线连点全面开发 , 把南疆文化遗产的保 护与利用放入一个以旅游为龙头的整体经济建设平台上 , 以期达 到理想的效果。其中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南疆旅游大餐中的主要原 料和主要韵味。合作双方已达成共识 : 科学的、合理的旅游开发 对遗产保护具有积极的、难以替代的促进作用。在做大、做强旅 游产业之前 , 就必须首先考虑到遗产的保护策略 , 实现旅游开发 与遗产保护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1998 年 , 中国市长协 会下 属的 中坤 公司 以 1 , 000 万 元人 民 币买断安徽宏村 30 年经营权 , 2000 年 11 月 , 与西递村一起被 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到了 2004 年 , 宏村 游客达 到 50 万 人次 , 仅 门 票收入就达到 3 , 000 万元人民 币。预计 到 2008 年 , 宏村 游客 将 达到 200 万人次 , 门票收入将达到 4 亿元。所以 , 中 坤集团有 这 方面的实力和经验 , 如果经过科学的规划 , 合理的运行 , 南疆会 集体踏入快速发展之路。 经过多次商谈 , 2003 年 9 月 25 日 , 克孜 勒苏 柯 尔克 孜自 治 州与中坤双方正 式 在阿 图什 市签 订 了合 作 协议。 2003 年 10 月 1 日到 14 日 , 中坤集团董事 长一 行考 察了 吉尔 吉斯 斯 坦的 伊塞 克 湖 , 并达成电视连续剧 《玛纳斯》 的拍摄 协议。2003 年 10 月 27 日 , 与澳大利亚 D. C .M 旅游 规 划设 计公 司在 京举 行 了新 疆克 孜 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吉尔吉斯斯坦旅游配套设施规划设 计方案签约仪式。 2003 年 11 月 14 日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阿 克 苏三地州党委书记与中坤董事长聚首阿图什市 , 举行“ 南疆三地 州── ─ 北京 中坤 集 团联 合开 发” 旅游 板块 座谈 会。2003 年 11 月 16 日 , “ 喀什地区───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旅游产业开发合 作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04

协议书” 在喀什市签订。2003 年 11 月 28 日 , 中坤集团与阿克 苏 地区在阿克苏市举行了旅游合作签约仪式。至此 , 中坤集团已全 部完成了在丝绸之路新疆段 44 万平方公里的旅游资源整合签约。 2004 年已开始 了 实际 的 运作 : 世 界旅 游 城 市 市长 论 坛 和 热 气球大赛在新疆成功举办 , 南疆旅游节在喀什成功举办 , 西域诗 歌采风活动在疆行吟二月 , 丝路摄影大赛在新疆隆重举行…… 2004 年 10 月 29 日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中坤集团签订 了 旅游合作开发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北京中坤集团整合南疆 5 地 州 旅游资源 5 + 1 模式初 步形成 将巴 州旅游 项目 整合 列 入到 南疆 旅 游整体规划。巴州州长巴岱和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签订了整合 开发巴州罗布泊、罗布人村寨等多个旅游项目。自治区党委副书 记、自治区政协主席艾斯 海提・克 里木 拜出席 了签 字仪 式。自 治 区旅游局党 组书 记 池 重 庆 说 :“ 这 种 开 发它 是 一 种 整 体的 开 发 , 也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开发 , 它将对南疆旅游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 用。 ”2004 年 11 月 , 新疆克州、喀什、和田、阿克 苏、巴州五 个 地区的五星级酒店将破土动工。 中坤集团致 力 于将 自 身打 造 成 为世 界 级 的 旅 游资 源 管 理 集 团 , 依托丰富的景点资源 , 丰厚的人文背景 , 丰盛的旅游配套服 务 , 借助强大的国际性推广活动 , 与国内外旅行社结成长期友好 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坤集团利用本身的优势 , 对南疆五地州 旅游资源及边境国家旅游资源进行战略性整合开发 , 打造以南疆 为中心、以吉尔吉斯斯坦为重点、借此辐射中亚国家、进而吸引 欧洲旅游市场的中亚旅游新板块。① 该板块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帕米尔高原风光、喀什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阿克苏龟兹文化艺术、和田玉石文化以及巴音 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光为五大特色 , 整合了古丝绸 ①

以 上根据 2004 年 10 月 27 日 . 新 疆天 山网讯 。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05

之路上千百年来流传于世的重要景点。包括慕土塔格峰、卡拉库 勒湖、奥依 塔 克 森 林 公园、 香 妃 墓、高 台 民 居、唐 王 城、 石 头 城、龟兹石窟群、苏巴 什故 城、尼 雅遗 址、麻 扎塔 格、罗 布泊、 楼兰故城、米兰故城、小河墓地、塔河胡杨沙漠等 , 其间高山冰 雪、大漠戈壁、草原险滩、古城遗址连绵不绝 , 数不胜数 , 多民 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画卷缤纷 , 精彩绝伦。古丝绸之路从这里 穿越 , 将世界的几大古代文明连接起来。西送玄奘、法显等高僧 长道取经 , 东引斯坦因、斯 文・赫定 等秘 进探 宝 , 从 十九 世纪 末 西方探险家痴迷狂进的文化、文物探险到二十一世纪初世界青年 所坚持向往的生命探险、精神探险 , 这块古老的疆域始终激情激 越激荡 , 以 丰 富的 人 文 景观、 壮 丽 的 自然 风 光、 叵测 的 险 途 秘 径 , 吸引着无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精神的膜拜者、寻根者 与探险者。南疆旅游 板块 , 将使古 丝绸 之路灿 烂文 明 生机 重焕 , 也将在自然与人文挑战探险行动大潮中成为现代特种或专项旅游 的前沿阵地。 按照国际上制定 的旅 游 业投 放产 出比 例计 算 , 预 计 3—5 年 后 , 南疆来源于中坤旅游的直接收益将达到数十亿元 , 同时 , 还 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开拓大量的就业岗位 , 使人民群众的收 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此外 , 还能带来房地产 业新一轮开发的高潮 , 由此又带来无限商机 , 为南疆经济的发展 创造出更广大、更宽阔的发展空间。但是 , 新疆的文物部门和地 方政府 , 决不能放弃 监管 , 应时刻 把遗 产保护 放在 第 一位 去抓 , 文物部门的调查研究工作也不应受到影响。 西部地区对发展旅游业普遍寄予厚望是可以理解的 , 但与日 俱增的脱贫致富的动力往往会造成对遗产资源的过快、过度的开 发 , 商业开发也随之膨胀过热 , 遗产地的游客容量过度饱和 , 会 降低旅游质量 , 资源保护肯 定也 会受 到威胁 而逐 渐失 去吸 引力 , 从而失去市场号召力 , 最后导致事与愿违的遗产旅游业的迅速衰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06

竭 , 进而影响到整个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因此 , 新疆的 旅游业必须防止过度开发。 南疆的问题解决好了 , 新疆的发展就好办了。所以 , 各级政 府和各族民众应当脚踏实地 , 合作双方精诚团结 , 多个利益主体 要通力协作 , 把南疆 的事 一步 步办好。 新疆的 经济 建 设上 去了 , 新疆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同样 , 文 化遗产保护好了 , 将会给新疆的旅游增加品位 , 创造更多的附加 值 ,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板块的中心位置。所以 , 对于国际旅游至 关重要的航空布局首先要尽快改善 , 把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建设 放到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去考虑 , 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北经济 圈“ 东进西出”、“ 西进东出” 或“ 东西并进” 的中心平台 , 形成 国际化的航空旅游格局。① 再加上欧亚 大陆桥 的改 善和公 路网 的 形成 , 交通状况彻底改观 , 使乌鲁木齐从全国旅游网络的末端变 成深层次开发 中 亚、中 东 和欧 洲 客 源 市场 的 最 前 沿。区 内 的 航 空、铁路、公路的网络系统应尽快形成现代化的格局 , 新疆的旅 游市场才会真正腾飞。 3 . 城市建设 城市往往是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还有一个特 点是人口相对集中 , 建筑也常常是尽可能地占用有限的空间。在 过去的传统社会里 , 大多数建筑都是由当地便利的建筑材料建造 的 , 其形式和结构同时 适应自 然环 境、风俗 习 惯、社 会需 求等 ,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 气候条 件下 的建筑 风格 是 不相 同的 , 所以特点比较明显 , 形成今天称作遗产的文化载体。而现在大大 不同了 , 城市建筑的设 计、方法、 材料越 来越 国际 化 和标 准化 , ①

刘卫东 等 : 《中 国 西部 开 发重 点 区域 规 划前 期 研究》 [ M] . 北京 , 商 务 印书

馆 , 2003 年 , 第 270 页。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07

交通运输的快捷 , 使得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甚至整个城市没有任 何区域或文化特点 , 这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城市景观大同小 异 , 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没有美感 , 更谈不上历史文脉和城市 精神的体现与创造。现在已扩展到乡村 , 全国的乡村建筑也几乎 一个图纸 , 很少有创造性的与环境协调的智慧型传统民居了。新 疆的城乡建设也不幸加入到这个行列。 新疆的很多城市都是很有特色的历史城市 , 喀什、和田、吐 鲁番、乌鲁木齐、伊犁等 ,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活跃 , 大拆大建的 开发方式似乎是商量好的 , 连街面上的地砖都很雷同 , 使城镇的 历史的文本化为乌有。创造平庸未来的同时 , 却丢掉了辉煌的过 去 , 文化在城镇设计中的“ 失语”将导致城 市的价值 趋向“艾 丁 湖”。 现在已经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了 , 整座城市的设计、建筑必 须与历史文脉相合相通 , 必须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 才能使城 市具有永 久 的 生命 力。 喀什、 吐 鲁 番、伊 犁 等 应 该抓 紧 转 变 观 念 , 既要保持原来的传统价值 , 又顺之创造新的价值 , 达到“ 城 市的多样性 与 传 统空 间 的混 合 利用 之 间的 相 互 支持” 的 一 种 境 界。请记住美国纽约总 设计 师乔 纳森・巴 奈特 的一句 被广 为流 传 的名言 : “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 建筑”。① 房地 产业 和城市 建设 应 理顺思路 ,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避免建了拆、拆了 建的重复浪费 , 保护好传统建筑遗产 , 在古建筑周围的延缓地带 建设与之协调的建筑 , 它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必然高于平庸建 筑 , 节约投 资 , 收 取 高 额回 报 , 最 主要 的 改 善 了 城市 的 软 硬 环 境 , 对一个城 市 的 持续 发 展带 来 无 限 生机 , 而 且 很多 是 看 不 见 的。如果喀什的古 民 居 和附 近 的历 史 街区 能 得 到 完整 保 护 与 开



张 松 : 《历史 城市 保护学 导论 —文化 遗产和 历史 环境保 护的 一种整 体性 方法》

上海 , 上海 科学技 术出版 社 , 2003 年 , 第 72— 73 页。

2 0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发 , 它本身的旅游价值和周边的地产经济必然会身价倍增 , 其经 济效益绝非简单的现代商品能比。 另外 , 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建在城市里 , 博物馆也是城市的人 文标志之一。博物馆周边的地产价格一般都要高于其他地方 , 有 的地产项目在广告宣传中都要特别提到离博物馆或其他文化景点 多少距离 , 这也是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博物馆本身属于公益事 业 , 但常常担负一些经营责任 , 也理所应当。在经费有限的情况 下 , 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 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 , 促进人们的精神 生活 , 使人们 从 遗 产教 育 中获 取 知 识 , 得 到 别 处 没有 的 休 闲 享 受 , 收取一定的费用 是应 该的。还 要与 其他博 物馆 多 进行 交流。 到外地展览 , 出售 本 馆 特有 的 与本 馆 藏品 有 关 的 纪念 品 取 得 收 益 , 这在国外博物馆也是常见的经营方式 , 如法国的罗浮宫和维 也纳的美泉宫等 , 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的获 得是两全其美的事。文化价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 , 必然会取得 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回报。下一节还要提到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可持 续发展之思路。

第三节

可持续性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必须遵守一条最根本的原则 , 那就 是坚持可持续 发 展。遗 产 本身 如 此 , 遗 产 的 旅 游 开发 利 用 更 如 是。 “可持续发展” 是一 个崭 新的概 念。世 界环境 和 发展 委员 会 将“ 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定义为“ 满足现在 的 需要 , 同时不牺牲满 足下 一代 需求的 能力。” 可持 续 发展 理论 作 为人类 20 世纪人类认 识世界 的重 要成 果 , 是 人类 对 自身 发展 历 程进行反思后产生的新的发展观 , 是人类社会在盲目、单一地追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09

求经济高速发展 , 付出巨大代价之后 , 为了人类的持久生存和发 展作出的唯一可行的明智选择 , 是人类的发展观、价值观和道德 观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进入新的文明时代的里程碑。可持续发展战 略达到当今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公认 , 是从人类社会连续发展 的过程着眼 , 提出了资 源合理 高效 利用、优 化 环境、 促进 社会、 经济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 是可以实现保护与发展之间 达成的长期一致的和谐的发展战略。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要求在 利用其价值时不破坏其 自身所 蕴含 的各种 价值 , 并传 承给 后人。 对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 发展战 略的 实施 , 不 是完 全被 动的 保护、 谨小慎微地留给后人享 用 , 而 是应当 在现 有经 济、技 术条 件下 , 适度开发这些资源 ,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促进人 类文明的进步 ; 反过来 , 经济、技术条件进步了 , 人类更加有能 力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 , 处理保护与利用的 关系就会更加从容。 近几年 , 新疆的各地州市已经开始把“ 可持续发展” 作为经 济建设的一个原则 , 特别 是 2003 年 10 月党 的十六届三中全 会提 出“ 坚持以人为本 ,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促进经济社 会和人的全面发 展” 之 后 , 舆 论宣传、 大会小 会讨 论 热火 朝天。 但实际上尚没有真正放在首位 , 远没有构成一种现实力量并足以 触动现行的政策、体制与道德取向。有的地方只作为官员的口头 禅或追求经济 利 益 的时 髦 包装 , 甚 至 只是 空 洞 的 标 语口 号。 其 实 , 可持续的科 学 发 展 观 内 涵 十 分 丰 富 , 涉 及 政 治、 经 济、 文 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其核心 , 文化遗 产的利用是经济建设的 重要组成 部分 , 经济 搞上去了 , “ 满足 当 代人的需求” 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 质 , 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 , 保障 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 ,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也是以人 的发展为目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2 1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 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 ( 包括遗产资 源 ) 、环境的统一 , 是 物质文 明、政 治文明、 精神 文 明建 设的 统 一 , 也是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 , 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 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 构成人类社会进步发 展的统一整体。在新疆做到全面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 任务还很 艰巨 , 各方面都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所以 , 当代人虽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责任 , 远远大于 使用和消费他们的权利 , 但是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可利用的资源已 经非常有限 , 新疆虽然面积达 166 万平方公里 , 但荒 漠戈壁面 积 却有 102 万平方公里 , 占自治区面积的 62 % , 适合人们生存与发 展的空间并不宽敞 , 各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 面积之比还是很小。如果只是被动地保留各种遗产肯定会成为负 担 , 也不能以保护的 理由 把当 地居民 拒于 现代 生活 之外。 因此 , 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是新疆遗产工作今日和今 后唯一可选择的战略目标。 文化经济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发展形态 , 在市场经济 体制下已经 成 为与 工 业经 济、 农业 经 济同 等 重 要 的一 个 经 济 门 类 , 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可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 经济发展又反 过来支撑文 化 遗产 的 保护 与 利 用 , 二 者在 市 场 经 济中 是 分 不 开 的 , 相辅相成的。十几年前风行全国各地的所谓“ 文化搭台 , 经 济唱戏” 的现象属文化经济萌芽阶段 , 也是初级实验阶段 , 结果 在不少地方是台没搭好 , 戏也没唱出彩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 展 , 终于认识到文化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门类 , 即文化 产业 ( Culture Industry) 。而文化遗 产的 开发利 用是 文化经 济的 重 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 完善, 文化 产业迅速 兴起。随着现 代人们的旅游时尚 和文化觉醒 , 文化产业的兴起带 来文化 消费需 求的旺盛 , 使人们 的艺术性、鉴 赏性生活 的时间增 加, 高 物质耗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11

费性活动的时间相 对减少, 因而 在降低物质消耗的 前提下 提高生 活质量, 是 21 世纪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带动了 稀缺的文化遗产的价值飞涨 , 文化遗产的利用被称为“遗产产业” ( Heritage Industry) , 这种利用必须坚持合乎道德的、符合代际平衡 原理的可持续发展 原则。而遗产 产业化是遗产业可 持续发 展的必 然之路。虽然在遗 产产业的最初阶 段, 出 现了一些 尴尬局 面: 一 方面 , 热点遗址人满为 患, 管 理不 善, 造 成遗产 的损 坏, 使 文化 旅游资源迅速退化 , 各类文化遗产、偷盗 流失现象 严重 , 城市建 设和大型基本建设 的浪涛中 , 文 化遗产的消失确实 到了令 人痛心 疾首的地步。另一方面 , 一些地方在毫 无资源基础 的空地 上复制 甚至毫无根据的粗制滥造各种“ 古迹”、“文化景观” 或什么“主 题公园”, 如到处可见的当代“汉城”、“ 唐城”、“宋城” 等, 还有 “拆除真迹造假景”的双重不智之举。新疆当时因为比内地发展慢 半拍 , 这种现象较少 , 值得庆幸 , 但要避免重蹈覆辙。 国内外无数案例证明 , 保护与利用是可以两全其美、相得益 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把“遗产产业” 放在 现代“文 化产业” 的 框架内考虑 , 文化产业就是应用复制技术完成文化传播的商业活 动的总和。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 把“ 文化产 业” 定义为 : “ 按照 工 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 动。 ”① 但文化遗产产业 化发 展 如 何 应 用现 代 复 制 技 术、标 准 化 生产来完成文化传播呢 ? 复制不是有悖于传播遗产的原真性原则 吗 ? 其实不然 , 文化产业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两种 : 复制传播和展 示传播。如作为遗产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 , 早已被社会大 众的文化消费热情 卷 进文 化 产业 中 去了。 网 上有 统 计说 26 % 的 美国成年游客一到目的地就打算立刻访问一家当地的博物馆。博



转引自 : 徐嵩 龄、张 晓明、 章建 刚等编 : 《文 化 遗产 的 保 护 与经 营 ———中 国

实践与 理论 进展》, [C ] . 北京 , 社 会科学 文献 出版社 , 2003 年 , 第 5 页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12

物馆是典型的以展示传播为基本方式的文化产业部门。在满足社 会公众对 文 化 产品 原 真性 价 值的 渴 望方 面 ( 到“ 原 物” 的“ 现 场” 参观 ) , 最好的 方式只 有展 示传播。 在复 制传 播时 , 它提 供 其意义内容的复制品 ; 而在展示传播时 , 它提供的是其真确性信 息或者仅仅是它的视觉形象 , 只要“ 原物” 本身保存完好 , 传播 就永远是可持续的。文化遗 产产 业与 传统工 业有 根本 性的 不同 , 不一定要发生价值转移 , 其资源并不必然转移到产品中去。遗产 资源在商业性 传 播 过程 中 , 甚 至 可 以 做到 自 身 完 全 不转 移 , 那 么 , 文化遗产及其原真性价值的完全保护或保存 , 正好可以成为 持续经营的条件。① 由此可以得出 , 文 化遗产 的保 护与利 用走 可 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 不仅是可能的 , 也是可行的。新疆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只能走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 新疆遗产 的独特性决定了新疆文化遗产产业完全可以成为强大的市场竞争 力 , 特别是在旅 游 市 场 上。 像 交 河、高 昌 故 城 等 古 遗 址 , 可 以 “不动声色” 地提供给大众重复“消费”; 像喀什、和田等古城的 空间结构已不完全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 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 的矛盾直接表现为空间的冲突和生活方式的冲突 , 协调冲突的有 效方式就是空间分离 , 另辟新区 , 并部分地疏松人口 , 以古城文 化为依托发展文化经济 , 才可以使古城的保护与利用走可持续发 展的模式。国内的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是这样 , 国外的伦敦、爱 丁堡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如此 , 它们的魅力就在于他们的历 史和传统 , 所以保护名城的历史环境和遗产建筑就是英国的经济 利益 , 因为仅仅伦敦的旅游业年外汇收入就高达 2 . 2 亿英镑。 新疆文化遗产 产 业 可持 续 发 展 的 主要 任 务 是 : 技 术 性 可 持 续、经营性可持续和解释性可持续。技术性可持续就是采用各种



徐嵩 龄、 张晓明 、章 建刚编 :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 与 经 营》 [ C] . 北京 , 社 会

科学文 献出 版社 , 2003 年 , 第 18— 24 页。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13

实用技术和“ 人文技 术” ( 即一整 套社会 制度规范 ) 使文化遗 产 在人为条件下的存续时间长于在自然状态中的消散 , 并尽量使得 这个遗产的存续年代绝对值最大化 , 同时遗产的产业化的需求的 增长最终又推动着遗产保护技术的研发 , 没有技术性持续 , 遗产 产业就无法形成。龟兹石窟的保护通过实用技术和人文技术的保 护 , 大大延长了它们的存续时间 , 为其长期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经营性可持续就是通过各种办法 , 对遗产进行市场 化操作 , 在经营活动中按照商业规律办事 , 讲究人性化服务、设 计 , 从展示的内容、形式及 营销策 略到 所有利 益相 关 人的 权益 , 都要全面、彻底地考虑周全 , 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经营性可持 续在遗产产业化中占据了核心位置 , 如新疆的博物馆建设就要考 虑与旅游的季节、国内外重大事件等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 采取博 物馆会员制、义工制等 , 进行可持续经营。解释性可持续 , 通俗 点讲 , 就是通过专家学者对遗产的文化意义进行研究、解释和补 充 , 从而使展示传播的受众 在有 限的 遗产面 前做 短暂 的停 留后 , 产生丰富的体验 , 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教益 , 让历史文化遗产重 新成为活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的精神本质就在于与现时生命的 思维性沟通 , 没有解释性可持续 , 产业经营就失去方向、失去魅 力 , 最终失去消费需求、失去市场 , 遗产产业也无以为继。这三 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 任务 是新 疆遗产 产业 化过程 中的 三种 境界。 三重任务同时实现并能相互促进 , 是实现新疆遗产产业化的最理 想模式 , 最终促进一个可持续和谐社会的生成。①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 还必 须打造产业链 , 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好莱坞的一 部 《哈利・波特》 电影 , 从 书籍 到音像 制品 , 甚至 玩具、 服装 等 ①

徐嵩 龄、 张晓明 、章 建刚编 :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 与 经 营》 [ C] . 北京 , 社 会

科学文 献出 版社 , 2003 年 , 第 24— 33 页。

2 1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风靡世界 , 这种链条化 开发 , 既 生产 内容 , 又 开发 相 关的 产品 , 互相宣传 , 让投资商赚了个钵满盆溢。所以 , 新疆的文化遗产产 业化经营也要打造它的产业链 , 上一连环是下一连环的来源 , 而 下一连环又可以增添上一个连环的附加值 , 整体开发 , 能做到总 体开发利用的成本花费最小化 , 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新疆文化遗产的产业链上主要有 : ①旅游业———面向中外大 众的文化旅游和古代生活体验 , 包括学习旅游、知识旅游、寻古 探险特种游等 , 不来新疆不知中国之大 , 不来新疆又怎能感受到 新疆自然风貌的震撼和人文风景的奇妙 , 旅游业是新疆遗产产业 的龙头老大 , 改革起步早 , 经营意识强 , 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 ② 遗产教育———面向区内外学生和民众的历史文化知识学习 , 包括 夏令营、遗产知识讲座、举办遗产专业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及 科研、教育、考察和实习基地 ; ③艺术品开发———发展各地各民 族的特色工艺品产业 , 复制各遗产地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作为旅游 纪念品 , 如仿尼雅出土的“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万世如意” 等 吉祥锦缎 , 发行纪念邮票、纪念章、纪念币等 , 也可以建立古玩 市场 ; ④服务业———发展餐饮、 旅 店、娱 乐业 , 土特 产 加 工业 , 有特色的交通运输业如 马车、 人力车 等 , 提供 特色 人 性化 服务 ; ⑤影视业———创作拍摄与新 疆历史 文化 有关 的 影视 剧、纪 录片 , 或为别处拍摄相关影视作品提供商业化服务 , 如建立新疆特色的 影视拍摄基地 , 很多武侠影视剧不是都很看中新疆的背景吗 ; ⑥ 博物馆业———博物馆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 , 它可以 包括文物旅游业 , 文物 的复制、 仿制 业 , 与文 物有 关 的出 版业、 制造业、娱乐服务业、文物交易、出租业 , 还有文物的交流活动 等。现代博物馆 已把 传统 的以“ 物” 导向 转变 为以“ 人” 导向 , 强调以人为本 , 由收藏的核心产品衍生出各类扩展品 , 包括博物 馆建筑、古迹、相关 的 学 术 研 究、资 讯 的 传 播、 相 关 的 教 育 活 动 , 以及最主要的对观众的各种服务 , 因为现代博物馆已经成为

第四章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15

人们的文化休闲场所。博物馆是新疆最主要的可移动遗产的管理 方式。现在各地的许多博物馆尚未真正做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 力 , 思想不够 解 放 , 在 市场 经 济 中还 遮 遮 掩 掩 地“ 以 文养 文”, 以副业养主业 , 浪费了珍贵的文化资源 , 也剥夺了公众的文化权 利。博物馆业的特点决定其不应该转让或出租 , 只应该在单位内 部解决。 新疆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 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 是可持续 发展的趋势。不仅要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本身 , 还要整合资源优 势 , 编织好新疆遗产业的产业链 , 全面发展 , 集体腾飞。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当全球化像海啸一样席卷世界时 , 文化遗产的概念开始渗入 世人的头脑 , 坚守着人类多元文化的特征和生命力。当现代人类 的目光从只关注有形的、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 , 延伸到也重视无 形的、活态的、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 说明当代人历史文明 整体的认识向前跨了一 大步。非 物质 文化遗 产的 特点 是口 头的、 行为的、民众的、活 态的、 源远流 长的 , 既是 文化 的 一种 分类 , 又是观察 文 化的 一 个全 新 视角。 2003 年 通 过的 《保 护 非物 质 文 化遗产公约》 中的有关定义在本书的绪论中引用过 , 在此不再重 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它们的动态性、民间性 , 难以具体 的严格标准予以界定 , 但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 标准有两个 : 文 化 标准 和 组织 标 准。文 化 标 准 应 达到 民 族 性 突 出 , 扎根于传统 , 具有社区活态性 , 有天才的技艺和天才创作及 唯一性 ; 组织标准是指一整套的保护措施、规划等。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在 《人 类 口头 和 非物 质 遗产 代 表作 名 录》 中的 规 定 很 详 细 : “列入名 录的作 品必须是 有代表 性的传统 杰出工 艺 , 有代 表 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 , 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 , 又因种 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 ; 舞蹈 , 如民族民间 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 ; 音乐 , 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 器制作工艺 ; 口传文学 , 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 ; 各 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 , 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 藤编织、面人制作、玩 具 制 作 和 剪 纸 等。” 并 规 定 了 “ 代 表 作” 应有特殊的价值 , 此 价值 的判断 , 是“ 从历 史、艺 术、人 种学、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17

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来看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民间 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民间 文化本 身就 是原 始的、 综合 的文 化 形态 , 是民族特征的最本初也最本质的反映 ,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和价值。因此 , 民间的非物 质文化 遗产 也是多 学科 研 究的 对象 ,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 , 都是通过这种活 生生的、可视的、可感知的形态实现互相沟通的 , 并一代代传承 下去的 , 因而具有一种或多种的科学的、珍贵的价值。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浩瀚宇宙 ,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灿烂多姿 , 但在转型期的中国 , 随着麦当劳式快 餐文化的侵入 , 这些遗产一天天接连消失着 , 最重要的传承人出 现断档 , 很多已经永别于人类了。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 , 保护或 抢救这些文化遗产 , 对历史和未来担负起责任。 新疆的世居民族就有 13 个 , 现在有 47 个民族 共居 , 民族 民 间文化繁杂多样 , 现在也面临着逐渐消失的窘境。所以 , 我们在 努力保护新疆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 , 与国际社会和发达国家保持 一致 , 尽力保护新疆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有效地保护 与利用这些遗产 , 我们首先有必要认识它们的价值。由于新疆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 多 , 所 蕴涵的 价值 也是 多方 面的 , 因此 , 我们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选取主要的几类 : 民间文学类、音乐舞 蹈类、民间工艺类和风俗习惯类 , 主要分析其历史价值、艺术价 值、休闲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一节

历史价值

历史是现在的追忆 , 未来是现在的想象。任何文化遗产都是 要经过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三个时段 , 不同遗产在不同时段都会 有自己的结果。但作为“ 遗产”, 是 传承 下来 的历 史的、 传统 的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18

财富 , 故在此首先分析其历史价值。 一、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① 新疆的民间文学是新疆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作的最朴实 的原始作品 , 具 有 鲜明 的 地域 性 和 强 烈的 民 族 性。包 括 神 话 传 说、民间传说与故事、英雄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谚语和谜语 等 , 是中国文学宝库里灿烂的一页。 新疆的民族民间 文 学 历 史 悠 久 , 内 容 丰 富 , 具 有 很 高 的 历 史、思想、艺术等价值 , 是西域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是古 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 人 民 心目 中 的“ 历史”、“哲 学”、 “科 学”, 是各民族历史的民间记忆 , 特别是那些没有文字记录或很少文字 记录的民族 , 就是一部部充满了想象力的艺术化了的历史。这些 “口传历史” 都是以其 鲜明的 民族 性记 载着并 向后 人诉说 着自 己 民族的历史和著名的民族英雄。 1 . 神话传说 西域神话是各少数民族先民对世界起源、人类始祖、自然现 象及古代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最早记录。是我们今天研究西域 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社会生活、宗教习俗、心理素质、审美 趣味、语言形态等不可缺少的最原始材料。如哈萨克族著名的创 世神话 《迦萨 甘 创世》, 反映 了 哈萨 克 族 先民 古 代 的 游 牧生 活、 强烈的部落意 识、 鲜明 的 民族 风 俗 印 记 , 就 是 由 口头 流 传 至 今 的 , 其中哈萨克族民间巫师和“ 阿肯” 的说唱起了重要作用。由 于在哈萨克族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 没有固定的文字记录历 史与神话 , 如果没有口头传承 , 这部 《迦萨甘创世》 就很难较完 整地保存下 来。其 他 民 族也 有 类似 的 神话 通 过 这 种方 式 传 承 下



此部分 参照 雷茂奎 、李 竟成 : 《丝绸 之路 民族 民间 文学 研究》 [M] . 乌 鲁木

齐 , 新 疆人 民出版 社 , 1994 年。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19

来 , 数量不多的新疆满族神话 , 基本以“ 神谕” 的形式通过“ 萨 满” 口传下来 , 内容是关于本族创世、始祖及萨满教等神话。这 些神话都是记载了民族远古的社会生活史 , 原始宗教起源等 , 是 难得的历史资料。在 《突厥语大词典》 等经典文献中 , 不少地方 谈及维吾尔族等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的宗教遗址和有关的神话传 说 , 从中可以看出突厥民族改宗伊斯兰教前的精神生活原貌 , 对 搜集整理、研究维吾尔等族的创世神话、族源神话及宗教神话等 方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新疆的神话主要有创世神话、人类起 源神话 ( 始祖或族源神话 ) 、自然神话 ( 原始科学意识 ) 、动物神 话、英雄神话等 , 弥补了新疆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缺乏历史文献记 载的缺憾。 2 . 英雄史诗 又称英雄叙事诗 , 实质上就是古代民族战争的形象史。部落 战争是英雄史诗所描写的中心题材 , 有的是反映原始社会末期各 个部落由分散逐渐形成为部落联盟的 , 有的是封建领地最终统一 成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的。新疆的英雄史诗产生于西域早期社会 的“英雄时代”, 它是原 始社 会末期 到奴 隶社 会这一 阶段 的英 雄 文化的结晶。柯尔克孜族的 《玛纳斯》、蒙古卫拉特人 ( 西蒙古 ) 的 《江 格 尔》 和 藏 族的 《格 萨 尔王 传》 并 称为 中 国三 大 英 雄 史 诗 , 属于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域英雄文化产生的背景特征主要有三点 : 一是当时的尚武 风尚 , 社会渴慕英雄 , 英雄凭借武力抵御天灾人祸 , 抵御异族入 侵 , 保护本民族的生存与利益 ; 二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民族 的大征战、大迁徙 , 史诗中的英雄都是在这种民族面临生死存亡 的紧要关头应运产生的。三是英雄观已从早期同自然搏斗的英雄 衍化成后来 同 异族 斗 争的 民 族 英雄。 史诗 中 的 英 雄人 物 如 玛 纳 斯、江格尔等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英雄史诗 《玛纳斯》, 主要流 传于 新疆 的柯尔 克 孜族 人民 中

2 2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间。它以玛纳斯家族八代英雄前赴后继 , 为维护柯尔克孜族人民 的生存和利益而战斗为主要线索 , 反映了古代柯尔克孜人民反抗 卡勒玛克、克塔依等异族统治者奴役压迫的斗争 , 表现了古代柯 尔克孜人民争取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该史诗规模 宏大 , 内容极其丰富 , 时间跨越几个世纪 , 空间遍及中亚及漠北 草原 , 是柯尔克孜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到古代柯尔 克孜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宗教、地理、伦理、道德、生 活习俗、语言等诸多方 面 , 具有 多种 价值。其 历史 价 值表 现在 : 古代柯尔 克 孜族 没 有本 民 族文 字 记 载的 历 史 , 但 他 们 把 《玛 纳 斯》 中的英雄事迹虔诚 地看作本 民族真 正的历史 来讲述。《玛 纳 斯》 是柯尔克孜人“口 传的历 史”, 是一 部形 象化的 柯尔 克孜 族 的民族史 , 具有极高 的历 史价 值。主要 表现在 这是 一 部反 侵略、 反奴役的柯尔克孜族的民族战争的历史 , 是一部以英雄支撑自己 民族的生存史 , 也是柯尔克孜族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的艺术真实 的写照。其中所记述的这种史实踪影 , 所蕴涵的历史精神 , 对没 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民族说 , 其历史价值尤为重大。 《江格尔》 是蒙古卫 拉特 人一部 规模 宏大、人 物 形象 丰满 的 英雄史诗 , 是一部用有韵律的语言描写了我国古代西域草原“ 英 雄时代” 所产生的英雄人物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丰功伟绩的伟 大史诗。作为蒙古民族史前的英雄史诗 , 以独特的艺术形式 , 全 面而集中地表现了西蒙古从氏族社会解体到草原奴隶制开始确立 的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 历史、 哲学宗 教、文化 艺术 等 种种 风貌。 对我们今天研究西蒙古的发展史和西域古代的社会历史生活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整部史诗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古代西域的蒙古 族卫拉特部草原奴隶制 开始 和确 立的社 会历 史。从 《蒙 古秘 史》 及 《史集》 中的记载来看 , 蒙古族的历史上确实经历过这样的一 个历史阶段 , 史诗是艺术地反映了这种历史真实。从史诗 《江格 尔》 中记述的大小无数次战争及战争的形态 , 以及史诗中反映的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21

游牧经济中普遍使用 奴隶的情 形来看 , 《江 格尔》 的时 代属于 比 较典型的草原奴隶制社会。如史诗中有“ 守门的奴隶”、“ 砍柴的 奴隶”, 还有“牧羊人”、“牧马 人”、“铁匠” 等奴隶 ; 萨 布尔 在 战俘的右脸烙上宝木巴的火印 , 并说 : “你们已是江格尔的奴隶 , 要年年纳税进贡 !” 说明那时的蒙古草原的确有大量的奴隶存在 , 奴隶主对他们的掠夺、剥削和压迫已是很平常的事了。卫拉特蒙 古的这部史诗 描 绘 了一 幅 古代 西 域 草 原社 会 的 政 治、经 济、 文 化、军事、宗教、习俗等综合性的、完整的生活画卷 , 是一部宝 贵的民间文献史料 , 它形象而又生动地与所谓的正史文献 《蒙古 秘史》、 《史集》 等记 载 的古 代蒙 古社 会状 况 互 相印 证、互 为 补 充 , 对我们今天全方位的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 作用。 当然 , 西域的民间文学卷帙浩繁 , 类型齐全 , 不论是民间传 说、叙事长诗 , 还是谚语、谜语等 , 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新疆 各民族先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历史发展过程 , 是民间的史书 , 是正 史的必要的补充 , 它们的历史价值是无可代替的。 二、音乐舞蹈的历史价值 新疆素有“ 歌舞之乡” 的美称 , 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 , 都是 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新疆音乐舞蹈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 反映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音乐舞蹈本身的形成与发展史。 1 . 音乐 新疆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 , 历史悠久。西汉时于阗乐就 已传到长安 , 南北朝时 , 西域的各种音乐流行于内地 , 甚至传至 日本等亚洲邻 国 , 给他 们 的音 乐 舞 蹈 的发 展 以 一 定 的影 响。 同 时 , 西域音乐又吸收了中原汉族音乐、国外的印度音乐、波斯音 乐的特点 , 长期交流 , 相互吸收 , 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 间音乐。古代新疆就产 生了许 多音 乐大 家 , 如 苏祗 婆、白 明达、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22

裴兴奴、尉迟青、尉 迟 章 等 , 都 是 就 职 朝 廷、 掌 管 音 乐 的 作 曲 家、演奏家和理论家 , 因卓有成就而被载入史册。 新疆各民族音乐主要分为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以维吾尔族 为代表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创作了大量的民间音乐 , 留 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维吾尔族的许多传统民间歌曲 , 叙述着本 民族的历史变迁 , 记录着反抗压迫、抵御外族入侵的史实 , 折射 出热爱自由、热爱祖国的民族性格。著名的古典套曲木卡姆是一 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 其原 始形 态是“ 摩诃兜 勒”, 公 元前 2 世 纪 就流传在东部天山 以 南至 罗布 泊一 带 , 到 公元 6—7 世 纪时 , 木 卡姆 ( 即套曲 ) 音 乐 结构 趋 于 完 善 , 成 为一 种 包 括 “ 艳” ( 歌 曲 ) 、“ 趋” ( 乐曲 ) 、“乱” ( 歌舞曲 ) 的大型音乐歌舞套曲。木卡 姆音乐流传到各地 , 结合当地音乐 , 加工改编成各自的木卡姆音 乐 , 整个木卡姆系统音乐 , 就构成了一部音乐交流史。由于木卡 姆集中保存着极为丰富的民间音乐与古典音乐 , 又与人民生活密 切相关 , 所以维吾尔族人民称其为“ 维吾尔音乐之父”。① 2 . 舞蹈 任何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新疆的舞蹈历史 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 从新疆各地的岩画上可以反映出来。西汉张 骞凿通西域 , 并带回西 域乐舞 大曲 《摩诃 兜勒》, 从 此西 域与 中 原之间开始了的音乐舞蹈交流。佛教输入西域和中原后 , 古丝绸 之路沿线均风行胡风乐 舞 , 成 为了社 会风 尚 ; 东来 的 杂技 幻术、 中原的百戏融入西域传统音乐、舞蹈 , 更显其变幻莫测的艺术特 色 , 各地的佛教法事、祭典 活动也 以能 表演胡 风乐 舞 为其 幸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 , 也是各民族 文化汇聚与交融时期 , 这在音乐舞蹈方面有同样反映。西域的乐 ①

田 联韬主 编 : 《中 国少数 民族 传统音 乐》 [M] . 北 京 , 中 央民 族大学 出版 社 ,

2001 年 , 第 417— 492 页。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23

舞给中原地区表演艺术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 , 胡腾舞、胡旋舞等 从乐曲、动作到服装的风格与技巧至今仍遗存于新疆及中亚地区 的民族舞蹈中。另外 , 融西域传统音乐、舞蹈、诗歌与戏剧为一 体发展而成、浸染着印度佛教色彩的乐舞戏在西域舞蹈史上占有 非常重要的位置 , 如 《大面》 ( 亦称 《兰陵王》) 、《合生》、《狮子 舞》 等 , 为中国戏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五代 , 西北地 区少数民族乐舞达到鼎盛时期。唐廷乐舞的健舞、软舞中皆以西 域与西北 地 区盛 行 的民 族 舞蹈 为 代 表性 特 征。著 名 的 《霓 裳 羽 衣》 与 《苏摩遮》 就是在健舞、软舞的基础上 , 包容着西域与河 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诸多元素发展而成的多段体唐 代歌舞大曲或乐舞戏。还有唐朝高昌回鹘乐舞中包含着多种宗教 色彩 , 浸透佛教、摩尼教、祆教、景教的神秘艺术气氛。特别是 摩尼教乐舞 , 是中国 舞 蹈 史 上独 特 的 文 化 景观。① 发 展 到宋 代 , 西域乐舞演化为形形色色的“队 舞”。16 世 纪初 , 南 疆、东疆 地 区建立的叶尔羌汗国 , 涌现了 《木卡姆》 大型乐舞套曲 , 其中舞 蹈性最强的是“麦 西热甫”, 为“ 民间 乐舞 宴会” 之意。 民国 时 期的新疆舞蹈 , 承袭明清舞蹈类别和表演形式 , 一般可分为 : 自 娱性舞蹈 , 祭祀性舞蹈 , 宗教性舞蹈。自娱性舞蹈如维吾尔族的 《赛乃姆》、《纳孜尔 库姆》, 《沙 吾尔登》 是 西蒙古最 古老、最 具 代表性的民间 舞 蹈。总 之 , 新 疆 的 民族 民 间 舞 蹈 是一 个 综 合 性 的、文化交融的历史发展的产物 , 它反映了新疆的艺术发展史和 东西文化交流史的大致脉络。 三、民间工艺的历史价值 新疆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种类多 , 民族特点明显 , 多为在长 ①

纪 兰慰、 邱久 荣主编 : 《中国 少数 民族 舞蹈 史》 [ M] . 北 京 , 中 央民 族 大学

出版社 , 2001 年 , 第 123—131 页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24

期生产生活中为了方便或审美需求而制造出来的。下面只能就其 中主要的民族民间工艺做历史价值分析 , 以服装服饰工艺和生活 日用品为主。 在新疆 , 到处都可看到少数民族妇女穿的丝绸连衣裙 , 花纹 如彩云飘忽 , 黑白相间 或绯绿 争艳 , 别具一 格 , 富 有 浪漫 色彩。 这就是维吾尔族人民 独创的艾 得莱斯 绸。“ 艾得莱斯” 即扎染 绸 之意 , 采用的是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工艺 , 按图案的要求 , 在 经纱上扎结进行染色。这已经有 200 多年的历史了。 维吾尔族 民 间棉布印花工艺在清代已发展到相当水平 , 采用雕花木戳、刻花 木滚筒和镂空金属提蓝在白色大花布上印制花纹的方法 , 这种具 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印花布用途广泛 , 是维吾尔族典型的传统手工 艺品。缂丝是内地汉 族的 发明 , 是 历史 上最古 老的 大 花纹 织物 , 缂毛则是新疆人民在制造工艺上的创造 , 都是采用古老的“ 通经 断纬” 的制造方法织成的产品。① 新 疆地 毯更是 以历 史悠久、 技 艺高超闻名于世。新疆多处发现汉代地毯残片 , 说明新疆织地毯 的历史已有 2 000 年以上。新疆地毯 早就 内贡中 原 , 外销 西方 各 国 , 至今西方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新疆的地毯。 新疆玉石是我国玉石中的佼佼者 , 尤以和田玉最有名 , 其上 品质地细腻、纯 洁浑 白、色如 羊脂 , 故名“ 羊脂 玉”。史 籍记 载 和田玉甚多 , 始自 《穆天 子传》, 说 明公元 前人 们就 知道 昆仑 山 产玉了。事实上 , “丝绸 之路” 上最早出 现的货 物不是 丝绸 , 也 不是瓷器 , 而是和田玉。殷墟妇好墓发现大量和田玉 , 说明距今 6 000 年前 , 就有和田玉大批进入中原 , 形成“玉石之路”。罗 布 泊出土 的 距 今 4 000 年 的 白 玉 斧 和 青 玉 斧 , 通 体 光 滑 , 晶 莹 润 泽 , 弧形刃口 至 今 还相 当 锋利 , 可 见当 时 新 疆 玉 作水 平 已 经 很 ①

柳 用能 : 《新 疆 古 代 文 明》 [M ]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美 术 摄 影 出 版 社 , 1999

年 , 第 51—55 页 。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25

高。后来的记述更多 , 到明末我国的第一部科技著作、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 一 书的 《珠玉》 卷中 , 对 和田 玉的 历史、 特点、 采 法等 , 作了生动的综述。古籍的这些记录 , 与今日和田产玉的现 状对比 , 令人深信不疑。历史上新疆玉进贡朝廷、与内地的民间 贸易情况 , 《天工 开物》 等 古迹 中也 多有 记 载。① 说 明新 疆玉 几 千年来一直受到推崇 , 且作为贸易和文化的交流珍品。 英吉沙小刀是新疆各族人民普遍使用的生活日用品和特需工 艺品 , 生产这种刀的历史已经有 300 年了。新疆的冷 作加工铜 的 工艺水平在清朝已经享誉全国 , 在各种形状的铜壶、铜盘、铜碗 等日常用品上 , 进行錾花、镶嵌、镂空、鎏金 , 是维吾尔工匠的 传统技艺。作出的花纹繁缛细腻 , 线条流畅 , 做工精良 , 整个器 物熠熠生辉 , 显得十分富贵华丽。玻璃器皿的制作在新疆至迟宋 元时就比较成熟了 , 属于东方系统的钙质玻璃。新疆各民族的乐 器更是琳琅满目 , 弦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的种 类有数十种之多 , 充分表现了新疆民族乐器的多样性。既是音乐 的载体 , 又是精美的手工艺品。现代的维吾尔族乐器就是在继承 古代西域各地乐器的基础上 , 同时接受中外乐器的影响而发展起 来的。这些林林总总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构成了新疆的工艺品发展 史 , 也丰富了各民族之间、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史。 四、风俗习惯的历史价值 风俗习惯作为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和价值标准的一种表现形 式 , 具有内涵和外延 的双 重社 会特征。 内涵特 征表 现 为民 族性、 地方性、集团性和约 束性 , 外延特 征则 表现为 承继 性 和变 异性 , 也就是历史过程的变化方式。对于绝大多数民族来说 , 风俗习惯 ①

李 春华主 编 : 《新 疆风物 志》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 296— 298 页。

2 2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的起源都是古老的 , 具有 延续 性 ; 风俗 习惯也 没有 一 成不 变的 ,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 , 它们总是处于不知不觉的缓慢变 化中。风俗习惯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的承继性和变异性。 1 . 物质文化生活习俗 新疆各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和生产劳动等物质生活中的全部习 俗 , 是充分反 映 每 个民 族 心理 状 态、价 值 观 念 和 审美 意 识 的 习 俗 , 与所处的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 变化较为缓慢 , 可以从中窥视 到他们历史上曾经历过的生活状态。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饮食禁 忌与民族的宗教史直接关联 ; 游牧民族定居城市里的生活习俗仍 然保留草原上的一些习惯 , 服装服饰的研究更能看出接近他们过 去生活原貌的有关信息。因为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是各族人民长 期生活经验的结晶 , 其中蕴含着集体的天才创造 , 是最基本的生 活文化。 2 . 社交习俗 有了社会就有了 社交 习俗 , 包括 见面、 称呼、 祝贺、 请客、 战斗、通信、拜访等个人或集团交往方面的全部习俗和礼仪。研 究新疆各民族人民社交习俗的变化过程 , 对其民族交流及心路历 程的了解有所帮助 , 虽然这种变化比较缓慢。 3 . 家庭习俗 家庭及成员间存在的全部习俗和礼节 , 包括称谓、辈分、敬 老、回避习俗等。是研究新疆各民族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及其 变迁史的最主要方面。 4 . 人生习俗 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主要阶段上全部的生 活习俗 , 包括出生礼俗、生日礼俗、成人礼俗、结婚礼俗、丧葬 礼俗等 , 是个人的历史进程 , 也反映其所在社会的认同、反对或 约束。婚俗能反映婚姻形态的变化。新疆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人 生习俗与宗教规范有密切关系。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27

5 . 岁时节庆习俗 是民族文化生活直接而又全面的表现形式。其他习俗构成这 种表现形式 的 局部 , 那 么岁 时 节庆 习 俗就 是 这 一 表现 形 式 的 综 合 , 因为只有岁时节庆习俗才有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 民族的历史、经济、物质生活、宗教、道德、审美观、禁忌等各 种文化现象及其变迁的过程。① 可 分为 时令 节日、宗 教节日、 庆 丰收节日、传说型节日、纪念型节日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民族的“ 肉孜节”、“ 古尔邦节” 等 , 都是信奉伊斯兰教后的宗教 节日 , “努 吾若孜 节” 历史要 悠久得 多 , 在古代 突厥语民 族中 广 为流行 , 即阴历 3 月 22 日前 后迎 接春 天到 来 的节 日 , 至 今不 少 维吾尔族人仍在过此节日。岁时节庆习俗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 紧密相连。 新疆的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正 可 以 作 为“ 正史” 或典 籍 史 的 补 充。关注各民族历史和传统的生活文化 , 关注各个方面获得历史 文化的浸沐 , 关注原始文化 , 是人类历史观的进步与完善 , 是科 学历史观的文化实践。

第二节

艺术价值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 艺术的形式占相当大的比重。有 各民族的民 间 文 学 ( 主 要 是 口 头 相 传 的 文 学 ) 、 形 体 文 化 ( 舞 蹈 ) 、口 头和 形 体的 综 合文 化 ( 弹 唱 ) , 还 有造 型 文 化 ( 民 间 工 艺 ) 等 , 大都是以“ 艺术” 的形式和形态来表现的 , 特别是表演 艺术形式 , 属于人类的艺术遗产。



林耀 华主 编 : 《民族 学 通 论》 [ M] . 北 京 , 中 央 民族 大 学 出 版社 , 1997 年 ,

第 450— 454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28

一、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① 1 . 神话 西域神话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 亦即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 西域原始初民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 就是以幻想的方式经过不自觉 的艺术加工 , 反 映 出既 朦 胧混 沌 , 又严 肃 认 真 的 人与 自 然 的 关 系 , 创造出鬼斧神工的神话。这些神话以虚幻为真实 , 以惊险为 雄奇 , 以荒诞为瑰丽 , 以蒙昧为睿智 , 表现出西域各少数民族民 间文学童年期 的 稚 气 , 具 有一 种 疏 简 朴野、 离 奇 怪诞 的 美 学 风 貌。具体表现形式一是表现在原始初民对时空限制的逾越上 , 二 是表现在西域神话中的英雄形象人、神、兽三位一体 , 放射出一 种怪诞美的异彩。维吾尔族英雄神话 《乌古斯传》 中的乌古斯就 是半人半兽的怪诞形象 , 它身上把古代维吾尔族几个核心氏族的 图腾集中于乌古斯可汗一身 , 反映了维吾尔族由氏族联合为部落 的过程 , 乌古斯可汗就是这个部落的首领。这类神话以其神奇的 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哈萨克族的创世神话 《迦 萨甘创世》 的艺术价值在于 : 中心情节明晰 , 环环相扣 , 贯穿到 底 , 成功塑造了“ 迦萨甘” 这个富有人性的神的形象 ; 描写方式 正面铺陈 , 朴素流畅 ; 丰富奇特 , 具有民族个性的想象 , 是一篇 “神” 采十足的典型的优秀神话。 2 .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是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流传而成的。艺术特征 具有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 , 大体上可总结为 : 幻想与现实的有机 结合 ; 传说的结构是 较为 简单 的三段 式 , 故事 结构 为 吸引 人听 , 讲究技巧 ; 鲜明的地 域和 民族 特色。在 说到新 疆的 民 间故 事时 , ①

此 节参照 : 雷 茂奎 , 李竟成 : 《丝 绸之 路民 族民 间 文学 研 究》 [M] . 乌 鲁木

齐 , 新 疆人 民出版 社 , 1994 年。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29

不能不提到 《阿凡提的 故事》, 这是 西域 民间 文学中 珍贵 的艺 术 精品。机智人物阿凡提勤劳、勇敢、乐观、幽默、富有智慧和正 义感 , 是一个 生 活 在新 疆 各族 人 民 中 间活 生 生 的 人 物。不 同 于 “美” 与“崇高” 的 正面 表现 , 阿 凡提 的智慧、 幽默 或滑 稽的 喜 剧从另一面表现了美。作为新疆民间口头创作的艺术形象 , 阿凡 提渐渐变成一个“ 世界性的艺术形象”。 3 . 英雄史诗 某个民族的英雄史诗 , 往往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 化的历史 , 是这个民族文化精神形成和发展期的活化石。它以民 间口头传说的艺术形式 , 跨越时空界限 , 总汇一个民族历史、政 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 , 是这个民族英雄文 化的百科全书。新疆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 , 如维吾尔 族的 《乌 古斯 可 汗》、哈 萨 克族 的 《克里 木 的 四 十位 英 雄》 等 , 但地位 最 显赫 的 还是 柯 尔克 孜 族 的 《玛 纳 斯》 和蒙 古 的 《江 格 尔》。 《玛纳斯》 的艺术结构有两种突出形态 : 以人物为结构中心 ; 八部之间存 在 着一 种 既相 对 独 立 , 有 和谐 统 一 的 链条 式 结 构 关 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突出的成就就是人物形象系列的多层次布 局和多样化的塑造。在主要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 以人性的世 俗刻画为主 , 辅以浓重的神话传奇色彩 , 并用民间口头文学特有 的夸张手法等 , 使英雄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在语言艺术方面 , 具 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 , 诗体 和语言 节奏 韵律 比较 自由、 灵活、 基本属于格律诗体 , 同时大 量吸 收柯 尔克孜 牧民 口头 上的 格言、 谚语日常生活 用 语 , 使 整 个史 诗 的 语 言既 丰 富 深 邃 , 又 清 新 质 朴 , 散发出浓厚的草原气息。顺 便说一 下 , 《玛纳 斯》 的 传承 演 唱者玛纳斯 奇 , 在 演 唱 史诗 时 的叙 述 技巧 采 用 以 历时 叙 述 为 主 线 , 中间穿插共时的叙述方法。顺时连贯的叙事方式 , 是西域古 代突厥民族的英雄史诗中比较典型的叙事模式。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30

《江格尔》 艺术价值 表现 为对英 雄形 象的 塑造、 独特 的艺 术 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韵律和、风格特征等。结构艺术上体现出 浓郁的蒙古族民间说唱文学特色、鲜明的卫拉特部落的民族风格 和西域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美学特征。如大量运用浪漫主义的夸 张和兽形艺术类比手法 , 对阿勒泰草原的描述 , 对卫拉特游牧生 活的民俗风情描写 , 对马的描绘和赞美等 , 形成了富有卫拉特民 间口语特色的艺术语言。如描绘英雄时多用雄狮、猛虎、鹰隼等 做比喻 ; 形容美女不用鲜花、美玉 , 而是说像太阳、月亮似的光 辉美丽 ; 描摹累垮了的战 马说 : “深陷 的眼眶里 , 麻雀可 以筑 巢 产卵。 ” 极富联想且 具有生 活气 息。句 式多 采用 对偶、 排比、 问 答、重叠等 , 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在史诗的韵律上 , 除主 要的押头韵外 , 还有押脚韵、押腰韵和押段韵等多种形式 , 比其 他史诗显得更有变化性 , 丰富多样。 二、音乐舞蹈的艺术价值 1 . 音乐 ① 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是我 国民 族艺 术的瑰 宝 , 主 要 有三 部分 : 民间音乐、古 典 套 曲木 卡 姆和 宗 教 音 乐。民 间 音 乐包 括 民 间 歌 曲、说唱、歌舞音乐、器乐 , 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最生动、最 丰富的艺术形式。木卡姆种类繁多 , 风格各异。广义的指所有类 型的民间套曲而言。狭义的则专指具有固定程式 , 包括散曲、歌 曲、歌舞曲的套曲而言 , 如哈密木卡姆 ; 或在其基础上又增加有 器乐间奏曲的大型音乐歌舞套曲 , 如喀什木卡姆。现在流传的木 卡姆既包含近代维吾尔族民间音乐 , 又保存着当地的古典音乐既 有类似摩诃兜勒的民间套曲 , 又有典型而完整的木卡姆音乐。当 ①

参 照田联 韬主 编 : 《中 国少 数民 族传 统音 乐》 [ M] . 北京 , 中 央 民族 大 学出

版社 , 2001 年 , 第 417— 536 页。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31

代维吾尔族宗教音乐是指维吾尔人在宗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和宣 扬伊斯兰教义为内容的音乐。维吾尔族音乐属波斯———阿拉伯乐 系 , 其基本艺术特征为 : 调式音阶以原有北方草原上音乐为基础 的五声调式音阶体系和以龟兹苏祗婆调式音阶理论为基础的七声 调式音阶 体 系 ; 旋 律 发 展手 法 的 多 样 性 , 采 用 重 复、模 进 的 手 法 , 还有各种调式转换手法增加色彩上的对比 , 旋律高潮北疆民 歌多在 3/ 4 处 , 南疆则运用曲首冠音 , 即乐曲开始处的高音也 是 全曲的最高音 ; 维吾尔终止式 , 多由主音上的三度音、二度音连 续下行至主音结束 ; 结构多种多样 , 从简单的民歌结构 , 直到变 奏性、回旋性结构皆有使用。 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部分 , 民间 音乐非常丰富 , 包括歌曲和器乐曲两大类。属于欧洲音乐文化类 型与东亚音乐文化类型的混合型 , 其音乐在音阶、调式、旋法上 具有东西方兼而有之的 特点。哈 萨克 族是一 个酷 爱音 乐的 民族 , 优美民歌广为流传 , 器乐与声乐曲主题开展的手法与二部曲式的 结构形态 , 仍是当今世界专业音乐创作中所遵守的原则。哈萨克 民歌调式和曲式结构都不太复杂 , 曲调简洁明快 , 常听到呼唤式 的音调 , 有时也会听到旋律优美、节奏多变的宣叙性歌曲。 柯尔克孜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部分 , 其中 民间音乐占主要地位 , 属欧洲乐系。柯尔克孜族特别善歌 , 从三 尺孩童到白发老人都会唱民歌 , 民间音乐又往往与民间诗歌在一 起同根发苗。乐器中 , 三弦库姆孜在日常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 位置 , 器乐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标题性。 新疆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 , 基本上分为民间音乐、古典音乐 和宗教音乐几类 , 各有特点 , 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部分。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32

2 . 舞蹈 ①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艺术 , 尤其是维吾尔族几乎 人人能歌善舞。现代维吾尔舞仍能看到古龟兹乐舞、古回鹘舞纵 横腾踏、旋转如风的绝妙舞姿 , 形式多样、内容新颖 , 流传最广 的民间舞蹈要数“ 赛乃姆” 了 , 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 舞 , 乐队伴奏 , 群众拍手唱和 , 各地风格略有不同。另一种流行 的民间集体舞蹈“ 夏地亚纳” 为欢快的舞蹈 , 舞者人数不限 , 基 本步伐以小跳步为主 , 两臂上举 , 手掌内外快速翻动 , 给人以欢 乐、轻松之感。处于沙漠包围中的麦盖提县 , 还盛行富有地方色 彩的“ 刀郎舞”, 伴奏音乐称“刀郎赛乃姆”、“刀郎木卡姆”, 内 容大多反映古代麦盖提人的狩猎活动。舞蹈的开始、高潮、结束 各有鲜明的节奏 , 动作粗犷健美演唱曲调热情淳朴。舞会常常通 宵达旦 , 尽兴而散。此外 , 新疆各 地还 流行 盘 子舞、 沙巴 依舞、 火舞、鸡舞等维吾尔人热爱的民间舞蹈。 哈萨克族人民不仅喜欢诗歌弹唱 , 也喜爱在冬不拉伴奏下跳 一种叫“ 卡拉久赫拉” 的民族舞蹈。动作简朴、刚健 , 能充分表 达哈萨克牧民豪爽的性格和真诚的情感。 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最出色的舞蹈动作是模拟雄鹰的回 旋、飞翔 , 舞 姿 矫 健、轻 捷 而 优 美。伴 奏 乐 器有 手 鼓、 热 瓦 甫 ( 六弦琴 ) 和鹰笛等 , 舞曲充满了高原游牧生活的情调。 新疆蒙古族的传统舞蹈以卫拉特蒙古人特有的乐器“ 托甫修 尔” 伴奏 , 主要有“ 沙吾尔登”、“ 安代”、“ 酿酒舞” 等。托甫修 尔弹十二组舞曲 , 一组乐曲伴奏一组舞蹈。另外 , 还有锡伯族的 “贝仑舞”、“二人转”; 俄罗斯族的踢踏舞、“波尔卡”; 塔塔尔族 的“ 阿吉奴其卡”; 乌孜别 克族 传统的 手鼓 舞等。 各具 特色 , 风 ①

李 春华主 编 : 《新 疆风物 志》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 209— 211 页。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33

格别致。 三、民间工艺的艺术价值 1 . 服装服饰 新疆各民族的服装服饰实在是五彩斑斓 , 不胜枚举。我们只 能精选其中典型的种类、款式、工艺进行赏析。 (1) 花帽 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少 , 不分春夏秋冬 , 都喜欢戴顶绣花四 棱小帽 , 维语叫“ 朵帕”, 是 维吾尔 族的 标志 性服 饰 , 也 是独 具 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品。其制作方法复杂 , 工艺考究 , 有丝绒平 绣、丝线结 绣、 十 字花 刺 绣、 格 子架 刺 绣、 钩花 刺 绣、 盘 金 银 绣、串珠片绣以及刺、扎、串、盘综合绣等。绝大多数花帽是将 手工绣好的四瓣以顶为中心缝合起来 , 放在木模成型 , 镶上黑绒 布边即成立体花帽 , 可按缝折叠便于保存与携带 , 偶尔也可见到 五瓣花帽 , 还有一种素净的白布便帽也较受欢迎。小花帽的图案 纹样大都是以新疆花卉果实等自然形象为素材 , 加以艺术提炼而 成。按构成格式可归纳为 : 单样适合纹样 , 满地散花纹样 , 巴旦 木花纹样 , 十字对称纹样等。维吾尔小花帽种类很多 , 又具有明 显的地方特色。喀什盛产男式花帽 , 黑底白花、顶小口大、棱角 突起、巴旦木 花 纹 样 ; 和 田的 女 式 格子 架 花 纹 的 小花 帽 最 有 名 气 , 其形状扁平、四角突起 ; 库车花帽以串珠、镶片、鼓顶较常 见 , 其彩珠连串、光艳夺目、略显华贵 , 为青年妇女喜爱 , 也有 将其用作房间装饰 ; 吐鲁番花帽色彩浓烈妖艳、花宽地窄 , 整个 花帽铺满四组丰盈的花朵纹样 , 望之如一顶花冠 ; 伊犁地区的花 帽造型扁浅圆巧 , 色彩柔和协调 , 图案受哈萨克族一定影响 ; 哈 密花帽受汉族纹样影响 , 色彩鲜艳。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田、民 丰、策勒、且 末 一 带 , 盛 行 一 种 状 如 小 碟、直 径 不 足 10 厘 米 , 专供中老年妇女用针别在披巾上的纯属装饰性的小花帽 , 像一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34

插在头上的花 朵 别 有 情 趣。 此 外 , 还 有儿 童 帽、 青 年 帽、 妇 女 帽、老人帽及阿訇帽等区别。① 维吾尔 族只是 花帽 就有如 此多 的 讲究 , 可以想见其服装服饰的艺术价值之高。 (2) 艾得莱斯绸 维吾尔族人民独创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一种服装绸料 , 也译 作“ 艾得丽丝” 绸。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工艺 , 按图样要求在 经纱上扎结染色。经过分层染色 , 整经、织绸 , 使染液渗透到扎 结图案轮廓里 , 形成自 然色晕 , 有干 笔擦出 的 效果 , 参差 错落 , 疏散而不杂乱 , 增加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 , 我国西南的 一些少数民族也保留这种类似的扎染工艺。其图案有 : 巴旦木花 纹、梳子纹以及民族乐器的图形演变而成。因产地不同 , 有两种 主要类型 : 和田、洛浦的讲究黑白效果 , 空间虚实布局合理 , 色 彩简洁明快 , 图案形象粗犷奔放 , 常用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 , 或 红白、蓝白、黑白兼配 , 点缀以块金黄、宝蓝、翠绿、橘红作点 缀 , 图案疏而不凋 , 简洁而不单调 , 每件衣料的图案很少重复雷 同 , 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点和审美情趣 ; 喀什、莎车的艾得莱斯 绸以色彩艳丽而著称 , 绸面上平行排列着几条宽窄不等的、相对 的挑 花 图 案 , 纹 样 结 构细 密 严 谨 , 常 用 翠 绿、 宝蓝、 桃 红、 杏 黄、青莲、黑白、白色等颜色 , 图案上的条花排列和色彩的强烈 对比 , 显得五彩纷呈 , 绚丽夺目 , 整体上的对比色与间色配置协 调 , 整幅绸面和谐、富有节奏 , 显得很喜庆。 (3) 民间印花布 具有装饰趣味和浓重的乡土气息的维吾尔族传统手工织造的 印花布。工艺上有两种 : 模戳多色印花和镂版单色印花。模戳多 色印花复画于木模上 , 雕刻成各种凸凹分明的立体图案 , 然后用 ①

白振 声主 编 : 《中 国民 族 百科 全 书》 [M] . 第 7 卷 , 北 方 妇女 儿 童出 版 社 ,

香港源 流出 版社 , 2001 年 , 第 319— 321 页。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35

模戳蘸黑色直接印在白布上形成黑色图样 , 再填色、配色制成色 泽绚丽的多色印花布。传统染料为植物和矿物质染料 , 使用有矾 性的“ 扎克” 石料作为媒介剂 , 均用土法制染 , 比较环保 , 此种 多色花布用途广泛。镂版单色印花是将纹样复画于厚纸板或铁皮 上 , 主体纹样多为团花配散花 , 图样吸收中外之精华 , 镂空花纹 制成印版。印染时将印版放在白布上 , 用灰浆即石膏粉配以面粉 和少量鸡蛋 清 调和 成 的浆 液 涂 抹于 镂 空花 纹 处 , 灰浆 即 粘 于 布 上 , 待干后放入染液中浸染、晾干 , 除去灰粉 , 即制成色白相间 图案的单色花布 , 又多蓝底白花 , 故称为蓝印花布 , 这种制作原 理类似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蜡染。此种印花布花纹结构严谨 , 主次 分明 , 色彩协调 , 朴素雅致 , 甚至被看作是土制的高级装饰品与 实用工艺美术品。① 维吾尔族的绣花衬衣也很有特色 , 具有民族形象特征。多采 用黑、白布料 , 蓝、白、灰、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 , 各种宽 窄相间的彩条料和几何形纹样本色扎花料等制作。特色之处在于 衬衣的领口、前胸、袖口等处绣的花及各种艳丽图案。男子衬衣 多不开胸 , 长及臀 部、 膝 部。 维 吾 尔 语 叫“ 坎 西 特 里 克 奎 衣 乃 克”。 2 . 生活用品 分实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主要有地毯、绣花枕头、镶嵌 花木箱、英吉沙小刀及和田玉等。 (1) 地毯 新疆地毯历史久远、技艺高超 , 是传统的手工艺品 , 尤以和 田地毯最为著名。有铺毯、挂毯、礼拜毯、坐垫毯、褥毯等 , 属 于东方式地毯 , 主要用 于室内 装饰。 采用上 乘 原料 , 质地 细密、 ①

李 春华主 编 : 《新 疆风物 志》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 304— 307 页。

2 3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绒头密集、毯面薄平、图案繁缛。现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大量新疆 高级地毯 , 有栽绒毯、丝毯、盘金毯、盘银毯等 , 都是清代时由 新疆进贡给皇帝的地毯 精品。和 田地 毯采用 半粗 羊毛 和细 羊毛 , 多层边框 , 几何图形内填入丰富而多变的纹饰。结构平整而富有 韵律 , 形式多样富有生活气息。有石榴花骨架、瓶子花骨架、散 花型骨架、盒子花骨架 等各种 造型。 多用单 线 勾勒 , 花中 套花 , 多边组合。染料用土法生产的植物染料 , 色牢度强且对人体没有 伤害。喀什的地毡也是实用的工艺品 , 有绣花毡、擀花毡和印花 毡之分 , 与地毯的最 大区 别是 制作工 艺不 同 , 地毯 采 用编 织法 , 地毡采用擀制法。绣花毡是在已擀好的地毡上用粗棉线绣上各种 图案 , 擀花毡是在擀制地毡是事先就将已染好色的羊毛扑成简单 图案 , 擀制成型 , 而印花毡则是将擀制完工的地毡再进行印花做 成成品。 (2) 绣花枕头 维吾尔族家庭里 , 枕头 不仅是 卧具 , 而且 作为 工 艺品 摆设。 枕头内装 羽 绒 , 有 方 形、长 方 形 和 圆 形等 几 种 , 城市 里 方 形 枕 多 , 农村则长方形和圆形枕多。图案多为花卉、水果、昆虫、飞 禽走兽和几何图形 , 除采用各种刺绣外还有补花、拼花、掏花编 织等多种工艺技法。绣花枕头多放在床上、木箱上或被褥上 , 绣 花朝外 , 罩 一 层薄 纱 , 隐约 透 出 朦 胧 图案 , 使 室 内充 满 艺 术 气 息。 (3) 镶嵌花木箱 属于传统实用家具 , 又是摆设类工艺品。木箱表面装饰多种 花纹图案 , 用来放置衣物。底色多为黑、棕、绿等颜色 , 将金黄 银白或紫红色马 口铁 皮剪 成细条 , 编镶 成菱 形、方 形、半 圆形、 圆形、云头形、八角 形、三 角形等 对称 图案 , 钉在 木 箱的 正面、 侧面和箱盖上。有的在本色木箱上用几组镂刻铜团花或菱形做主 体图案 , 箱角、边棱包镶方形、长方形镂花铜皮 , 造型精美 , 典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37

雅大方。也是姑娘出嫁时主要嫁妆之一。 (4) 英吉沙小刀 维吾尔族特需工艺品 , 既是工具又是身上的装饰用品 , 实用 又美观 , 造 型 精 美 , 纹 饰秀 丽 , 刀 口 锋利 , 1987 年全 国 旅 游 工 艺品评比中 曾 荣 登 榜 首。有 3 大艺 术 特 点 : 一 是 造 型 独 特 , 20 多品种 40 多 花 色 , 传 统 造 型 有 弯 式、 直 式、 剑 式、 鸽 式 , 长 12—32 厘米 , 宽 1 . 5—4 厘 米。维 吾尔 人喜 欢刀 体 上尖 后倾 , 刀 柄下端前倾 , 呈 S 型的刀 , 被认为是英吉沙小刀的典型。二是 刀 柄装饰华丽 , 分别用铜、银、玉、骨头、宝石等拼花铆钉 , 组合 成各种图案。三是刀 鞘用 牛羊 皮做成 , 用模戳 压制 出 各种 图案 , 是送礼佳品。① 维吾尔族的铜制工艺品也是花样百出、技艺精湛。一般以红 铜为原料 , 经冷砸成型 , 打制光洁。再精心雕刻出单一的或成组 的图案花纹 , 一 般是 植物 的花、 叶、藤 等 , 技 法有 凸雕、 欧雕、 刻线和镂空等。在实用的同时又是精美的摆设工艺品 , 也是非常 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5) 和田玉 本身就是天工制作的艺术品 , 它的色泽明亮、质地密坚 , 颜 色鲜艳 , 有白玉、黄玉、红玉、紫玉、黑玉、碧玉、青玉等 , 尤 以羊脂白玉为最佳 , 以圆润细腻的“ 籽玉” 最为珍贵。新疆玉雕 的最大艺术特 点 是 实 用、 美 观、 朴 素、大 方 , 有 实 用 品 和 装 饰 品 , 装饰品 为 主 , 造型 别 致。 现 在主 要 有 花 卉、虫 鱼、 鸟 兽 平 素 , 其中的平素雕又分炉、鼎、瓶、薰、食器、酒具等品种 , 而 以薰最为优美 , 纹饰富丽 , 颜色柔和光洁 , 造型新颖 , 为和田玉 中的代表作品。



李 春华主 编 : 《新 疆风物 志》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 299— 301 页。

2 3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哈萨克族的工艺主要是刺绣、雕刻和图案艺术 , 不但在各种 绒料、绸缎上挑花、补花、嵌花、贴花、钩花的 , 也可以在皮革 和毛毡上进行刺绣。在木制用具上雕刻出各种图案 , 就是好的实 用性工艺品。艺术图案 非常精 巧 , 题 材多种 多 样 , 有 日月 星辰 , 动物花草及几 何 图 案 , 但 是着 色 具 有 象征 意 义 , 如蓝 色 象 征 蓝 天 , 红色象征太阳和太 阳的光 辉 , 白 色象征 真 理、快 乐与 幸福 , 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等。

第三节

休闲价值

休闲是一种精神上的娱 乐活 动。原指 农作 物在 生 长季 节内 , 土地不耕、不种 , 使其自然恢复地力。人类从最初的为自身生存 而艰苦奋斗 , 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 , 基本生活得以根本的保证 , 饱暖思休闲 , 人类从追求物质享 受到寻求精神愉悦 , 是一种心灵上的跨越 , 现代人的生活是紧张 的 , 同时也享受休闲 , 劳逸结合 , 张弛有度。 休闲是指主动地去“ 休” 闲 , 不同于被动的无事可干或有事 不愿去干。它是现代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 , 有的作为工作的 调节 , 有的甚至将其看 成工作 的目 的。它强 调 自主 性 , 自 愿性 , 讲究 张 扬 个性 , 放 松 身心。 主 要 形式 有 运 动、 旅游、 度 假、 娱 乐、健身、求知、探险及满足个人特殊爱好的各种形态。 中国经过 20 多年 的改 革开 放 , 经 济高 速 发展 , 国力 日益 增 强 ,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也渐渐 与国际接轨 , 休闲娱乐的市场正在扩大。休闲已成为人们的生活 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们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自主选择的消遣 目的一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 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 形势下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正面临一个好的机遇 , 当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39

然也面临很多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休闲领域的重要依托 之一 , 新疆众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国内外热爱生活或讲 究生活质量的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 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点 , 将 会成为个性化时代人们热衷的追逐目标。 当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现代人生活中去 , 它才会得到 真正的保护与传承 ; 当其成为休闲文化的主要内容时 , 就会具有 永久的生命力。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一种类都会吸引人们 的休闲欲望 , 因为他们的休闲价值很高。当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以休闲文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时 , 才会得以最广泛的 传播。如麦 当 劳、肯 德 基、比 萨 饼 等西 方 的 快 餐 文化 进 入 中 国 时 , 就是采用从娃娃 抓起、 讲究用 餐环 境的休 闲性 进 行营 销的 , 奖励儿童简易但有趣的系列玩具 , 提供儿童游乐设施 , 去这类快 餐店就餐变成了一种亲情化的休闲方式 , 所以这些西方的快餐文 化在中国得以迅猛扩张 , 让很多文化人瞠目 , 其实就是采用了休 闲化的营销策略的结果。 当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进入当代人的休闲生活中去 的时候 , 它们的休闲价值才得以全面的实现。保护、传承与合理 利用就能够良性循环 , 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成 为人们休闲中的文化多样性需求的精神依托。 一、民间文学的休闲价值 民族民间文学本身就是休闲的产物 , 是历史上各民族先民创 作的、具有广泛群众基 础的口 头承 传作 品 , 如 神话 传说、 故事、 英雄史诗、民间歌谣、谜语谚语等 , 都是在生产之余集体创作的 遗产 , 是一切文学的 母体 , 也是现 在文 化传播 的重 要 素材 宝库。 新疆现存的 民 间文 学 , 在流 传 过程 中 经历 过 无 数 次不 自 觉 的 淘 汰 , 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 奇 妙的 人物 和故事 , 奇特 的 传播 方式 , 在日益标准化、单一化的现代国际社会里 , 定会引起越来越多的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40 关注。

人的一生从孩提时期就喜欢听故事 , 绝大多数少年儿童天生 就爱追着大人要求讲故事 , 甚至在故事中进入梦乡。新疆的民间 文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源泉 , 其神话传说故事、民间 故事都是在讲述中实现其休闲价值的。像阿凡提的故事多少年来 一直为男女老少所津津乐道 , 为其智慧和幽默开心而笑 , 又受到 一定启发 , 又能作为交往沟通的工具 , 在给别人带来愉快心情的 同时 , 放松了 大 家 的紧 张 情绪 , 实 现异 文 化 间 的 沟通 和 相 互 尊 重 , 又客观上实现了自己的传播者角色。这些故事会在人们的休 闲生活中驱走寂寞与枯燥 , 还能获取知识 , 在休闲状态下学习是 所有学习者最愿意的学习形式。 新疆的两部著名史诗 《玛纳斯》 和 《江格尔》 不是以文字形 式保存下来的 , 而是歌手们 ( 玛纳斯奇和江格尔奇 ) 对子孙口头 传授而世代相传。史 诗的 演唱 是一种 表演 艺术 , 艺 人 既唱 又演 , 或根据内 容 , 用声 音 和 动作 模 仿 动 物 , 以 便 吸 引 听 众兴 奋、 入 迷。演唱没有特殊限制 , 但习惯在大型场所 , 当着众多的听众演 唱 , 中间不 能 随时 停 顿 , 一 年 四 季 都 可以 演 唱 , 但多 在 漫 漫 冬 夜。现在的传播媒体发达多样 , 可利用各种方式记录、整理、传 承、利用 , 但原汁原味必须保持 , 演唱现场就是一种特殊的休闲 娱乐场所 , 两部超级史诗的高品位休闲功能 , 其价值体现将会越 来越引起世人关注。不仅 本民 族人喜 爱 , 其他 民族 也 会欣 赏的 , 正如外国人听梅兰芳唱京剧 , 同样狂热。好的文化遗产的休闲价 值是国内外各民族共享的。 新疆的民间谚语谜语也是人们的生活文化遗产 , 是各族人民 口头创作的形式短小、寓意深刻的民间文学体裁。是新疆各族人 民以精练的语句总结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 是一种含有 教育意义、认识作用、富有哲理的民族民间传言。它能给现代人 以启发和乐趣 , 是休闲生 活的味精。 如西蒙古 的气象 谚语 : “ 雨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41

前天变凉 , 雪前天变暖。 ” 回族的生产谚语 : “ 长嘴的要吃呢 , 生 根的要肥呢。 ” 哈萨克族的 社会谚语 : “朋 友多 的 , 帮手 多。” 不 同民族的特殊表达方式本身就给人们带来知识和情趣 , 如柯尔克 孜族的谜语 : “ 靠儿 , 靠 儿 , 靠 不上 ; 不 靠 , 不 靠 , 靠上 了 ( 嘴 唇)”, “比马 高 , 比狗低 ( 马鞍 )”。充满了 谚语、 谜语的 休闲 生 活一定是很有好心情的。① 二、音乐舞蹈的休闲价值 没有歌舞的生活一定是枯燥无聊的 , 所以懂得生活情调的民 族总是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音乐舞蹈。新疆多民族的乐舞 汇成歌舞的海洋 , 引起现代休闲者的渴望 , 在现代迪斯科类快节 奏音乐的催促下 , 精 神难 以松 弛 , 在发 现新疆 各民 族 变幻 无穷、 优美无限的音舞艺术时 , 以惊异的目光、竖起的耳朵欣赏得如痴 如醉 , 休闲生活因此而精彩。这就是新疆的音乐舞蹈的休闲价值 所在 , 音乐舞蹈在休闲生活中是不能代替的。新疆的音乐舞蹈广 为流传 , 从克里木到艾尔肯 , 从阿凡提乐队到刀郎久已风行大江 南北 , 最近新疆创作的民族音乐剧 《冰山上来客》 的市场营销已 经到了无需广告就排满了演出日程的地步 , 都证明了新疆音乐舞 蹈的活力与魅力。 在音乐舞蹈类的大众休闲娱乐中 , 现流行于都市的大多以唱 卡拉 OK、扭秧歌为主。但在新疆 , 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浩如烟海 , 刚柔相济 , 群众性也强 , 便 于大 家参 与。维吾 尔族 民 歌种 类多 , 有历史歌曲、劳动歌曲、爱情歌曲、风俗歌曲等 , 特色分明。蒙 古族的长调、短调乐曲在草原上流淌 , 哈萨克族乐曲在牧场周边 荡漾 , 塔吉克族的音乐在世界屋脊飞翔。各民族的舞蹈也各具特 ①

雷 茂奎、 李竟 成 《丝 绸之路 民族 民间文 学研 究》 [M] . 乌鲁 木齐 , 新疆 人民

出版社 , 1994 年 , 第 281—299 页 。

2 4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点 , 形态多样 , 集体性、群众性强 , 容易学会 , 参与其中。每逢 节假日、一般聚会甚至现在普通饭店的大厅 , 都可以提供地方供 客人边吃边跳。家里、庭院、广场都是唱歌跳舞的场所 , 在草原 上就更不用 说 了。新 疆 人民 的 生活 可 谓是 随 时 处 在休 闲 的 氛 围 中 , 这种状态对工作生活越来越紧张的人们更显得可贵。 三、民间工艺的休闲价值 新疆民族民间工艺品是各民族审美情趣和制作工艺的完美结 合。不管是生活日用品 , 还是装饰品 , 都显得造型独特、工艺精 巧的个性化色彩 , 正好符合现代人的个性化追求的趋势。凡是到 新疆来过的人 , 肯定都是要带一些民族工艺品回去的 , 买乐器不 一定会弹拨 , 买铜器基本不是为了使用 , 买英吉沙小刀也不是为 了吃肉 , 买花帽也不是看中它的实用功能 , 大都是对新疆文化的 欣赏和认可 , 主要是为了增加家里的情趣 , 保持点个性 , 也是为 了赴新疆旅行难以忘却的纪念。到新疆旅行已经成为国内外休闲 旅行的首选之地。 新疆民间工艺的另一种休闲价值的体现就是工艺品制作过程 的亲身体验。现代人对传统 文化 的消 费已不 只是 满足 于观 赏了 , 随着体验式休闲方式的流行 , 人们总希望 亲身操作 一把 , DIY 一 下。所以 , 新疆很多传统工艺店都是前店后厂 , 也便于旅游者的 体验 , 所以在物质文化遗产章节里笔者一再强调要保护那些包括 很多传统工艺店的历史街区。手工地毯制作体验、传统印花布制 作体验、乐器的制作体验、和田玉的现场寻觅体验、现场定做民 族服装服饰的体验等等 , 让人记忆难忘 , 也是一种新疆民间工艺 的传播方式。 四、风俗习惯的休闲价值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 指的是某一特定民族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43

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风尚 和习俗。风俗习惯的 形成 过程 漫长 , 一 旦形成 又不 会 轻易 改变 , 它是一个民族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 具有最明显的民族与地域 特征。所以 , 参观和体验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真实面貌 , 是 现代人休闲的新的需求。新疆民族多 , 地域广 , 差异较大 , 风俗 习惯的休闲价值很高。所以 , 新疆应建立一些保存完好的民族聚 居村落 , 建立原生态民俗博物馆 , 让现代旅游者能真正体验原真 的民族民间风俗习惯 , 而不是像现在的很多旅游点建立的纯商业 化的、庸俗的民俗景点 , 民俗不是庸俗 , 这点是新疆文化开发中 必须认真对待的 , 不然 , 庸俗化的商业经营定会把民俗旅游休闲 或体验彻底毁坏 , 让休闲遇到假冒伪劣 , 休闲必休矣 ! 物质文化生活习俗、家庭习俗、人生习俗的休闲价值体现主 要靠现场观察 , 参观原真性习俗当然更好 , 表演式的保真式展示 也一定要符合传统 , 不能随心所欲。全国很多人造的民族民俗村 经营不善而倒闭 , 说明人们的休闲需求是符合原貌的真实 , 最好 是原汁原味。社交习俗、岁时节庆习俗是最适合参观者直接参与 体验的习俗 , 具 有 娱乐 性 和社 交 性。新 疆 各 民 族 都有 自 己 的 节 日 , 除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春节外 , 穆斯林还有两大节 日 : 肉孜节和 古 尔 邦节。 锡伯 族 每 年的 农 历 四 月 十八 还 有 西 迁 节 , 纪念本民族从东北西迁新疆。每逢节日盛会 , 必举行各种体 育竞技娱乐活动。这是最适合旅游者参观或参与的休闲活动。如 新疆的哈萨克、蒙古、柯 尔克 孜、塔吉 克等 民 族 , 都 喜爱 赛马 , 尤其是哈萨克族更是酷爱赛马运动 , 技艺高超。草原牧民还喜欢 一种对抗性强、争夺激烈的运动———叼羊 , 是牧民们骑在马上争 夺一只小山羊的比赛 , 是各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 , 城镇和 农业区是很难见到这 种运动的。“姑 娘追” 是 哈萨克族 青年男 女 喜爱的马上体育活动 , 场面热烈 , 妙趣横生 , 也能促成男女青年 爱情的产生。摔跤是各民族共同爱好的体育项目 , 形式多样 , 也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44

是节日的助兴节目。射箭是新疆锡伯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民 族喜爱的体育运动 , “达瓦 孜” 即高 空走绳 , 是 维吾尔族 的传 统 民间体 育 活 动之 一。① 走 出 新 疆 的 阿 迪 力 向 世 界 展 示 了“ 达 瓦 孜” 的精彩、惊险的魅力 , 已经成为一种活动的品牌了 , 可以看 见新疆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对于满足现代人们休闲需求的重 要性。

第四节

社会价值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 在这里是指它们除上述的 历史、艺术、 休 闲 价值 之 外 的 综 合价 值 , 包 括 政治、 经 济、 文 化、宗教、科技、教育等价值。 一、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新疆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 首先表现在它的民族性。鲜明的 民族性是这些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特征 , 新疆自古以来聚居着众多 的民族 , 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民族历史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给本 民族历代口 传 的民 间 文学 赋 予 特殊 的 表现 内 容。 从某 种 意 义 上 看 , 这些民族的后代正是从他们祖辈传下来的“ 口传历史” 中了 解和认同本 民 族的 历 史与 今 日。民 间 文学 中 展 现 的民 族 风 土 人 情、宗教信仰、道德观念、节庆仪式等 , 都是自己民族的历史文 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玛纳斯、江格尔这些民族英雄身 上表现了本民族的民族 性格和 品格 , 代表着 本民 族特 殊的 心理、 气质和感情。阿凡提的故事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机智、幽默 , 追 ①

李 春华主 编 : 《新 疆风物 志》 [ M] . 乌 鲁 木齐 , 新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第 232— 248 页。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45

求平等、富于正义感、善于斗争的民族性格 , 歌颂一切美好的事 物。就是在精彩的民族谚语谜语中 , 也表现强烈的民族性 , 如哈 萨克族谚语中运用了大量的由于牧业生活特点有关的词汇 , 大多 表现本民族的游牧生活 , 形象、简朴、精练 , 节奏明快、音韵和 谐。 由于新疆恶劣的 自 然 环 境 和 复 杂 的政 治、 社 会、 历 史 等 原 因 , 形成民族大征战、大迁徙的社会历史背景 , 在民间文学中反 映出复杂的状态。另外 , 西域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 , 也反映了西 域个民族政治上相互影响 , 经济上互通有无 , 文化上相互交流的 复杂性。维吾尔族的宗教更迭 , 在本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相应 的反映。 新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和口头性表明 , 这些作品是一种集体 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文学 , 凝聚着人民集体的智慧和才能。不 是个人创作 , 个人的思想和偏见就很少 , 反映整个民族的集体意 识和社会状况。口头性是集体性的前提 , 是民族群众集体的口头 创作、口头承 传 下 来的 , 本民 族 的 思想 感 情 和 民 族愿 望 得 以 表 现。西域曾有过 的 文 化 类 型 , 如 草 原 文化、 绿 洲 文 化、 冰 山 文 化、英雄文化、马文化、狼文化、鹰文化等 , 在民间文学中都有 很好的体现。民间文学是民族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 , 全面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风貌 , 并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民间文学在今 后如果开发得当 , 将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传承 的过程中 , 培养了民族精神 , 继承了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① 二、音乐舞蹈的社会价值 音乐舞蹈都是来源于生活 , 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维吾尔族民 ①

以 上参照 雷茂 奎、李 竟成 : 《丝绸之 路民族 民间 文学研 究》 [M] . 乌 鲁木 齐 ,

新疆人 民出 版社 , 1994 年。

2 4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歌叙述本民族的变迁 , 记录着劳动人民的奋斗史实 , 反映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历史歌曲讲述历史遭遇 ; 劳动歌曲有犁地歌、打场 歌、采棉歌等 ; 爱情歌曲歌唱男女爱情 , 也有反抗封建婚姻制度 的 ; 还有很多反映生活习惯和风俗的歌曲 , 如 《婚礼歌》、《送嫁 歌》 等。木卡姆也深刻反映了广大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 , 表达了 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维吾尔族宗教音乐主要是与伊斯兰教有 关 , 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但也受到波斯———阿拉伯、西 亚、中亚等伊斯兰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 , 可看出宗教的影响 和文化交流的痕迹。新疆舞蹈主要分为自娱性、祭祀性和宗教类 三种 , 都是生活中某个方面的反映。民间的民歌传唱形式各不相 同 , 又 有 类 似 之 处 , 如 哈 萨 克 族 有“ 阿 肯 弹 唱”、 维 吾 尔 族 有 “麦西莱甫”、 回族 有 “漫 花 儿”、 锡伯 族 “ 舞 春”、蒙 古 族 “ 酒 歌”、达斡尔族“大奥” 等 , 演唱中都是又说又唱、载歌载舞的 , 呈现出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气氛。这反映新疆各民族间相互影响 的客观现实 , 能增强民族团结 , 民族平等 , 民族自豪感。在歌舞 的表演和娱乐 过 程 中 , 培 养了 民 族 的 审美 能 力 , 感受 到 民 族 情 感。 如今 , 根据新 疆 民间 歌 舞 创 作 的许 多 大 型 节 目早 已 走 向 全 国 , 走向世界 , 促进了友谊 , 交流了文化艺术 , 展示了民族的优 秀文明成果 ,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如果按市场规律运营 , 一 定会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 , 反过来又可以推进文化的更好发展。 三、民间工艺的社会价值 一个民族的工艺品是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审美习惯和民族性 格、民族文化的形象的 反映。服 装服 饰是自 然 环境、 宗教 信仰、 传统文化和面 料、 工艺 的 统一 作 品 , 是 民 族 特 征 最外 向 性 的 表 现。如维吾尔族的服饰是不同于哈萨克族的 , 也不同于柯尔克孜 族的 , 是民族认同的直观标志。花纹图案维吾尔族等民族多采用

第五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2 47

动植物和几何图样 , 这同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有关。维吾尔族 的日用工艺品 , 如各 种器 皿的 造型和 工艺 , 都 带有 阿 拉伯 风格 , 典型受外来文 化 的 影响 , 受宗 教 的 影 响 , 这 就 是 文化 变 迁 的 结 果。 现在高品位的和田玉越来越少 , 玉的开采状况越来越乱 , 笔 者 2004 年在和田考察 时 , 注 意 到玉 石产 地到 处都 被 翻了 个乱 七 八糟。真正的精品玉雕更是难以一见 , 说明和田的玉文化面临严 重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与保护的社会问题。地毯可以带给人们 美好的生活环境 , 其他工艺品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交往 , 弘扬民 族文化 , 创造经济效益 , 从而创造出社会效益。各民族众多的民 间乐器 , 可以弹拨出优美的旋律 , 也可作为摆设 , 美化人们的生 活 , 张扬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点的工艺品 , 是 一个地方的活的名片 , 对一个地方的形象和知名度有很大的宣传 作用。 解放以来 , 新疆的很多工艺极品送到首都和其他省区 , 有的 作为国礼送给外宾 , 完成政治任务 , 得到很多的称赞。 四、风俗习惯的社会价值 风俗习惯形成的 过 程 漫 长 , 移 风 易 俗 也 很 不 容 易。 由 于 政 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 民族的风俗习惯才得 以形成、发展和变化 ; 反之 , 民族风俗习惯的发展、变化又影响 和作用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 , 也就是直接影响整个民族 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有新有旧 , 有精华也有糟粕 , 精华有利于 社会进步 ,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 设 , 应保持并予以发扬光大。对于糟粕 , 有碍社会进步和科技知 识传播的、不健康、有消极作用的风俗习惯必须坚决废除。发扬 和废除都要通过教育 , 不能采取过激方式 , 这在过去已经有过正 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可资借鉴。

2 4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新疆非物质文化生活习俗包含面很广 , 是能够反映民族生存 状态、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的习俗 , 应随着时代的进 步 , 经济的发展改变那些不科学的习俗。如饮食结构的多营养化 调整等 , 但是民族服装特点的消失应想办法予以阻止。 社交习俗形成早 , 有社会就有社交习俗 , 人之间的交往范围 在现代社会越 来 越 广 , 国 际交 往 在 新 疆也 是 常 事 , 所 以 在 社 交 中 , 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才能避免冲突或误解 , 不能只是以我为 标准 , 用真诚、开放的心态去社交是最好的办法 , 新疆各族人民 也应该如此。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搞经济建设 , 才能取得实在的 效果 , 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家庭习俗是包括家庭成员间存在的全部礼节和习俗。家庭是 社会的细胞 , 家 庭 和谐 幸 福是 新 疆 各 民族 的 共 同 愿 望 , 没 有 例 外。社会发展了 , 新疆的家庭结构也在改变 , 家庭习俗也正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在改变着。 人生习俗有突出的社会性和民族性。出生、生日、成人礼俗现 在都趋于简单化, 但与宗教有关的还按照宗教规范进行。穆斯林婚 俗世俗、宗教程序都有 , 新式办法开始介入现代婚姻, 包办婚姻有 了很大改观, 婚姻的社会角色淡化, 变成两个人自己的事是一种趋 势。穆斯林的丧葬按伊斯兰教规程办理, 其他的也慢慢简化, 社会 进步是一种必然。整体风俗习惯都进步了, 社会才会前进。 新疆的岁时节庆习俗传统与现代并存 , 宗教与世俗同在。时 令节日有维吾尔族的迎 春节等 , 宗教 节日有 肉孜 节和 古尔 邦节 , 纪念性节日多为现代的国际、国内节日 , 但新疆锡伯族的西迁节 对整个民族是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的。岁时节庆习俗的规模可大 可小 , 有的地方已经和旅游节连在一起了 , 共抓社会效益与经济 效益 , 是否如愿 , 就看如何运作。希望能在实践中为新疆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趟出一条符合新疆实际、又适合国内国 际规范的上善之路。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各民族的标志 , 是民族存在与 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新疆文化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 是中华 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 在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大趋势下 , 保 护文化的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成长发育阶 段 , 新疆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快速发展 , 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样受到严重冲击 , 如不尽快尽力加以保护 , 外来文化也将很快 消融新疆大地 上 多 姿多 彩 的民 族 民 间 文化。 摆 脱 贫 困 , 发 展 经 济 , 提高生存质量是对的 , 但急功近利 , 有意或无意中损害转型 期仍然存活的原生态文化 , 破坏民族的文化象征 , 以牺牲自己的 文化标志换取经济的暂时增长是后悔莫及的事。今天的现代化已 不只是单一的经济发展 模式 , 同 时又 要保持 人类 文化 的丰 富性。 可幸的是 , 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本土化已成为目前世界可持续 发展的共识 , 人类不同 文化应 相互 尊重 , 平 等 共存 , 共同 发展 , 共建人类精神家园。 新疆 10 多个民族创造 的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涉及 到 民间 文化 各 个门类 , 数量多不胜数。但近些年只顾单纯的经济发展 , 而大大 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活态保护 ,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毁损或消 失的危险。如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后继缺人 , 民间工艺日渐衰落 无人愿学 , 很多民族服装服饰已渐渐被现代时装、流行首饰所代 替 , 民族歌舞只能在舞台上观赏等。说明新疆的无形文化遗产的 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 积极保护面临灭失的文 化遗产 , 特别是保护为数不多的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50

间艺人更为重要 , 例如唯一能演唱八部 《玛纳斯》 史诗的著名玛 纳斯奇居素甫・玛 玛依 2005 年已 经 87 岁 了。所 以我 们 应抓 紧 时 间 , 保护甚至抢救一批情况紧急的民族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规定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 是指“ 采取措施 , 确保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生命力 , 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 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 ( 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 和 振兴。 ” 本章试从联 合 国教 科 文组 织 保 护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的 理 念 出 发 , 对新疆各民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进行针对性 探讨 , 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 为新疆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予以 可操作性的设计。

第一节

保护措施探讨

2004 年 8 月 , 中 国加 入 联合 国 教 科 文 组织 的 《保 护 非 物 质 文化遗产公约》。其实 , 中国文化部、财政 部从 2003 年起 , 就 正 式启动了“ 中国民族民 间文 化保 护工程”, 经 文化 部授 权 , 保 护 工程国家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 这是我国唯一一 家专门从事中国民族 民间 文化 遗产抢 救与 保护工 作的 专业 机构。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 , 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名录 , 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查工作 , 摸清非物质文化资源 的家底 , 对具 有 重 要价 值、面 临 灭 绝危 险 的 项 目 进行 抢 救 性 保 护。目前已确定国家保护试 点 项目 39 个 , 各 省也 相 继确 定了 一 批保护试点项目。2003 年 2 月 18 日 , 中 国民 间文 艺 家协 会发 起 的“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在人民大会堂宣告启动 , 此工 程已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施项目 , 并作为“ 中国民族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51

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的 分支 工程。 该工 程将 持续 10 年 , 对中 国 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风俗习惯 ( 民俗 ) 进行地毯式普查 , 目 的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 个完整 的家 底。此次 抢救 的目 标很 具体 : 在民间文学方面 , 完成 6 000 卷的 《中国民 间文 学集成》 的县 卷 本、《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 和 《中国民间史诗集成》; 在民间 艺术方面 , 编辑出版一 套巨型 的图 集 《中 国民间 美术 集成》, 同 时完成 《中国手艺人名 录》, 以记录 农耕 时代 终结时 期的 一代 重 要的民间艺人 ; 在民 俗 方面 , 出 版 2 000 多 卷 的 《中 国民 俗 志》 县卷本。后期用 《中国民俗分布地图集》 和 《中国民间美术分布 地图集》 展示抢救与普查的成果。此外 , 还要建立以照片和音像 为主的“ 中国民间文化 影像档 案”, 以及 用计 算机管 理的 数字 化 的“ 中国民间文化资料库”。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 国家“ 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 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 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 展。 ” 在这样国际、国内大环境下 ,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出现一片“ 利好” 的形势 , 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对自己的民族文 化自觉和保护意识已经觉醒。消失的无法挽回 , 但还有无数活的 遗产正需要挽救 , 抓住机会 , 全面配合国家的保护工程 , 采取各 种各样的保护与抢救措施 , 不要让遗产悲剧重演 , 是我们唯一的 选择。 一、记录保护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新疆各族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 造出的民间文化 , 是各民族的精神财富。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歌 舞、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 , 是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持着原生态 的民间文化 , 具有民族文化历史“ 活化石” 之意义。要保护民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首先要弄清楚去保护哪些遗产 , 才能知道怎样

2 5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去保护。所以 , 我们首先要对新疆各地区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进行一 次 拉 网式 的 普 查 , 深 入 到 每 一个 乡 村、 街 道 , 进 行 询 问、登记 , 然后 分 类、整 理 , 再 出 版、建 数 据 库。如 果 没 有 普 查 , 对新疆各 族 民 间文 化 遗产 的 现 状 没底 , 连 保 护什 么 都 不 清 楚 , 还谈什么保护 ? 所以 , 普查的主要手段就是记录 , 记录本身 就是一种保护 , 特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 , 尤其如此。 法国人可能不记 得 1964 年 的总 统、总 理 是谁 , 但 大多 知 道 当年的文化部长马尔罗。因为马尔罗部长在法国搞了一次文化史 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普查 , “大到教堂 , 小到汤匙”, 全部要登记 在册。大功告成后 , 法国人把每年 6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设为“ 文 化遗产日”, 所以法 国人对 美国 人说 : 法 国是 文化 超级 大国。 其 后 , 欧洲其他国家 也设 立了 文化 遗 产日。新 疆 在 2003 年已 把 每 年 6 月的第三周定为 自治 区“文 物保 护宣传 周”, 笔 者认 为还 可 设立“ 文化遗产周”。1950 年 , 日 本制 定文 化遗 产保 护 法 , 1960 年实施了由国家组织的“ 民俗资料紧急调查”、“ 民俗文化分布调 查”、“民谣紧急调查”, 1980 年后 又再 次由政 府拨 专款进 行非 物 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作 , 并举行民俗艺能大赛等。可见 , 文化遗 产的普查、记录整理、出版、建库 , 目的就是摸清民间文化的家 底 , 是各国遗产保护最基础的工作 , 也是民间文化的保护方式之 一。 1979 年开始实行 的 国 家 大 型 文 化 普 查、记 录、 整 理、 出 版 “十部民间 文 艺 集 成 志 书” 工 程 , 包 括 《中 国 民 间 歌 曲 集 成》、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 族民间 器乐曲集 成》、《中国曲 艺 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 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和 《中国曲艺 志》。此工程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各有关协会 ( 音协、 民协、曲协 ) 发起 , 按 行政 区划 立卷 , 每 省 ( 区、市 ) 各 十卷 , 共计 300 卷 ( 港、澳、台湾卷 暂缺 ) 。 该套 志 书 经全 国 哲学 社 会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53

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 , 被列为“ 六五”、“ 七五”、“ 九五” 时期 的国家重点科 研 项目。 截 止 1998 年 , 已 完 成 初审 210 卷 , 终 审 175 卷 , 出版 142 卷。 现 在 300 卷 450 册省 级 卷基 本 完成。 全 国 约有五万余人从事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收集、整理、编纂、审稿 工作。这应该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民间文化的普查记录工 作了。① 新疆艺术研究所负责的艺术类 的七部 集成 新疆卷 已基 本 完工 , 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的后三套“ 民间文学集成” 新疆 卷也基本完成。 十部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在全面普查收集整理过程中 , 还收集 到了大量的文字、录音、录 像资 料 , 都是 民间 文化 的 宝贵 资料。 新疆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记录 , 不能只被动地享受国家工 程的青睐 , 而应该乘其东风 , 筹措资金 ( 财政、捐赠、合作等 ) , 借用人才 , 使用先进的记录技术 , 率先在新疆进行全区范围内的 普查 , 或者与地方政府联合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限登 记、记录。积极配合 , 主动保护 , 才能得到更大的人力物力上的 支持。 所谓普查 , 就是按照规范要求对民间文化资源、形态、现状 等进行全 面 调 查 , 主 要 包括 民 间 文 学、民 间 艺 术、民 俗 三 大 部 分。通过普查获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蕴藏量、分布 状况、形态种类以及传人和传承的数据、资料、信息 , 尽可能做 到普遍、真实、准确。普查结果可作为文化资源数据、出版材料 或文化交流与研究的素材 , 也可成为民间文化开发和再利用的珍 贵资源。 1 . 普查步骤 ①普查培训 : 制定统一标准 , 确定普查表格与提纲 , 培训普 ①

向 云驹 : 《人 类口 头和非 物质 遗产》 [M] , 银川 , 宁夏 人民 教育 出版 社 , 2004

年 , 第 201—202 页。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54

查记录人员 , 组织普查队伍 ; ②实地工作 : 不怕艰苦 , 组织人员深入民间 , 深入乡村进行 调查 , 进行网络式、地毯式全面调查 ; ③记录整理 : 对普查材料进行登记、描述、分类、整理、拾 遗补缺。普查工作应是文化系统领导 , 新疆民协具体操作 , 全民 配合参与 , 包括高校学生的实习调查都可以加入调查中来。补充 一点的是 , 普查中对于 已经消 亡的 民间文 化遗 产 ( 非 活态 ) , 也 要注意收集遗物 , 作为这种文化生命的最后载体 , 或作为民族民 俗文物都是必要的。 2 . 记录方法 原则是“ 分类严格 , 记录清 晰 , 文 字、图 片、录 像齐 全。 ”① 新疆的调查可按照中国民协制定的规范、标准、表格样式 , 配上 民族语言文字 , 不仅是方便 , 因为民族语言文字是民间文化的主 要载体之一 , 文化遗产的记录一定要保持其原真性。采用方式有 文字记录、摄影记录、音像记录 ( 包括数码录音、摄像 ) 等 , 三 管齐下 , 同时记录 , 同时开展 , 但要有所侧重 , 如民间文学以文 字记录为主 , 民俗活动则应该以摄像为主 , 实物遗产又必须以照 片为主。将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全方 位保存下来 , 而不仅是文字记录。记录的成果一是平面出版图文 资料集 , 二是以照片、光盘为主建立“ 新疆民族民间文化影像档 案”, 三是数字化管理的“新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 在国家保护工程的总体 框架 内进 行 , 便于 统一 领导、 组织 管理、 资金支持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特别要注意的是 , 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以人的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的 , 所以对传承人的登记、记录一 定给予高度的重视 , 建立传承人名录。 ①

冯 骥才主 编 : 《中 国民 间文 化遗 产抢 救工 程普 查手 册》 [ M] . 北 京 , 高 等教

育出版 社 , 2003 年 , 第 7 页。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55

新疆非物质遗产的记录保护是非常巨大的艰苦工作 , 鉴于新 疆目前的财力人力实际情况 , 不可能同时全部展开 , 应该搭起整 体框架 , 然后有重点、有选择、有秩序地进行 , 哪个地区、哪个 项目条件成熟就优先保护。如果某个地州市的调查骨干充实 , 人 员齐整 , 地方政府给予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 就可以在这个 地区优先动手普查。或者哪个项目得到多部门的支持 , 资金得以 解决 , 也可以 几 个 地区 同 时完 成 某 个 项目 的 记 录 保 护工 作 , 如 “十二木卡姆” 的整 理申报 就是 采用的 项目 优先 原则。不 管是 地 方政府或各个部门 , 一定要注意濒危艺术的紧急抢救 , 也可上报 国家列为优先抢救的项目。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 : 国家立 项拨款 , 地方财政拨款 , 社会各界赞助支持。 普查记录方案举例。采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典型研究方 法———田野调查。采用形象真实的记录方法 , 列出全面的调查计 划 , 调查时可 进 行 部分 调 整 , 调 查 提纲 依 调 查 种 类的 不 同 而 不 同 , 记录方式 立 体 化而 又 有所 侧 重。如 调 查 维 吾 尔族 的 服 装 服 饰 , 可划分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 : 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吐鲁番 地区、库车地区和伊犁地区 , 进行比较性的调查记录。田野调查 提纲大致可作如下安排 : ①男女老幼日常穿着打扮 是怎样 的 ? ( 包括生 活和生 产劳 动 穿戴、内衣和外衣、男女发式、女人化装 ) 。 ②一年四季的服装鞋帽都有哪些 ? 各有什么特点 ? ③礼仪节庆服装服饰有哪些 ? 与常服有什么区别 ? 穿戴有哪 些讲究 ? ④服装鞋帽的质料来源、色彩、工艺有哪些 ? ⑤妇女手工刺绣有哪些 ? 特点如何 ? 技艺是如何传承的 ? ⑥衣服鞋帽的家庭制作有哪些 ? 现在村里有职业裁缝吗 ? ⑦比较古老且现在极少 人穿的 服装 鞋帽和 装饰 物 还有 哪些 ? 服装服饰的调查记录主要以文字描述和照相为主。如果分地区调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56

查维吾尔族的婚俗 , 则以录音录像为主 , 辅以文字、图片和写生 记录方式。 调 查记 录 包 括 : 当 地 的 维 吾尔 族 婚 姻 类 型、定 亲 方 式、礼金陪嫁、吉日选定、迎亲程序和习惯、婚礼程序、习俗规 范、回娘家风俗、离婚再婚和说媒议婚习俗、村里有哪些婚俗文 物可以作证 ? 现代婚俗有哪些改变 ? 各年龄段人对婚俗变化的看 法如何 ?① 对婚姻当日的大的迎娶场 面、维吾 尔族 的歌舞 欢庆 场 面 , 若有条件可多机位从不同角度进行毫无干扰的拍摄 , 尽可能 进行全程跟踪拍摄 , 对具有特点的事项可以给予特写记录 , 尽量 达到纯客观记录的效果。对 柯尔 克孜族 著名 玛纳斯 奇居 素甫・玛 玛依演唱的史诗 《玛纳斯》 则应该录音、录像记录后用文字整理 出版。 应当计划用 10 年左 右的 时间 , 完成 新疆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 全部记录工作。 然 后 出 版、 建 档、立 数 据 库 , 构 成 系 统 保 护 工 程。 二、法律保护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 法律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和活 动的根本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 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该以 相关法律为准绳。在法律保护方面 , 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都有 丰富的成功 经 验可 供 参考 和 借 鉴 , 其 中以 日 本 和 韩国 最 有 代 表 性。 日本的传统文化遗 产直 到 19 世纪 中叶 的 江户 幕府 时代 , 几 乎保护得完整无缺。明治维新以后 , 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使传统文 化受到剧烈冲击。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文化财产遭到惨 重破坏。1945 年战 后 , 日 本 在废 墟 上 重建 国 家 的 最 初阶 段 , 政 ①

冯 骥才主 编 : 《中 国民 间文 化遗 产抢 救工 程普 查手 册》 [ M] . 北 京 , 高 等教

育出版 社 , 2003 年 , 第 51 页、 第 55 页。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57

府广泛采纳社会开明人士和学术界的强烈呼吁 , 实施了复兴日本 民族文化的战略方针。1950 年 颁布 了 《文 化财 产保 护法》, 规 定 不仅由国家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 , 还着重强调由国家保护无形的 文化艺术遗产 , 规定了国家保护的文化财产五大门类 : 有形文化 财产 ; 无形文化财产 ; 民俗 文化 财产 ; 纪 念物 和传 统 建筑 物群。 在这部法律中确定的无形文化财产和无形民俗文化财产 , 在今天 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公约中 , 一律称之为“ 非物质文化遗 产”。这部法律在突出保护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 , 还强调优先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财产。 过了 10 年 , 韩国在出 台 《无形 文化 财 保护 法》 方面 也创 造 了好经验。20 世纪 60 年 代 , 现 代化 进程加 快 , 西 方文化 来势 迅 猛 , 严重冲击了韩国的本土文化 , 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濒 临消亡。1960 年 , 在 一大 批 民俗 文 化 学者 的 倡 导 和 参与 下 , 韩 国政府颁布了 《无形文化财保护法》。经过 40 年的上下推动 , 韩 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保护和振兴 , 很大一批民俗艺术被国 家认定为“ 重要无形文化财”, 并使他们在保护过程中得到传承。 保护法也在实施中不断修订、完善。 此外 , 法 国、 德 国、芬 兰、 挪威 等 欧 洲 国 家 在 近 半 个 世 纪 中 , 先后都颁 布 了 相关 的 文化 保 护 法 案 , 建 立 了 严密 的 保 护 机 制 , 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秩序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我国到目前为止只有文 物保 护法 , 主 要针 对物 质 文化 遗产 , 不包括自然遗产等。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至今没有正式 的国家保护大法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 始的。20 世纪 90 年代 , 宁 夏、江 苏先 后制定 了保 护民间 美术 和 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云南、贵州、福建和广西壮 族自治区也颁 布 了省 级的 保护 条例 , 如云 南省 2000 年 9 月 1 日 起施行的 《云南省民族民间传 统文化 保护 条例》。1997 年 国务 院 还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条例。这些都为国家的立法提供了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58

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 初步营造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文化遗产 保护的法律环境。此外 , 我国已加入相关的国际公约 , 民族民间 的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已有了很大的进展。 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大量的 调研工作 , 并且会同文化部、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召开民族民间非 物质文化遗 产 保 护的 工 作座 谈 会、研 讨 会 , 2002 年 8 月 向 全 国 人大递交了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 的建议稿。全国人大教科文 委员会成立了起草小组 , 于 2003 年 11 月形 成了 《中华人民 共和 国民族民 间 传统 文 化保 护 法》 草案。 2004 年 8 月 , 全 国 人 大 又 把法律草案的名称调整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法》。据专家介绍 , 这部 法律 主要涉 及到 继承 人的 保护、 文化 遗 产本身的保护和相关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等几个方面 , 它将为 濒危的中国方言、服饰、戏曲、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提供法律依据 , 同时也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国家 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全国人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立法工作非常 重 视 , 2005 年初 又 成立 了 工作 小 组 协 调各 方 , 加 强这部法律的立法进程。① 有了法律依据后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重在措施了。这 是国际保护非物质遗产先进经验中的基本经验。许多国家都采取 了有效的措施 , 建 立了 一 些有 效 的 机 制 , 创 造 了 不少 有 效 的 方 法。这方面日 本 的 经验 也 比较 突 出。他 们 采 取 了 科学 的 认 定 程 序 , 确认“ 重要无形文 化财 产” 的 项目和 “人间 国宝” 的 命名。 项目的认定多属于综合认定或持有团体认定。几十年来 , 文化激 励机制的 推 行 , 已 经 使 日本 戏 剧、 乐 舞、曲 艺 等 表演 艺 术 类 的 “能剧”、“文乐”、“狂言”、“讲谈” 等都在 强有力的 保护措施 下 从濒危到重生再走向新的繁荣。日本还建立了从县市到乡村覆盖 ①

根 据人民 网评 论部策 划 , 2005 年 4 月。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59

全国的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专业协会 , 凝聚了千万民俗文化 艺术的传人 , 从事乐舞表演和传承活动。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 , 所以不能被动 地等待 , 要以“ 只争朝夕” 的精神 , 应该根据现有的法律 , 借鉴 别的省区的方法 ,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 当务之急就是要发挥民族 区域自治的能动性 , 制定并颁布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 , 推行 有效的保护措施 , 把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分级保护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 , 数量大 , 所以在保护过程中应 予以分级保护。根据其是否具有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 价值 ; 是否扎根于有关社区的文化传统 ; 是否具有确认各民族和 有关文化社区特性之手段的作用 ; 是否具有灵感和文化交流之源 泉以及使各民族和各社区关系接近的重要作用 ; 目前对有关社区 是否有文化和社会影响 ; 是否杰出地运用了专门技能和发挥了技 术天才 ; 是否具有作 为 一 种活 的 文化 传 统的 唯 一见 证 的 价值。① 另外还要根据其保存状态和濒危程度 , 对新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进行分级 保 护。借 助 物质 文 化 遗 产的 分 级 , 同样 分 为 世 界 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县市级。 1 . 世界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 《保 护非 物质 文化遗 产公 约》 第十 六条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 名录 为了 扩大非 物质 文化遗 产的 影 响 , 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 话 , ( 政府 间保护非 物质文 化遗产 ) 委 员会应 根据有关 缔约国 的



向 云驹 : 《人 类 口 头 和 非 物 质 遗 产》

2004 年 , 第 168 页。

[ M] . 银 川 , 宁 夏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60

提名编辑、更新和公 布 人 类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代 表 作 名 录。 ”① 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 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 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 因而 于 1998 年通 过决 议设 立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评选。这个项目 的申 报有 三个基 本条 件 , 一个 是 艺术 价值 , 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 , 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 其中普 查和记录是最基本的保护措施之一。 新疆的民族民间文化中 , 有一些符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的文化标准 , 如果 配套 以一 整套切 实可 行的 保护 措施 , 是完全有资格入选代表作名录的。如维吾尔族的 《十二木卡姆》, 是维吾尔族人民用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绚丽生活和高尚情操 的一部旷世绝曲。她集 传统 音乐、 演奏 音乐、 文学 艺术、 戏剧、 舞蹈于一身 , 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 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 堪称一绝。新疆的“ 十二木 卡姆” 源远流长 , 背景广阔而深远 , 相传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 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 歌曲 , 这种歌曲叫“ 博雅婉”, 意思是“‘旷野’ 之歌”, 后来经 不断融合 , 演变发展形成了 十二 套曲———“ 十二木 卡姆”。 从 16 世纪开始 , 这些“‘ 旷野’ 之歌” 在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 迪、阿曼尼莎罕等人的引导下 , 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 和整理 , 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样式。这部维吾尔音乐圣典于近 几十年内在曾传承和发展面临过诸多问题 , 每部“ 木卡姆” 的第 一大部分在民间甚至已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演唱者。不过 , 经过近 50 年的抢救 , “刀郎木卡姆”、“ 伊犁木卡姆”、“吐鲁 番木卡姆”、 “哈密木卡 姆” …… 这 一 珍贵 的 文化 遗 产 终于 完 整 地 浮 出水 面 , ①

余晋 岳 : 《世 界文化 与 自 然 遗产 手 册》 [ M] . 上 海 , 上 海 科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004 年 , 第 193 页。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61

成为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前段时间 , 少林功夫和中医中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都 很高 , 但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估 , 在继昆曲和古琴艺术被列入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 , 我国将 以新疆维吾尔木 卡 姆参 与 世界 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代 表作 第 三 批 申 报。目前已将木卡姆向联 合国 教科 文组织 推荐 , 2005 年 11 月 可 知结果。① 阿塞拜疆木卡姆和伊拉克木卡姆已于 2003 年被列入第 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但联合国有关章程规定“ 人类 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 具有 共享性”, 这和自 然遗 产的 独 有性是有区别的。他国申报了 , 我们还可以申报 , 如新疆的“ 木 卡姆”, 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就 批准了 伊拉 克和 阿塞拜 疆两 国的 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 这在以后的申报策略中应予以考虑。中国 很多的无形文化遗产已先后被国外申报 , 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中 , 我国 内 蒙古 流 行的 马 头琴 , 2003 年 已 经 被 蒙 古国申报成 功 为该 国 的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 中 国 家 喻户 晓 的 皮 影 戏 , 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此外 , 新疆柯尔克 孜族的 《玛纳斯》 也正在被吉尔吉斯斯坦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 , 而与 评 书、大 鼓 齐名 的 哈 萨克 等 民 族 的 新疆 说 唱 艺 术 ———阿肯弹唱也被邻国哈萨克斯坦申报。可以看出新疆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申报意识还是差别人半拍 , 而申报世界遗产的意识又恰 恰是遗产保护意识的集中反映。 另外 , 新疆的两部著名史诗柯尔克孜族的 《玛纳斯》 和卫拉 特蒙古的 《江格 尔》 具有 世 界 级的 影 响 , 完 全 够 得上 世 界 级 标 准 , 加强研究 , 抓紧 抢救 , 记录整 理 , 采 取一 系列 的 保护 措施 , 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 , 条件成熟即可申报世界遗产。新疆维 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刺绣和织造工艺也可以综合在 ①

根 据人民 网评 论部策 划。2005 年 4 月。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62

一起 , 打包 申 报世 界 遗 产。一 旦 申 报 成功 , 更 有 利于 遗 产 的 保 护 , 又立刻增加遗产地和所属民族的国内和国际知名度 , 还可以 得到以下各种形式的国际援助 : (1) 对保护这种遗产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 (2) 提供专家和专业人员 ; (3) 培训各类所需人员 ; (4) 制定准则性措施或其他措施 ; (5) 基础设施的建立和营运 ; (6) 提供设备和技能 ; (7) 其他财政和技术援助形式 , 包括在必要时提供低息贷 款 和捐助。① 2 . 国家级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 约》 规 定 , 各 缔约国 应 该采 取措 施 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为了使其领土上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确认以便加以保护 , 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 情拟定一份或数份关于这类遗产的清单 , 并应定期加以更新。 2005 年 4 月 26 日文化 部在新 闻发 布会 上 通报 两件 大事 : 我 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 遗产 名录 体系 , 已确 定 40 个 国 家非 物质 文 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 ;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 了一个全新的保护与传承阶段 , 更多的“ 民族记忆的背影” 将有 可能得以保存。 2005 年 3 月 31 日 , 国务 院办公 厅印 发 了 《关 于 加强 我国 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意见》, 要 求建 立中 国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代表作国家名录 , 确定“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 ①

余晋 岳 : 《世 界文化 与 自 然 遗产 手 册》 [ M] . 上 海 , 上 海 科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004 年第 194 页。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63

发展” 的指导方针及“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 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的工作原则。 据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介绍 , 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 查摸底的工 作 2005 年 就将 开始 , 这次 普查 将 分地 区、分类 别 制 定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 体等各种方式 , 对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 全面了解 和掌握各地各 民 族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资 源的 种 类、 数 量、分 布 状 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摸清家底 , 运用现代科技 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 从而加强对其进行研究、认定、保存和 传播 , 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目前 , 《国家级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代 表 作 申 报 评定 暂 行 办 法》 已经制定印发 , 第一批国家级名录的申报工作即将启动。今后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 也将从国 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中产生。韩国在申报世界非 物质遗产之前 , 已经确立了国家级文化遗产 110 个 , 地方级文 化 遗产 251 个。在韩国的皇室音乐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的 简介中 , 韩方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 新疆文化部门和各级政府 , 应该按国家的原则和要求 , 积极 主动地做好自治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记录工作 , 做好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工作 , 再进一步跨入世界 遗产行列。 3 . 自治区级和县市级保护 我国今后将借鉴其他国家的良好做法 , 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代表作 名录 体系”, 此 体系包 括国 家级 名录、 省市县级名录呈宝塔型的名录体系。目前我国已确定了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项目 40 个 , 各 省也 相继 确定 了 一批 保护 项 目 , 不少地方政府还通过制定地方政府法规 , 建立传承人命名活 动 , 为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资助 , 鼓励和支持教育开展普及

2 6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 规定有条件的中小学将其纳入教育教学 内容等多种措施 , 卓有成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新疆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及各族人民 , 在做好新疆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国家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的同时 , 还应进一步做好普 查记录工作。建立自治区级、县市级的名录体系 , 将新疆的民族 民间文化 : 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礼仪习俗 ( 风俗习 惯 ) 等项目“ 一网打尽”。县 市级 登记 名录是 最基 本的 , 群众 基 础扎实 , 从中提炼出一批精华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再 根 据价 值、 濒危 度、 保 护档 次 的 标 准 申报 国 家 级 名 录 , 最后配合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工程保护 这里所说的 工 程当 然 是指 与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保护 有 关 的 项 目 , 是一项需 要 投 入大 量 人力 物 力 的 工作。 文 化 遗产 的 工 程 保 护 , 是为了引起各行 各业、 各级政 府部 门和各 民族 群 众的 关心、 支持和参与 , 以便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气势 , 大的工程投入大、参 与者众多、效果往往也非常可观。前面提出的文化部牵头的“ 中 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 护工程”, 及 其分 支的 由中国 民间 文艺 家 协会发起的“ 中国民间 文化遗 产抢 救工程”, 其目标 就是 对我 国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工程保 护 , 以 便取得 大而 快的 显著 效果。 因为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 , 现在的消亡速度又是如此之快 , 要 保护的范围 之 广、 内 容之 多、 时 间 之 紧、 任 务 之 重 , 不 以 “ 工 程” 的形式开展保护 , 恐难以如期实现目标。新疆民族民间文化 的保护是这些国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积极配合 , 借这些国家 保护工程的东风造势 , 把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前所未 有的彻底普查、 记 录 , 在 财 力 物 力 上 国家、 地 方、 社 会 一 起 努 力 , 保证工程保护的顺利开展。 除了这些大工程保护 , 自治区还应根据实际需要 , 科学策划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65

一些小型的、易于操作 的保护 工程 , 进行专 项 保护 , 为了 宣传 , 为了筹集资金 , 为 了寻 找 合作 保 护 , 设 计 一 些 针 对性 的 保 护 工 程。如“ 木卡姆保护工程”、“ 《玛纳斯》 抢救工程”、“ 维吾尔印 花棉布保护工程”、“ 哈萨克阿肯弹唱保护工程”、“ 维吾尔乐器保 护工程” 等等。也可以与企业合作规划某项遗产的工程保护 , 在 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 , 保护第一 , 利益共享。 还可以做些民间艺人的登记命名工程项目 , 如说唱艺人的分 级命名 , 工艺品的制作大师命名 , 民族音乐舞蹈大师的命名 , 除 上报国家级的 , 余下可再评自治区级的。总之目的只有一个 , 就 是集中保护某项遗产和传承人。还可以举行民间艺术之乡的评比 命名工程 , 如木卡姆之乡、地毯之乡、夏地亚纳之乡、赛乃姆之 乡、新疆故事 之 乡 等 , 目 的是 集 中 保护 这 种 原 生 态性 质 的 遗 产 地 , 将突出的文化资源之乡建成某项遗产的长久原生态博物馆类 型。 五、教育保护 我们知道 , 文化遗产保护最基本的就是保护意识的树立 , 不 是某一部分人而是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都得到了大的提高之后 , 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而培养全民良好的保护 意识和社会风气 , 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教育。因为教育是以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 要文化方式 , 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 , 教育方式只注重精英文化、官 方文化以及现代的西方 文化的 传承 , 却很少 真正 关注 本土 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 及 其 传承 方 式 , 尤 其 是 少数 民 族 的 文 化传 统。 其 实 , 它们都应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部分而受到应 有的关注。我 国 当 今的 教 育体 制 中 功 利主 义 色 彩 很 浓 , 为 了 升 学、出国 , 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 , 实用主义至上 , 外语至上 , 接

2 6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相对较少 , 功底渐差。但是 , 教育本应该是探 索人类真理和信仰的桥梁 , 我们不仅要学习最好的科学技术 , 创 建最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 , 而且要尊重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 教育 不能抛开以人为本的思想 , 不能忽视养育我们的本原文化。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库 , 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 族精神。所以我国的每一位国民都应该对本土传统文化有种使命 感 , 有种应尽的认知义务和教育传承的义务。人们一旦经过系统 的传统文化教育 , 必定会自觉和自主地去保护、传承与发展本社 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并成为一种社会的公共道德与应有的 素质。这样 ,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 民族 传统文化的脉络才会永具生命力地延续下去。 我们所说的非物质遗产的教育保护 , 不是办几次学习班、开 几个研讨会的临时行为 , 而是全方位的教育传承的战略实践 , 教 育形式主要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和中 小学教育、大学教育 ; 社会教育则是全民教育 , 不同层次、不同 社会方式的教育都包括在里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应当从教育上多下工夫 ,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步抓起 , 最后实 现全民化、可持续的保护格局。只有这样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 才能达到它的最高境界 , 也就是全民保护的境界。 1 . 学校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 产 的 教育 要 从 娃 娃 抓起 , 从 幼 儿园 和 小 学 抓 起。有人说“ 人” 是 文 化 的 产物 , 也 有 人 说 “人” 是 民 俗 的 动 物。都说明一点 , 人是在其出生和成长的环境中一步步被笼罩着 的文化气息所熏陶大的。麦当劳的“ 可乐 + 汉堡 + 廉价的系列玩 具” 引起了无数中国少年儿童的注意 , 但过年时的孩子还是散发 出由衷的兴奋 , 说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有根基的 , 只是宣传教 育未能跟上。三岁看大 , 七岁至老 , 所以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 开始 , 循序渐进 , 潜移默化。日本文部省规定 , 小学生在学期间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67

必须观看“ 能剧” 一次 , 很 多国 家在 中小学 就开 设手 工制 作课 , 从小培养一种传统技能 , 一生都不会忘记 , 会作为自己骄傲的资 本和真正的爱好。所以 , 我国也应该学习这方面的经验 , 编制民 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教材 , 从小 学开始 , 培养对 传统 文 化的 热爱 , 并成为懂得如何去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代新人 , 从根本上改 变不容乐观 的 遗产 保 护状 况。 2001 年 上海 秋 季高 考 的 一道 关 于 文化遗产的作文题 , 就立即引起广大考生、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 关注 , 就折射出教育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积极的推动作用。① 笔者 2005 年在新 疆考 察时 去了 一些 中 小学 校 , 很 多地 方 的 小学和初中部已经恢复民汉合校 , 这样是符合新疆社会的发展趋 势的。民汉合校便于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 , 消除隔阂 , 可增加不 同民族学生的团结与文化上的尊重。培养青少年文化上的相互学 习与包容 , 对建立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建设性意义。在这 种学习环境中 , 把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纳入教学体系中 , 不但便 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 , 而且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 族间的传播和吸收、融合。这也正好与新疆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 的景观相符 , 因为这块土地 自古 以来 就是包 罗万 象的 文明 空间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各种文明源远流长 , 万世不竭。所以 , 在 新疆的中小学校 , 应该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教学中 , 编写自 治区范围内试验教材 , 包括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 , 或作为道德思 想课或历史课必修的补充教材 , 要采用教育传承受众者———青少 年儿童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 ; 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一些传 统工艺的制作实习 , 观看或直接学习民族艺术的表演等 , 知识教 育与亲身参与并重。这也是素质教育和培养文化创造力重要的基 础教育改革 , 既实现了本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 , 又达到了多 ①

复旦 大学 文物与 博物 馆学 系 编 : 《文 化遗 产 研究 集 刊》 ( 第 三 辑 )

海 , 上 海古 籍出版 , 2003 年 , 第 365—374 页 。

[ C] . 上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68

民族文化交流的效果。据悉 , 关于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小 学教育传承项目实施规划》 ( 草案 ) 正在论证中。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院校教育的实施工作也有望纳入 议事日程。2002 年 10 月 , 中国 高等院 校首 届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教 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会议从人类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 高度 , 把中国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到了中国教育的议 事日程上来 , 其中当然包括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呼吁 当代教育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应 尽职责。会议确立了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以 及高校作为信息与智能的集聚地在文化遗产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发 展前景。中国高校和现行教育体制如何在这个特殊时期更好地发 挥积极有效的历史作用 , 如何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 掘、研究、整合 , 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教育的文 化功能。经 过 讨论 , 正 式通 过 并推 出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教 育 宣 言》。“ 宣言” 倡导 : (1) 国家应以立法的形式 , 确立国家与公民面对本土非物 质 文化遗产应尽的教育传承与认知义务 ; (2)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以宪法为依据 , 制定本民族的非 物 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法 , 传承保护本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和社 区文化象征 ; (3) 推广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系上的文化多元化 , 加强本土 文 化基因认知的自觉 , 尽快解决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 , 本土非物质 文化遗产资源认知严重欠缺的现状 ; (4) 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 学 科 , 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优质服务 ; ①

乔 晓光 : 《活 态文 化——— 中国 非物质 文 化遗 产 初探》 [ M] . 太 原 , 山 西 人民

出版社 , 2004 年 , 第 249—259 页 。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69

(5) 西北地区的高校应迅速参与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传承的事业中来 , 充分发挥高校在信息智能及人才方面的优势 ; (6) 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 ; (7) 大协作的文化理念 ,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树立起 人 性的文化尺度 , 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民众 , 尤其 是农民群体 , 尊重民众文化传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文化个性 ; (8) 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 胸 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 ,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要文化作用。①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 体进入 中国 教育体 系的 开 端 , 新疆和全国的高校都应当为此付出努力。 2002 年是“联 合国 文 化 遗 产 年”, 以 此 为 契 机 , 在 我 国 形 成了非 物质文化 遗产保 护 热潮 。2002 年 5 月 , 中央 美 术学 院 正 式成立“ 非物质 文化遗 产研究中 心”, 这是 国内高校 率先创建 的 以非物质 文化遗产 ———中 国民 间 文 化艺 术 研 究 为 主旨 的 新 兴 学 科 , 填补 了学院 派教育 中长 期 忽 视民 间 文化 艺 术 认知 教 育 的 空 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特别强调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 作用 , 木卡拉专员说 : “ 保护物 质文化遗 产的方 法不适用 于非 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这种特殊遗产的保护 , 只有 : ①通过音 像或文字记录 ; ②通过帮助和它相关的人使它流传下去。通过教 育 , 我们可以保证文 化表 现形 式中最 突出 的部 分得 以保 存。” 我 们应该明确 ,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遗产的学习之地 , 以青年为 主体的大学 , 就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好在各 高校都已行动起 来 , 中 央美术 学院、 中央民 族 大学、 北京 大学、 清华大学等高 校 学 生和 专 家 共 同倡 议 , 把 每年 的 1 月 1 日 定 为 ①

乔 晓光 : 《活 态文 化——— 中国 非物质 文 化遗 产 初探》 [ M] . 太 原 , 山 西 人民

出版社 , 2004 年 , 第 260—266 页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70

“青年文化遗产日”。2003 年 1 月 1 日 , 新年的头一天 , 首届“青 年文化遗产日” 活动在北京金街———王府井举行 , 主题为“ 人类 文化遗产保护宣传”。① 新疆大学与新 疆宝 亨 集团 合作 , 于 2003 年 3 月成 立 了“ 新 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建起一个面积 1250 平方米 的民间文 化 遗产陈列馆 , 收藏民间民俗物品上千种。这是地方院校中最早成 立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 这说明新疆大学领导与专家学者们具 有文化与学术的前瞻性 , 发挥了新疆大学人文学科的优势 , 也证 明新疆大学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上大有所为 , 不仅已 经作出可喜的成就 , 而且必将成为推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具有权威 性 的机 构。 也显 示 出新 疆 宝亨 集 团 的 责任 和 卓 识 远 见 , 开新疆企业与高校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之先河。新疆 大 学和宝亨集团联合成立“ 新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的目的 , 就 是为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尽快启动 , 逐步 形成独立的学科门类 , 纳入大学、专科教学 , 真正发挥大学作为 知识群体和青年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创造的历史作用。 新疆各高校有条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学科 , 或在政 治课、历史课、素质教育课程里加入文化遗产的内容 , 或举办讲 座、研讨会 , 进行多渠道的遗产教育 , 把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高 等教育体系 , 进课本、进课堂、进教学计划 , 要变随机性教育变 为常规教育 , 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渗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 中去。 2 .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包括除学校正规教育外的所有形式的教育。就是利 用各种条件 , 互 相 影响 , 形成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的 全民 教 育 的 局 ①

乔 晓光 : 《活 态文 化——— 中国 非物质 文 化遗 产 初探》 [ M] . 太 原 , 山 西 人民

出版社 , 2004 年 , 第 267—269 页 。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71

面。 新疆的各级党政干部培训班、学习班 , 应加进民族民间文化 的学习内容 , 从知识教 育、价 值教 育、行为 教 育 , 到 保护 方式、 利用方式 教 育 , 进 行 综 合训 练。 在 各 个行 业 的 培 训 班、研 讨 会 上 , 也进行遗产保护的专题讲座 , 灌输最新遗产理念 , 分析新疆 遗产的保护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利益关系 , 形成各行各业关注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气氛 , 形成全体公民实实在在关心新疆遗产 事业的良好大局。 在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 , 用专门篇幅介绍新疆遗产的工作 状况和发展规划 , 以及如何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发展经济。在各 种活动中 , 如何展现当地民族民间文化魅力 , 这是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教育。 在各种扫盲班里 , 可借助群众所熟悉、所感兴趣的民间文化 遗产项目 , 进行文化学习 , 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如利用教唱 民族民间歌曲学习语言文字 , 比枯燥的学习方式效果肯定要显著 得多。在各种扶贫班里 , 可直接进行当地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的学 习、培训。如笔者 2004 年在 克孜 勒苏 柯 尔克 孜自 治州 调查 时 发 现 , 州妇联提供场地和小额资金培训民族妇女脱贫 , 学习民族手 工艺品的制作技艺 , 是传承得以实现 , 同时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 收益。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 , 也应 当既重视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 , 又要给子女传统文化的教育 , 让 下一代领略到传 统文 化的 魅力。如 果家长 一味 地“崇 洋”, 子 女 是难以对民族遗产感兴趣的。 可以建设一些官 办、民 办 或 官 民 合 办 的 传 统 文 化 学 校 , 像 “刺绣学校”、“乐器 制作学 校”、“ 民族歌 舞学校”之 类 , 具体 进 行某类传统文化的教育。如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 , 曾投资 50 万元建一所农牧 民 文 化 学校 , 把“ 木 卡 姆” 的 演 出、培 训 规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72

范起来。50 多岁的民间艺人吐 尔逊・司马 义是一 位“木 卡姆” 乐 师和歌手 , 自幼学习弹 拨尔、 热瓦 甫、艾捷 克、都 塔 尔等 乐器 , 非常熟练地掌握了“ 木卡 姆” 的 演唱 和 演奏。 他从 1998 年 开 始 就经常到小学选拔苗子 , 现已带十多个徒弟 , 经常参加县和地区 的演出活动 , 受到热烈欢迎 , 并多次获奖。特 别是 2000 年 5 月 , 他和镇里 的另一位 民间艺 人艾则孜・尼牙孜 作为中国 新疆维吾 尔 族民间艺术团成员赴英国 演出。7 人的演 出团 在 英国 各地 演出 6 场 , 获得极大成功 , 每次演出结束 , 都有热情的英国观众与演员 拥抱 , 并表示祝贺。有的观众还高喊“‘木卡姆’ 万岁”, 演出团 还受到英国女王的亲切会见。这样的文化学校把教育和表演与培 养传 承 人 结 合 起 来 , 是 一 条 良 好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之 路。① 因此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渗透在各族人民的日 常生活中 , 只有通过不 断努力 , 锲而 不舍 , 才 能在 不 远的 将来 , 重拾民族文化的自信。全民教育格局的最后形成 , 才是新疆非物 质文化遗产全民保护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第二节

保护现状和发展方向

新疆非物质文 化 遗 产的 现 状 有 喜 有忧 , 随 着 人们 意 识 的 归 位 , 近几年新疆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好转 , 但还 远远不够。显然 , “道路是曲折的 , 前途是光明的”。



版。

李忱 : 《悠扬 的“木 卡 姆” 》, 载 《人民 日 报 海 外版》 2000 年 10 月 25 日第 一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73

一、保护现状 1 . 在民间文学方面 新疆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英雄史诗、民间叙事长 诗、谜语和谚语等 , 基本上都陆续有不同版本的出版 , 包括维吾 尔古典百科知识的 《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 也用多种文字 出版发行 , 为新疆的民族文化遗产赢得了世界荣誉。世纪大工程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中国歌 谣集 成・新疆 卷》、《中 国 谚语集成・新疆卷》 已经完成。关于史诗 《玛纳斯》, 已经搜集了 近 80 位玛 纳斯奇 唱本 资料 约 100 万行 , 在资 料搜集 方面 已走 到 世界前列 , 还出版了居素甫・玛玛依唱本八部 23 万多行的 《玛 纳 斯》 柯尔克孜文版 18 卷 , 刊 布了 汉译 文部 分 章节 数万 行。并 出 版了为数众多的研究 成果 , 一个有 中国 特色的“ 《玛纳 斯》 学” 初具规模。政府正准备建立 《玛纳斯》 博物馆 , 搜集各种文、版 本 , 民间手抄本 , 录制传承人的唱本或各种变体 , 或其他唱本的 录音和录像 , 收集有关传说、故事、遗物或遗址的照片。现正推 广史诗的活态传承工作 , 争取与国家、自治区一起努力 , 将柯尔 克孜族的 《玛 纳 斯》 申 报 为 “ 世 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代 表 作”① 。 新疆蒙古人史诗 《江格尔》 也先后出版了多种文本、不同长度的 不同版本 , 且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都有出版和记录。 2 . 在音乐舞蹈方面 大城市里民族歌舞的群众基础已越来越淡薄 , 偏远地区的农 村 , 也主要是中老年人能够耐住性子沉浸在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 歌舞的氛围里。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的也很多 , 维吾尔族本 来就擅长于做生意 , 民族歌舞的传承也面临严重问题。但各级政 ①

贺继 宏主编 : 《柯 尔 克孜 民 间文 学 精品 选》 [ M] . ( 第 1 卷 ) 北 京 , 中国 文

联出版 社 , 2003 年 , 第 1—7 页 。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74

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 , 保护形式开始好转。被称为 中国“ 万里长城” 文化 工程、国家 重点民间 艺术科研 项目 : 《中 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中国 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中国民 间音乐集成・新疆卷》 以及 《中国文物音乐大系・新疆卷》 等已经 出版面世 , 1997 年和 1998 年因 编纂 成绩 显著 先后 受 到文 化部 和 自治区文化厅的表彰奖励。这些成果不仅及时抢救保存了新疆丰 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 而且也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提供借 鉴。现在很多区内外的音乐界、舞蹈界人士很注重从新疆民族音 乐舞蹈中汲取营养 , 创作现代民族色彩的新作品 , 这说明民族传 统文化的生命力已经复苏 ① 。 从 1996 年开始新 疆 专门 成立 专家 组 , 全 力 收集、 整 理 《六 十二阔恩尔》 这 一 哈萨 克 族宝 贵 的 民间 文 化 遗产。 每 套“ 阔 恩 尔” 由几十乃至上百支曲目组成 , 有主曲与配曲之分。由于 《六 十二阔恩尔》 主要靠民间口头传唱 , 缺乏文字记载 , 加之地域分 散、交通不便 , 哈 萨克 族 中如 今 能 为大 众 讲 解 与 演唱 者 已 经 不 多 , 能系统演唱 《六十二阔恩尔》 的民间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 许 多优秀曲目 正 面临 消 亡。新 疆 全力 抢 救哈 萨 克 族 民间 古 典 音 乐 《六十二阔恩尔》 的 举动引 起了 世界哈 萨克 联合 会的关 注 , 他 们 表示将与新疆合作 , 用 20 年 左右 的时 间 , 共 同抢 救 这一 文化 遗 产。为加快抢救步伐 ,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 《六十二阔恩 尔》 研究整理学会 , 并准备先申请将 《六十二阔恩尔》 列为国家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② 。 十二木卡姆的整理和传承一直受到国内外、全疆上下的密切



根 据采访 录音 整理。



贺 占军、 刘畅 、杨静 : 《新疆 全力抢 救哈萨 克族 民间古 典音 乐六十 二阔 恩尔》

. 新华网 , 2004 年 9 月 6 日。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75

关注 , 所以其保护状况最好。新中国成立之初 , 自治区文化部门 就成立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工作小组 , 深入南北疆农村采风 , 走 访维吾尔族木卡姆大师吐尔地阿洪等人 , 搜集、整理濒临失传的 艺术珍宝 , 并于六十年 代初编辑 出版 《十 二木卡姆》 ( 曲谱两 卷 本 ) 。八十年代相继成 立了自 治区 木卡 姆研究 室、新 疆木 卡姆 艺 术团。创作 演 出了 大 型维 吾 尔木 卡 姆 歌舞 《且 比 亚 特 木卡 姆》、 民族交响音乐 《木卡姆变奏曲》 等一批优秀剧 ( 节 ) 目。整理录 制了“ 维吾尔十二木卡 姆” 音 乐共 12 部 盒带。 同时 出版 了 《维 吾尔十二木卡姆》、《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哈密木卡姆》、《刀郎 木卡姆》、《吐鲁 番木卡 姆》 等书籍 和光盘。1992 年 11 月 国家 民 委、文化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文联等在北京联合主办“ 中 国维吾尔木卡 姆 系列 活 动”, 包 括举 行 木 卡姆 国 际 学 术 研讨 会、 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展 览、《且比亚特 木卡姆》 歌舞晚会 和木卡 姆 交响音乐会等 ; 1997 年 7 月 自 治区 文 化厅 在 乌鲁 木 齐 举 办“ 中 国新疆维吾尔 木 卡姆 艺 术成 果 展”。20 世纪 80 年 代 以来 , 自 治 区先后派出 10 多批 木卡 姆艺 术 团分 别赴 西欧、 中东、 北非、 东 南亚、东亚等 20 多个国 家和 港澳 台地 区进 行 访问 演出 , 扩大 了 新疆优秀民族文化对外影响。所以木卡姆今年底的申报世界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成功也是众望所归 , 是多年努力的结果。 3 . 在民族工艺方面 由于现代工业 化 生 产的 冲 击 , 传统 的 手 工 业 受到 的 打 击 最 大。现代机械流水线生产的标准统一的服装鞋帽 , 在新疆大部分 地区占据绝对优势 , 很多民族手工艺作坊惨淡经营 , 有的纷纷改 行。和田玉精品难寻 , 河床被乱挖滥采 ; 新疆手织地毯多为机织 代替 ; 生活日用品多为现代居家用品取代。只有一些民族特需品 的工艺作坊还能 维持 下去 , 如 英吉 沙小 刀、花 帽、艾 得莱 斯绸、 印染花布、民族乐器等 , 还有维吾尔风格的家用容器 , 是民族民 间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的基础。现在一些民族风格的手工艺品

2 7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作坊开始扭转 , 面向旅游者的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 , 产品需求大 增 , 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大好形势。 4 . 在礼仪节庆习俗方面 近些年由于旅游业的发展 , 民族民间习俗的商业化操作渐渐 增多 , 原汁原味的习俗相对减少了。主要是用于游客的娱乐 , 如 阿肯弹唱会、那达慕等大会都是经贸同行 , 这也无可厚非 , 关键 是不能庸俗化 , 像民族婚礼的举行 , 可以联系真正的结婚人家去 参观庆贺 , 如演戏般的连续表演就很容易让人倒胃口 , 那样就会 毁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像姑娘追、叼羊比赛、摔跤等本身就 是民族娱乐竞技项目 , 人越多越热闹。像维吾尔族的传统惊险项 目“ 达瓦孜” ( 高空走绳 ) , 原来的自愿学习者越来越少 , 在阿迪 力名利双收之后 , 看到这传统项目如此受欢迎 , 学习的人即传承 者就多了起来 , 这 也是 转 型期 传 统 文 化的 回 归 的 一 种反 映。 总 之 , 只要与时俱进 , 法律法规保护 , 措施及时得当 , 新疆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成果一定会日益丰硕。 二、发展方向 由上文可以看出 ,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几十年的萧 条和破坏 , 现在随着体制的完善 , 经济的发展 , 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 , 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时 , 在渴 望更为精彩的精神生活时 ,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重新被 人认知 ,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加强 , 新疆遗产业的发展道路 会比较顺利的。下面我们对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 向给予简洁的勾勒。 1 . 民间文学方面 民族史诗 《玛纳斯》 和 《江格尔》 的保护工程较大 , 一方面 要尽量出版完整的史诗全集 , 为了宣传和扩大影响 , 尽量用多种 文字出版发行 , 并且用录音、录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记录这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77

是发展方向 ; 另一方面因为民族英雄史诗是说唱艺术 , 是靠演唱 者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 所以传承人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 , 如造 成传承人的断档 , 后果就不堪设想 , 活态文化有可能就变成非活 态文化 , 因此要加快培养传承艺人。所以 , 这两部史诗的传承方 向应该是被动的记录和主动的说唱相结合。其他的诸如各民族的 神话、民间传说故事、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等 , 皆首先需要忠实 地完整记录下来 , 然后再逐步开展保护性的使用。 2 . 音乐歌舞方面 因为新疆的音乐 舞 蹈 极 其 丰 富 , 所 以 首 先 要 按 地 区、 按 民 族、按类别制定普查整理记录的规划 , 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全方位 的记录。音乐舞蹈是动态的 , 所以不只是记谱或文字描述 , 而要 文、图、音像齐上 , 特 别 要 注 重 原 汁 原 味。 民 歌 用 当 地 艺 人 演 唱 , 民间音乐至少得用本民族的经典乐器演奏 , 不可用流行歌手 演唱民歌作为记录 , 也不可配备现代电声乐器。民族舞蹈是视觉 艺术 , 是民族音乐“ 说出 话后 的反映”, 所 以民 族舞 蹈的 记录 一 定要以音 像 为 主 , 辅 以 文字 注 释。 要 深入 偏 远 乡 村、欠 发 达 地 区 , 记录原 生 态的 民 族 民间 舞 蹈 , 越 是民 族 的 , 越是 具 有 生 命 力 , 越是世界的。一句话 : 用 最先 进的手 段记 录最 原 始的 艺术。 最后 , 分类整理出 版 图 书、磁 带、CD、DVD 等 文 化 产品 , 也 属 于利用性保护 , 而且是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最有效的办 法之一。另外 , 办学、办各种培训班、与国内外高等院校联合培 养民族音乐舞蹈类的人才 , 解决民族歌舞的传承问题。其发展方 向 , 就是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一致 , 即每一个民族选取几 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 在这种艺术形式的发源地 ( 如“ 刀郎 木卡姆” 的原生地是麦 盖提县 周边 地区 ) , 建 立某种 原生 态博 物 馆 , 保留最后 一 块 本土 文 化艺 术 的 净 土 , 杜 绝 现 代的 人 造 假 景 点 , 以后还可以开发为旅游保护区。这是现代工业社会冲击下不 得不采取懂得有效办法之一 , 也是保护原生态文化遗产的国际趋

2 7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势。 3 . 民间工艺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 , 民族工艺的价值将会越来越高。在发达国 家 , 凡是手工作品一定比工业化机器生产的产品要贵的多 , 也受 欢迎得多。 如 果这 种 工 艺品 做 工 精 细 , 技 法 奇 特 , 加 上 稀 缺 少 见 , 定会受人欢迎 , 其价值当然不菲。因为现代工业技术是物质 性的 , 缺少人文韵味 , 是冷的 ; 而手工工艺是含有很多文化的感 悟 , 每一种手工技艺都生长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景象里 , 这就 是人们在工业化社会里愿意保护手工作品的缘由 , 这也是新疆民 族工艺品保护的前景所在。所以 , 新疆民族工艺的保护的发展方 向是 : 首先建立一套新疆民族工艺的系统化目录 , 在普查的基础 上进行分类分层次整理 , 并把工艺特点和精品图片通过各种媒体 向外宣传公布 , 包括互连网 , 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再就 是对民间的各种 民 族工 艺 品的 传 统 制作 大 师或 民 间艺 人 进 行 登 录 , 分级别授予各类工艺师称号 , 某种工艺传承最集中、现况最 好的地方可同时被授予某种工艺之乡称号 ; 对于有特殊高超手艺 者 , 可以进行专人专项保护 , 进而实行品牌保护 ; 建立专项工艺 培训职业学校 , 建立承传人培训制度 ; 建立注册的手工艺作坊管 理制度 , 进行企业化经营 , 但首先是工艺的传承。开发式保护是 民间文化的最受欢迎的保护方式 , 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4 . 风俗习惯方面 人类的传统习俗一般都要滞后于经济发展 , 但总在慢慢变化 着 , 移风易俗一直在发生。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社交习俗变化相 对较快 , 家庭习俗、人生习俗相对慢些 , 岁时节庆习俗由于和天 地自然的变化相关、和人 们的 娱乐交 往相 关 , 变化 的 节奏 更慢。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族性格、宗教信 仰、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 所以传统习俗的保护不能僵化 进行。把良好的、有利于民族发展的、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风俗

第六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 79

习惯保留、发展 , 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服务 , 坚持文化的多样 性原则是其发展方向。经过文革的政治运动 , 经过改革前期的纯 粹经济目标的追逐行为 , 新疆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已经遭到极大的 冲击 , 在城市里 ,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或交通方便的地方 , 传 统习俗现已很少见到。只有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落后地区 , 他们 的传统文化习俗相对保持得比较完整和真实。 风俗习 惯 往 往是“ 活” 在 一定 的 生 态 环境 ( 自然 的 和 人 文 的 ) 中 , 否则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水之鱼。民俗是在漫长岁月里 形成的民族文化 的时 钟 , 沟通 过去、 现在、未 来的 时 间的 循环。 习俗总是动态的 , 没有停留的归宿 , 停了就等于没了。因此 , 对 于民俗的保护 , 不能只满足于过去的文本式记录和传统博物馆的 收藏 , 即使是现代最形象的记录方式也不能替代民间文化是劳动 人民集体创造的活态文化系统。记录的、博物馆展示的、在人造 景 点 ( 如 民 俗 村 ) 表 演 的、 甚 至 舞 台 上 演 出 的 都 只 是 拿 来 了 “俗”, 却没有了“ 民” 的存在 , 文化内涵没有了 , 习俗就变成了 空壳。 但是 , 鉴于当今社会的现代化潮流势头迅猛 , 想要绝对原汁 原味地保存某一地域、某 一民 族的传 统文 化实 有些 困难。 因此 , 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 就是要求在文化的原 生地保护该文化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 , 展示其地域或民族文化传 统。但生态博物馆的要求很高 , 要想百分之百地、完全开放式地 建立一个生态博物馆绝非易事 , 故现在世界上所建的大多是“ 准 生态博物馆” 或称 为“ 生态类 博物馆”、“泛生 态博物馆”, 很 有 用武之地 , 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我国的一些民族地区近些年先后 建成一些民 族 生态 类 博物 馆 , 旨在 保 护少 数 民 族 的原 真 传 统 文 化。1997 年 , 我国 第 一 座 生 态博 物 馆———贵 州 梭 戛生 态 博 物 馆 成立 , 其中建设了一些 与环 境协 调的、允 许的“ 赝品”, 如档 案 室、展览室、商店等。整个 博物馆 划分 为文 化 保留 区、氛 围区、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80

中心区、外围区。后来 , 贵州和云 南等地 也在 实验。① 新 疆目 前 还没有这样的民族文化生态类博物馆 , 但民族习俗的原味保护恐 怕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 这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主 要发展方向之一。 至于新疆习俗 文 化 中的 娱 乐 项 目 , 保 护 的 方 式完 全 可 以 放 开 , 只要有人看 , 能给人带来快乐 , 在哪表演都无关要紧的。如 维吾尔族的“ 达瓦 孜”, 在新疆 , 在中 国 , 在 世界 各地 , 表演 得 越多越好 , 公益性表演、商 业性 演出 都可以 , 不用 作 任何 限制。 像赛马、摔跤等可以竞技比赛 , 也可以作为娱乐表演项目 , 至少 都是在宣传新疆的传统文化 , 而且这也应该是娱乐类文化保护的 方向。



徐 嵩龄、 张晓 明、章 建刚等 编 : 《文 化遗 产 的 保 护与 经 营———中 国 实 践与 理

论进展》 [ C] . 北京 , 社会 科学 文献出 版社 , 2003 年 , 第 252 —260 页 。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人类的发展 , 总是在利用自己的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向前 进步的。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民族 , 也一定善于吸收别人的文明 成果 , 改进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也一定会与时俱进 , 永远立 于不败之地 ,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疆是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区域 , 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文 化大革命” 前做过 一些民族 地区的 调 查 , 以及 资 料 的 收 集、 整 理 , 并 侧 重 于 意 识 形 态 方 面 的 调 查。 “文化大革命” 中 , 政治挂帅 , 很多民族民间文化被作为封、资、 修的东西予以取缔或销毁 , 传统文化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改革 开放后 , 为了把以前 的损 失夺 回来 , 集 中一切 力量 搞 经济 建设 , 看中的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 , 新疆各地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充分考 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 , 更谈不上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了。被忽 视了的非物质遗产又无意中遭到新一轮的打击 , 随着农村人口向 城市转移 , 随着农村的小城镇建设 ,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好形势 遮掩下 , 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再 次被 人 们 忽 视、遗 忘。 在中 国 2001 年加入 WTO 之后 , 中国的发 展纳 入国 际轨 道 , 全 球 经济 一体 化 在中国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 , 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 , 处 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阶段 ,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 展观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总体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 发展 , 文化本土化的 呼声 也日 渐高涨 , 我国在 发展 经 济的 同时 , 已自觉地意识到文化本土化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和价值体现 , 具有 十分难得的 现 实意 义。 认识 到 在发 展 生产 力 的 同 时发 展 先 进 文 化 , 把经济开发和文化保护、文化资源的开发同步进行 , 在建设

2 8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经济强国的同时 , 建设世界一流文化大国的历史必然。为此 , 在 当前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工业基地、西部大 开发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 , 开发大西北就不能只用单一的经济 发展模式 , 应大力合理开发西北潜藏着巨大生产力价值的文化资 源 , 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从国际、国内的总体背景看 , 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呈 热点复兴趋势 , 有利于新疆文化遗产事业的大力开展。新疆的传 统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 , 必然面临着文化遗产保留、文化产业化 的普遍问题 , 人们也已经从不自觉地创造文化、自发承载文化转 向自觉地去传承文化遗产 , 所以现在应该是新疆文化遗产事业发 展最好的时期 , 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当前的问题仍然是民族民间 文化遗产的“ 家底” 不清 , “ 财富” 记 录不明 , 文化产业 化基 础 差 , 原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落后。很多优秀的传 统民间艺术来不及记录已面临消失 , 许多优秀的老艺人在默默无 闻中故去 , 现代青年人多不愿学艺 , 很快接受流行文化 , 许多优 秀艺人后继乏人 , 一些传统文化艺术面临断档危险。而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 利 用和 物 质文 化 遗 产 是有 所 不 同 的 , 它 是 活 态 的、流动的 , 是靠人作为主 体往 下传 递的 , 也 是要 人 去承 接的 , 因而它的保护与利用应 同步进 行 , 没 有传承 发展 就谈 不上 保护 , 只有在利用中才能实现它的真正保护。 所以 , 本章在当今形势“ 利好” 的环境中 , 探讨新疆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利用方式 , 开发文化产品 , 实现民族民间文化 的产业化开发 , 实现新疆文化产业作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 , 同 时实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 为新疆人民 的长富久安作出贡献。

第七章

第一节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83

利用方式探讨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 , 要开发利用传统的民族文化 , 必然要与 今日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审美情趣等紧密结合起来 , 也 要借助当代的文化传播媒介、传播方式 , 如数字传媒、互连网传 播等 ; 既要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的纯正性 , 又要符合现代的市场运 作模式 ; 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底蕴 , 又要学习现代工业技术做工 精细、包装精美等人性化设计的优点。以开放的心态 , 走文化产 业化道路 , 把新疆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做精、做大 , 实现置真正 的保护于完美的利用之中。 一、民间文学的利用 新疆的民间文学都是口头创作的 , 又是通过口头传承的。后 来的文字记 录 是后 人 的一 种 辅 助的 传 播形 式 , 也 是一 种 保 护 方 式。所以 , 我们现在对民间文学最基本的利用方式还是记录 , 将 口头记录变为现在可能的各种方式 , 文字记录、音像记录、数字 化记录等。这些记录就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 掌握这些 资源 , 我们就可以寻求区内外、国内外多方面的合作 , 进行多渠 道开发。 1 . 出版 整理后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英雄史诗、民间叙事 长诗、谚语谜语等 , 我们掌握它们的知识版权 , 可以出版或合作 出版这些新疆民间文学的初始文本 , 以及相关的研究资料 , 以图 书、磁带、光盘 ( CD 或 DVD) 的 形式 出版 发行。这 些出 版物 具 有永久性的价 值 , 是可 以 持续 利 用 的 , 所 以 一 定 要讲 究 出 版 质 量 , 包括封面设计、内页 的版 式设 计、字体 选 择、插 图的 风格、

2 8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声音的效果、图像的质量等 , 像史诗及其他弹唱类作品必要时可 以到现代录音棚用现代的数码技术进行录制 , 以保留其原真性效 果 ( 不加现代音乐伴奏 ) , 还 要注意 出版 物的 整体视 觉效 果以 及 包装设计。有资金可以单方出版 , 如政府财政投资 ; 如资金紧张 有困难 , 完全可以以版权有限出让的形式与企业、个人甚至海外 合作出版 , 10 年、20 年 的 期限 皆可 考虑 , 要算 好账 , 不能 版 权 一卖了事 , 让别人无限 制使用 , 应当 严格监 管 , 杜 绝 粗制 滥造 , 当然也要严打盗版。以版权有限出让的形式与人合作时 , 分类越 细越好 , 越细赚钱的机会越多 , 最后的总和往往出乎意料地令人 惊喜 , 这也是国际流行的一种合作技巧。所以 , 新疆在文化产业 化的发展过程中 , 要有一批既懂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 又清楚 现代国际文化市场运作惯例的现代化经营人才 , 才能把新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事业真正地做大做好 , 走向国际市 场。这些出版物一开始不可能像流行书刊、音像制品那样短期内 出现效益井喷现象 , 它有个慢热的过程 , 随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 世人认知 , 其市场行情肯定看涨 , 经济效益会像欢喜锣鼓越敲越 响。新疆各族人民长期集体创作的无形文化遗产 , 当今商业社会 认定为无形资产 , 开始以知 识产 权的 形式确 定其 多层 面的 价值 , 这就注定了它会得到赞赏与回报。在商业化浮躁的社会里 , 当创 作者的灵感日见枯竭时 , 新疆纯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将会似源 源活水注入其 中 , 人类 的 精神 生 活 又 会多 一 些 色 彩。商 业 社 会 里 , 需求就是市场 , 所以 , “ 养在 深闺人未 识” 的 新疆丰 富的 民 族民间文 化 遗 产 , 将 会 走出 新 疆 的 疆 域 , 走 向 世 界 , 为 人 类 共 享。 在出版物的发行上 , 一定要多渠道流通。渠道越多 , 宣传和 发行的范围就越大 , 数量上就可能大大增加 ,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肯定也会大涨。首先可以以赠送的形式与国内外规模比较大的 公立私立图书馆联系 , 交流文化产品是图书馆都愿意做的一件事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85

情。也可以和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交流 , 甚至与国内外的大型企 业交流 , 或 者 赠送 给 国 内外 的 著 名 人 物 , 以 加 强 宣 传 , 扩 大 影 响。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进一步放开 , 新疆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特 有的文化资源优势 , 与国内外全方位合作 , 利用别人现成的、成 熟的发行渠道 , 省 去初 期 的发 行 费 用 , 又 能 学 习 别人 的 发 行 经 验 , 掌握国际出版物的发行惯例 , 最终建立自己的发行渠道 , 反 过来又可以利用自己的发行渠道为别人发行文化产品 , 赚取发行 利润 , 这就是文化产品产业化、链条式发展的思路。如中国对外 文化集团建立的“ 中演票务通” 售票系统 , 先是为自己的演出产 品售票服务 , 现在已经发展到为体育、娱乐、展览等大型活动的 售票做商业服务了。还可以利用目前最快捷、影响面最广的国际 互联网 , 建立自己的网站 , 一定要与大型的网站合作 , 或与著名 的、国际 影 响力 大 的网 上 书店 如“ 当 当 书 店” 等 合 作发 行。 总 之 , 发行思路要明确 , 要开阔 , 应该看得远 , 干得近 , 脚踏实地 去一步步与国内、国际接轨 , 若如此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 界性展示的日子一定会早日到来。但有一点要注意 , 就是记录性 的出版物一定要讲求真实。 2 . 改编 新疆民间文学是靠口头流传的 , 这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流 传方式 , 他们的魅力展示主 要取 决于 民间艺 人传 艺水 准的 高低。 传播形式是单一的 , 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珍贵。但是 , 现在的传 播手段很多 , 如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 不必局限 于某种单一的 形 式。在 传 统文 化 的 传 播方 式、 文 化产 业 化 等 方 面 , 笔者认为应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 把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利用 工 作 做好。 每一 种 传 播 方式 都 有 其 独 到之 处 , 所 以 , 我们的民间文学不能生硬地直接搬上去 , 必须进行适当的改 编 , 满足现代人的消费方式和习惯 , 但是不能伤害民族感情。 (1) 可以改编为其他文学形式

2 8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如把史诗、传说、叙事长诗 等改 编为 适合 各个 年 龄层 的人 , 尤其是青少年阅读的读 物。青少 年正 是对故 事最 感兴 趣的 时期 , 现在的故 事 又 处于 贫 乏的 时 代 , 一 部 《哈利・波 特》 风 靡世 界 , 发行量大得惊人 , 就连新疆中小学的一些班级里都成立了 《哈利 ・波特》 俱 乐部 , 笔者 一 位 朋友 的 女儿 还 是她 们 班上 《哈 利・波 特》 俱乐部的发起者 , 可想其影响之大 , 可猜其挣钱之多。一部 书几乎带来一种文化 , 兴起一个产业 ,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仔细琢 磨 , 好好学习。新疆的 《玛纳 斯》、《江格 尔》、《阿 凡提 故事》、 《艾里甫与赛乃 姆》、《萨 里哈与萨 曼》 等都 可以考虑 改编成系 列 小人书、漫画系列或其他形式的青少年读物 , 也从小培养新一代 传统文化的素质。新 疆各 民族 的谚语 谜语 短小 精练 , 睿智 幽默 , 改编为手机短信的形式传播也算是最新潮的做法吧 , 要知道只在 中国就有 3 亿部手机 , 还在快速增长 , 所蕴含的市场潜力大得 惊 人。完全可以让新疆的民间文学在人们用手机祝福、交流中展现 其特有的魅力。 (2) 可以改编为影视作品 影视是当今社会最吸引 人的 文化 表现形 式 之一 , 很多 事件、 人物、故事通过影视手段宣扬得人人皆知。我们的伟大史诗 《玛 纳斯》 经过千年沉 淀 , 其历 史、文 化、审美、 教育 等 价值 丰厚 , 故事性极富想象力 , 神圣、神秘性又极富吸引力 , 其改编价值极 大。据 《北京 晚报》 报 道 , 北京 的中 坤 投资 集团 投资 2000 万 元 人民币 , 将把 《玛纳斯》 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搬上银屏 , 将由 中国和吉尔 吉 斯斯 坦 两国 共 同 拍摄 完 成 , 这 只 是 改编 的 一 种 形 式 , 电视剧的播出将有助于 《玛纳斯》 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产 , 一旦申报成功 , 又能大大提高电视剧的价格 , 扩展电视剧的 播出范围和影响 , 最终还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 树立企业的良好 形象 , 一举数得。《玛纳 斯》、《江格尔》 等宏伟 史诗还可 以改 编 成系列电影 ( 不必同时 拍 ) 、动画 片电 影或电 视剧 等 , 非 常具 有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87

市场潜力。《阿凡提故 事》 滑 稽幽默 , 家 喻户晓 , 可不断 地改 编 为系列动画、影 视 剧等。 还记 得 几 年前 美 国 拍 的 中国 传 统 故 事 《花木兰》, 确实好看 , 用我们的故事制成文化产品反过来赚我们 的钱 , 美国人真会利用。好莱坞每年要拍无数部“ 烂” 影片 , 真 正好看有价值 的 影 片就 那 几部 , 主 要 就是 缺 乏 好 的 题材。 据 调 查 , 著名导演最担心的不是钱的问题 , 而是没有好的剧本。中国 数千年连续文明积淀的文化资源 , 将是世界著名导演和制品人淘 金的目标 , 新疆由于它的特殊魅力将会受到特别关注 , 就连英国 大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对新疆文化也是情有独钟 , 他曾说过 , 如 果生命能再来一次的话 , 他愿意活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 , 因 为那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地方。新疆民间文学里所包含的各种 故事将会给影视 人以 营养 , 让 影视 人成为 “有米 之巧 妇”。由 此 改编的影视作品又大大宣传了新疆的传统文化 , 提高了新疆各民 族的国际知名度 , 还能带动新疆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用影视手 段、经明星演绎的新疆民间 文学 将会 迎来前 所未 有的 辉煌 时代。 另外 , 现在电视上的动漫作品越来越多 , 表现的范围也几乎无所 不包 , 新疆各族人民本身就是幽默智慧的民族 , 民间文学也是充 满乐趣 , 把这些故 事 小 品改 变 成动 漫 形式 不 失 为 一种 良 好 的 创 意。 (3) 也可以改编为网上流行的 Flash 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是以几何级数在增长着 , 今后喜欢它的和不喜 欢它的人都离不开它 , 所以新疆文化遗产的利用不但要学会还要 善于在“网”上 捞“鱼”。手 机已 不仅 仅是通 信工 具了 , 手机 上 网也是一种必 然的 趋 势 , Flash 作品 在手 机上 的 传播 必 然是 快 捷 的 , 我们希望早日在手机上看到阿凡提的形象及其故事给数亿手 机持有者带去欢笑的同时 , 也带来实惠的收益。 新疆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叙事长诗、史诗都是很好 的题材 , 可改编 成 各 种 舞 台 剧 , 如 话 剧、音 乐 剧、 歌 剧 甚 至 京

2 8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剧、昆曲、黄梅戏等。法国根据雨果的 《悲惨世界》 改编的同名 音乐剧两年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时受到的欢迎程度令人记忆 犹新 , 笔者也现场观看了此剧 , 很容易懂 , 观众的鼓掌绝不是附 庸风雅 , 是真的产生了共鸣。最近北京天桥剧场上演的现代芭蕾 舞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也是改编自传统经典故事。 (4) 新疆民间文学还可以改变成网络游戏 特别是几部著名的 英雄史 诗 , 柯 尔克孜 族的 《玛 纳斯》、 内 蒙古的 《江 格 尔》、 维 吾 尔 族 的 《乌 古 斯 可 汗》 和 哈 萨 克 族 的 《阿勒帕梅斯》、《克里木 的四十 位英雄》 等 , 都是网络 游戏的 绝 好题材。《传奇》 游戏给上海盛大公司带来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 , 可见网络游戏的市场已经具有的规模 , 我们完全可以借其威力利 用我们的民间文化发 展文 化经 济。著 名科 学家 钱学 森 20 多年 前 就说过“ 软件是文化” 的精辟论语 , 那么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当 然可以开发成游戏软件为数亿网民服务 , 让网民们在游戏中不知 不觉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 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时机成熟、经 验成熟时 , 可 以联 合 起 来 , 多 种 形 式 同步 开 发 , 既可 以 节 约 成 本 , 提高开发速度 , 又可以互相宣传、扩大影响和产品规模 , 形 成产业化、链条式的理 想开 发模 式。如 《古 墓丽 影》 又是 游戏 , 又是电影 , 游戏与电影还交叉出续集 , 配合衣服、玩具等 , 综合 开发的水平确实不一般。《哈利・波特》 也是范例。 另外 , 还可以利用民间文学的方式 , 如史诗演唱方式 , 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教育、政治宣传等 , 民间的就是生活的 , 易 于被当地民众接受 , 宣传效果会更好。 二、音乐舞蹈的利用 丝路民族是歌舞的民族 ,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风格。不同民族的音 乐、舞 蹈特征 与自 己的传 统生 产 生活 方式、 生态环境及民族性格等有密切关系。如维吾尔族音乐体系里 , 民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89

歌数不胜数 , 乐器就有数十种之多 , 且功能、音质音色都有所不 同 , 所以能够演奏出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不同的乐曲 , 从单曲到 套曲都可以表现得非常出色。哈萨克族有他们的冬不拉 , 柯尔克 孜族有自己的库木孜 , 内蒙古有他们的马头琴 , 塔吉克族有本民 族特有的鹰笛等 , 光这些颇具特色的乐器就能演奏出自身特色的 乐曲来 , 民歌海洋里有无数精品有待开发 , 各种各样的民族舞蹈 更是让人眼花目眩 , 赞叹不绝。几年前 , 吐鲁番地区一个镇子的 7 人演出团访 问英 国引 起轰 动 , 还受 到 女 王的 接 见 , 由 此 可见 , 新疆民族音 乐 的魅 力。 新疆 各 民族 的 民间 音 乐 舞 蹈是 新 疆 人 民 “精神植被” 的物种 之一 , 伴 随着 人类 文明的 进程 流传 至今 , 传 统的传播媒介 就 是 民间 艺 人。在 新 疆 , 你 可 以 通 过一 个 人 的 歌 声、舞姿去判断他的民族、判断他的地域 , 歌舞不仅仅是民间自 然传承的传统艺术 , 更是一种标记物。新疆这块土地上的歌舞植 被品种多样、个性鲜明 , 千百年来在各族人民中自然传承 , 经历 了时代的变迁 , 经 历了 风 吹雨 打 , 但它 依 然 在 民 间顽 强 地 生 存 着。在当前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 文化生态的保护也越来越 引起人们的关注 , 歌舞植被也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保护 , 更需要 舞蹈界人士和其他业界的合作保护与利用。音乐舞蹈的开发利用 比较灵活 , 最主要方式就是演出 , 再加上优秀节目的音像制品的 发行 , 多渠道赚取利润 , 提高利用的分量。 1 . 原生态利用 首先还是要花工夫把新疆地道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忠实地记 录下来 , 以前的“ 十套集成” 只是文本式记录 , 缺乏系统的录音 和录像资料 , 这是一大遗憾。本土音乐舞蹈还是要靠本民族去演 唱或表演 , 才能表现出原汁原味来 , 这种原生态的民族歌舞现在 越来越难以见到 , 传承的人也越来越少 , 所以要抓紧时间记录下 来 , 特别要以录音录像的手段。这些资料就是我们今后赖以开发 的资源。资料本身具 有保 留价 值 , 原始 资料可 以作 为 研究 之用 ,

2 9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也可以作为艺术院校的 歌舞教 材 , 可 建立新 疆民 族音 乐博 物馆、 新疆民族舞蹈博物馆或以某一民族的歌舞博物馆 , 利用现代技术 向世人展示民族本土艺术的光彩。这些资料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市 场价值 , 而且现代化程度越高 , 这些资料的市场价值往往就会越 高 , 此类资料具体的开发方式可参照民间文学记录产品的思路。 原生态音乐的初级开发就是寻找、发掘一些技艺高超的民间 艺人。如陕北歌王王向荣经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和推举 , 中央 电视台也频频露面 , 现在成了陕北民歌的代表 , 也成了各种演唱 会的常客。山西年轻的原生态歌手阿宝经过参演、比赛等方式的 推举 , 现在的市场价值节节升高 , 国内外到处演出 , 既弘扬了三 晋民歌文化 , 又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新疆的民歌和乐曲广为流 传的也很多 , 大家熟知的民族艺术家也不少 , 如维吾尔族歌唱家 克里木演唱的民族歌曲韵味十足 , 汉族歌唱家李双江也是唱着新 疆民歌出道的 ,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著名艺术家 , 但是和新疆民 族民间音乐的丰富相比 , 还差得很远。培养和发掘民族艺术家是 带动市场的基本办法。从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角度 , 无论从数量 还是推广力度来看都远远不够。所以 , 新疆民族音乐的开发利用 首先要发现人才 , 包括民间艺术家和市场运作人员 ; 其次是对艺 人的宣传包装和市场运作方式要符合文化经济的规律 , 民族的就 是世界的 , 何况特点鲜明的新疆民族音乐更会让人不可思议 , 市 场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一定会很好。 被誉为维吾尔 族 生 活 的“ 百 科 全 书” 和 “活 着 的 文 物” 的 “十二木卡姆”, 是融音乐、文学、舞蹈、民俗表演为一体的珍贵 艺术遗产 , 可以建立“维 吾尔 族木卡 姆艺 术博物 馆”, 从 资料 介 绍到音像展示 , 再到成立博物馆自己的乐团不定期现场表演 , 全 方位展演木卡姆艺术。只 要营 销对路 , 邀请来 疆的 政 府代 表团 , 商务团体、旅游团队来此参观 , 如日本的官员常常用“ 能剧” 招 待来访客人。木卡姆的名声已经在外 , 在进一步宣传推广 , 把节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91

目做精 , 一定会大受欢迎 , 经济效益也一定可观。 新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开发利用也要依靠市场化的运作 , 首 先要会宣传自 己 , 尽可 能 多参 加 一 些 有影 响 的 晚 会、大 型 活 动 等 , 多露面。市场经济是“ 好酒也怕巷子深” 的 , 知名度与经济 效益是 紧 密挂 钩 的。提 起新 疆 , 人们 都 知 道 它 是“ 歌 舞之 乡”。 但人们却少有机会现场观赏、零距离地接触新疆歌舞。这明显是 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造成的 , 比云南、广西等地落后了。文化市 场的开发总是离不开策划 , 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完成文化项目的包 装、宣传、演出等整个过程 ,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率 , 能引起社会 轰动更好 , 策划者的知名度也会进一步提高。新疆歌舞的利用尚 存在很多问题 , 如推广意识差 , 宣传力度不够 , 创作跟不上 , 精 品少等等 , 真可谓肥田没种出好庄稼。今年春节晚会上 , 新疆著 名舞蹈家迪丽娜尔领舞“ 争奇 斗艳”, 在 央视 收视率 最高 的娱 乐 节目里展示了新疆民族舞蹈的风采 , 让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在这 个大舞台上领略了新疆歌舞的独特风情 , 这是意识觉醒的体现。 2 . 创作改编民族歌舞 艺术来源与生活 , 来源于民间的原始艺术。民族歌舞的创作 改编只有在深深悟出民族文化的灵魂后 , 才能创作改编出既有民 族韵味又能适应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的审美和消费习惯的民族艺 术精品来。民族舞蹈文化只有创新才能走向世界 , 才能在市场中 站住脚。 说起新疆民歌的改编创作 , 人们自然要想到王洛宾这个西部 歌王 , 他在这块肥沃的歌舞 土地 上创 作改编 了数 十首 家喻 户晓、 “新疆味” 很浓的歌 曲 , 达到 雅俗 共赏 的境界。 新疆 的很 多歌 曲 在全国广为传唱 , 只是近些年的有些落后了 , 究其原因 , 还是市 场意识淡薄 ,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所造成的。像云南、广西在民族 民间艺术开发利用方面先走一步 , 广西利用每年的三月三赶歌圩 发展成“ 南宁国际民歌 节”, 民歌 节汇 集各地 明星 大腕 , 以不 同

2 9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风格演绎传统民歌 , 让人耳目一新 , 已成为了一个品牌 , 成了南 宁的城市名片 , 树立了南宁以及广西的国际形象 , 现在又与东盟 会议结合起来 , 更是锦上添花。刘三姐的品牌反复使用 , 成了广 西的形象代表 , 去年特邀著名导演张艺谋等在漓江实景创作大型 山水歌舞 《印象・刘三姐》, 这种原生态实景舞台的演出 , 据说是 国内首创 , 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种开放心态、按市场规律 办事 , 树立地方形象的做法 , 新疆应该学习、借鉴。新疆如此丰 厚的文化资源 , 完全可以利用来宣传新疆 , 发展新疆 , 与经济协 调发展 , 把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整体实力和总体形象推向 世界 , 这需要解放思想 , 统筹安排 , 开拓思路 , 放开手脚 , 加强 合作 , 与时俱进 , 把新 疆建 成文化 大省 ( 区 ) 、经济 强省 ( 区 ) 。 没有人才 , 我们去请 , 请大师级文化人物来帮助新疆策划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发展方向 , 改编创作文化精品 , 以文化树 立形象、树立品牌 ; 资金紧张 , 我们集中使用 , 寻求合作 , 办法 总会有的 , 只要去想就能如愿。 关于新疆民族舞蹈的创作改编 , 有两段值得骄傲的时期 , 一 是新疆和平解放到文革期间 , 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及著名的编 导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以 阿吉・热 合曼 为代 表的一 批编 导创 作 了一些在国内外产 生 深 远影 响 的作 品。 如 : 《摘葡 萄》、 《种 瓜 舞》、《劳动舞》、《葡萄架下》 等作品均在国内外获得了大奖 , 回 顾这一时代的作品大多是反映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火热场面和主 题 , 作品感情真挚 , 生活气息浓郁 , 深受观众的喜欢。二是改革 开放后 , 新疆舞蹈进入了第二次的创作高峰 , 代表作品有 《天山 欢歌》、《我们新疆好地方》、《泉边》、《夏迪亚纳》、《离太阳最近 的人》、《少女之春》、《花腰带》、《盘子舞》 等等 , 也产生了新一 代的编导和表演艺术家 , 如海力且木・司迪克、王晓云、孙佩录、 库来西・热介甫、李维 维等。这 个时 期作品 表现 出内 容和 形式 上 多样化 , 运用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揭示本民族深层文化内涵的特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93

点。作品更多的去关照民族的情感与精神。但近几年新疆的舞蹈 创作处于低谷 , 有分量的作品不多 , 这有待于新一代的编导共同 努力 , 打造新时代的舞蹈精品。今年创作改编的音乐剧 《冰山上 的来客》 有重振新疆舞蹈的苗头 , 但比起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编导 的大型原生态歌舞 集 《云南映 象》, 还 有不小 差距。《云南 映象》 像一幅幅优美的民族风情画卷 , 以其突出的民族特色 , 让观众了 解到云南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民族风情。 当前 ,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歌舞艺术开辟了施展身手的广阔空 间 , 舞蹈与市场紧密结合是 未来歌 舞艺术发 展的趋向 , 《云南 映 象》 将最原生的 原 创乡 土 歌舞 精 髓 和民 族 歌舞 经 典全 新 整 合 重 构 , 让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碰撞 , 让人们领 略到了少数民 族 最 本色 的 生活。 可 以 说 , 这 是 高 层次 的 艺 术 审 美。这部歌舞集以其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赢得了当代社会的 艺术市场 , 证明了只有不断创新的民族歌舞艺术才能把握艺术市 场 , 在与艺术市场的结合中 才能找 到未来的 发展空间。《云南 映 象》 获得巨大成功 , 杨丽萍的名人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 有了杨 丽萍就有了一个艺术与市场经济互动发展的空间。杨丽萍把民族 的东西从最深远的地方挖掘出来 , 并且在舞台上还原。迎合了大 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样 式的需求。《云 南映象》 也因为这 位舞蹈 家 的新颖表现手法和她在观众中的知名度 , 在艺术市场中取得了成 功 , 迄今 , 国内已演出 300 多场仍然一票难求。这就 意味着市 场 经济体制下 , 舞台歌舞艺术一定要与艺术市场有机结合才会有发 展的空间。《云南映象》 因为拥有了艺术市场 , 得到了经济回报 , 才能为它今后扩大艺术再生产提供保证 , 并且由此形成一个良性 的循环。另外 , 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 也是这部歌舞集获 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 这是云南的一个品牌 ,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 94

双丰收。① 《云南映象》 如此成 功 , 对新 疆民 族民 间文化 的 开发 利用 有 很大的启示 , 特别是对民族舞蹈的创作和运作方式如何在商业社 会里成功 , 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模式。新疆歌舞艺术所表现的民 族精神、气质和特有的艺术审美心理 , 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乃至众 多鲜明、生动、丰富、多变的形式及神韵都是世界上任何歌舞艺 术所不可能替代的。但是 , 必须创新、发展 , 否则必然要在市场 经济中被淘汰。民族歌舞艺术只有与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经济 生活联系到一起时才具有生命力 , 才具有艺术市场的潜值。每年 到新疆观光的 游 客 越来 越 多 , 这 都 缘 自其 文 化 的 丰 富多 彩 , 其 中 , 民族歌舞文化的吸引力不可低估。所以 , 对新疆各民族的歌 舞艺术 , 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作为纯精神文化去操作 , 而要将它作 为经济资源去开发。这样 , 这些民族歌舞才会成为宝贵的文化资 源 , 才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举 , 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作品才能 算当今社会的 好 作 品 , 歌 舞来 源 于 民 间 , 只 有 走 向民 众 才 能 成 功。 用现在的电声乐器配器 , 改编民族古典音乐 , 也有一定的市 场 ; 用流行唱法唱 民族 传 统歌 曲也 比较 受欢 迎。“ 阿 凡提 乐 队” 受年轻人喜爱就说明了这点 , 刀郎带点新疆味的歌曲一夜走红除 了他的沙哑嗓音外 , 大概也 是因 为其 中的民 族味 吸引 受众 了吧。 所以 , 新疆民族民间歌舞的利用与发展 , 虽然没有统一模式 , 但 艺术作品市场化的走向是不可逆转的。 三、民间工艺的利用 民间工艺品分实用类和陈设类两种 , 新疆各民族的工艺品以 ①

参考 , 塔 来提・吐尔 地 : 《打 造新 时 代的 新 疆舞 蹈 精品》, 楼 兰 网 , 2005 年 2

月 22 日。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95

实用类为多。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实用而美观 , 用双手 创造了满足需要的物件 , 其中包含着一代代积累而成的智慧与手 工技术 , 在工业社会到来之前 , 手工技能都是靠师傅带徒弟口传 身授传承的。虽然后来使用机器 , 放弃了手工 , 是人类社会的伟 大进步 , 但民间工艺是传统文明的具体的记忆。一方面 , 新疆很 多民族地区 由 于经 济 发展 相 对 较慢 , 以及 对 传 统 文化 的 一 种 依 恋 , 现在仍然在使用手工艺品 ; 另一方面 , 由于工业技术的物质 性 , 工业产品缺乏人性色彩 , 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 , 而手工艺品 包含有人类的感悟 , 其造型、花纹往往都是一种传统的认同 , 所 以民间工艺品在现在城市里已经越来越受到追求品位、追求个性 的一群人的推崇和热恋。 在今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 , 民间工艺的生存与发展 , 必 然受市场经济 规 律 的制 约。这 是 个 新 的问 题 , 应 该积 极 寻 找 对 策 , 把民间工艺的发展引入可持续之路 , 让传统的民间工艺焕发 新的生机。让民族的工艺现代化 , 现代的产品工艺化 , 实现现代 的民族工艺市场化。 1 . 服装服饰 一为遮体 , 二为美观 , 是服装的两大基本功能。随着经济的 发展 , 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 , 流水线生产的服 装服饰人们基本消费得起 , 穿民族传统服装的人越来越少。但与 此同时 , 也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 人们的穿戴开始走向舒适美 观 , 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人已开始追求个性化风格。新疆丰富的服 装服饰工艺 , 面料 和 装 饰手 法 正好 能 够满 足 人 们 的这 种 个 性 需 求 , 从而又是民族服饰发展的难得契机。 纯正的民族服装从款式、面料到装饰、做工 , 都保持原汁原 味。这样的服装服饰一具有收藏价值 , 供研究与观赏 , 笔者在阿 图什调查时就买了一顶柯尔克孜族的毡帽 ; 二可供礼物赠送 , 去 新疆旅游、考察的人一般都要带点礼物回去的 , 民族服装服饰是

2 9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重点选择之一 ; 三供自己穿戴 , 作为特殊服装偶尔为之。这说明 纯正的民族服装服饰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 开发产品思路是 : 款式上可以采用现代设计理念 , 符合现代 流行趋势 , 款式新颖 , 但做工特别是刺绣等装饰部分用民族传统 工艺和图案 , 做到现代服装的款式与民族工艺完美结合 , 富有个 性 ; 或者民族的传统款式 , 传统工艺 , 稍作改动 , 符合现代穿衣 习惯 , 做工绝对精细 , 再加上民族式的现代包装 , 这样的民族服 装肯定会有市场的。甚至在流水线生产的工业产品里 , 加进一点 民族特色也很醒目 , 总之 , 根据市场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但一定 要注册商标 , 讲究信誉 , 创立品牌 , 从一点一滴做起 , 走向规范 化管理。民族品牌本身的无形资产是靠一步步创立起来的 , 品牌 本身就代表着信誉 , 是做好做大的基础。装饰品的设计和手工制 造可以随意一点 , 但还是不能粗糙 , 工艺品的利润都在其精致程 度上 , 这也是有关业者多年开发民族工艺品的经验总结之一。近 几年 , 唐装从突然风行到现在正常流行 , 证明现代生活中人们对 传统文化的回归。新材 料、新 工艺、传 统款 式 有市 场 , 新 款式、 传统工艺和面料也有市场 , 维吾尔族的花帽、绣花衬衣、绣花枕 头都很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艾得丽丝绸和传统印花布也能做出 精美的服装 , 但真正有生命的还是用手工精密制成的。国内已有 一些做出民族品 牌的 店家 , 如 北京 的“木 真了” 中式 服装 系列 , 已经成为品牌 , 很多明星都登门量身定做。 2 . 生活类工艺品 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 人们希 望居家生活中多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家庭装修是工业化方式 , 但 家里的装饰就得有人性化较浓的装饰品来体现。新疆的民族工艺 有特点 , 很多 生 活 用品 工 艺化 , 游 人都 是 作 为 工 艺品 回 家 摆 设 用。像铜水 壶、铜 盘 等 各种 容 器 , 造型 和 上 面 刻 的纹 样 都 很 少 见 , 做家庭或办公室摆设就很有韵味。把实用的东西作为工艺品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97

开发 , 或把工艺品作为实用品利用 , 都能开拓出很大的市场。作 为民族特需工艺品的英吉沙小刀 , 由于安全问题 , 在新疆之外的 市场有限。地毯虽然机器织造的多了起来 , 但真正上品的地毯还 是靠手工制作的 , 手工和机器的制作效果完全不同。和田玉的利 用首先要治理乱采滥挖 , 制作玉雕作品时 , 一定要减少玉石料的 浪费 , 按照玉是文化的思想设计制作。民族乐器前店后厂的传统 模式不能废除 , 否则 , 失去它的传统风味定会无所适从 , 购买力 也会下降 , 边做边卖是手工作坊的典型特征。 但不管采取哪 种 方 式开 发 民 族 工 艺品 , 都 要 有现 代 发 展 概 念 , 要走品牌化道路 , 或以店名为品牌 , 最好以手艺人的名字注 册登记 , 因 为 人是 传 承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的 主 体。 设 计商 标、 形 象、包装等 , 都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习惯和审美情趣。一些细节都 应该注意 , 如 前 店 后厂 的 布局 要 合 理 , 要 考 虑 到 客人 参 观 的 方 便 , 店面和加工作坊都必须讲究卫生、安全等 , 有的顾客在看了 制作过程之后 才 决 定购 买 的 , 所 以 销 售技 巧 也 是 很 重要 的。 再 如 , 笔者在喀什的一个生意比较红火的乐器店里看到 , 很多顾客 买了乐器之后 , 虽然有 包装盒 ( 既没 特色 又重 ) , 但 是携 带非 常 不方便 , 有 的 拿根 绳 子 捆上 背 在 身 上 , 非 常 尴 尬 , 甚 至 显 得 滑 稽 , 店家能否考虑外加一个便于携带的包装 ? 这样顾客就考虑多 买点。再带点民族特色岂不更好 ? 多替顾客考虑一定会得到回报 的。能否与邮电局或 快递 公司 合作 , 满 足有的 顾客 托 运的 要求 , 因为有的人还要去别的地方 , 不能随身携带很多东西 , 只有忍痛 割爱了。现代的服务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 你做得不好 , 人们就不 会眷顾你。市场无情也有情 , 主动适应市场总比被动好 , 多为顾 客着想 , 甚至顾客没想到的你也替顾客想到了 , 这就是现代服务 意识 , 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遗憾的是 , 笔者在新疆的传统工艺 店里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与此有很大差距 , 只管让顾客买自己的东 西 , 交易完成后就不再管你了 , 现代的商场竞争往往比的就是服

2 9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务。另外 , 很多顾客很想自己动手体验一下简单的工艺制作 , 艺 人可以指导客人制作 , 这都是一种意识 , 为顾客服务的意识。 自治区应该对现存的民间艺人采用登录制度 , 进行评比分级 命名 , 而名誉不是固定的 , 可以取消 , 级别可升降 , 以激励民间 艺人爱惜自己的名誉 , 珍惜自己作品的名誉或无形价值 , 如法国 的葡萄酒世界一流 , 高品位的都是庄园式的自己酿造 , 在无人监 督的情况下 , 从选料、发酵到酿造、储存 , 绝不会偷工减料 , 因 为他们爱惜自己和产品的名誉胜过自己的生命 , 他们也在酿酒的 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 保护了传统的酒文化 , 也收获了可观的 经济效益。正因为他们的坚持 , 法国葡萄酒行销全世界。现在传 统农牧社会向工业型转变 , 以前的家庭传承或农闲时作艺的方式 已经不现实 , 所以 , 现时的传承方式只能以职业的民间艺人 ( 或 匠人 ) 为主。因此 , 政府对此要加强培育与保护 , 搞好管理和市 场开发 , 打造更多的民族品牌。 任何一类工艺品都大有 文章 可做 , 在 做精 传统 的 作品 之外 , 还要创新产品 , 但不能失去自己的风格 , 可进行系列开发 , 满足 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 做好了 , 任何一类工艺都可以做大。如美 国的“ 芭比娃娃”, 行销全 世界 , 它 不但 开发 本国 产品 , 还用 自 己的工艺开发他国风味的产品。最近看到中央电视台介绍了新疆 一位有心的女士单秀梅 , 在酒店工作时 , 经常发现来新疆的客人 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既具新疆特色、又有文化品位的工艺纪念 品 , 还要安全便于携带 , 于是设计制作了新疆布娃娃 , 全为手工 作品。每件作品都有一个主题 , 如“ 十二木卡姆”、“ 在那遥远的 地方”、“ 阿凡提”、“ 大坂城姑娘”、“ 冰山上的来客” 等 , 把新疆 广为流传的故事、人物、歌曲、影片等都用布艺表现出来 , 作品 神行兼备 , 一看就是新疆的风格。产品十分畅销 , 一年收入几十 万元 , 现已经培训了 100 多人 ,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兼备 , 很 有 成就感。一个普通 酒 店 的职 员 能有 这 种意 识 和 行 为实 在 难 能 可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2 99

贵。但是 , 笔者和很多游客一样仍感到遗憾 , 我们在新疆很多景 点或者城市里 , 很难找寻到 精美 的民 族风格 纯正 的工 艺纪 念品 , 像香妃墓前的很多工艺品摊商卖的都是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的粗制 滥造的纪念品 , “纪念哪里”? 哪里的纪念 ? 在国际上 , 旅游文化 产品的 收 入 占 总 体 旅 游 收 入 的 30 % 还 多 , 中 国 目 前 大 约 只 有 15 % , 新疆没有统计数字 , 但我想不会超过全国平均数。 新疆丰富的民间工艺如果能认真开发 , 一定会给国内外人们 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和活力 , 也一定能给新疆人民带来荣誉、利 益和自信。 四、风俗习惯的利用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 自然风景加上人文风情是最好的旅游项 目 , 新疆的自然风景独特 , 人文风情更是独一无二 , 所以新疆的 旅游人数剧增是正常的趋势 , 反映了现代人 ( 特别是城市里的人 们 ) 旅游休闲的一种取向。新疆风俗习惯的利用就是要满足人们 对奇特西 域 风 情的 向 往 , 以 达 到 互 相 了解 , 相 互 沟 通 , 娱 人 乐 己 , 文化传播 , 发展经济的目的。 新疆已提出以西域风情为新疆旅游总体形象的想法 , 各地也 纷纷推出民族风俗游项目。如吐鲁番的葡萄节、赛里木湖那达慕 大会、喀纳斯生态节、博斯腾湖和乌伦古湖旅游节以及喀什丝绸 之路文化节等旅游节日 , 利用好民族风俗可以吸引众多的海内外 游客。新疆的民俗游主要分几块 : 吐鲁番地区 , 和田、库车和喀 什地区 , 伊犁地区 , 阿勒泰地区 , 各有特色。自然风景、文化古 迹是观赏 , 而民族风俗则是感受。纯正的民族风情表演很受旅游 者欢迎 , 也 避免 造 成旅 游 者“ 白天 到 处 转 , 晚 上 没 事 干” 的 遗 憾。让游客白天观赏风景名胜 , 晚上观看民族风情演出 , 充实得 只感觉到时间太短 , 下次再来。成都市为了避免庸俗化 , 打造独 特的人文风情 , 特邀著名蒙古族作曲家三宝根据成都市的金沙遗

3 0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址文化创作了音 乐剧 《金沙》, 在 遗址 附近剧 院定 场演 出 , 让 旅 游者白天看遗 址 , 晚上 看 演出 , 利 用音 乐 剧 二 次 掏旅 游 者 的 钱 包 , 观众还没有吃亏的感觉 , 不亦乐乎。新疆众多的民族民间文 化又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 展示给观众不会引起审美疲劳的 , 这就 是新疆风情游的优势所在。 民族风情展现的就是民族的传统习俗。新疆民族的物质文化 生活习俗很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 , 满足人们对新疆的好奇感。游 客也乐于参加现场体验 , 如到草原哈萨克族毡房里喝奶茶、喝马 奶酒、吃手扒肉 , 到维吾尔庭院里吃亲手摘的葡萄 , 吃甜瓜、吃 著名的手抓饭 , 再加上歌舞相伴 , 其乐无穷。购买维吾尔族的花 帽、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毡帽 , 穿民族服装与民族同胞合影 留念 , 甚至购买民族服装作纪念。社交习俗人们也感兴趣 , 现学 几句民族语言问候的话 , 现抄热卖 , 连比带划就与别人沟通。家 庭情况大家也都想了解 , 称呼、辈分、禁忌等 , 让游客始终处于 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 , 体 验了 以前没 有过 的感 觉 , 达 到了 休闲、 了解、沟通等目的 , 也增加 了各 民族 之间的 好 感、尊 重与 亲和。 这旅游的意义就非同一般。 人生习 俗 里 , 有的 为 了 尊 重 民族 习 惯 , 不便 观 看 , 不 能 勉 强。但是人们最感兴趣的结婚习俗还是欢迎宾客们踊跃参加 , 以 制造热烈气氛的。维吾尔族传统婚礼 , 一种是普通传统婚礼 , 一 种是秘密婚礼。普通婚 礼必须 经过 说亲、订 婚、完 婚 三个 程序 , 秘密婚礼一切皆免 , 只用一把刀插地为证即可。结婚仪式分两步 进行 , 先在女方家举行宗教仪式 , 然后在男方家举行传统的迎娶 仪式。传统婚礼仪式比较复杂 , 场面比较热闹。哈萨克族牧民婚 礼在大草原上举行 , 传统 仪式 也比较 复杂 , 要 先举 行 订婚 仪式 , 再举行男方送给女方彩礼的“ 吉尔提斯” 仪式、登门仪式 , 后举 行出嫁和迎亲 仪 式 , 迎 亲 当日 举 行 各 种娱 乐 活 动 , 热 闹 而 又 有 趣。婚礼 ,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 , 在本民族自愿的情况下 , 在旅游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3 01

开放区可以 以 表演 的 方式 向 游 人展 示。不 过 表 演 一定 要 避 免 庸 俗。也可以接受游客按照少数民族习俗举行婚礼的要求 , 但必须 尊重民族习惯。总之 , 用纯正的民族风情愉悦游客 , 游客会觉得 物有所值的。 岁时节庆习俗 , 是以娱乐社交为主的活动 , 大家都怀着愉快 的心情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 旅游者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项 目 , 但要以安全为先。像叼 羊、赛 马、“ 达瓦 孜” ( 高空 走绳 ) , 观众只能以观赏为主 ; 像摔跤、射箭、姑娘追这些娱乐活动 , 游 客们可以参与。也可以 听听哈 萨克 族的“ 阿肯弹 唱”, 柯 尔克 孜 族的“库 木 孜弹 唱” 等 , 有 机 会还 可 感受 一 下 史 诗演 唱 会 的 气 氛。麦西莱甫在新疆风格独特 , 是一种深深渗入维吾尔族人民生 活里的艺术形式 , 是由歌舞、各种民间娱乐和风俗习惯相结合的 一种娱乐形式 , 人们一般在 休息 或晚 间常举 办小 型的 麦西 莱甫 , 届时男女聚集 , 吹弹击鼓 , 载歌载舞 , 尽情欢娱 ; 在节假日、婚 庆日或贵宾到来时 , 则多举行大型的麦西莱甫 , 人们身穿鲜艳的 民族服装 , 踊跃前往 , 尽情歌舞 , 娱乐身心。最富特点的是刀郎 麦西莱甫 , 分乐曲舞蹈、娱乐、“ 惩罚” 三 部分。 笔者认 为应 该 在刀郎麦西莱甫的故乡麦盖提县选址设立民族生态博物馆 , 以麦 西莱甫为灵魂保护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 , 可以与人合作 , 与旅游 充分结合、协同发展 , 以文化为主要形式搞经济 , 既能促进经济 发展 , 又能保证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传承。这也是对新疆传 统文化最好的利用方式 之一。 为此 , 应 该把麦 西莱 甫 整理 一下 , 作为代表作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西莱甫产生真正民族艺 术 , 又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习俗的一种活动 , 对传播民族文化和 道德风尚是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的。 旅游是最好的休闲 , 休闲是当今世界的一种生活态度。目前 我国法定节假日已达到 114 天 , 也就是说一年有近三 分之一的 日 子属于节假日。人们利用节假 日特别 是“五一”、“ 十一”、春 节

3 02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长假进行各种休闲活动 , 休闲经济已经成为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 点。但是休闲产品不对路是 困扰 休闲 经济长 足发 展的 一大 难题。 由于新疆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文化市场 , 没有把文化资源发 展成一种优势产业 , 导致这 些非 物质 文化遗 产的 精华 发生 变易、 走式衰微。如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休闲经济挂起钩来 , 把非物 质文化遗产作为休闲市场的重要产品 , 各种文化活动在方兴未艾 的休闲市场上就能获得长足发展的强大原动力或助推器。人们呼 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休闲市场上的重要产品。新疆奇特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一旦走入休闲市场 , 将会为单调乏味又欠缺文化品位 的休闲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 并成为一处远离喧嚣的港湾 , 让国内 外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更能充满生活情趣。

第二节

保护与利用的互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流动的 , 是 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延续的 , 它本身也是在不断地实行着微调 , 因 此也是脆弱的。我们不能将其固定在某个历史的空间 , 或固定其 某种特殊形态于博物馆中、陈列室里 , 也不会固定在记忆中。所 以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该是动态的 , 在利用中保护 , 以 利用促进保 护 , 实 现 保 护与 利 用的 良 性互 动 才 是 我们 最 好 的 选 择。现代社会是注重行动的时代 , 牢骚满腹 , 坐地顿首是无济于 事的。一些历史的必然人类无法逆转 , 很多非物质遗产的消失也 无法避免。如有了现 代通 信技 术 , 烽燧 狼烟四 起已 不 可能 重现 , 人类选择了机器而放弃手工制作是生产力的一种进步 , 但是记忆 文明是一种文化上的进步 , 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选择。谁也不能 阻拦偏远乡村的年轻人 进城打 工 , 而 在家守 着传 统古 戏台 转圈 ; 也不能让穷苦乡村的女娃们总是处在捧着剪纸磨剪刀 , 而买不起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3 03

简单嫁妆的境地 ,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 而幸福生活的 基础是物质的。现代都市人守在电视机前换频道 , 而不去观看傩 戏和皮影是很 正 常 的事 , 因为 想 看 也 找不 到 地 方 去 看 , 你 不 宣 传 , 人们也就无法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 怎 么吸引观众 ? 这就是保护与利用未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 非物质文 化遗产只有实现了良性互动 , 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 , 才能实现可 持续利用。不能责怪某一地方某一类人 , 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社会 共同的事 , 人人有责。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并不排斥现代文化 , 各有各的生存空 间 , 互为补充 , 和谐相处 , 共同发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当 代人的一种文化选择 , 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要保护和利用 , 现代 摇滚、爵士乐、霹雳舞也要发展 , 在市场上都有各自的份额 , 都 有各自的受众。我们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就是要让其在现代 社会中占有自己的市场份额。虽然这种份额是变化的 , 但有一定 的幅度。近些年来的传统文化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 被现代西方文 化侵占得太快 , 大有消失的危险 , 这才激起了社会的部分有识之 士作出加紧 保 护我 们 的快 要 消 逝的 文 化遗 产 的 呼 吁 , 虽 晚 了 一 些 , 但亡羊补牢 , 还来得及。我们现在要做的事 , 就是要利用我 们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 一点点地夺回它本该就有的地盘 , 占有适 当的市场份额 , 恢复其应有的位置 , 把以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 正常的境况恢复正常。所以 , 我们要想尽办法 , 利用其为丰富人 们的文化生活服务 , 为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 , 只有传统文化 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命运 才会真正扭转过来 , 我们才 能在 利用 的过程 中实 现遗 产的 保护 , 反过来又促进更好的利用 , 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那样 ,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 只能走在利用中发展的道路 , 否则 , 一味地去谈什么保护 , 只能 是一句空话。

3 0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首先 , 新疆各级政府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 互动关系。新疆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政治稳定 , 民族团 结 , 发展经济。现在要多一 项任 务 , 就是 保护 与利 用 文化 遗产 , 这些都是 相 辅 相成 的 , 互相 促 进 , 谁 也离 不 开 谁。没 有 政 治 稳 定、民族团结 , 就不可能发展经济和文化 , 反之亦然。新疆地上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地下的石油和煤一样多 , 政府如果像重视物 质能源一样重视文化能源 , 那么新疆就能可持续发展 , 就能长治 久安。建设先进文化 , 发展文化生产力 , 走文化产业化道路 , 是 市场经济体系中新的课题 ,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 走出一条适合 新疆全面发展的道路。文化投资是长线的 , 有的不能立即见到效 益 , 但文化不像石油是一次性消费 , 它可以反复利用。云南早就 定位为建设文化大省 , 旅游大省 , 他们在利用、开发各民族文化 资源与自然景观的基础上 , 走在新疆的前面 ,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河北省也提出打造燕赵文化品牌 , 提出要建文化大省的 构想。可见文化的作用已经被很多地方政府认识到 , 决心打出这 张牌 , 加快经济发展。新疆应该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经验 , 把 新疆的先进文化建设好 , 首先要保护与利用好文化遗产。 其次 , 新疆各族人民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利用的互动关系。民为官之本 , 全体民众都认识到了 , 就能加 强监督 , 特别是人大代表 , 肩负重责 , 从政为民 , 以人为本 , 对 社会进步负责 , 而不是只对领导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 用是全体人民的事 , 利在当代 , 功在千秋。传统文化资源是消耗 率极低的发展动力 , 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 深得传统文化的 真传 , 领悟其真谛 , 才能最好的利用民族文化 , 从而保护民族传 统文化 , 使之进一步发展。 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时 , 我们谈到现在的文化 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 的影 响很 大。电 影、电 视、卡 拉 OK、网 络 甚至手机等 , 使年 轻 一 代的 生 活方 式 与娱 乐 方 式 发生 了 很 大 变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3 05

化 , 他们不会像他们 的父 辈那 样去醉 心于 史诗、倾 听 史诗 演唱。 史诗听众在不断减少 , 最后这种传统承传方式难以为继 , 歌息人 亡的局面有可能出现。那么 , 这时的保护方式只有两类 : 一是国 家出资专门培 养 职 业传 承 者 ; 二 是 利 用现 代 传 媒 方 式 , 将 其 记 录、整理、出版、发行 , 或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 , 按文化投资形 式开发利用 , 以商业形式实现保护。 每年的 5 月 18 日 是世 界博物 馆日 , 2004 年 的主 题就 是“ 无 形遗产与博物馆”, 说明 无形 遗产的 保护 与利 用也是 离不 开博 物 馆或民俗陈列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现代记录的资料是可 以放在博物馆里的 , 如记录的文本、图片、音像资料等。而且现 代博物馆已经不只是传统的实物的陈列与展示了 , 其教育功能与 休闲功能 日 渐 加强。 展 示与 传 播 的 方 式也 多 种 多 样 , 展 板、 图 片、实物、影视以及多媒体等 , 还可以现场表演 , 如乐队 , 或歌 舞 , 或民间手工艺的现场制作 , 或者习俗的表演。像平遥的县衙 门 , 还定时举行升堂审案的演示 , 游客很感兴趣。利用博物馆达 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资料共享 , 以市场为导向 , 做好文化 服务工作 , 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保护的目的 也达到了。 民族歌舞是表演的艺术 , 歌是声音的艺术 , 舞蹈是形体的艺 术。歌舞艺术更是要在演出市场的开发中求生存、求发展。就是 说 , 一方面要通过市场运作 , 寻求资金支持 ; 另一方面 , 也要按 照现代人的欣 赏 口 味改 编、创 作 民 族 类歌 舞 , 以 适应 市 场 的 需 要。以维吾尔族的麦西莱甫为例 , 必须有大众参加 , 扩大观众的 参与度 , 所以可建立原生态类民族博物馆加以保护 , 但必须与旅 游业结合起来 , 利用旅游业的特点带动民族歌舞和其他传统文化 的保护与利用。只要 努力 , 在新疆 如此 深厚的 民族 歌 舞土 壤上 , 一定能够创作出既有民族特征又有市场的精美作品来。新疆的歌 舞界应与外界多交流 , 勤学习 , 因为世界变化快 , 市场是有变数

3 0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的。只创作出自我欣赏的作品是不行的 , 不能算成功的作品 , 民 族传统文化也得不到保护和延续。对传统歌舞也不能只停留在研 究上 , 那样也是无法弘扬民族文化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主 要的目的就是要传承下去 , 通过利用得以延续。 民间工艺虽然相对静态一些 , 除了记录以外 , 只有通过培养 传承者进行保护 , 以前新疆的民族教育比较务虚 , 现在应该加进 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 , 可增加中小学生手工制作课 , 这 是非常实在而有效的保护办法 , 利用遗产丰富民族教育 , 增强民 族自豪感。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 ,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 用的希望。新疆民间 工艺 现在 正在走 下坡 路 , 不是 利 用的 过错 , 而是观念问题 , 是利用得不够 , 也没有放在现代市场环境中去利 用 , 利用的效果很差 , 应尽快改进。生活用品的造型可否多一些 变化 , 做工能否再精细一些 , 规格能否多一些 , 像铜器工艺品的 里外表面的处理是否更科学一些 , 光洁度能否好一些 , 能不能加 上民族风格的包装。如果东西造得好 , 包装精美有特点 , 一定是 大有市场的。民 族 工 艺 要 发 展、 要 生 存 , 只 有 走 精 致、 时 尚 之 路 , 切忌粗制滥造。和田的地毯也是这个道理 , 其实真正高品位 的地毯都是手工制作的 , 里面织入了民族的灵性 , 具有生命的迹 象 , 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机器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 质感差 些 , 冷冰冰的纯物质感。因此 , 手工地毯是永远都有市场的 , 很 多国际品牌的西装都是用手工制作的 , 如杰尼亚。 谈到民 族 习 俗 , 总 让 人 想 起 西方 的 圣 诞 节、复 活 节、 情 人 节、愚人节等节日在中 国的入 侵 ( 完 全可 以用这 个词 ) , 结果 中 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反而被漠视了 , 春节就变成一台晚会了 , 吃年 饭也图省事去饭店了 , 却不知大年三十在一起做饭、在家吃饭本 身就是传统过年的组成部分。但是 , 我们冷静分析一下 , 为什么 西方节日能够影响中国 , 看 看别 人怎 样利用 节日 造势 就清 楚了。 一到圣诞节 , 都市里的大小饭店、大小商店、写字楼等等 , 到处

第七章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3 07

都是圣诞节的包装和气氛 , 让你不过好像都不好意思 , 这跟信不 信基督教无关 , 形成圣诞节经济文化现象 , 利用节日传播了西方 文化 , 圣诞节文化都不需要保护 , 世界性的群众基础太好了。而 春节鞭炮不准放 , 对联 也很少 贴了 , 民俗流 于 庸俗 化、简 单化、 商业化 , 吸引不了群众。新疆的宗教节日情况还好 , 其他节日也 淡化了 , 越不好好利用 , 节日气氛就越差 , 最后节庆礼俗寿终正 寝。端午节、中秋节在韩国比在中国的境况要好得多。移风易俗 是对的 , 但不能把好端端的传统文化也丢掉了。就从节日的简单 对比来看 , 即可看出利用与保护的互动关系对保护民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多么的重要。 新疆如此多的民族民间艺术应该走进市场 , 如此丰富的文化 资源应该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 这是关系到新疆的繁荣 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问题 , 必须认真对待。文化产业化是引导文化 走进市场的唯一正确道路 , 是带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 也 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手段。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利用 , 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最终的障碍其实是人才 的缺乏 , 特别是既懂得民族传统文化 , 又有现代创意 , 还善于把 握国内外文化艺术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新疆遗产事业成与败 的关键。







以上各章 , 将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进 行了价值的分析、保护方法的探析与利用方式的探讨。其实 , 二 者只不过是人类文明的不同表现形式 , 我们不应该将它们分离开 来 , 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固定空间存在形式的文化产 品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流动的人类文化的活态展示。 有形遗产中总是蕴含着许多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无 形遗产 , 如宗教、风俗、技艺、艺术等 ; 无形遗产也在不同程度 上依附于有形遗产 , 或给予有形遗产更生动的表现 , 延续着不同 民族特有的文化脉络 , 体现生存与进步的价值和活力。二者结合 起来才能构成人类文化的整体 , 我们要用整合的思维去认识二者 更深层次的关系 , 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西部大开发 的历史背景下 , 把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利用统筹 一致。 在这 一点 上 , 联 合国 教科 文 组织 从 1972 年 通 过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 然 遗 产公 约》 到 2003 年 通 过 《保护 非 物 质文化遗产公约》, 经过了 30 年的历程 , 才完成了一个由物到 人 的文化实现。所以 , 新疆的遗产事业要将有形的和无形的统一起 来 , 协调发展。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把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 产和非物质文 化 遗 产有 机 结合 起 来 , 更好 地 打 造 精 品 , 做 出 品 牌 , 吸引国内和海外游客。 在讨论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时 , 分别持有保护与利 用观点的双方的争论仍然没有定论 , 但两方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 更好地保护遗 产。 遗产 事 业还 要 继 续 发展 , 争 论 也还 会 继 续 进 行 , 但很多问题暂时仍是无法解决的 , 如所有权问题。工作既然

结束语

3 09

不能停下 , 那 只有 边 保 护与 利 用 , 边 总结 经 验 和 教 训 , 不 断 完 善 , 不断提高。不过 , 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在这里先行探讨。 关于所有权问题。从文物保护法和道德观念上讲 , 国家所有 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事实上 , 凡是国有的资源往往容易造成无 人负责的负面结果 , 国家对于遗产实际上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 护资源的完 整 性 , 新 疆 的许 多 遗产 造 成的 破 坏 局 面足 以 说 明 问 题。这样下去形成遗产 资源被“ 内部 人” 利 用权 力控 制的 事实 , 易于产生腐败和个别单位或个人对公有资源实行垄断 , 产生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不 公平 竞争 , 从 而获 取“超 额利润”。 在国 家所 有 的名义下 , 已经形成了地方、部门、公众甚至个人共同所有的现 实。物质遗产的所有权难以明确 , 非物质遗产的所有权就更无所 适从了。实 质 上 , 遗 产 资源 是 祖 辈 留 下来 的 财 富 , 属 于 公 共 财 富 , 本身具有公共性。所以应该实行公共管理 , 公共保护 , 对公 众开放。国有方式可以作为主体方式 , 但不排除其他方式 , 管理 方式可灵活一些。如 可成 立公 共机构 管理 , 国 家进 行 法律 控制 , 给予政策和税收 上的 支 持。法 国政 府 2003 年 决定 成 立一 个文 化 遗产基金会 , 以直接与社会联系 , 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 保护法 兰西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个新成立的基金会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 为了避免行政机构的繁 文缛节 , 增加 民间保 护协 会的 干预 能力。 新成立的基金会有权收购濒危的建筑物 , 特别是在古老建筑物拍 卖时 , 它有优先购买权。法国媒体曾透露 , 日本一家房地产公司 买下了法国北部九座古堡 , 他们把城堡中的老家具搬走卖掉后即 宣布破产 , 任 凭 古 堡遭 到 摧残。 虽 然法 国 法 院 后 来把 他 们 判 了 刑 , 但这些罪恶行 径 给 法国 文 化遗 产 造成 的 损 失 却是 无 法 估 计 的。法国一些著名的历史古迹都由国家出面保护 , 而一些地方的 古迹过去却没有明确的机构保护。新的基金会成立后 , 地方的古 迹也可望得到更好的保护 , 法国文化部估计需要保护的古迹多达 40 万个。 显然 , 文 化 遗 产 的 拍 卖 在 我 国 目 前 还 是 不 宜 实 行 的 ,

3 10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解决遗产所有权问题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 建议待条件成熟实行遗 产资源公共化管理。 关于管理体制问题。新疆文化遗产的现行管理体制复杂 , 多 头管理 , 多重目标 , 利益冲突。分别归属文物、文化、宗教、建 设、林业、环保、旅游等部门管理 , 有的还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 会。遗产地在作为旅游景区时 , 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很多 , 有国 家、公众、地方政府、遗产 资源管 理部 门、旅 游市 场 管理 部门、 景区管理机构、景区投资人、旅游者、当地居民等。这样繁杂的 管理局面 , 必然会影响遗产的正常保护与利用。 建议 : 遗产的管理成立“ 国家 遗产 管理 局”, 实 行垂 直化 行 政管理 , 主要采取法律法规的制约方式 , 负责规划的批复和遗产 的监管。各职能部门各在其位 , 各司其职 , 如公安部门只行使治 安管理功能 , 不得越位。在具体的综合管理方面 , 应交给地方政 府 , 一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 二便于协调管理 , 综合保护和利 用。在运作方面 , 采用市场化运作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 在产权 等权利明晰的前提下 , 保护的责任心和利用的合理化必然会大大 提升。人民大众有保 护遗 产的 义务 , 就 有享受 遗产 福 利的 权利 , 所以合理利用遗产谋取相应的福利 , 是遗产保护与利用形成良性 机制的基础。 在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中 , 充分认识 到新疆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地位。新疆自古以来是 中国领土 , 新疆现在是中国欧亚战略的主要平台 , 甚至是地缘政 治的中心 ; 是亚洲的地理中心 , 也是亚洲的经济文化的中心。所 以 , 新疆各族人民不能把自己边疆化、边缘化 , 要负起中华民族 共同繁荣的天责来。古代世界几大文明在此融会 , 现代的新疆也 会继续成为世界文明关注的焦点。 争取实现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 以有效保 护保证遗产的可持续利 用 , 以合 理利 用促进 遗产 的进 一步 保护。

结束语

3 11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 新疆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要逐渐走向产业 化之路 , 并形成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链条式开发模式。这就要求物 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利用 , 把物质文化遗产的“ 静” 的观 赏、阅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动” 的享受、参与有机地结合起 来 , 以旅游业的可持续腾飞带动新疆其他产业的连锁发展。申报 世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 就是一种现代文化意识的觉 醒过程。普及文化遗产知识 , 提高新疆各级政府和全民对文化遗 产的认识 , 努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和新疆民众追求幸福 完美生活完美结合的 , 因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自身的幸福和 社会的进步。 在谈到关于新疆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问题上 , 必然要调准 与旅游业的关系。文化遗产业与旅游业是一个既互补又矛盾的统 一体 , 要实现双 赢 , 必 须 把 握 好 度。短 期 利 欲 熏 心 , 制 造 假 古 迹、假民俗或廉价的商业化、庸俗化表演 , 将是对真正的遗产毁 灭性打击。用智慧指导行为的人们 , 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 “丝绸之路”。因此 : (1) 希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能促进新疆文化产业化的 发 展 , 从文化大省 ( 区 ) 尽快跨入文化强省 ( 区 ) 。 (2) 希望新疆的交河故城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 并带 动 “丝绸之路” 新疆 段的整 体申 报 , 也希 望“十 二木 卡姆” 今年 如 愿以偿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 更希望其他遗迹 ( 如龟 兹石窟群 等 ) 和民 族 民间 文 化 申报 世 界遗 产 获 得 成 功。但 要 理 性 , “ 申遗” 不 是唯 一目 的 , 荣 誉 与经 济 利益 都 不是 长 久 目的 , 真正的文化自尊和自信不是别人给的 , 而是靠文化中的智慧和精 神力量建立的。只有保护好祖先的遗产 , 才是道德上和精神上的 永恒目的。 (3) 希望新疆的民族民间工艺在不远的将来开发、创造出 世 界级的知名品牌。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 12

(4) 希望新疆的民族歌舞走向世界舞台 , 并挖掘出精品展 现 给大众。 (5) 希望新疆尽早形成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稳定局面。 “新疆文化遗产的 保护与 利用” 的文 字记 录草 草完 成 , 尚 待 提高 ; “新疆文化遗产的 保护与 利用” 的实 际工 作刚 刚起 步 , 还 须 努力。

参 考 书 目 1 . 徐嵩龄、张晓明、章 建刚等 编 : 《文化遗 产的 保护 与经 营———中 国实 践 与理论进展》 [ C]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3。 2 . 郑玉歆、郑易生主编 : 《自然文化遗产管 理———中外理论 与实践》 [ C]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3。 3 .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 : 《文化 遗产研 究集刊》 (第 一辑 ) [ C]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 4 .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 : 《文化 遗产研 究集刊》 (第 二辑 ) [ C]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1。 5 .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 : 《文化 遗产研 究集刊》 (第 三辑 ) [ C]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 , 2003。 6 . 吴诗池 , 邱志 强 : 《文物 民俗 学》 [ M] . 哈 尔滨 , 黑 龙江 人民出 版社 , 2003。 7 . 冯骥才 : 《守望民间》 [C] . 北京 , 西苑出版社 , 2002。 8 . 张松 : 《历史城市 保护学 导论—文 化遗 产和 历史 环境 保护的 一种 整体 性 方法》 [M]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 9 . 余晋岳 : 《世界 文化与自然 遗产手册》 [ M] . 上海 , 上海 科学技术出 版 社 , 2004。 10 . 刘红婴、王 健 民 : 《世 界 遗产 概 论》 [ M] . 北京 , 中 国 旅游 出 版社 , 2003。 11 . 邬宏 : 《中国世界遗产全记录》 [ M] . 长沙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4。 12 . 向云驹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M] . 银川 ,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4。 13 . 乔晓光 : 《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初 探》 [ M] . 太 原 , 山 西 人民出版社 , 2004。 14 . 张也夫 : 《外国工艺美术史》 [ M] .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3。

3 1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5 . 高星 : 《中国乡土手工艺》 [ M] .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 16 . 山内智惠美 [ 日 ] : 《20 世 纪汉族 服饰文 化研究》 [ M] . 西安 , 西北 大 学出版社 , 2001。 17 . 胡尔克编 : 《中 国 百年 考 古 大发 现》 [ M] . 北 京 , 兵 器工 业 出 版社 , 2001。 18 . 曹兵武 : 《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 [M] . 北京 , 学苑出版社 , 2004。 19 . 李杰 :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探研》 [ M] .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2002。 20 . 苏和平 : 《中 国少数 民族工 艺与美 术》 [M] . 贵阳 , 贵州 民族出 版社 , 2003。 21 . 王伯敏 : 《中国绘画通史》 [ M] . 北京 , 三联书店 , 2000。 22 . 李砚祖 : 《装饰之道》 [M]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93。 23 . 廉晓春、许平 : 《中国民间工艺》 [M]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5。 24 . 冯先铭主编 : 《中国陶瓷》 [ M] . 上海 , 上海古迹出版社 , 1997。 25 . 季龙主编 : 《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 [M]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4。 26 .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 : 《中国工艺美术 简史》 [ M] . 北京 , 人民美 术 出版社 , 1983。 27 . 凡奇、共工 :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 品大观》 [M] . 北京 , 北京 工艺美 术 出版社 , 1993。 28 . 吴淑生、田自秉 : 《中国染织史》 [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6。 29 . 祁庆富主编 : 《民 族文化 遗产》 ( 第一 辑 )

[ C] . 北京 , 民族出 版社 ,

2004。 30 . 林耀华主编 : 《民族学通论》 ( 修订本) [M] .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 社 , 1997。 31 .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 : 《民族学理 论和方 法》 [ M] . 北 京 , 中 央民族 大 学出版社 , 1997。 32 . 黄淑娉 , 龚佩华 : 《文化人类学理 论方法 研究》 [ M] . 广州 , 广东高 等 教育出版社 , 1995。 33 . 庄孔韶主编 : 《人类学通论》 [ M] . 太原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2002。 34 . 李晓东 : 《中国文物学概论》 [ M] .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3。

参考书目

3 15

35 . 克里福德・格尔茨 [ 美 ] 著 , 韩莉译 : 《文化的解释》 [ M] . 上 海 , 译林 出版社 , 1999。 36 . 马凌诺斯基 [ 英] 著 , 费孝通译 : 《文化论》 [ M]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02。 37 . 马凌诺斯基 [ 英 ] 著 , 梁永佳、李绍明译 : 《西太 平洋的 航海者》 [M]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02。 38 . 瓦伦・史密斯 [ 美 ] 主编 : 《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 [C] . 昆 明 , 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02。 39 . 迈拉・沙克利 [英 ] . 张晓萍、何昌邑等译 : 《游客管理———世界文 化遗 产管理案例分析》 [ M] . 昆明 , 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04。 40 . 克来德・伍兹 [ 美 ] : 《文 化 变迁》 [ M] . 石 家 庄 , 河 北人 民 出 版社 , 1989。 41 . 本尼迪克特 [ 美 ] : 《文化模式》 [M] . 北京 , 三联书店 , 1988。 42 . 石奕龙 : 《应用人类学》 [M] . 厦门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1996。 43 . 李孝聪 :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 44 . 邹逸麟 :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 M] .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2000。 45 . 胡阿祥、彭安玉主编 : 《中国地理 大发现》 [M] . 济南 , 山东 画报出 版 社 , 2004。 46 . 本尼迪克特 [美 ] , 吕万和等译 : 《菊 与刀》 [M] . 北京 , 商务 印书馆 , 2003。 47 . 马塞尔・毛斯 [法 ] , 佘碧平译 : 《社 会学与 人类学》 [ M] . 上 海 , 上 海 译文出版社 , 2003。 48 . 菲奥纳・鲍伊 [ 英 ] , 金泽、何其敏译 : 《宗教人类学导论》 [M]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 49 . 容世诚 : 《戏曲人类学初探》 [ M] .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 50 . 郭立新主编 : 《考古人类学》 [ M] . 南宁 , 广西民族出版社 , 1998。 51 . 易中天 : 《艺术人类学》 [M]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1。 52 . 张文勋、施惟达等 : 《民族文化学》 [M]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8。 53 . 张实 : 《体质人类学》 [M] . 昆明 , 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03。 54 . 拉德克利夫 - 布朗 [英 ] , 夏建中译 : 《社 会人类 学方法》 [ M] . 北京 ,

3 16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华夏出版社 , 2002。 55 . 雷蒙德・弗思 [ 英 ] , 费孝通译 : 《人文类型》 [ M]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02。 56 . 埃文思 - 普里查德 [ 英] , 褚建芳、阎 书昌等 译 : 《努尔 人》 [ M] . 北 京 , 华夏出版社 , 2002。 57 . 林耀华 : 《金翼》 [M] . 北京 , 三联书店 , 2000。 58 . 庄孔韶 : 《银翅》 [M] . 北京 , 三联书店 , 2000。 59 . 宋蜀华 : 《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 [ M] . 北京 , 中央民 族大学 出 版社 , 1999。 60 . 韦东超、王瑞莲 : 《中国 民族流 变史》 [ M] . 武汉 , 湖北 人民出 版社 , 2000。 61 . 徐晓光 :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 [ M] . 贵阳 , 贵州民族出版社 , 2002。 62 . 纳日碧力戈 :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M] . 昆明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2000。 63 . 明恩溥 [ 美 ] , 午晴、唐军译 : 《中国乡村生活》 [M] . 北京 , 时事 出版 社 , 1998。 64 . 刘沛林、古村落 : 《和谐的人聚空间》 [M] . 上海 , 三联书店 , 1997。 65 . 楼庆西 : 《中国园林》 [M] . 北京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2003。 66 . 李亦园 :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 涯》 [ M] . 济 南 , 山 东画报 出 版社 , 1999。 67 . 乔健 :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 笔记》 [ M] . 济南 , 山东画 报 出版社 , 1999。 68 . 张冠生著 : 《费孝通传》 [M] . 北京 , 群言出版社 , 2000。 69 . 潘 光旦 :

《潘光 旦 文集》

( 第 六卷 )

[ C] . 北 京 , 北京 大 学出 版社 ,

2000。 70 . 宋蜀华、陈克进主编 : 《中国民族 概论》 [ M] . 北京 , 中央民 族大学 出 版社 , 2001。 71 . 田联韬主编 :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 M] . 北京 , 中央民 族大学 出 版社 , 2001。 72 . 陈兆复主编 :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 M] . 北 京 , 中 央民族 大学出 版 社 , 2001。

参考书目

3 17

73 . 纪兰慰、邱久荣主编 : 《中国少数 民族舞 蹈史》 [ M] . 北京 , 中央民 族 大学出版社 , 2001。 74 . 白振声主编 : 《中国民族百科全 书》 [ M] . 第 7 卷 , 北 方妇女 儿童出 版 社 , 香港源流出版社 , 2001。 75 . 阿诺德・汤因比 [英 ] , 刘北成、郭 小凌 译 : 《历史研 究》 [ 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0。 76 . 阿诺德・汤因比 [英 ] , 徐波等译 : 《人 类与大 地母亲———一部 叙事体 世 界历史》 [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1。 77 . 编写组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民族卷》 [ M] . 北 京 , 中 国大百 科全书 出 版社 , 1986。 78 . 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 主编 : 《旅 游绿皮 书———2001~2003 年中国 旅 游发展 : 分析与预测》 [C]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1。 79 . 方慧、周芳、黄琪等著 : 《云南少数 民族传 统文化 的法律 保护》 [ M] .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2002。 80 . 马罛炜、陈庆德 : 《民族文化资本化》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4。 81 . 史忠新主编 : 《世界名城———平遥览要》 [C] . 内部使用图书资料。 82 . 王让会 : 《遥感及 GIS 的理论与 实践———干 旱区内陆河 流域脆弱生 态环 境研究》 [M] . 北京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4。 83 . 唐文基、罗庆泗 : 《乾隆传》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4。 84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 , 芮传明等译 : 《中亚文明史 (1~3 卷 )》 [ M] . 北京 , 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 , 2002。 85 . 编写组 : 《新疆地方史》 [M] . 乌鲁木齐 , 新疆大学出版社 , 1993。 86 . 编写组 : 《新疆简史》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80。 87 . 编写组 : 《新疆概览》 [M] . 乌鲁木齐 , 新疆摄影艺术出版社 , 1988。 88 . 白振声主编 : 《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 [ M] . 北京 , 中国社 会科学 出 版社 , 1992。 89 . 张胜仪主编 : 《中国民族建筑》 [ M] ( 第二卷・新疆 篇 ) . 南京 , 江 苏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98。 90 . 李最雄编著 : 《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 [M]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3。 91 . 贾应逸、祁小山 : 《印度到中国新 疆的佛 教艺术》 [M] . 兰州 , 甘肃 教 育出版社 , 2002。

3 18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92 . 王嵘 : 《塔里木河传》 [M] . 石家庄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2001。 93 . 陈冬季、蔡宇知 : 《西域文化论稿》 [M] . 乌鲁 木齐 , 新疆美 术摄影 出 版社 , 1999。 94 . 斯文・郝定 [瑞典 ] 著 , 徐十周等译 :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 [ M] . 乌鲁 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92。 95 . 斯文・郝定 [瑞典 ] 著 , 江红译 : 《游移的湖》 [M] . 乌鲁木齐 , 新 疆人 民出版社 , 2000。 96 . 贝格曼 ( 瑞典 ) , 王安洪译 : 《新疆考古记》 [M] . 乌鲁木齐 , 新疆 人民 出版社 , 1997。 97 . 阿尔伯特・冯、勒柯克 ( 德) , 陈海涛译 : 《新疆的 地下文 化宝藏》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99。 98 . 贡纳尔・雅林 [ 瑞典] , 崔延虎、郭颖杰译 : 《重 返喀什 噶尔》 [M] . 乌 鲁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94。 99 . 滕星、胡鞍钢主编 : 《西部 开发与教育 发展博士论 坛》 [ C] . 北京 , 民 族出版社 , 2001 . 100 . 苗普生、田卫疆主编 : 《新 疆史 纲》 [ M] . 乌鲁 木齐 , 新 疆人 民出 版 社 , 2004。 101 . 李进新 :

《新 疆 宗 教 演 变 史》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3。 102 . 齐清顺、田卫疆 : 《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 [M] . 乌鲁 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2004。 103 . 田卫疆、陈超、马品彦 : 《正确阐明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史新疆伊斯兰教 史》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2002。 104 . 薛宗正主编 : 《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 [M] . 乌鲁木齐 , 新疆 人民 出版社 , 1997。 105 . 胡文康 :

《走 进 塔 克 拉 玛 干》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106 . 李兴华等 : 《中 国伊 斯兰 教史》 [M] . 北 京 , 中国 社会 科 学出 版社 , 1998。 107 . 余太山主编 : 《西域通史》 [ M] . 郑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03。 108 . 马大正主编 :

《中 国 边 疆 经 略史》

[ M] . 郑 州 , 中 州 古 籍 出 版社 ,

参考书目

3 19

2000。 109 . 何星亮 :

《新 疆 民 族 传 统 社 会与 文 化》

[ M] . 北京 , 商 务 印 书馆 ,

2003。 110 . 高永久 : 《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 [M] .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2001。 111 . 魏长洪等 : 《西 域佛 教史》 [M] . 乌 鲁木 齐 , 新疆 美术 摄 影出 版社 , 1998。 112 . 张志尧主编 : 《草原丝绸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 [M] . 乌鲁木 齐 , 新疆 美术摄影出版社 , 1994。 113 . 刘锡淦 : 《古代西域民族关系与政策研究》 [M] . 乌鲁木齐 , 新疆 大学 出版社 , 2000。 114 . 王作之 : 《新疆古代畜牧业经济史略》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 出版 社 , 1998。 115 . 高士荣 : 《西北土司制度研究》 [M] .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1999。 116 . 管守新 : 《清 代新疆 军府制 度研究》 [ M] . 乌鲁 木齐 , 新 疆大 学出 版 社 , 2002。 117 . 马大正、刘逖 : 《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 的演进历程》 [M] . 哈尔滨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1998。 118 . 华立 : 《清 代新 疆农 业开 发史》 [M] . 哈 尔滨 , 黑 龙江 教 育出 版社 , 1998。 119 . 刘兴全、刘秀兰、赵心愚等 : 《中国西部开发史话》 [M] . 北 京 , 民族 出版社 , 2001。 120 . 陈延琪、潘志平 : 《泛突厥文化透视》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 出版 社 , 2000。 121 . 李春华主编 :

《新 疆 风 物 志》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122 . 张体先编著 : 《新疆 - 巴音 郭楞风 物志》 [ M] . 昆明 , 云 南人 民出 版 社 , 2001。 123 . 宋晓梅 : 《高昌国———公元五至七世 纪丝绸 之路上 的一个 移民小 社会》 [ M]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3。 124 . 王炳华 : 《访古吐鲁番》 [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2001。 125 . 李肖 : 《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 [M]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2003。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 20 126 . 赵莉 :

《龟 兹 石 窟 百 问》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美 术 摄 影 出 版社 ,

2003。 127 . 和田地区文管所 : 《于阗》 [M] . 乌 鲁木 齐 , 新疆 美术 摄 影出 版社 , 2004。 128 . 穆舜英、张平主编 : 《楼兰文化研究论集》 [C] . 乌鲁木齐 , 新疆 人民 出版社 , 1995。 129 . 黄剑华 : 《丝路上的文明古国》 [M]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02。 130 . 王嵘 : 《古寺之谜》 [M]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03。 131 . 李广智 : 《古城之谜》 [ M]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03。 132 . 奥里尔・斯坦因 , 殷晴等译 : 《沙埋 和田废 墟记》 [M] . 乌鲁 木齐 , 新 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 1994。 133 . 巫新华 : 《斯坦因》 [M] . 北京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2002。 134 . 李军、邓淼 : 《斯文・赫定》 [ M] . 北 京 , 中国 民族 摄影 艺术出 版社 , 2002。 135 . 解玉忠 : 《地名中的新疆》 [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2003。 136 . 杨镰 : 《诗词中的新疆》 [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2003。 137 . 王嵘 : 《故国寻梦 - 高昌》 [ M] . 昆明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2。 138 . 薛宗正 : 《古川逝水 - 伊犁》 [ M] . 昆明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2。 139 . 薛宗正 : 《佛国古韵 - 龟兹》 [ M] . 昆明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2。 140 . 苏北海 : 《新疆岩画》 [ M] . 乌鲁木齐 ,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 1994。 141 . 柳用能 : 《新疆 古代 文明》 [M] . 乌 鲁木 齐 , 新疆 美术 摄 影出 版社 , 1999。 142 . 王炳华 : 《新疆 历史 文物》 [M] . 乌 鲁木 齐 , 新疆 美术 摄 影出 版社 , 1999。 143 . 纪大春 : 《新疆 历史 百问》 [M] . 乌 鲁木 齐 , 新疆 美术 摄 影出 版社 , 1997。 144 . 穆舜英 :

《神 秘 的 古 城 楼 兰》

[ M] . 乌 鲁 木 齐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社 ,

1987。 145 . 林梅村 : 《楼兰・一个世纪之谜的解 析》 [ M] . 北京 , 中共中 央党校 出 版社 , 1999。 146 . 景爱 : 《尼雅之谜》 [M] . 北京 , 中国书店 , 1999。

参考书目

3 21

147 . 贺继宏主编 : 《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精 品选》 ( 1 - 3 卷 ) [M] . 北京 , 中 国文联出版社 , 2003。 148 . 仁钦道尔吉 : 《江格尔论》 [ M] , 呼和浩特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1999。 149 . 王炳华 : 《丝绸 之路 考古 研究》 [M] . 乌 鲁木 齐 , 新疆 人 民出 版社 , 1993。 150 . 周菁保主编 : 《丝绸 之路 岩画 艺术》 [ C] . 乌鲁 木齐 , 新 疆人 民出 版 社 , 1993。 151 . 雷茂奎、李竟成 :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M] . 乌鲁 木齐 , 新 疆人民出版社 , 1994。 152 . 苏北海 : 《丝绸之路与龟兹历史文化》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 出版 社 , 1996。 153 . 周菁保、邱陵 : 《丝绸之路宗教文化》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 出版 社 , 1998。 154 . 王博、祁小山 :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 M] . 乌鲁木齐 , 新疆 人民 出版社 , 1995。 155 . 中国国家地理 ( 大遗产专辑 ) [ J] . 2004. 6。 156 . 中国国家地理 [ J] .2002 . 9。 157 . 民族学通讯 [ J] . ( 第 138 期) . 中国民族学学会编 , 2003 . 8。 158 . 读书 [ J] . 2003 . 10 ; 2005 . 5。 159 . 文史知识 [ J] . 2004 . 1。 160 . 西域研究 [ J] . 2003 . 1 , 2003 . 4 , 2004. 1。 161 . 中华遗产 [ J] . 总 1~4 期。 162 . 中国文化遗产 [ J] .2004 年秋季号、冬季号 , 2005 . 1。 163 . 民间文艺之友 [ J]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 2004 . 1~4。 164 . 民间文化论坛 [ J] .2004 . 4~6。 165 . 考古 [ J] . 2002 . 6。





中国是个历史 悠 久 的文 明 古 国 , 在 数 千 年 的 历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 , 集存了无 与伦比的文化遗产。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 , 自古以来就是 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 , 其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是无与 伦比的。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他最愿意生活在公元一世纪 时的新疆 , 就一定 程 度 上说 明 了新 疆 文化 在 世 界 文化 史 上 的 地 位。 20 世纪后期 , 申报“ 世 界文 化 遗 产” 的 热 潮 在中 国 逐 渐 升 温 ,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 , 对各地 的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一方面说明人们认 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了文 化遗产的可持续性的利用价值 , 于是 ,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 理利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这些年遗产业的实际情况却不尽 人意 , 认识上的偏差 , 操作上的失误 , 造成文化遗产人为或自然 的损坏甚至毁灭 , 以及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 , 新疆的文化遗产 也不幸遭到同样的待遇。所以 ,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 用新的进步 的科学理念来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02 年 , 笔者考 入 中央 民 族 大 学 攻读 博 士 学 位 , 师 从 白 振 声教授 , 研究方向为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白先生一直关注新疆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问题 , 笔 者曾 经在新 疆生 活和 工作 多年 , 几乎跑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 , 对新疆的文化遗产也非常的关注 和无比热爱。在导师及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 , 选择了“ 新疆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此时 , 正值民





3 23

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11” 工 程 《西 部民 族 五十 年》 项目 开始 启 动 , 其中的子项目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 课题组决定将此论 文选题纳入计划。笔者深知此课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 国内至今 还没有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全 面性论著 , 笔者才疏学浅 , 故丝毫不敢怠慢 , 边学习边采访边实 地调查 , 在众多学者、同仁的帮助下 , 最终完成了这篇在博士论 文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课题成果。 本书运用多学 科 综 合研 究 的 方 法 , 运 用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30 多年来对文化 遗产 不 断发 展 和日 渐 完善 的 认知 理 念 , 探 讨 对 新疆文化遗产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及可持续的合理利用方式 , 学 习和借鉴欧美韩日等发达国家遗产保护的经验与教训 , 对新疆的 文化遗产事业从总体到 细节进 行全 面的论 述 , 全 当抛 砖引 玉吧。 由于时间紧迫、课题重大 , 加之笔者本人智力有限 , 不足之处一 定不少 , 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书的完成 , 首先要感谢 民 族学 与 社会 学 学 院“211” 工 程 《少数民族文化遗 产研究》 课题 组选 择了 我 , 给予 了信 任 , 并 提 供了研究的平台。感谢我的导师白振声教授 , 他那一丝不苟的治 学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启 发指导 , 才使 我有信 心完 成本 书的 写作。 感谢祁庆富、戴成萍、武晓燕等老师在本课题研究及出版过程中 的帮助。 再者 , 感谢在新疆实地调查时给我无私帮助的朋友们。感谢 夏贫夫妇、吴朝晖 夫妇、 张炳 中夫 妇 , 安 排了 我 2004 年在 新 疆 的整个考察行程。感谢和田文管所的哈斯木先生 , 喀什维文出版 社的杨正国书记、阿吉先生、张文治先生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 妇联的秘洁主席、宣传部长栗显昆先生 ,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刘 国瑞副所长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张玉忠副所长 , 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文物局局长盛春寿先生、文保处副处长乌布里先生 , 新疆艺 术研究所副所长迪力夏提・帕尔 哈提先 生等 等 , 接受 了我 的采 访

3 24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 提出了很多切合实际的设想。不去新疆不 知中国之大 , 新疆文化遗产的调查实在是太困难了 , 没有他们的 帮助 , 我个人是无法完 成的。 还要 感谢 孙珉、 王锦 强、张 雪松、 刘睿、蔡琳、孙凤、李江玲、胡萍、武建华、石岩等北京的朋友 们给予我的帮助。 笔者只能以百倍的努力为社会服务 , 在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做 出更大成绩来报答诸位的厚爱。在今后人生征途中 , 希望继续得 到诸位以及更多人的关爱。 樊传庚 2005 年 6 月 6 日

Smile Life

When life gives you a hundred reasons to cry, show life that you have a thousand reasons to smile

Get in touch

© Copyright 2015 - 2025 AZPDF.TIPS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