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4z•· 曦 著
部 阳 两中
明
为期
川4
县晚
例江
子
E 的 水 乡
实践 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栩 •
~崎.......、‘-吨』司
1! 幸好范大于去府秘
、
--蛐电....... ~……"""
然 -t~绝大字也..秘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以明中 晚期江西吉水
安福两县为例
张 艺醺蕃
‘' 北京师菇大学出版集团
图书在版编 目 (C IP ) 鼓据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以明巾晚期江西吉 IK. 安福两县为例 /
张艺曦著.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6
(新史学 & 多元对话系咧)
ISBN 978- 7- 303 一 15657 - 3
1 , ① 阳…
II . ①张… m. ① 陆 王学i辰 一 哲学思想 一 研 W ‘① 8248.25
究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敏据核牢 (2012) 第 269298 号
营 销中心电话
。 10-5 8802181 58805532
棚大出版社高等教育恍网 电子信箱
http://g叫iao .bnupg.com gaoj
[email protected]
YANGMTNGXUE DE XIANGLI SHIJl AN 出 版发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bnupg. co m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 19 号 邮政编码 :
100875
印
刷: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 J 60 印张:
mm x 230 mm
24
字
数: 560 千字
版
次: 201 3 年 6 月第 1 版
印
次: 2013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
定价 : 68.00 元 策划编辑:谭徐锋
责任编辑 :陶虹赵雯捕
美术编辑:王齐云
装帧设计:蔡立国
责任校对=李菌
责任 [;IJ 制: 孙文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反盗版、侵 权举 掘电话: 北京读 者服务部电 话: 外碎邮购电话:
010 - 58800697 010- 58808104
010- 58808083
本书如有印某项量问题.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 . 印制管应部电话:
010- 58800825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 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本书主 旨 …………………………………… …… …………
第一 章
u
宋 元 明初以来 江西、浙 江 地 区 的理 学发展 …………………… 2 1
第 一节
宋元明初理学史图 像……………………………………… 2 1
第 二节
宋元明浙江地区的理学发展 ………………………… … … 25
第 三节
宋 元明江 西 北 部及其邻近地区的理学发展 ……………… 35
第四节
宋元明江西中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理学发展 …………… 刊
第五节
王学的嚼起与吉安王学 ……………………………… …… 5 1
小结 …………….
第二 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吉安王学思 想 与经 世理论… …… ……………………………… 5 8
第 一节
王学的基本学术内容及其特色 …………………………… 58
第二节
安福 与吉水的 思想流变 ………………… ……… ………… "
第 三节
吉 安 王学 的圣人现 …………………………… ……… …… 73
第四节
仁者浑 然与物同体及其经世论 ………………………… ; ..
78
小结 ……………………… … ……………………………………… 84
第 三章
古 水 王学与 家族………………………………………………… 85
第 一节
古水王学兴起的背景 ……………………………………… 86
2 I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明中 晚 期江西吉水 、 安福两县为例
第二节
王学在同水乡的发 展: 六十一 都 及都外 ………………… 93
第三节
秀川罗氏本支源流以及 各房 支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王学在仁寿乡的发 展
第五节
邹元标、王学与 县 城各族
第六节
文昌、折桂两乡王学 的 发展
第七节
罗 /邹 异同 … … … …… … ……………………………… υ .
131
……… …… ……………………… … ……………… … ... < ...
136
小
第四 章
结
……… … … 1 0 ]
… … … ……… … ………………… 11 5 ………………… 2 …………..
121
…………………… … …… 1 27
安 福王学与 家族………………………… … ………………… 1 38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书院位 置…………………… …· 电 . .……….
138
第二节
王学与 南 乡 各 族
144
第三节
晚明南乡王学的发展
第四节
北乡王学与澈源邹 氏 家族
第五节
王学在县城周围三乡
第六节
刘元卿与西乡王学
第七节
王学与西乡各族. . . . . . . . . ... . . . .
第八节
安福与吉水的比较
………………………………… … …… …… … …………… …… … … ……
158
… …………………………… 1 64
… … ………………………… …… 175
…… … ……… … …… … ……… … …
1 86
... . . . . . . . . . . . . . . . … ………… 194
… …… … ………… … ………………
200
小结… …………… … ………… … ……………………………… 207
第 五章
明中期 吉安王 学 与 地方工 作……………… … ……………… 209
第一节
联宗合族的趋势
第二节
凤林桥的例子
第三节
乡约 :
第四节
安福丈量
第五节
安福赋役改革
第六节
吉水丈量与清除虚丁
第七节 小结
………… … …………… … …………… 2 11
…………………………………………… 2 1 7
安福与吉水 的 例子
… … ……… … ……………… 220
……………… … ……………………… … …… 233 ………………… … …… … ….. . . .……. .'…
241
…… … … … ……………… … …… 249
" 一 体 说 " 的理论与实际 : 三县之 争… … · 二 …l …. . 二 … 2 5 4 …………… … ……………………… 2 ………… … ………..
261
目录 / 3
第 六章
晚明 吉 安 王 学 与 地 方工 作…………………………………… 264
第一节
禁毁书院
第 二节
转变 : 安福 的 例子
…………………………………… 273
第三节
转变 : 吉水的例子
……………………………………… 280
第四节
吉安王学与 晚 明政局
IJ、
结
………………………………. . 门 . .…………… 265
…………………………………… 287
……………………………………………………………… 29 1
结论…………………………… . . . , • .………………………………….
293
附 录一
安 福 刘姓联 宗
附录二
吉 安府价值观的转 变 一一 以两本府志为中心的分析……… 304
参考 书 目 附
………………………………………………… 30 1
………………………………………………………………… 327
表
附图
… ………………………………………………………………… 362
索
引
………………………… … ………………………………… … …
370
后
记……………………………………………………………………
378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先秦以来,士便以主角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以下的中国社会 既是以七 阶 层 为 主 体的科 举社会.唯 一 有资格参加科考的 上 阶 居 j茎 成为 政 治与社会 的中坚 层,这个变 化 为 近代中国史的发 展开了新局 e "士志于道" 一一 这是孔子最早为 h 士"所下的定义,用现代的话说.
..道"相 当于一套价 值系统 . 而这套价值系统必须边过实践以求其实现 . I惟 有如此," 天下无道"才有可能 变为 " 天下有道",也就是合理秩序的重建 。 " 以天下为己征"成为宋代士大夫的基本信念,而其 .. 先反下之忧而 忧 . 肝
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声 ,也使 士 大夫更积极地希望在政治上 实 现其理 想. 这很自然地引出王安石变法 , 而变法的失败则带给上大夫相当大的挫忻 . 此后士阶层将其关心的层面 渐渐从政 治领 域转向社会文化领域, 宋 、 IYJ 两
代的理学学术与蓬勃 的社 会文化活动 , 都可放在此脉络下理解 。 宋、明两代士风不向 . 士所关 怀的 、所 扮演的角色也 有差异 .其中
从两宋稳朱 学到 王学两 股学术思潮之 间的 兴衰交 替 . 更是影响近代思想 文化史相当深远的 一 件大事 。 两宋理学家所向往的是 " 得君行道"的理 想,怀抱..以天下为己任" 的抱负 , 主要 的诉求对象也锁定在以 政治 主 体自居的 士大夫阶层 . 明中期代之而兴的 王学 将其重建 合 理秩序的 实践 方向从朝廷转向社会,包括创建书院、民间传学、宗族组织的强 化 、乡
约的发展等 . 都 是此 一 群体活动趋向的具体成果 。 ①
①
余炎时 .
出版社句 20 03 ) .
> • > (上海 :上悔人民
m1-- 6 页 彷
2
I JIB 明学的乡里实残=以哥哥中 晚期 江西吉水、~ 福两县 为例
但 王 学这门学术是如何传学、如何创建书院 、又 如何推行乡约等地 方工作?王学既然转向社会实践 .则 其 学 术如何流传于 广大 的巾 下层 -t 人甚至 布衣处士之间.同时又如何在 地 方 t 开展其学 . 其学又如何草根 化 ?尤其当 进行乡约等 工作日才 , 王学学者既不像官方可以 一声令 下,使 人人遵命景从而行 , 则 王学 这门学术在其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其 中 应还有许多曲忻复杂的面相存在 . 目前学界对王学的讨论焦点多半放在左派王学上 ,
由于左派王学中
不少人 秉持儒学平民化的理想 , 效法孔 子周 游四方.向无 论识字与不 识
字的平民百姓谈论道德,讲说学术.遥使我们发现理学这门在大众印象 中精英性颇强的学术,其实有其平民性与社会性的 一 面,而左派王学学 者也确实在社会活动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 其所传讲的学术并不 只是 一 门 抽 象的学术而巴 , 而是有其实践 与 作用的 。 可惜的是 . 左派王
学以外 的其他流派却鲜少受到学界的 注意 , 以致我们对这 些 流派的认识 卡分有限 , 但除非我们认为 左 派 王 学已足以代表全部的 王学 .或其他流 派的 王学学 者在讲学以外并无其 他 突出或值得深入了解之处.再则目前 对 王学 的研究显然尚不完全,还有许多待补的部分 。 在 玉 学的各个流派中,江右王学这个流派很值得注意.由于 王 守仁
半生功业多在江西. 学术在江西流传最久. (( 明儒学案 》 遂视 江右为毛学 正统 , 优右玉学学 者主要出身吉安府与南昌府两地,但以 吉安 府为多. 许多王学学者都齐集此处,最著名者,如安福有邹守益、邹善、邹德涵 、
当I~ 德 i毒、当I~ 德泳父子孙 三代传承 . 有 三 舍刘氏的刘晓、文lJ 邦采 、 文lJ 文敏 等人.另有刘阳、刘元卿等人 , 吉水先后有罗烘先、邹元标、罗大练等 人,泰和l 有欧阳德、J1J 魁、胡直 , 永丰有聂豹、宋仪望 。 相对的 , 南 昌
府当地并未形成如吉安府般的庞大学术群体 . 初期如 魏 良饲 三 兄弟师从 王守仁. 但后 起者如邓以赞 、 章演 、 万廷言等人的学术则多受吉安府学 术的影响 。 因此整个江 右学术可说是以吉安府为中心而展开的.锦守益 与罗洪先 所在的安福 、吉 水两地更是吉安王学 的中 心所在 。 由于吉安府在宋明两代是全国文教最发达的地区之 一 , 当地不乏世
家大族 . 而地方史研究的经验显示 ,地方家族往往在地方的文化、社会、 经 济发展上扮演关键的角色.如对学术的支持,如 与王 学学者间的 互 动
导论 /
3
等,地方家族的角色都不能被略过不理 。 另外,一门学术的流行.除了 理论内容的创发足以动人视听以外,一些外缘因素如讲学活动的举行.
如地方家族的支持.也可能是关键之一。 过去研究者倾向把目光放在学术 内容与讲学活动上.因此我们对学术的理论理想、讲学活动对学术传播所
发挥的效梭,知之甚悉,但相对的却对学术与地方家族的关系所知仍很有 限.因此王学这门学术如何通过与地方人士 、 地方家族间的互动、经营跟
地方乡里的关系,让学术成功根着吗地,遂成为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 当地 王学学者除了热衷于学术的交流讨论以外.往往也有其社会 角色, 如|承办地方事务或推动如乡里建设、社会救济、赋役丈量等措施 。 为了顺
利进行与完成这些工作.王学学者不仅必须极力取得官方的支持,更须动 员当地 士人与家族的合作守才可能共同营造 一个理想的 地方社会 。 于是学 术如何在当地发展与草根化、学术群体的地方动员能力,以及王学学者如 何经营与地方乡里的关系,遂亦成为学术能再恃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若是
更进一步考虑家族在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吉安王学与地方家族之间合 作共生的关系有其指标性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宋 、 明两代理学学者 的 "化 乡"理想 .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古安 王 学甚至江有五学的方式实现了 。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以下简单回顾与本书关心主题有关的儿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 包指思
想史、社会史与家族史,以及赋役制度史的研究 。 思想史著作一般偏重在个人人物或群体的研究,以及思潮的展开与 影响、如侯外庐主编的 《 宋明理学史 》 就是这类取径,全书以个别人物
分章分卷,讨论这些人物的时 代角色 ①。 侯外庐其实己注意到明代中晚 期许多有关个性解放、个人意识觉醒的言论与思潮 , 岛四虔次则从 "近
代性"的视角,把左派王学的流行视为近代性发展的高峰.惜在明未遭
①
容锻姐曾作 《 明代思想史 >> .并在 《 容肇祖集 》 中有几篇专论何心隐等人的
思想.可以作为侯外庐 一 书的补充 。 近年来萄兆光在吸收学界新近的研究成果后作 4 中国思想史 >> (上悔:复旦大学出版社 . 2 00 1) .则 是以专题的方式呈现,而其 'f~ 巾 的论点也颇有值得参考的部分
~
I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z
以明 中晚期 江 西吉水 、 安福两县 为 如l
迦挫折 , 但其过度偏重左派王学的主张曾受到山下.1è 二 的挑战与质疑 ① a 沟门雄 三从晚明东林学派的研究出发 , 认为近代性并未在明末绝迹 . 反
而是很山折地展开了 @。 西方学者 Theodore d e Bary 自造 humanitarian Ism 一 词说明在明中晚期的王学思潮 中 曾发展出类似西方 humanism 的人 文精神 。 在此研究倾向与脉络下.左派王学的言论思想及其讲学活动 中
所表现出的平民性、社会性-最受现代学者注意,相关研究成果也最丰 硕 " 左派主学的几位指标性人物 . 如布衣颜钧及其弟子何心隐两人都有 不少社会讲学与教化活动的事迹流传 . 二人文集的点校出版、提供现代
学者许多关于二人生平与思想的宝贵资料 @ ,又如罗汝芳虽是迸士出身, 但其学术教化活动的社会性与平民性并不亚于颜、何 二 人.程玉瑛的 《 晚明被遗忘的思想家 一- 罗汝芳(近溪)诗文事迹编年 》 对此颇有涉
及 @o 相对的 . 吕妙芬 《 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一 书则 是少数针对学 术社群的活动所作的研究,研究对象扩及 左派 以外的其他 学派,主要集中讨论王学学术 社群的讲学活动 . 人际交往的关系网络. 以及不同地域学术发展的异同 。@
①
J lI下龙 二 . >
(京 都=向朋
丰t丁 . 1 996) . 至于 jk 林学服与清初]思想 的渊服 关系,也可见五况森 《 消韧的讲经会 >> • > (台_J ~:广文书 局. 199 5) . 另有 > (fK 京 :东
京大学出版会. 1982) ,有山本英史的书评 ,请 见《柬洋史研究 >> 42: 4 (]98 们 .第
1 80 - 187 贞 . 以上的叙述,我是参考 I LI 本英史,
> ( 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 . 2000) . 序章,带 I ~9 页; 与 Ll I 根 主拉夫编. (东京:指证书店 . 197 5 > . 森正k.文前分
见 《 陋史砰输 )) 308 ( 1 97川 ,第 1 0 -
62 页; 312 ( 1 976) . 第 74 -
8 > 83 ( 1 982) . 第 20 1 ~2 23 页。
@
徐杨杰分别有 《 中国家族制度史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92) 与《 宋明家
族制度史论 >>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二书 。 牧野舆则是日本学界的家族史专家 . 他的 《 近世中圃宗族研究 札 与其他单篇文章·都已收入 《 牧睛舆著作集 >> 御条水书房. 1 979 一 1985) 中出版 .
(东京 :
R / j!fl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 t委福两县为伽j
j 卡上彻则从礼制来看地方家族与国家间的 互动关系 ①。 西方学界自 Mau~ nc巳 Freedman 以来也累积了不少 地 方家族研究的成果 ,
( 名古屋大结束洋史研究幸在告 ') 12 (1 987) . 第 5 9 -99
页 " 其他的家族研究还包括 David Fau r 关于香港新界的研究.以且新近与 HcJen Siu 合编的 DOWII 10 Earlh 一 书 .
!A!. David Faurc . Th l' S lru Cl llrt' of ('!t in('s俨 I?urul S lI ne
I.v: Li /1t'ugll uml Vi Ll uge ;71 lhe
Eaδ lerll
New
Terrilυ ries ,
(以iord Universily Prcss . 1986) : David Faure& I !elen F.
H.川18
Kong
( H o n也 Kon&:
Siu. Dow lI 10 Earth: Tf,町
Terri lU riul ß lJl1 d j'l Soulh Chi /U.I. (Stanford: Slanford UnillNsity Press. 1995) ,至于 知振满则在 《 明清幅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 (京 都:同朋 舍. 1998λ
@
二木聪. > (札幌: -l t 海道大学图书刊 行会 ,
@
日本学 界的成果体现在 《岩被捕座 世 界腿史 >>
2(02).
12 ..中世 .. 6 (东 京 a 岩 波何
店 、 1 9; 1) - 1'中 z 而近年来编辑出版的 《 明清峙代史的基卒附尴 , ( 东京:极古书 院.
1997)
. 1$,也有很街的参考价值 .
12 I 阳明学的 乡里实 践 : 以明 中晚期 江 西吉水、安福两县 为 伊l
这些资料至今未被利用到极致 。① 王学学者在这方面角色不受人注意的 原因可能有几点:
( 一 )不少人仍停留在 一 种成见 . 认为毛学只讲学术 、
心饨义理.未必有太强的社会实践的关怀 . ( 气〉 我们仍然侧重在研究 王
学的讲学 教化工作,以致对王学其他面相的关注相较较少 " ( 三 ) 由 于相 关资料经常零散而不够集中 , 因此虽也有人有意讨论王学学者的批会乡 里角色 . 但其研究仍不够深入 。
第三节
本书主旨
在边'人讨论之前,应先解辞 .. 学术"与"草根 化"这两 个词的意思 "
』学术"这个词在本书的使用主要是指王学这门学术 . 而所谓的"学术" · 当 然包括心性体用等哲学思辨的讨论 . 儒学尤其是理学既在本质 t是一 门经由: 致用的学术,所以 王学除了哲学思辨以外,还应有其经 世实践的面相 。 本 工15 基本仁展认并相信理学学 术中的 一个前提,即知 与行、 理论 与实 践是一体的 两面 一一 尽管在实践理论的过程 中未必是全然乐观而 毫元 阻悍的.有可能理
论上讲修齐治平.实践仁却可能遭温挫折或以不同的形式曲忻地展开 。 .. 草 根化"大体有两方丽的意思=第 一 是指这门学术是在当地发展, 具有当地的特色 , 并与当 地的社会、文 化 生态 相融 合相结合 , 由于 古 安
{工}
向口雄 三 注意到 i晓明东林学派的社会 经 济角色 . 结合 l晓明 尔 林 学 糠的恨水
角色 与社会经济角色 . 则很成功地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切人思想史的时论 .
气 . >
( 向 rt 雄
. 东京 : 尔京大学出版会 . 1 9tW.) 但橙体而
言 . 社会 经 济史的研究确实很少论放学术的发展,反而把注意力多学放在 经 济发展 的模式、社会变迁 . .!!X 国家的作阳 上.虫n 黄 宗智的 《 长江 =三 角洲 小 农家庭 与乡 忖发 展:
13 5()- 1 988) 与 t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 . 二 书分别讨论 r 明、情两代的
江南与 华.J t 两个 lt包 区 的 经济发展模式 。 黄 仁字 的英 J文证著作 7η -".r闯 a.l川iο 侧川 A'ld σ() v~r 叫 η /11 川 t刷刷,川/ Iα I 1-' ;11(//川/('俨 i 川 TI
Si.rlμ4
Pr内‘时 .革拮5 , 197") 则是研究明代 财政 与 税收的 专著 。 而近年米比较受到 r~ 患的应有李伯 茧的专著 《 江南的生在 期 工 业化 ( 1 550 一 ] 850 年 H
( 北京:批会科学文献出版悦.
20(){)). > ( 北 京 2 生活 · 民书 · 新知 三 联 -,~ I,t仁 zυ03) . .X 发展与制约 一一 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 )
(台.J t: 联 经 出版公司. 20(2) 等
忏他重新思考近代中国的证南王业 化 与生产力的问题,并 注 意到 江 南..经济社会 化刊的 发展 及其 受制约的方面 .
导论 / 13
并非 王学 的发掘地 · 肉此王学别吉安士民而 言 ,原本是 一 门外来的学术, 而这门学术如何在当地生根发展 , 并成为 一 门具有 当 地特色的学术,则
是本文所感兴趣之处 .① 第 二 ·所谓的草根化.还包括学术传讲对象的 阶层 问题 . 也就 是这门学术能否往下接触到社会基层.并且吸引社会基
层的士民参与这门学术 。 由于明中晚期王 学 可能是儒学在跨阶层传 播中
走得最远的 一 次发展.也有可能是儒家历史中唯 一一 次下及草根阶 层 的 讲学 活动,本书使用"草根化"这个词正是想强调 王 学能够针对社会基 层 守并向其传播、作用的面相 。@ 本自主要是从社会史的 角度处理明代心 学的发展 。 主要 讨论三 个问题 :
f一 } 明代王守伫心学如何草根化; (二} 心学家的社会事业 : ( _: ) 心学 家的 社会工作 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在地方上 的权威,同时帮助其思想学城之传播 。 如果说思想史研究 方法 论中有"内史" 与 "外史"之分 . 本书则想
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其交错接样处观察心学思想与社会的问题井试图勾 勒王学学 者的社会事业,论证这些社会事业与他们的思想 主 张有何关 系 。 此外也 注意 到同时存在的几种思潮的竞争性 . 并从个人存在的危机的角
①
第 兰 章 ~每以 吉 水同水乡 与仁寿乡 的 关 系为例,说明仁寿乡 当 地并无 王 学 的
学术 阳 、当 地 土人也未建立具 规模的 学 术群体.致使仁寿乡 学术 依附 于 同水 乡、 成
为同 ;K 乡 学术的外用区域 们 尽管罗供先多 次在 11市此地举 行玄潭讲会 . 吸引仓 县甚至 他 县士人前米讲学 . f同学术在当地扎根不深.在罗供先去世不久后便迅速中应.
②
近代儒学的基本经典"四书"文字 虽已不 如" 瓦经 " 高探简奥 . 但识字不多
的升 斗小民对其仍然存在 相 当的隔阂与 障碍.尽管明中晚期学术 不乏倾向 讲 究刊 商文
字、 ff经 注我 、我 注六 经的例子 . 但 除了 少 数的特例 以外.在实际 操作 上 仍然很难 完 全摆脱经~环顾、这也使其与祉会基层的七民之间仍然存在 一 定 的距离 。 具 rx . 儒学 对予 " 罪" 的被 除、
" j岳"根 源的问题无 法 提供 完 整的解释.使其很难在社 会基层与
佛、 i直两教 竞争 葛 (.f.乱 森. 4 新史学 )
( 明Aç清朝儒学的宗教化;以许 三 礼的告天之学为例 ) .
9 : 2 . 第 89- 12l! 页 . ) 当然 .我 并未忽 略泰州 学派的讲学活动 .确 实 较诸
王学的其他 tii振走得更远 . 许多泰州学派 的人物常 以草根性启蒙 者的身份自 屑 .积极 在 间里间讲学 . [程玉瑛,
> R(.仰 J均 ots οf 岛 M岛 οd 仇ern ηI
]
( Tok u.gαtlω ReLigiω .ο仰 n: t州he Gul 山 JμL II rα 叫i
aραn) 一 书中所谈的梅 岩心学,如 Najila Tets uo 的
《 慷德堂: 1 8 世记问本的德 的言者相 >> (Visions of Virtue in Tokugawa
Jtl
归 17: lh e K aitοkuc/ο Merch a lll A cad仰I y 01 Osa k (l ) 。 但在中国思想史范回
中 . 由于- 向太过注意处理思想本身的问题,多少忽略了它的社会 丽。 虽然 阳明学有面向下层民众的倾向.但是实际上如何深入基层 . 便乏人问津了 。 再者 . 西方基督教社会史家特洛尔奇 ( Ernst
Troeltsch) .以
《 基督
教社 会思 想史 >> ( Th eSociaL Teach ing υf the Chrislion Churches) 而闻 名.在中国史方面, 一 般多只注意佛道教的社会 工作 . 而对像 王学学 者 的社会事业则注意甚少 。 因 此 ,本文选择以吉安府的王学发展为例来剖论 .
并特别集中聚焦
在安福、吉水两县 。 江右学派在 明代索被称作 王学正 统, 至于安楠、吉 水两县则 是吉安附王学的 两大中心,并各有特色,因此正 可 借此比较 与 解释王学草根化发展方向的差异 。
本书分作 六章 . 六章 处理不同的主题 。 第 一 章希望把玉学放到整个 宋、元、明 三 代理 学的发 展脉络下来思考 .
于是注意到许多宋元以来的
学 术传承或渊搬到 了 明初都中断或沉潜成为伏流,因此明初理学既有保
守的 .也有创新 的 一 面 。 过去我 们比 较注意 到其保 守 的 一面 . 多认为明 初理 学是延 续宋元理学继续发展 ,但却很容易 忽 略 了 其创 新 的 、 有意 创
造新的学术传承的 一 面 。 王守仁 的崛起. 以及以其学说为中心而形成众
多学派 . 其实是有脉 络可循的 。 讲学活动的流行.以及 《 传习录 》 与 古 本 《 大学 》 这些代表王学学说 精华的小书的流传,都 对 王 学在 各种思潮
竞淫 的明中期思想界中取得优势有很大的助益 。 在之下几章我们也将不
断印 证讲学与小册子对介绍 王 学给人认识所发挥的惊人效果 . 第 二章则是比较左派与江右王学 的 差 异所在 , 指出吉安 王学的学术 内容与特色所在 . 并进一步讨 论其圣人现.以及吉安 王 学学者所共同承 认的 公约数
上承北宋程额"仁者挥然与物同体"的万物 一 体之说 e
王 学草根化运动不仅仅是 一 种 文化现象而已 ,压牵涉一 门 学 术在地
导
论
15
方如何发展扎根并不断流传再生的过程 。 在江西吉安这个功名科第甚盛、 世家大族群聚之地. 王学很自然会 利用地方家族的合作进行其草根化运 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 如何合作?是否只有单一 选项 , 还是有不同 的时能 ? 第 三 、四两章则以吉 Jj( 与安福两县为例 ,讨论王学与 地 方家族 的互动关系及其草根化 。
第 三 章处理的是家族关系网络对于学术 传播发展的助益 。 苦水共五 乡 . 同水乡只占其一 ,但 16 世纪以后近百年的时间吉水王学几乎都局限 在同水乡 一 乡发展,学术领袖也多从当地尤其六十一都的家族中产生 。 学术发展容易受到地域的限制 , 难以做大范围的展开.是其局限性所在.
因此王学在同水乡大盛的同时 . 在同县其他乡里却相对冷清许多 。 值得 注意的是 . 在一 般思想史研 究中 , 常以学术可以广泛传播为前提 , 以致 见到 一 位王学学者在 一 县主持学术的相关资料时 , 很容易先人为主地误
以为全县都深受其学术的影响 , 若参考此章关于同水乡的研究.不难发 现这很容易流于过度推论或存在过多的逻辑跳跃.而陷人 一 种 夸大的
想象 。①
本章后半部讨论另 一位王学学 者邹 元标在万历年间的讲学活动.这 一 部分可以跟第四章互相参看 。 通过邹 元标与安福的这些讨论 . 可以帮 助我们 了 解学术如何在取得地方家族合作的同时 , 更越过家族关系网络 ,
①
同水乡的例 子 也使我们可以更多 地 思考宋明儒学提出的"化乡"这个概念
的具体意恼 。 在清初反 王 学 与 反 王 学讲学的风潮下.陆世仪说"乡者 王 化之所由
基".说..天下不可不以 二三 代之治治也 . 不特天下为然. 即郡邑且然 矣 . 以 三 代之 前治天下.其要在 于 封建 . 以 三 代之油油 一 邑 .其要 在于化乡.乡者王 化之 所由基 也 令 有民人黯. -1可社鞭焉,故孔子曰.吾现子乡而知 王 道之易易.欲治 一 邑 .亦 恰 一乡 而巳矣 o ••• [ 陆世仪 .
(1台乡 三 约 ) .在 《 陆子遗书 >>
( 清光绪 二 十五年刊本 L
E 自 序) .第 1 页 J 又 强调"插 一 国必自前 一 乡始'· .说.,治天下必自治 一 固始, ~台
一 国必自 治一 乡始 . 治 一 乡必自 五家为比卡家为联始,予尝作 《 治乡 三 约 ) .先按地
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今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 网数 、 璐役 . 一 皆缘此而起,颇得治邑贯通之道 。 " [ > ( 台北: ( ' 文书 局 . 1 977) 上册,第 370 页 .J 陆世仪可能是考虑到在当地探耕的学术所能发梅的影 响力不易扩展超越 一 乡的范围,所以采取从乡而非从县来治理 。 请见王讥森. > . ( 大陆杂志 >> 98 ;
1 ( 1 999) . 第 1 -2 1 页 .
16 I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 明中晚期 江 西吉水、安福两县 为1)1J
通过讲学的倡导与书院的兴建创造一元 或多元的学术网络 。① 第五、六两章专论王学学者的家族与乡约工作,以及所负责的赋役丈盐 改革等。 在近世中国的行政建制中,县级以下的层次基本上不再在,所以清 末刘师墙与民初毛泽东都说中国传统下层社会是近乎无治的社会 。① 由于官
方不太直接将其触角深入到县级以下的事务.因此乡约与赋役丈量等事务 如何在乡里层次推行,以及学术群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很值得 注意 . 乡约如其字面意义即 一 乡之约 @ ,从嘉靖到万 DJ 年间 . 我们不断看
到许多地方官员寻求吉安当地的王学学者协助实行乡约 句 这些主学学者
①
17 、 18 世纪流行于法国的 ~alon. 在 Habcrmas 的 public s phcrè 理论 t l' 便将
之视为请多公共论域的空间之 一 .书院讲学也很类似子创造 一 个论域的 空 间 . vub
lic spherl!理论有其两方祉会文 化史的背景渊源.所以我无意也不愿直接援引这个理 论来解释书院的讲学前动 。 不过,作为文士在 一 处固定 空 间的精英集 会 的 ::;8 10 11. 跟 H 1\ b{'Tma~ 指出的其他公共论域如酒惊、咖啡店提供 一 般社会大众闲聊交谈的 空 间不同.但句i 跟书院颇有类似之处 . 请见 Jurge n H a berma!' , γh ,.
$1 ru rlllral Trall,~
fnnna ll() fI of the Puúlic Sphttre : An lnquiry
BtJll ~I'Uü
lu{ttgvry of
111{(J U
Suciety ,
'!'ran:< laH:d by Thomas Burger with lhc assistan c: c o f Fred crick Lawrcn t: è. Camuridgc: MlT Prcss . 198!)' 由于 salon 这类 精英集会缺乏客观制度的保证.也没有机构或附 体民期稳定的资助.因此如何维持 s alo n 这个 公共空间 的正常运作.曾在 17 、 18 世 纪的法国成为问题.并且成为 salo n 没溜的原因之 一。
tìr u j'
L(.lt l'r.~ :
A Culturctl Hislory 01 Ihe
F时71 ch
( De n a
c.; oodmiln. Thl'
E IlLi g h lf' nnll.!Il1.
Reρ uh
11 hll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css . 1H94. ) 同样的,维持书院这个 空 间与讲学而动的正常运作也关系 到 王学 能否在当地 jk 续发展 e 书院在 兴建之 初虽然经常接受来自 官方的资助 . 但其
讲学活动却多半是由民间自行集会而非囱官方召集 , 这固然使其讲 学活动可以较为 向阳活泼而不受太大的限制,但真优势同时也是其弱势.由于没有制度 上 的保证,
资金来源也不稳定.同时在官方权威前还可能面临合法件的危机 一 所以甚至号|米 两次俞国性的禁毁行功.能够永续发展的可能性不尚.遂使安韬王学颇受此 · 问题 所阳扰 。
@
玉讥 森 .
> • >
),
.第 1 - 17 页 . 袁费些 .五应 麟 、 史萦 卿的部 分请分J见 《 宋元学案 ) .第 七 十五卷.第 1 08 页;首卷 .第 1 6 页 ;第 八 十 七 卷 .第 50 页,三 人 事迹分见( 茹靖 )
.第 4 页 。
.第四十二卷 . . 第 1 7 - 20 页 . ③
以仨俱 见 〈万历) ,第 五 十 二 卷 .
> .第 1 - 37 页:第瓦卡 二 卷,
《 儒林 >> . 第 1 ...... 72 页 , 韩性. 柳 挝 、 黄捕 、 吴莱事迹分见 o夜元学提 乎 ,第 六 十四 怪,第 '1 0 页 :第 八十 J 卷 .第 41 页;第七十卷,第 95 页;第五十六卷 , 第 113 页 赵谦'往平事迹 请 见 4 明儒学案 ) . 台 北:里仁书局, 1 987 . 第 1 05 1 - 1 U52 页 。
主 () / jIU 明学的乡里实践= 以 明 中唆 期江西吉水 、 安福两县 为 例
问学 。① 不过,杭州府这一 带在人元以后便未再见重要的理 学 人物.即使 是
具地方性声望的理学学者也很少见 , 目前仅知元代有董镇曾负笼襄粮往 从金华件谦学习理学= 闻金华 i午 谦 为朱 子 之学 ,裹粮 往从 , 谦深器 之 。 谦 卒 ,镇 筑室
仙华山 , 三 年而后归 . 仙 华 山 . 谦 讲学 处 也。归作嘉会堂于灵泉 、 右画朱子 象. 左书儒行篇 . 从游 日 众 。@ 人明以后,无论 是预修 《 永乐大典 》 的袁时亿.家传春秋学 的夏费. 或者是博洽群书、淹贯经史的周礼.都不再见与宋 元 学术有何明显可见
的师承渊源,当地理学传统至此潜没下来 。 直到明中期 王 守仁讲学 . 当 地理学风 气 才又盛起 , 如王漳: 幼 读朱子语录 , 遂 绝 意举业 。 间余 姚 王守仁讲学 ,
负装往从 ,
守仁嘉其笃志 . 命其 子 与之共学 。 漳 勤 于著述 句 于 程 子 、 张子遗 书, 皆有补 注 份@ 王 谧从最初读朱子的语录 , 到补述程 子 、张 子 遗书 . 他的 学 术倾向其实 跟两宋理学的路数比较相近.但他却须待 王 守仁起而讲学 . 才负复前往
学 习 。 其他如孙景时、陈善等人亦游王守仁门 。 不过程朱 学 术在当地并 未消失 . 如正德年间进士邵锐= 学 以 程朱为鸪 .
①
所与切 摩|道义 者,
同 邑胡 世宁 、
昆 山魏 枝 、 乐
当 地 士 人身11 沈清臣 、 郎哗都从张丸成学,如施国 je 、 郭知 .远则 与 张九成 往
来 " 虫11 孙明仲 、 E 子 庸则从学 子 惕筒 . 其他仅见赵景纬 与当 地的流 行 的理学学术不 同流. 于 是 他 先 i卖周敦颐 、 二 程兄弟书,恨不及登朱嘉之门 . 遂 与 朱蔚i' j 人 叶味道 等 人往来 s 事迹 分见 ( 民 国 ) ( 杭州府 志 ) 本路印 ) .第 一百 三 十 八 卷.
( 台北:成文出版杜 . 据民国 十 一 年铅印
t 第 1- 一 岳, > ,第 16 - 1 7 页
a>
(雍正 ) > '第 1- 一 卷, > . 第 17 页 必
CD
( 雍正 ) > '第十 一 卷, > . 第 18 页 a
@
以上分别见 (班正 ) > .第「 一 卷.第 8-2 1 页 ~ Ä 德秀的部分见
4 宋元学案 þ . 第八 l 一卷 .第 11 7 页 .
3 4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z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 为 例
家甚多且势力庞大 。①
但人元以后当地理学传承却越来越隐伏难见 . 如史伯璇、章仕尧 二 人 . 尽管 《 宋元学案 》 将之归人陈植的 《 木钟学案 》 之下,但都是"朱 学之余",宗主朱蕉学术而自 我 成学的 。 如陈刚师事金华府的胡长薪,假 胡长梅本身亦未有其师承渊源 。 至于陈宏磐 、 叶葵则明显是自修有得 z 陈宏磐 、 字则善 , 瑞安人,… … 一 日,得龟山、南轩 口 语录 . 昕夕玩味 , 豁然若有所得 …… ② 叶葵 .
…… 年十八 ,
问户十余年 , 玩索群籍 .
穷 口 义理 . 每终
日危坐 . 反身以求诚 . 超然有得于穷理尽 口 之要… … 人明以后 . 当地理学势力明显衰弱下来.仅见史伯璇这 一 支的学术 仍然流传未断 . 其门人有徐兴祖 , 以及徐兴视的门人有张文逃 。③ 但其 理学发展却已日趋消沉 , 待王学兴起时,当地仅见王叔果仍对理学有兴
趣 .@ 至此 . 曾经盛极 一 时的温州府,在理学史上已失 去 其作为学术中 心的地位 。
①
虫n ;X1j 去节 、 安上、安礼 三 JL 弟,周行己、戴述 、 沈躬 行、鲍若 l智、 谢徊 、
潘星 、 陈经正等人师事程颐 , 宋之才受业杨 fl守门下,南宋切年 二 程之学稍息,遂有
郑 f白照起而撮之.井有薛季宣、陈傅良、蔡幼学这 一 支的学术 " 此后当地 士 人遂以 师事朱点之学者为多.虫u 叶味道、叶恳、陈墙、林武、徐辛辛、钱木之.蒋叔蒙 、 比 例、包定等 . 事迹分见 ( 乾隆 ) .第 1 ~7 卷 。
@
( 乾隆) > . 第五十 二卷.第 80 页 z 第五十 三卷,第 97 、 109 页 ;第 六 卡瓦举 . 第 86 页.
@
王 叔果曾辑陆九 渊 语.明其非搏,又取朱 :眼晚年之论不相 二 者.合为 一 书.
此书今不可见. .但从形式上来看,应跟王守仁的 《 朱子晚年定论 》 相仿 . 他认为 更
守仁良知学合于朱陆之说.并与王学学者胡直、耿定向等人往来 ‘ f 乾隆) ,第十 二卷, ,第十 - 岳,
硕 >> .第 2 1 - 23 页 a
③
(康熙) > ,第十 --巷, > ,第 2 .1 - 25 页 。
@ @
> .第八十 三 卷,第 98 页 " ( 5夜 元学案 >> ,第九十 -二 卷 , 第 5 页 。
,第八卷 , ( 理学 札 第 4 -8 页.
44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克明并游陆子象山门 . 而子渊更兼从朱晦庵、张南轩潜 。
刘恭 . 字伯协 , 南城人 , 与群从兄弟伯文同师陆泉山 …… ① 当 地不少士人先后师事陆 、 朱 二 人,傅梦泉这位陆 f j r离弟即 是 一
例 。② 此后也有人外出习于陆九渊的 学术传人杨简门下 。@ 但建昌府的理学传承却未能延续下去 。 正德本府志无理学或儒林传, 而同治本府志的 《 理学传 》 则在宋末黄应龙之后盲. 接接到明中 |览期如 罗 汝芳等人 . 元与明初 的理 学发展呈 现几乎 空白的 状 态 。 即使 在 《 儒林
传 >> , 元代亦仅刘顷 一人 . 其学术无所师承 。 人明以后,供敏闻吴与粥倡 学而 往 从之,邓康师 事吉安罗 伦,并影响何 墨、何乔寿等人 。 吴、 罗 二 人都是自起一 家的,显然建昌府并未形成自我的学术传统 . 所以直到明
初仍 然依傍在 他地的理 学之下 。 王学兴起后, 既有前 往吉去学习者 @ , 也有如李经纶 , 无所师承 . 但不喜王学 ,积极出外 寻求同好=
王、湛 二 家之学盛行 , 纶弗以为是 , 作《卫道录>> , 中传 >> . 湛.
念 时无知者 ,
大喜 .
闻罗 整庵作 《困知记>> .
上书以质所学 。 整庵方自贵重 .
户 . 故少所容接 . 而纶辞又过侈 ,
作《大学稽
辨心性之异 .
以辟王、
惩两家聚生徒 .
各立门
遂沮押之 . 纶万大失望 . 走南都
i昌条酒黄佐 , 佐深契之 e 与之讲乐律 , 然亦 未 追张其学术也 。⑤ {旦此多元纷呈的情形很快趋于 一 ,罗汝芳、邓元锡这两位重要的 王
①
{ 同治 ) (( 建昌府志 >> . 第八卷 . > . 第 4 页 "
①
如 包扬"与兄约、 弟逊同 学于陆 象山,既并从朱文公游,扬录文公词为 一
岳,象 111 请为 一 卷 ,, "4日刘思忠"与弟定夫并师 陆象山, iJJ'\ 俱问学子朱 |晦 J庵 J 如 江 聂
.. 与 同邑罗献帅事陆文安公 , 而主主更师朱子……称朱陆高第 , "如 江仁 甫 虽未能
亲 及朱 、 陆之门.但也同宗 二 人之学 " 事迹分见(同治) > ,第八卷. > ,第 6 - 8 页。
③
如利 元音有 弟 子 李博 . 傅梦泉的陈子傅但学子附JL 渊的学术传人杨简 r J 下·
如黄 '~l 龙以陆 子阵传 鹅子著称 于 世 . 擎班分见 (同?台)
> .第八卷.
> , 第 4 、 8. !)页 a
@
如黄 天祥、 市 元 锡前 往吉安求学 . 如 i尉移.师事: 吉安句IS 守益 。 事迹分 hl
{ 同梢 ) > , 第八卷. > ,第 11 、
@
l3 、 1 5 页 。
( 同情) .第 八卷, > ,第 ]2 - 1 3 页 .
第 一章
宋元 明 初以 来 江 百、 浙江 地 区的 理 学发 展 1 45
学学者出身当 地 , 确 定了王学 取得流行优势的地 位 。二 人 各有门人弟
子 ,① 他家学术则鲜少见知名传人 。@
第四节
宋元明江西中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理学发展
抚州府是宋代陆儿渊的故乡.当 地人多称陆丸渊与其兄弟陆丸韶、陆 儿龄为 三 陆先生 。@ 元代著名的理学学者吴液也出身此地 . 尽管与陆丸渊 同乡 . 但二人学术并元直接的渊源可见 。 吴与粥是明初 抚州最重要的理学
家 . 弘治本的 《 抚州府志 》 仅录此一人而已 . 其门下门人数百人 ‘ 且不乏 后来 成 为知名学者 。@ 不过吴与粥学术在当地仅仅一 代以后便脑中衰 . 继 起的陈儿川 I . 与当IS 守益、罗洪先 、聂豹等人同为江右学派的重要领袖 。@
至此可以凶头解释徽州府学术发展的方向 ,如 前述徽扑| 当 地 士人先 往外师从饶鲁.相对的 . 同时代的吴澄这一 支的学术则被徽州士人忽惧 。
①
~II 唐补斋 、 陈希 圣 、陶仁庆执赞罗汝芳门下 . 在勋从邓 元 锡游 . fé 宗 部则
从~、.xlS :. 人 学 >L 桌边分见 { 同 情)
.: 建昌 l何志 队 第八岳.
> .第 1 1.
町、
17、 19 页
②
如李 经 纶之名亦 沉 没不彰. 童在赣饶升标举
..督 学候嗣曾推为大锦.升因 言
南 半 辈经纶著书甚富, ~号晦弗彰 . 嗣曾乃求其书.序而样之 , :n 之力也 . .. 事 迹分 见 { 向前 )
~ 建昌府志 札 第八卷.
天下知有南车 主在经纶
> .第 20-2 1 页 ;
(正
德 ) . 第 八 卷,
> .第 1 - 1 4 页;阿卷.
( 阴林 >> ,
第 1 -2 2 }1( . 罗汝 'Jj 师事颜 钧 一 事 .i青豆~ > ,第 760 页 "
@
如陆九泉.陆持之 、 陆循之 、 陆麟之、陆愤之.皆以 学 闻名, 当 地读书人如
傅 子云、章 ~、张孝宦 、 游元 皆游 子 时f 儿渊门下 。 事迹分见 〈 光绪 ) > ( 台 北:成文出版社.据 消 光绪 二年刊本 ~t 印 )、 第 -6. 1- 七,
> .第 5- 8 页:第五 f
六 卷 . ~ 理学队 第 7-8 页,
@
如胡丸甜 、 李泰 、 饶刷 、 许任H南等人 " 事迹分见 ( 光绪) .第 1 2-- 1 :1 页
⑤
真他如李 东 明、盖良把 、 曾维伦则与罗汝芳等人 往 来 . 事迹分见.
( 光绪 3
4 抚州 l何志 ) ,第五 1-六 卷. > .第 1 6- 1 8 页 ; ( 弘?台) . 第 1 -24 页: ( 光绪 ) > .第五 1- 六 卷. > ,第 1 -25 页 。
4 6 / PB 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明中 晚 期江 西 吉水、 可E 福 青可县为例
但饶鲁这 一 支学术 在 饶州 一 带 的 发展,约至明初便亦中衷 ,此 后虽有吴 与粥的学术继起 . 但吴与粥 的 学术 也仅传 一 代便又衰落 。 因此徽 州 士人 在饶鲁以后.既有师从吴 与 粥,也有选择往江、浙 一 带师从庄脉的 。 不 过无论是吴与粥或庄脉.其学术都与宋元以来的程朱学隔了 一 层 。
江西其他府的 学 术风 气 相对 不盛 , 理学家亦少,只见到零星的儿例 . 并不足以深论其学术流传与传承 。 如南安府 .
宋代仅见 一 人师事黄干 .
以及明初谭震在 陈献章寓居当 地 时前往受学以外 . 其他都是受到王学的
膨响 . 或习于 五守仁 之门 , 或与古安王学学者邹 守 益、罗棋先等人游 。① 如袁州府 . 先后有人习于朱先在、黄干、吴橙门下 @ , 但入明以后竟无任 何以理学闻名者 . 直到明中 期 以后才有罗彝、严尧日与 宵安王学 学者邹 元标、刘元 卿等人相 往来 .阐 明理学 :
罗 彝. 字性庵 …… 万历时诣京上书 , 赐深衣大带 . 许以 布衣游
行郡县 , 与邹南 J辑、刘泸潇诸 人 阐明理学 , 江 右士子宗之 , 样性庵
先生。@ 严尧日 .
字用泯 …… 邹元 标倡会讲学 , 尤折节于尧目 。 邹起都
察院 . 招为 幕属. 力辞 …… @ ~n瑞州府. 宋代既有人与程颇往来.也有人受学 于朱蕉,此后 各有人拜
人饶毡,与X1J静之门下, XtJ静之即庐陵 ( 人明以后改为吉安 ) 理学学者 .@ 明
①
曾 守约 师事黄 子 . 加IH泰、 ~J 鲁共同就学 王 守仁之门, X1J 昭文曲子瘟若水、
邹守益门下,王!JJ圣则受业罗棋先门下.事迹分见( 乾隆 ) > ( 台北:成 文出版社.据消乾隆 兰 卡 三 年刊本影印) .第十 二 卷 . ( 儒栋 ) ,第 1 6- 17 页 .
(2)
如胡安之 、 幢 l泳从学朱嘉门下 . 宋城师从黄子、李 婚 .入元有黄槛受学 子
吴 进 . 事租分见 ( I司前 ) > .主要采取材、学 》 内篇中最叨要者 ,并旁』是他 -I~ • 时人给的评悟是"朱子 《 小学 》 繁 1前详,泰泉 《 古训11 >> 简而耍 。 惟其繁 |而 详也.初学 之士遮难以求通:惟其简而要也 . 幼稚之童亦可以应诵 。 ., (方田 . > . 首卷,第 1 页。)泰泉是黄佐的号 . 显然即使是程朱学者也对 《 小学 3 这 本书颇有徽词,至于 《 小学占 i)1[ ) 相对于 (!J、学 》 虽已是简而耍了. 1且具内容仍然梳 子枝节.拙慌传似亦不「广』 . 禀蜻年间的学术官愤胡松便 一 针见血 地 指出《小学 》 困 "时杂大入 t伏 £者之言 .而非小子之所』扯生知,飞, \'."e 初学小坐扰苦难 t读卖
家语多筒奥. }m 之贞妇烈女之行,宜别为书而悉附戴 《 删正 IJ 小 i扣、学 J序芋 ) . .
>
24: 1
• > .在 《 四席全书存目丛书 》
策 6 5-- 66 . 第丘卷,第 6 页 ,
①
邹守益, > . > .第 五卷 . 第 36 页
ci>
> . 第 3 74 页 .
②
《 明儒 学案 ) .第 372 页 .
③
《 明儒学案 >> . 第 373 页 。
@
~ 明儒学案 >> . 第 3 88~ ;i 89 页 。
@
胡直.
> , > .第五卷 . 第 1 5- 1 7 页 .
①
关于 王 般 的生平与学术,见方祖献. .第 407 页 @
第二章
吉安王学思想与经世理论 /
()IJ
又责备其终日只谈本体 , 不说功夫之非:
终日谈本体 . 不说功夫 .搀拈功 夫 .便指 为外道 、 恐阳明先生 复生,亦当攒眉也 。① 至于罗供先所认为的工犬 ,则是:
住时喜书象山 .. 小心翼翼,昭事上帝 。 上帝临汝 . 毋戒尔心 。 战战兢兢 , 那有闲言时候"一段,龙溪在旁 , 辄欲更书他语,心颇 疑之 。 每观 《 六经》言学 . 1业先兢业戒惧 , 乃知必有事焉,自是孔 门家法 。① "戒慎恐惧所以致良知"是王守仁以下的门人弟子 一 脉相承的思想观点.
但在"戒惧"工夫是属动还是属静时分作两派 ,如 邹守益强调 H 戒惧" 动的 一 雨 , 赋予其自强不息的新义 ;如 聂豹认为 " 戒惧"属静而非动, 此时罗 洪先的学术立场 倾向聂豹.所以他也说"常 令 此心寂然无为.便 是戒惧 不 j过立.晚年的罗洪先不仅不满王能之学,同时也脱离了聂豹学术的
笼罩,所以他甚至作《答双江书》驳其专主寂静。而他反驳聂豹主寂之 误.很可能跟他所彻悟的仁体的内容有关 ,此 仁 体的内容可以 上 溯到宋 代程颖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
感于亲而为亲焉 . 感于民而为仁焉 .
物而为爱焉 ,
吾无分于亲也,有分于吾与亲.斯不亲矣 。
吾无分于民也 ,
有分于吾与民 ,斯 不仁矣 。
感于
吾无分于物也 , 有分于吾与物 , 斯不爱矣 @ 是乃得之
于天者 , 固然如是而后可以配天也 ,故 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体 也者,谓在我者 , 亦即在物 . 合吾与物而同为一体 .
贝IJ 前所谓虚而
能贯通、浑上下四方、住古来今、内外动静而一之者也 。 @
①
《 明 ,陆学案 >) ,第 4()3 页 .
②
> I 第 400 页 。
@
罗棋先, > . > . 第四卷,第 2 页 。
l)}j儒学案 >> ,第 4 0 7 页 。
711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 例
万物 一 体之说是 主学 理论基础之一.虽非罗洪先所独创的 . 但重要的 是个人是否真实领悟 ,
由于得悟 一 体之说,运使罗洪先在理论 上 越来
越从专 主寂静转向强调寂 /感井章,尽管他仍以为寂感有 先后 .但跟邹 守益的寂感不 二 之说己渐有交集 。 由于寂感相通,物我 一 {卒,所以在 实 践 上应是 元分 于吾与民 ,为天地 立心 ,为 生民立 命 , 以夭下为 己任 , 所以他说 :
近来见得吾之一身 ,
当以天下为任 ,
不论出与处 ,
莫不皆
然. … … 阳明公万物一体之论 , 亦是此胚胎 。 此方是天地同流 ,
此
方是为天地立心 . 生民立命 ,此 方是天下皆吾度内 , 此方是仁体。 ①
当IS 守 益、罗洪先等人主导嘉靖年间吉安的学术发展,而隆 庆 、万历 以 后 ,则 有新 一 代的 王学学 者继承其在当地的学术事业 。 如果说嘉靖 年 间的 王学学者 所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其他理学学说 与当 地势 力, 此时则 更多来自左派五学的末流 .
以及在万历年间复兴重振的佛教尤其是禅宗
这 一 支的挑战 命
万历年间的吉水 王 学学者 . 同水乡主要以曾向 亨、罗大练 二 人为首 . 同 l} .第 三 卷 .第 56 页 .
②
《 明儒 学案 >> .第 3 35 页 ω
③
这方面请见第四章的时论 。
@
关于刘元 卿的 学术 .请见第四章第 六 节
第 二章
吉安王学思想 与经 世理论 1 71
家学又 一转手"①。 邹氏家族第 三 代倒未完全都被左派扳去,至少邹德泳是例外 . 邹德 泳并无文集传世 . 但 《 明儒学案 》 指其"既承家学",并介绍其学说的创 发处.说=
先生既承家学 . 守致良知之宗 , 而于格物则别有深悟 。⑦ 至于格物说,邹德放与人有这段问答: 问 ..格 物 " 。 曰
.. 正心直曰正心 .诚意直 曰诚意 . 致 知直曰致
知 , 今于格物 4虫奈何必曰 :‘格其 不正 ,
以归于正 '耶 ?吾以为 , 圣
人之学 . 尽于 致知,而吾 人从形生 神发之后 , 方有 此知, 则亦属于 物焉已,故必格物而知乃化,故 《 大学 》 本文于此独着 一 ‘在' 字, 非致知之 外别 有一种格物功夫。 《 易》言‘干如大始'即继以‘坤作 成物' . 非物则知无所属 ,非如 则l 物无所迹 。 孟子臼=‘所过者 ft)
.
物格之谓也;‘ 所 存者神\知至之谓也 。 程子曰:‘质美者 明 . 得尽
渣津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 J 此正致知格物之解也 二' ① 这段话显示邹德泳主要是以致知来解格物,"非致知之外别有 一 种格物功 夫" ,所以黄 宗 司是说邹德泳"守致良知之宗 .,,其实是有实指的 。《 明儒 学
案 》 又说= 论者谓 " 淮南之格 物 ,
出阳明之上 ",
以先生之言较 之 . 则淮南
未为定论也 。@ 淮南格物即 王良 之说,其说与 王 守仁不同,而邹德泳之说又与 王 良
不同 .
①
《 明儒学案 >> .第 335 页.
②
《 明儒学案 >> .第 33 5 页 。
Q)
,第 335 页 .
72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至于王时槐 之学主要 拥源于刘文敏 . 所以也 跟 归 寂派的 学 术相近① . 但他 又有自 成一 格之处 。 由 于必须正 面迎击来 自 佛教 与左派王学末流的 挑战 . 使他 不 能满 意归寂派的学说 ,所以改以透性为 宗 教 正之 。 透性的
关键在须透彻明 了何谓性与如何 把握性 。 由于性是先夭的,尤法直接用 力 , 必须通过性之 呈 露也就是命来把握,故须修命以尽性 。 他说= 性之 一字 , 本不容言 ,
无可致力。知觉意念 ,
总是性之呈露 .
皆命也 . …… 是故性不假修,只可云悟 . 命则性之呈露 .
不无习气
隐伏其中.此则有可修矣。修命者 . 尽性之功 .② 透性包括悟性与修命两事,悟与修道同时都被安好了位宦 。 强调修是吉 安王学的传统所在.而讲悟 , 则跟 当 时思想界重悟轻修的潮流有 关 @ 当
时人甚至对 王 时槐同时揭 示悟 与修两者颇不能解,不断质艇其说,而质
疑的重点竟是在有悟即可、何必再提 修 一类的问题上 。@ 吉 水 王学学者 中,曾同亨虽有文集传世,但这本文集论 学 的部分 甚少 ,我们 不易从中检 出他在思想 上 的独创明发 之处 , 但可确定的是
在罗洪先去世后 . 有 一 段时间同水乡学术是由曾向 亨所主持 的 。 至于 罗大统则受佛学的影响甚深,这 一 点 跟 吉安王学甚至江右王学 的传 统 都不相合 , 所以黄 宗 毒草说他"于江 右先正之 脉 .
又 一 转矣
的,邹 元标丽 对佛学 与左派末 流的流风.既须持 守吉安王学 的传统, 亦须回 应当 代思潮的要求 . 所以 他曾在 仁文书院的会约中 阐述他 对悟 与 修的 看法,指出 : 一先悟 , 学以悟为人门。 …… 一重修 , 夫学以修为实际 。 ……
一贵证 · 证者证吾所谓悟而{费者也 。 …… 昔王文成公曰 : 不睹不闻 是本体 . 戒慎恐惧是工夫。已又回 z 戒慎恐惧是本体 · 不睹不间是
①
冈回武彦. > , 0'11在 |啕先 生集 >> .第四卷,第 J6 页)说完就在族人面前举起佩刀. I曲 的 , 卢斩断自己 一 根手指.以淋漓的鲜血 宣示不与之周旋到底暂不干休的决心, I(币 剌本慌随f!IJ 更率领众人 - 起来到祖祠前跪下痛哭,然后起身与众亲友拜别而去. . 于
是.刘本振毅然前往府衙审冤.把亲绅的诸多不法袋都一一罗列在状纸t:. fl'l 求官 员主持公道 . 这个动作本身非常危险 .必 须先作最坏的打算 .有 玉石俱焚的心理准
备.毕竟不知官员接到状纸后将如何反应.是与豪绅间流合污?又或者坐视不理? 而豪绅得到消息以后又将如何报复 ? 很幸运的是,地方官员也已听闻这名豪绅的诸
多恶行.并且早有下手除去的打算.只是苦于证据不足,所以隐忍不发,等肴了刘
本振的状纸后,大喜过望.离据状纸内容查证也 一一 属实,于是东仅把豪!lll ~.电之以 法、同时在 ~j 本振的协助下.豪绅的党羽势力也彼 一 鼓成擒 .
( ,XiJ 孔当,
( 双潭公
传 ~ . > .第四卷 . 第 16 - 1 8 页) 剧本摄的豪侠之行层出不穷.并不止于此而已.而其 旦在族而论的作风.也使整
个家族常常经年累月与人缠讼不休, ~J 元卿这位玉学学者虽然曾经苦心劝过他,但 却被他厉声喝止 . 表示向己即使老死狱 中也绝不后悔 . 而在他年华老大以后. ~J 本 报又想再重拾书本读书、但对这些 15 .4'>:上的学问又实在是束手无策,他虽然常找 一 些地方儒生共同讨论经传内容 .但讨论到后来的结果 在往是呼呼大睡 . 无法自巳. 这也使他探感挫折,不禁怀疑自己是否是块读朽的料 . 不久.刘元卿在当地乡里主
持复乱书院的讲学 . 刘本振恭为族人.也前往捧场听讲.等昕刘元卿讲到·‘圣人可 为., 1J.t.他高兴得不禁从座位上跳起来大 11叫 g 原本我也可以当圣人.强IS 我又何必~
慕那些只懂读书的书生 . 从此以 后,刘 本愤不仅 全心全意 地投身在讲学中 . 而且有 会必圭.历 l 余年而不衰 s 同时.在讲学的感化下. ~J 本振也终于接受了却l 元 卿的 习的告 . 不再轻易与人争讼启衅 。 ( $1J 孔当, ((寿双部叔七十叙 >> , , , > .第 六卷 . 第 30 页 .
⑤
耿定向, ( 新建侯文成工先生世家 ) . > .在 《 四库全书有
自丛书 》 第 1 3 1 集,第十 三 卷-第 1 8-49 页. ( 四库全书总目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 5> 第 一 七 八卷,总第 1600 页 , 已 指出此 点 : .. ( 耿 〉 定向之学,归宿 4缸 j二守仁" 欲集巾第十 三 卷以薛渲诸人为如j 传.而以守仁为世家、此盖阴用 《 史记 · 孔子世家 3 之例.不但以守仁封新建伯也 . .,
@
> .第 3 日、 5 5 2 页 。
@
关于孔庙从祀与 儒家圣 人现 .请参考黄进兴 . > .第 417-418 页 @
ø
> , 第 312 页 .
第二季
吉安王学思想与经世理论 / 79
出发."仁 " 即天地生生之德 . 由于人与万物同为天 地 所生,同为天 地 之生
意所贯通,而人又因受天地之中而生 , 以其良知良能而有优越的 地位 。 人 既具此优越地位.便须识得此 一 仁 体 ,体会天地生生之德 . 所以说 " 仁者 浑然与物同体" 。 既然浑然与物同体.万物便如人之四肢百骸一 般 . 四肢之 痛痒即己之痛痒 , 两者不能无关 . 人也自然受此责任之驱使而诉诸行动 .
回复其生意 。 于是也肯定了 "人"有参与宇宙造化的作用 。① 张载 《 西铭 》 则与程额的万物 一 体之仁相呼应,
(( 西铭 》 指出
.' 天
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 民 . 吾同胞 . 物 . 吾与也 J 若从现代 分析的角度看 . . , 在 《王 阳明全集 >> (台 北:大 1书书周-
1 983) , 第 六 卷.第 8 9 页.
③
《 传习录 }) (台 北:金枫出版公司. L987) , 第 H:~ - ]4 t1页 .
第 二章
吉 安 王 学思想 与 经世理论 I B1
守仁把致良知的哲学扩展到社会政治层面 . 并与 《 大学 》 的政治伦理学 说结合在 一跑而成的经世理论 。①
王守仁的门人弟子对一体说的理解可能大同,但其中不无小异 。 对 吉安王学学者而言,成圣不是单单在心性 t 有所彻悟 ,同时必 须与人 伦 庶物应接 . 因此不仅是本体论,经挝论的部分也受到很大的注意 。 乡里 经世是他们可作为并必须作为的 一 部分 . 是 成圣过程巾的 一 个步骤 。 由 于与天 地万物为 一体,所以 王学 强调人饥 己饥 、人溺 己溺 .因此 不能局限在 一 己、 一 家、一族甚至 一 乡之私 , 而必须人我 一 体 . 寻 求最 大最高的和谐 。 如果万 物 一 体落 实 为家族 事 务上.修身便不只是自我启 悟式的独善其身,更 应 落实 在家 庭乃至于家族人伦 H 用的践履上 , 既然
族人一 体同晦.人人都有义务为家族尽一 份心力, 应在其 能力所及的泡
围内为族人提供帮助 . 所以 j二 学学者常从事修谱、建祠等工作 . 强化族 人的 一 体感 . 凝聚其向心力 。 若是落实在地方乡里的经世致用上 ,便 不
应着眼在一 人、 一 族的私利,因为 一 人 、 一 族的私利将使其 与 他人、他 族的相处不能和谐 q 更将使各人 、 各族共蒙其害 . 为了追求和谐 , 须以
一 体感为准则,放弃 - 人、 一 族的私利,寻求全体的公利 o .x.学 提供了
一 个容易想象的概念,即地方利益与乡里和谐 。 也就是在致良知的号召 下,以万物 一 体为内容.以地方利益与乡里和谐为 具 体想象的对象,在 阶 层 利益之外 , 在家族利益之外,追求更具体而越越个人与家族之外、 实践这套学 术理想的目标 . 遂驱使许多地方的王学学者投身于个体利益
①
王 守 仁《 大 学 问 》一 文附随古本 《 欠学 》一 起刊刻 、 加 1-: > , > ( 国家图节馆藏 明 嘉蜻毛汝 tg! 等校 刊本 L 第 二巷.第 21 -24 页 " 又 如|泰州 学派的何样 .使 针时此 二 篇作为讲义·皆以良知之旨 通 之 . ( > ,第 845 页 J 吉安妇1)叮袁株更在参与灵挤窟'讲会回到吉'去任七
后.有集九县诸生在白莺书院共同研读 《 定性 》、《 识仁 》二 篇 。 陈 昌 积. > • > 24 页 .
( 罔家图 K 馆藏明 嘉靖毛 tJt.. 膜等校刊本) .第 二 卷.第 21--
民2 I 阳明学的 乡 里实践 2 以明中 晚 期 江 西吉水、安福两县 为 例
以外的地方事务上 。①
观察吉安王学 学者从事许多地方 工作的动因.也确实跟一 体说有关 如邹 守 益经常四处 宣 传倡导 . 他在听到邻县永丰 行 乡约时便说 : 夫教于乡者 , 其知一体之学乎?乡鄙合而为邦国 . 邦国合而为
天下 . 若指于腔,腔于股 . 股于腰 .精 气恒相贯 . 而命脉常相系 。② 在丈量 工作的实行上 , 一 体说尤其重要 。 由 于 实行丈量必须元私, 邹守益与危岳在行丈量时.便以万物 一 体向协丈诸 生 说,愿能"元倦终
万物 一 体之学 . 庶与诸生共之" ③。主持大量的地方官员危岳也集合诸生 ..以讲 万 物 一 体之学,因属以核田曰:虚粮之病亟矣!予为父母而弗疗 . 罪实在予.二 三 子为昆弟子姓而弗协以疗 . 将谁执其咎" . 于是 "诸生惕
然服其劳 . 相 与演绎,以告于四方 ,,@)。 而邹守益在安福的乡约、丈量工 作还影响及其他县 . 包括邻府乐安流坑董氏前来取经.邹 守益 也是以万
物 一 体为说 。 @ 当 15 守益的 学 术强调自强不息的动能的部分, 一 体说与其学说最能呼 应 .所以他也最 主动秉持此说而进行经 世实践 。 至于 被邹 守益批评为分
裂体用 、 过度重体而遗用的归寂派.如安福南乡 王学学 者.尽管在这些 事上表现得较消极而被动,但仍在 一 体说的基调 上 协助邹 守 益推行这些 地方工 作 @
至于归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罗洪先,他在晚年对仁体有悟以后 . 越
①
如罗大结曾为
· 体说作 注 .由刘 元 卿为他记录了 F 来..仁本 与万 物同体 ·
只 为 人自生分 别.所以 小了 。 古人天下 一 家,中国 一 人. 非 意之也.其心 iil 原自如
此 . 今 处中国. 只争个江西 . 江西又争个吉安 .吉安又争个安福·安概又争个某房. 某房义争 个某祖 父位下, 某祖父 位下又只争 我 一 人,终生营营.不出 一 身 - 家之内. 此岂 不是自 小乎 ? 故普 学 者愈充 之则愈大,不善学者愈分之而愈小 ... ,. . 在董平校编整理. 伯归于益集 ) ( 南 京: 凤凰
山版社, 2007 ) . 上册,第 423 页 .
@
当11守槌 . . 第十七卷,第 1 9 页。、
@
罗棋先, , > .第十 七 巷 . 第 2 2 页 .
84 I 阳明学的乡里 实 践 : 以 明中晚期 江 西吉水、安福两县 为 例
皇 极 之福 。①
最后必须附带说明两点=第 一 ·这些不同流派或学术路数的王学学
者在对地方工作的态度上只是 积极与消极的不同.以及参与的程度有别 , 但都不致完全遗落学术的经世实践而不顾。第二,所谓的万物 一 体之论. 既是王守仁所特别重视的理论,无论是修证派或归寂派的 王学学 者 当 然
都对此有其注意 . 并 以此为学术经世的基调,所不同者只是各人对此说 的领悟 与 理解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差异而已 。
小结
王守仁 一 生学术曾经经历几次的 转 变,最后归结于致良知说与四民 平等的立场.而其 " 觉民行道"的理想 , 影响后世更是极为深足 a 吉 水. 安福两县学术主要以聂豹、罗洪先所代表的归寂派学术为主.相对的只 有邹守益一人以修证派学术长期在当地抱支大局 。 两派学术 立 场尽管稍 有出人 , 学术经世实践的表现方式与程度也有不同,但其"觉民行道"
的理想则无 二致,而万物 一 体之说则是这些王学学者所共同同意的最大 公约数 .
但这些王学学者如何可能得到一个有利的环境 , 能够在此进行心性 的追求.同时又能够在乡里进行经世行动 ? 整个 学术发 展的客观基础是
什么 ?这 也形成继续讨论 王学 的乡里经世行动必 须先说 明清楚的部分 . 以下便以古安王学最盛的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
讨论当地王学学者在其
思想基础与 一 体说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学术草根化与乡里 经世的 作为 。
①
当11 元标 .
q: 答孙六吉明府机
本) .第 一卷 .第 44 页 .
《 存真集 )
(日 本内阁文库藏明天启 二 年序刊
第三 章
吉水王学与家族
一 门学术在地方的流传 . 常是以当 地学术领袖 为中心而展开的.因此 一位学术领袖个人的魅力、作为,以及居留 当 地乡里时间的投短 . 常是这
门学术能否兴盛的重要原因 。 这门学术能否得到地方精英的支持 . 以及当 地 宅学学者与官方合作的程度 ,也是其他可能影响学术在当地流传顺利与 否的要素 。 由于王学是在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学外另立异帜 , 因 此 在传播'
之始遂常绕过官僚体系,转向地方上 寻求发展 的可能性,也因此官方资源 对王学学者而言虽有其吸引力与必要性 . 但地方精英的支持 与否 ,对五学 能否在地方上也根发展 一 事更具关键意义 。
所谓的地方精英多半是指有功名的读书人,这些人不仅不是向质的
群体 .而且彼此间存在许多差异 ,毕 竟功名有高低 , 不间功名的人,政 治身份 、 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也随之不同 ? 加 上还 有 一 些没有功名的读书 人 . 也可能跻身成为地方上的领 袖 人物 。 这些有功名或无功名的地方 精
英.都是王学在当地的主要支持者 。 这些有功名或元功名的读 书人,都 是一个个的个体 . 如何让这些个
体彼此发生联系.形成有共同交集的群体 , 则是另 一项 重要的课题 。 就 这 一 点来看,王学学者在 一 地倡 学 时,首要之务往往是讲学 , 并且不 断 以各种 讲会来召集 、 吸引地方人士的参与 , 其目的之 一 . 就是希望在王 学的大 意下.将 经常前来讲学的人们凝 聚成 一 个或多个学术社群 。
这些个体除了因为讲学而凝聚成为杜群以外,彼 此 间常有其他关系
网 络存在 .如 同学 . 如间年.如同族 , 这些都是个体与个体间很重要的 关系联系 。王学在地方层次的发展 ,很可能 正是循着 地 方上 既 有 的人 际 关系网络,予以强 化或 振兴 .加 上其学术 内容或 学术领 袖的魅 力 , 才成
功召集一 批人经常参 与其巾 . 地方家族成员间的亲缘或烟亲关系应是个
86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明 中晚 期江西吉水、安福商县为例
体间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关系联系 , 这些 亲缘 或姻亲关系原本只有静态的 存在.直到王学学 者对这些关系网络予以振兴并强化,选成为某个或多 个学术社群的关系基础所在 . 对当 地 王学 的发展产也正面而宦接的助梳 。 我们 一 般常强调讲学活动对学术传播的正面助报. 但却不常注意到 地 方层次的学术社群往往是建立在这些 成员彼此间的 亲缘或 姻 亲关系 的 基础 上
通过同族或姻亲家族成员间的关系.不仅可能提供学术很好的
传播媒介 . 可以把学 术从一 个家族传人另 一 个家族.即使在家族内部也 可能从 一 人影响另 一人 。 尤其明 中期 以后江南地区的家族联宗合族的风 潮正盛、不仅家族组织趋于严密 化.同时 家族成员间的关系纽带也趟于 强 化, 正 提供了很好的背景条件 。
在罗洪先主持下的吉水王学 , 其学术流传有其多元的管道与方式 . 不过就其最明显的部分来看. 地 方家族的联系合作与共同支持 . 以及家 族内部或家族与家族间的亲缘或姻亲关系联系 , 应是 王学在当 地成功草 根化的关键因素 。 不过 草根化有利亦有弊,其弊的 一 面即学术发展的 地
域限制 。 罗?共先是同水乡人,在 他 主持下的嘉靖年间的吉水王学 . 主要 以同水乡为中心展开 . 当王学在同水乡大盛的同时 . 其他乡里的学术活 动却相对冷清得多 。
如果说罗供先是初期吉水王学的学术领袖. 当I~ 元 标则是明末的代表 人物 。 邹元标与罗洪先 之间并元直接的学术渊源,即使在地缘 仁,邹元 标也因身处县城 . 跟同水乡的王学 学 者关系较疏.但在邹 元标的主持下 .
以县城区域为 主成为吉* 第 二 个学术中心 。 邹元标多集中在书|挠讲学 . 在书院讲学以外罕见家会、乡会 的 举行,加上邹元标并不像罗洪先民期 经营与地 方的关系,遂使 其 与地方人士、家族的互动较弱 , 加上邹元标 不 断接 受来自官方的资助,学术草根化较 弱与政治化的趋势 , i莲成为邹 元标主持下的县城区 域讲学活动的两项特点 .
第 一节
吉水王学兴起的背景
近代家族的发展约可分作两阶段,唐以前以世家大族式的家族组织 为主 . 约至唐末五代之际趋于瓦解 . 宋以后的近代家族则是在过去基 础
第 三章
吉水王学与家族 / 饵7
上有进 - 步的发展 。 近代家族组织的特征有 三 :祠堂、族谱与族旺| ① , 其中族谱是定义家族是否成形的关键因素 , 远较族田 、 祠堂重要 。 尽管 过去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已有不少编篡族谱的成例,宋代欧阳修 与 苏轼也 曾分别编篡小宗谱 . 但近代族谱在内容、形式与功能上 与 过去的不同 . 所以严格意义下的近代族谱的编篡与流行恐不早于 12 肚纪,并须至元
代,近代族谱的内容形式才算齐备 。 @ 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近代家族的种种条件基本齐备,但其家族组 织仍然比较松散,未能发挥太强的功能 。 因此明中期以后新 一波的风潮 中,便有修谱、建祠、提倡家族互助与家族救济等实践行动 , 使得原本 松散的家族组织转趋严密 。 J o hn Dardess 对泰和县的研究也指出古水府 泰和县的几大家族在明中期以后其组织也趋于严密化 . 泰和应不是孤例, 同府其他县份的许多家族应也曾经历类似的转变 。 家族组织居于严密化的同时应有联宗合族的活动也在不断进行、联 宗的方式主要有二 : 一 是血缘性的联宗; 一 是地缘性的联宗 " 如果两族 系出同祖 . 属于血缘性联宗,若只因地缘亲近而结合但在血缘上并无可 证明的渊惊,则是地缘性联 宗。 无论血缘性或地缘饨的联 宗 , 都须经过 通谱这道程序.这也是在明中期以后留下大量修寨族谱记录的原因
之- ..@ 明中期 古安王学流行的几县 中,血缘性与地缘性联 宗都不乏其例 , 其中还有不少联宗 行动是 由 王学学 者所策划与椎动的 , 如泰和郭子章联
合同在泰和的五个郭姓家族形成地缘性联宗即是 一 例 .@ 虫11 安福 三 舍刘
①
徐勤杰. . > ( 日本内阁文库藏明节Ji拉 ) .第 八卷,第 2528 页 .
③
如邹守益的父亲邹贤虽曾寻访永丰、乐安、崇仁 、宦 黄等地邹氏房支.欲
作统 宗诺.但终 于还 是宣传放弃.放后在邹守益子上完成以安福为主的小宗谱.而
其他当I~ 氏手牢房支也纷纷作其小宗谱 . 邹守益. > , > .第 一 岳,第 4 3 页与 《 乐安东门重修邹民族谱序 >> ,同前朽.第 l 卷.第 83 页.
@
常建华的近作 《 江西育安府的宗族祠庙集祖 >> .则指出祠庙祭祖对 于联 系家
族成员,以及形成 严密家族组织的重要性 .井以问堂为核心建 立家族 制度.使其家 族组织化等面相 . 不过.他过分强调总柯的重要性.说古安大族多以总祠为孚段使 其家族组织化 ‘这 一 点可 能还有 商 榷的余地 。 请见常建华 • t 江西省安府的宗族精 j面 祭祖 ) . ( I~ 代 宗族研究 >> (上海 τ I二 海人民出版社. 200S) ,第 135-182 页 。
(
Robert P. Hymes .
~M arriage .
Descent Groups. and lhc Localist Strategy in
Sung and Yuan Fu -chou." in Patricia Buckley Ehrey &. James 1.. Watson ecls. . K ins1t iρ ()rganízati()7'I ill Late 1 m.ρI.ria l Chilltl lOOO~ 1940 , pp. 95-136.
第三章
吉水王学与家族 / 81.)
就是很好的例子 ,
以下将先介绍罗洪先所在的六十 一 都中与王学有关的几大家族,商 看六十 一 都以外的其他几个同水乡家族, 并 分析这些家族间的联 宗或姻 亲关系 a 接着以罗棋先的澄溪罗氏与 山 原罗氏这两个家族为例.来看学 术如何从最显赫的橙馍罗氏房支传人到没没无闻的山原罗氏房支中 。 最
后集中在同 水乡的邻乡仁 寿乡,看罗洪先在 同水乡以外的 经营, 我们也 将发现,由于当地学术发展过程 中 未具强固的地方家族基础 . 以致扎根 不深.故人去而政息 。
地理 位置的远近差异影响吉 水王 学的流传甚大 . 因此须先说明吉水 各乡的地理位置 。 ( 请见附囱地图 一 ) 吉水共有同水、仁寿、 Ir 鹊、折桂、文昌五乡,同水与 仁 寿两乡在
最北端.同水乡在西侧、仁寿乡在东侧 , 两乡间有赣江隔开 。 赣江往南 流经同水乡南端 , 进入庐陵县境,另有分支歧而向东,过仁寿乡商 , 进 入水丰县中 。 也因此赣江不仅隔开同江与仁寿两乡,并因南流以后歧而 为 二 . 也将同点与仁寿两乡跟其他 三 乡隔开 。 吉 水县城位 于仁寿乡南端、 赣江将分未分时的节点旁,正好掌控水路交通的枢纽 , 赣江在歧分以后, 主支以南是 rf 鹊乡 , 往东的分支以南是折桂乡 。 文昌乡在比中鹊、折桂
fkl;j 乡更南的部分 。 五乡中又以中鹊乡的行政区 域划分最特妹.故须再做说明 。 中鹊乡 管四十八都到五十五都共八都 ,其中五十四都又分作 上下两小都,五 I~ 四都上位于赣江分支以南 . 右接折桂乡,五十四都下 则 与五十五 都同 在 赣江主支以北 电 紧邻同水乡的南端,并与县城隔着赣江遥遥相望 。 尽管 五十四都下与五 1- 五都在行政划分上都属中鹊乡境,但因其地理位置与
同水乡接近,文化发展反而与同水乡连成一气 。 若就水路来看 ,
同水乡因被赣江主支隔开,在宵水五乡中地理位置
最为独 立 , 且因左侧紧邻庐陵 , 在宋代行政区划中本被划入庐陵县治 , 直到宋哲宗元柏七年(1 092)
以庐陵 同水乡换 育 水顺化乡.同水乡才成
I)()
I 阳明学的 乡旦实 践 :
以 明中晚期 江 西吉水、 安 福两县 为 例
为吉水的一 部分 。① 若从事后观之 , 此一划分影响后世甚 巨 ,因为明 'l' 期以后的吉水 王学发展正是以同水乡为中心而逐步展开。 吉水科举功名上的表现十分亮眼,每 三 年 一 次的全国会试巾,考取 进土人数经常保持在五名左右 。 景泰四年(1 453 )吉水更曾创下 一 次考
取四十丸名举人的辉煌纪录 。 重视科举功名以及从科举谋出身的想法主 导了明初吉水的主流价值 。② 举业之学的发达并未妨碍理学在吉水的兴起与发展 、 明初育水先后 出现刘现与李中两位理 学学 者 , 前者在养 中 书院讲 学 .并以先儒格言教 导士民百姓.后者则在龚坊书院鼓励地方家族能以圣贤之学教导子弟 , ①
理学风 气 也在 二人先后倡导下有振兴之象 @。 尤其李中的出现更具分水 岭的意义,明中期以后理学在吉水的高度发展.迫本溯惊.李中是最关
键的人物 。 李中出身吉水同水乡六十一都谷村.在这里居住的主要都是谷村李 氏族人 . 李中的老师杨珠是一位隐居乡里的布衣处 士 , 惊出于以 《 易经 》
闻名的港阪畅氏家族 . 但他所自负者并不在经学,所以在晚年得李中为 徙时,才'自道其学术渊源 一一 原来他从程朱的传注悟得了撒洛之学的要
旨,于是将这套自得之学传给了李中 。 谷村李氏与窿阪杨氏都在同水乡
六十 一都中, 李 中的母亲欧阳氏更是杨珠的甥女 @ , 地缘相近固然吸引 李中就近求学 . 而杨、李两家间的姻亲关系.也是促使杨珠更愿意将其
①
( 民国 ) > (台 北:成文出版枚.据民国丸年刊本 膨印 ) .第 二 卷
M告革表 >> , 第 3 页 . ②
明代科考除 了四书 一 场以外, 士人 还 须选五经 中的 一 经应试 .由 于五经文
字 艰涩难懂.因此乡里间还出现不少专门 教导 一经 而闻名的 经 师 . 如罗棋 先 便指出.
在他幼年时诗经最著名者有同水乡六卡二都的南岭周氏、王氏.书经则有中鹊乡五 l ' 五 都的白 tv 邓氏 , 易经则有同水乡六十 一 都的熄肢杨氏.这 专 家经师的门下弟子 常有数十商人之众 " 罗洪先. > . > ,第卡 , 卷.第 63 页。 ③
{ 光绪 ) , 第 53 页 ,
,第 二十二卷. > .在 《 四库全书存自丛书 》 集 7 1. (( 附录 >> ,第 2-3 页 .
第三章
吉水王学与家族 / IJ 1
学术倾囊相授的原因之一 ①。
此后李中很顺利地考取正德九年(1 5 1 4) 进士 . 但他 因向明武宗迸
楝.被贬滴到广东担任一个小小的驿塞 。王守仁 担任南赣巡抚时遂橄召 李 巾前来参议军事 , 李 中 不仅得以 一 展长才,并且参与平荒草糠乱的战 役 。② 尽管如此 , 李中对王守仁所倡导的心学兴趣不大.所以当王守仁 的弟 子邹守益在嘉靖 二 十二年、 二 十 三 年 0 543 - 1544) 甲午连续两年 在青原山举行全府讲会 @ . 邀集各地方士绅共同参与盛会时,李 中 可能 鉴于学术立场相异 . 遂称病不至,只命其子代为赴约 @。
①
李中在孩提时.父每便已决定将 他 交给外舅杨珠教他读书.而在李中的时
亲去世后.李中遵 :某遗愿拜人杨珠门下.杨珠 一 见李中便说:原来我的甥欠还在人 间啊 ! 言 F 之意即认为李中 一 定能 够 光大门帽、显扬其父每 . 于是以其学倾囊相授 。
fff 见李中‘ 《 祭先师玉斋先生基文 ) , > , 第五警.第 24 页 ; 罗洪先 . 《 明地边以大 夫总 督南京根储都察院布副部御史谷平李先生行状 >> , .第 3 页 .
@
(j直}也) > .第 二 十 二 卷. > ,第 5 3 页 .
白)
邹守益. (台北 :大申书局 . 1 983) . 第 76 页: ..十 三 年甲午正月.门人邹守住建复古书院子安幅.祀先生 . 师在越 H才.刘邦果首. QIJ
情阴会 于安丽 ,间月为会五问 e 先生为作 《 惜阴说 儿 既后. 守益以祭酒致 政 归 . 与
邦采 、知iL文 敏、制子手fl 、刘阳、欧阳 瑜 、 ~J 缕 装、尹 一 仁等建复古、 il 山、主i 真诸 1号院 , 为四乡会 z 春秋 工 季.合五郡 .itl 青原山,为大会 " 凡乡大夫在部邑者 . 皆 与会 .1号 .
@
于是四方同志之会 .相 继而起 .惜阴 为之倡也 J'
这从邹守益把近作 《 大学 》 古本跋委囱李中之子携团、引来宅中的两纣来
信与真争民可以见出 一 些端倪 , 邹守益赠 《 大学 h 古本跋.
-- 方面固揣是希望听取
李中的意见.但也不无宣传 王 学的意思,李中在第 一 封信中语 气还甚含 蓄,只是指 出他时 王学的 一 些不满之处..近者闻 一二后生慢骂宋儒 , 毁斥古 ijll. f以此个习 气 .
滋亚为害非细 - 今日变 化之机.正在执察与诸君子 J' 但第 二 封倩则更直接地质疑王 学学术 粮基之一 的 《 大学 》 占本
.. 今 日定其为古本 , 而以为无 一 二 之错误,恐未得
为的当也 . "双方各执 立 场.难有交集 . 此后李中仍然守其故辙 , 而且也未再参与 E 学学者所举行的讲学活动 。 见李中,
> ,第 1- 儿卷.第
20 、 22 页 ;当r~ 守益. > , > ,第五卷.第 1 5 页.当 时 另 一 位吉水的理学学者罗侨也受邀前往 , ~侨是商昌张元祯的弟子 .
学术立 场固 然
偏向程朱学,但仍在邹守益的邀请下赴约讲论 " 但罗侨在讲会结束当年便去|吐了, 肉此我们很难题测他对王学的看法,以及他愿意赴会的原因 . 罗洪先, . ,在罗侨. ( 东川罗先生 潜 心情录 ) .在 《 维修四库全书 》 子 938 . > . 第 14 页 .
'J2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以碗中晚期 ·江 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李中困常 一边讲习理学, 一 边还教导门人举业之学,所以前来问学 的多半是有志举业之士 .① 而他比较器重的弟子则多跟他 fr 亲缘或姻亲
关系. ~IJ罗洪先、周子恭、罗衰皆然 。@ 但李中的学术传到罗、周这些 弟子以后却起变化,以罗洪先为首的这些门人弟子逐渐倾向王学,并影 响其他同侨友人 。 罗烘先接触 王学 有一 段曲折的过程 。 罗洪先从小因心慕罗伦而有志
于圣学.当王守仁在南赣讲学时,罗棋先曾打算前往问学 . 但受其父罗 循阻止不果 。 等到嘉靖四年 (525) 罗洪先以 《 书经 》 举江西乡试第八 十 名.以父疾而辍次年会试.居乡在家无所事事时,罗循便要罗洪先拜
人李中门下 。 罗伦与李中都是当地著名的理学家 。 但罗洪先并未拘泥在 其师学术的格套中 , 他通过其姻亲姊夫周汝芳取得 《 传习录 》一 节."读 之忘寝食",尽管此后终其 一 生罗洪先都与王守仁缘懂 一 面,
fJ1.
> .
第九卷.第 4 页 . 李肋曾任 陕西新野划11 导.当时罗棋先之父罗循 正好从陕西学籍考取 举人第 三 名,渥娶李佼娇为妻 e 这份资料可见吕楠 t > . (北京=中华书局. 19 5 9) . 正德五年(1 510) 的部分 . 周子 恭之女是李中之孙李迪之妻.见罗棋先, > • > • > .第 二 十 二 卷,第 28-30 页 " ②
《 明儒学案 >> .第 388~389 页; > (上悔图 书馆藏民国 一
经堂*活字本 ) ,第 3 卷. ( 行志 >> • . .第 309-
:'> .第 二 十 二 卷. ( 宦业 >> .第 4 2 、 50 、 64 页,
。
罗烘先. > , . > . , ) . 但这份族诺我未能得见.目前唯一能找到的是 《 庐 陵平溪罗氏四修族谱 >> . 谱中有 一篇罗洪先作的 《 鼻祖的公传 机 以及 《 左 赞善罗文恭公行志 )) t 显然这个家族与罗洪先关系匪浅 。 族谱卷三《 秀川列 传 》 正好提供我们 一条间接了解所谓秀川谱内容的线索 . 同时更可通过这
份族谱认识罗氏家族在育水的发展 。 民国 《 庐陵县志 》 、 《 氏族表 》 中简要 列出秀川罗氏的重要成员 . 也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料 . 秀川罗氏以罗崩为始迁祖.唐戚通年间由豫章困山徙居庐陵化龙乡
折桂里峨村,罗剧第 三 子罗达迁秀) 11 .遂为秀川罗氏基祖 。① 秀川罗氏 最初儿世 主 要以累积财富而崛起乡里间 @ .待北宋王安石行新政 时.秀
①
(民 国 ) ( 庐 陵县志 >> . . 元页码 。
@
罗洪先. < 展先涧谷府君基 ) . ( 念 庵文集 ) . 第 二 十 一 卷 . 第 1 7 页。 罗太级
指 111· 罗氏家族"至宋豫章氏以理学显.后遥无闻 ..隐 意氏即指罗椅. I而所谓后遂 无闻,语离不详,可能指罗椅后无人再能举进士第而言,应固然可能跟元 ft 米如两 宋优札士人 , 进士名额又缩减有关 .但 罗椅散金饷助义军的行为,对秀川罗氏 1\在造
成不 J卜的伤害 . 罗大统 . ( 陶 金 驿罗氏族谱银 ) . ( 紫原文集 >> .第 二二 卷·第 57 页
第三章
吉水王学与京族川 0.3
秀川罗氏的本支位于庐陵.各房支则多散布在本支附近地 区 .由于宋哲 宗元桔七年 ( 1092) 以庐陵同水乡换吉水顺化乡 ① ,于是部分秀川罗氏房支
被划人育水境内 。 秀)1 1 罗氏的本支在人明以后渐衰.但各房支剖j 隐然有崛起 之势,人明以后,包括学士罗辅仁、少司空罗汝敬、少保都御史罗通,乃至 于理学学者罗洪先等人 . 全都是系出秀 川罗氏的 不同房支 ,对此罗 大练的评 论是一一 ..至本朝吉州罗姓始大 " @ 、"吉郡诸罗视前代稍著"③。 罗洪先除 了与 同乡的姻亲家族联系以外 , 也通过重新合璋的方式加 强 与 各房支族人间的联系,目前资料显示 , 至少周桥与华山罗氏都在这
次合谱的拖围内 。@ 如周桥罗氏在明初曾出了罗通这位名 臣 . 待罗洪先 起而倡学,罗通的从孙罗印台 (号) 拜罗洪先为师.凡是罗洪先所交游 往来的人物 . 罗印台也借与交游, 而罗 洪先所纷纭缪葛 难处理 、 诸弟子 不能置一 词之事 . 也往往委托其代为处理 。 若以罗供先门下比拟孔门弟
子的话,则其人可居政事之科无疑 。@ 至于与澄溪罗氏同在六 十一部中的桃林 与泉口罗氏则与同都曾、李等家 族有很密切的关系.并有不少族人跟随罗洪先讲学 。 如桃林罗氏曾在明初先 后 出了罗辅仁 与 罗汝敬两位名 臣 . 罗汝敬之子罗瑛在正德四年 (50 9) 盗起
于乡时曾与泥田曾昂合作 , 并联合当地大族共同保卫乡里秩序 @ ,又如其族 处士罗龙峰也常与泥囚曾氏往来 ⑦ a 罗易斋 (号) 则 与李 中 一 起跟随湛腋 杨氏学习易学 @ . 并两次主持白鹿洞书院讲学,其孙罗文.曾孙罗 fiF.竹 .
①
( 民国 ) ( 庐陵县志 >> .第二卷. > , 第 3 页
@
罗大结. ~ 山原罗 氏谱略 ) . ( 紫原文集 ) ,第 三卷.第 41 页 。
@
罗大结. (. 陶金驿罗氏族谱叙 ) . .第十二卷,第 58-60 页.
⑤
罗大结, > . 第五卷.第 53-5.1 页,
@
过庭iJII , (台北:明文书局 . 1四1),第六 1-六卷‘第 26~27 页 。
⑦
当 罗龙峰到的时 . 曾存仁还特别介绍给曾同亨认识,指着罗龙峰告诉他,这
是你曾祖母的侄孙 . 言下应是警诫曾同亨莫因对 方设有功名而轻忽之 . 回同亨, , > ,第十六卷 .第 6 - 8 页 。
②
罗文样前往王虚山问学是嘉靖十 二年 (1 5 33) 的事, 当时罗供先才 三 十岁,
本征北京担任经娃宫 . 因闻父丧返乡 .二 人相见面时,罗棋先稍稍谈及佛理 . 便马 上被罗文样打 出rr . 并且侍诫罗棋先说 :希望老师你切莫再诙佛理了 .二 人至此尚无
楝交,而且可能他说话太过直接,以敢罗棋先对此耿耿于怀 . 罗棋先当时来昕其 ~J • 仍然控日子梯学,等到父丧服完次年又续服战士丧时,因读愣严经才惊然大惊.发现
自己已快堕入梯情中,于是赶紧悔',yt前功.笃志求孔孟正脉 。 但这已是四年后的事 了 。 揣测 应在此年 .
1有梯转儒的罗棋先再跟罗文祥谈学,所谈内睿已少见佛学色影 .
也因此, 一 日罗供先论及存性之门时 . 罗文祥突然站起身来. 一 揭道:闻命矣 . 并
马上遵照罗棋先所说践行,不仅迥异四年前佛然不喜的态度, 二 人还从此成莫逆变 , 罗棋先还命罗寿先、罗居先两位小弟跟着罗文样学习 . 同年,罗文祥考取 诸 生的功 名‘与罗棋先约定共赴衡山寻找大舜、夏禹的故迹. 11伍 行前夜 .罗大洋却中了辑,毒. 才人寝就发病.问他觉得如何 . 他只是躺在床上喃喃说 ζ 衡 U 门衡 111 j 熬到第二天 罪上就去世了 。 见罗~Jt先 .
. > .第十七卷、第 47 ~ 48 页 @
1116 1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 明中晚期江西吉水 、 安福两县 为 例
澄溪罗氏与山原罗氏频繁互动之始.可以往上追溯到罗洪先之父罗 循与罗大绒的权祖罗格 二 人 .① 罗格并无任何功名 . 但他跟罗棋先的父 亲罗循往来十分密切 . 罗循还请罗将担任罗洪先的家教 。@ 罗洪先在考 取进 士 回乡 后 . 曾跟这位族中的父执辈谈论宋代周敦颐、 二 程以来的理 学学术 、罗格对此颇受用 . 遂常拿着陈献章、王守仁的语录诵读玩味 。@ 罗洪先与罗辅年辈虽异 . 但二 人的交情可说在师友之间. 二 人曾 一
起发现一块碑版,上刻有山 原 罗氏的五世祖罗荣恭为秀川罗氏的先世罗 元亨所 作的墓志铭 , 罗洪先再据方志与 山 原罗氏族谱略加考证,发现原
来山原罗氏竟有 一 段显赫的家族历史存在 . 更胜过同时期的秀川罗氏. 当 时两家的 往来也颇 密切 。@ 这段先世的历史渊掘,遂使罗洪先注意到 两家先世相得之殷 . 臭味之同 . 以及罗循与罗骆 二 人情谊之笃.原来是
①
(道光) .第 二 十 二卷. > .第 9 页 .
②
罗格并无任何功名 .天 生个件. 就是"不屑与负者处".
[( 道光 )
'l 吉水县
志 ) .第 二二 十 二卷、 《 处 t ) . 第 9 页 .J 但他t;fJ 跟罗 棋先 的父 亲 罗循 往 来十 分 密切 . 两人虽然 一 为布衣, 一 为进士.却 相得甚 ~ . 罗循是一位高脱 一 世、元富贵态的人 , 既不愿与俗入交. 尽管居住 城市中 . 却常杜门绝交 . 苍元辙迹 @ 但每次只要罗精采 访.~循总 跟他从 旦至暮谈论不 休,两人 经常 席地而坐,喝酒吟诗,且E 者挥洒毫墨 . 当时年方弱冠的罗棋先见 此情状.以为罗格 不过是 嗜好文墨之士而 已 .未必 有何特
山之处 . 但罗循与罗辖的交情实在太 好 了,罗循每次 喝酒的时候·若无罗格在 座 . 便觉惨惨不乐 . 于是干 脆请他担任自 己 孩 子 的家教,以便两人可以 旦 在相对晴 .
ßIl
见罗循如此器重罗馅 , 也使罗棋先对其另11ft相待.并且愈加敬爱之 . 见罗棋先. ( 明 故 三 潭府君基志铭 >> . . > . 第卡五卷.第 52-53 页 。 )罗洪先恭为忘年交 . 曾为罗 特写了 一 篇墓志铭.并作了八首挽诗哭莫之 .
[ ( 道光 ) > . 第 二 十 二 毡.
《 义行 } . 第 25 页 .J 而在所发现的这块碑版上 . 则记载了罗莱恭与秀川罗氏间的往 米.罗荣恭不仅曾为罗绵撰写行状,而在听闻罗绣的第 二 子儿子罗元亨死讯时情然 训下,并为其作基铭 。 这篇墓志铭就就在罗棋先与罗嗨 二人所发现的布碑上 . (lW供 先. . ( 企;庵文集 ) .第十二 卷.第 61 页 J 这段先做的历史洲银 . 使罗棋先宦觉两家先世相得之殷.以及两家臭味之信I . 同时也更发现罗循与罗棉两
人情谊之笃 , 原米渊膏、 有自 . 正如罗裴恭含泪作基铭,罗格也是在涕泪交下中完成
为~循作的 l恭喜辛 " 罗棋先对此显然感慨甚深.在: 所修寨秀川谱中不仅收入这篇基铭. 并在铭文前添入 一 段文字,叙述罗荣恭如何得到宋代两位名臣杨万里与胡俊的种种 褒赞. l!1I杨万里称其邃子名数字书,因此其文长于椒事 .
"碑版之作尤为崛苦t " ,更
叹且为当代唯 一 能备顾问者.胡锥也探以为然 . 罗棋先正是借杨、胡两人之言.表 彰山原罗氏的这优先贤.而收录这篇基铭.则可使人亲见碑版之作的崛奇之处 . 由
于确信两族出自同源,所以罗棋先在为山原罗氏族谱作序时.便很笃定地 断 言 .. 予族写山原同".
( 罗棋先,
> •
> .第十 二 卷,第 61
页 J 须知澄漠罗氏在当时不仅是地 方的望族 , 而且其功名科第之盛以且罗棋先本身 的理学成就.都是地方人士所仰望的对象.同时更已成为育水秀川罗氏家族各房支
的代表 。 相较之下.民l 原罗氏这个没落已久的 1I、族、既不富不货 , 科第表现又平平. 但~7:共先却愿意为其族语作序.并 断 言二族同糠 ·不啻是降尊纤贵 。 也难怪罗大结
在旗秀川 i普时.不仅对此反复捧读再 三 · 并且流泪叹息良久.心情才能平复下来 g {罗大练 . > .第 j\. 卷.第 29 页 z 与 《 文恭公 手笔 i曾序跋 ) , 同前节,第八卷 . 第 30 页 J
②
罗棋先. ( 山原罗氏族谱序 ) . > ,第十二 告.第 6] 页 。
1(J8 1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 、 安福两县 为例
过去许多曾为秀川罗氏作过谱序的人都一致认定秀川罗氏是从江西
北部往南迁徙到吉水 ① ,唯独罗洪先断言秀川罗氏所祖的秀川剧原籍应 在湖北,所持的证据则是 山 原罗氏的先世源流 ② . 若在旁人看来,这等 于是把秀川罗氏的游系依附到山原罗氏匕 。因 此待罗洪先卒后.其门人
弟子在编篡其师文集时.有感于这篇 i普序文辞过分褒扬 , 义屈己以{言人 . 于是 决定删去不录 。 不过在罗大练考取进士后 ,山 原罗氏的声势扶摇直上.新任按察史
陈于廷冀图表彰罗洪先这位先贤 , 先捐资修茸罗洪先的祠字 . 重编罗棋 先文集的责任则委付罗大练办理,罗大统选借此机会把前一 版本的文集 好好批评了 一 番.他很严正地指出 ,那 些略去 《 山原罗氏族谱序 》 不录
的人.其人之识度可知,而山原罗氏的列祖列 宗自有 神明町护.终究不
会让这类阴谋劣行得逞 。③ 平心而论,山原罗氏的世系源流确实颇多可疑之处 。 首先,
lJ I 原谱
所叙述的 世 系源流确与秀川谱的记载颇有出人 . 本已易启人疑窦 . 而所 谓墓铭石碑的发现 . 尽管有罗拱先这位王学学者参与其间 . 但总是带有
神秘色彩 . 不免使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 更令人惊讶的是 ,山 原罗 氏连对所宣称的始迁祖罗拯
这位带领族人从湖北襄阳迁居吉州的关
键人物,他的块墓坐落何方也是 一 无所知 . 为了不使人疑心 . 罗大统还 曾为此展开 f 一段祖坟的发现之旅,并在罗拯迁居吉州之初所居的文昌
乡鼓鸣冈发现一 座无名坟.将其重新修砌作数 。@
①
如1 聂豹 . 最轨. > • > . ,(ë . .第 七卷.第 B .-... 12 页.
)
一 个家族的世系饭疏的 考证.族谱 、 祖挟等都是其中的 关 键证据 . 而山原罗民 主制须等到罗瑞这 一 代才开始 一 步步地把这些证据发现出来 . 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 由 于山原罗氏入明以后不显,所以很容易遣落掉这些建构家族历史记忆的线索.必须
等到罗大练这些有心的读书人才能重新发掘出来 . 第 二 则 是 这电证据很可能是 后天
入为捏造的 . 由于相关资料有限 . 我们在此无法代为判断真是非曲直 . 但罗拯迁居 吉 州既 已是数百年前的故事 .而 Ä 基宅更已逃 亡近五百年之久 .号称十 八 l垃孙的罗 大维竟然能够重新发现基宅,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 罗大统先入为主地认为当地 百姓 ..恐 生寨"而"秘不言
找麻烦的人.只是震慑 于 他的士绅身份,以及率领数十 百族人 的措葫芦势.无怯阻 止他的..发现之旅"而已 . )尤 t其 2 罗P 大结十七年后的"发现之胀
名老者的片面之词.不免引起 我们更进 一 步的疑问 : 那位老者又如何知道五百年前 的事?即使假设他知道 . 他又如何说服他人 . 让其他..恐tE事"的乡人不会怀疑罗 大统在现之旅的正 当 性 ?
第 三蒙
古水王学与 家族 j l 门
不难发现,两族是否同游、并非已经论定之事,但在联 宗 的心理背景 下 .元论罗棋先或罗大纸 . 都宁愿采信两族濒出于 一 之说 。 尤其罗供先
不仅愿意接受山原罗氏族谱所述的 , 更舍己以从人.修正秀川罗氏的世 系源流.对山原罗氏而 言都可算是一种荣宠了 。
罗洪先对山原罗氏的影响还凸显在学术方面,使山原罗氏这个原本诗 书传统 不强的家族,经历了两 三代以后,有人起而继承罗洪先的学术事业 。 这门 学术在山 原罗氏流衍的过程中,我们仍可看到 《 传习录 》 的角色 。 前述秀川罗氏的家族发展史中 .
必须等到家族既富且贵 、 许多子弟
考取高级功名以后,才 开 始有人转向从事理学 。 理 学 在宋代似乎是比较
上层 的 学术, 是一种文化奢侈品 。 但到了罗洪光这 一代却有不同的发展 。 前述罗洪先把 玉学传给布在罗艳,就是 一个 十分特殊的现象 , 尽 管山原 罗氏在宋代曾有罗荣恭担任武冈守,诗书衣冠不绝 . 但人明后却只有 三 四 人举 于乡 贡 而已, 一 个没落的房支 , 族人大都是处于社 会 基层的平民、
布衣.或者仅具低级功名的 生 员,但王学却可经不同房支间的联宗合族
而流衍 传人 。 在罗骆之 后还有族子罗琛踵其脚步 。 罗琛这 一 房数世业农.其父罗
英 (与 罗骆同辈 ) 也是一 位没有功名的乡里处士 . 但他开始发愤教子读 书,并1=t热心公益 。① 方志记载其子罗琛的事迹: 罗琛 . 字松坪 , 十二岁为 童 子员 .
讲学章 、 贡 . 弃铅桨 ,
闻王伯安先生(按 :
王守仁)
习 静 左右 . 心 斋 先生(按 : 王良)甚 器 之。
一 日侍 . 伯 安 先生招 提 先生 ,问 : 钟 声 何 如 ,
叩之 即 应? 答 曰 : 钟
空则鸣 , 心虚则灵 , 一物贯其 中 , 钟 声必不应 . 一 欲横 于中 . 则心 必不明 。 时先生大然之.石莲夫子尝惜叹 吾 家颜 子, 伊 周非 所求也 @ 及政时 .嘱 二子惟立志云。②
①
如他在嘉蜻年 间赣水涨溢的时候买木掩盖死者, 并 捐资建谢家桥 于 山原里 ·
方便行入 往 来 。 ( 道光 ) .第 二 十六警.第 l !;i
页。
> ,第 二 十六巷,第 1 fi ,.._
1 7 页.
@
曾同字 , > . > .第儿卷.第 1 5 页.
1 t 8 1 阳明学的 乡 里实践 τ 以 月月 中 晚期 江 西 吉水 . 安福两县 为 例
王 氏 与 泥田曾氏、与县城家族都有往来 。①
尹辙、谢中孚、 王 天球堪称罗洪先在仁寿乡的 三 大弟子.酣中孚早
卒,尹辙在嘉靖三 十八年(1 559 ) 出外任宫后卒于任上 , 加上罗洪先己 人暮年 . 多待在平干莲洞而少外出讲学,居乡无友,应是促使 五 天球在嘉
哨四十年 ( 56 1) 左右决定离乡前往县城任解氏师的原因之 一。 至此 . 仁寿乡的主学 呈 现 后 继元人的现象 。 紧接着嘉靖四十 三 年 (1 564 ) 罗洪
先去世后 . 仁寿乡不见再有著名学者前来主持学术.玄谭讲 会不 几年后 便 呈 停摆的状态 ② . 直到万历十 一年(1 5 83 ) 左右育水知县徐学聚才义
召 集 土人来此聚讲 @ .曾同 亨 与新崛起县城的邹元标亦来讲学 @ .但 昔
①
由 于王天 球常在 石莲洞中流连忘返,因此得识曾同 亨、 曾 千亨 兄弟.此 后
曾向 亨 延困 王 夭球而识 王 志庵 f 号 ) ,两家并结姻 亲 .同时 E 钝更拜曾同 亨 为帅! 任曾氏 子 弟师.其侄 王 淳又续任之 事 曾同 亨 ,
.第 二 十 二 卷. 与 邹 元 标.
.第 ltI页 = I~百曾同字去世以 后
J{ 文 集也 是王 钝 负责 编篡. 所 以 《 泉糊山房稿 》 各卷卷首都 有 ..同 邑 f J ili 王铠 编次"
的 字样 。 至 于 县城邹 元 标家族则 与 高塘 王 氏数世联姻,邹 元 标的祖母就 是 E 天球的高祖陆.
邹元标晚 王天球至少 - 1在以 上 . 王天 球与邹的民辈 往来甚密 . 当 邹 元 标在北 京 任 官 . 因谏张 居 正夺情事被杖. 当 时传言 汹恼.以为邹 元 标危巢, 邹元 标的外组Ifþ因此哭得 半 死. 王天球还 为 此斋戒 1、 卦以安慰之 . 而王钝 后 来娶县城城 东 大树下除民族 人 ,这 个 家族后 米也成 为当I~ 元标讲学时往来的对象 . 当1$元标. .
第 二卷.第 47 页;与 > ,同前书 , 第 六 巷.第 11 5 ~ 1l 6 页 。 邹氏家族 与 鉴湖解氏家族关 系密切,有可能是通过邹氏家族的关系. 让王天 球在县城担任鉴湖 解民子弟的老师.
且 这三 十年 之 久 . 而在王天球死后 .其子王 银仍 续 任解氏师. .E 天
球的 行 状就是 解氏 子 弟解文辉所作 . 曾同亨.
, ( 泉湖山房稿 ., .第卡 七 卷, 第 32 页
第三章
1苦水王学与~族 1 11 1)
日盛况已不复可见.若从没有其他柴讲记录来看 . 这次重振的讲会很叮
能不多 久便又衰落 。 仁寿乡学术活动的迅速 中衰,相较 于同水乡在罗洪
先死后不仅后继有人 , 学术活动亦方兴未艾 ‘ 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 在后继元人这个表 象 下 , 罗洪先未能以面的方式发展与当 地 家族的 关系应是其深层因素之一 . 罗棋先与银读谢氏间 . 一方 面 互结 姻亲 , 一 方面谢应岳又与罗棋先是 同榜进士.彼此关系较密 。 但其他如新市尹氏、 高塘王氏 . 除了儿位杰出特异之上以外,并未见到其 他族 人职极参与王
学的学术活动 。 我们 若是比较罗洪先与同 水 、 仁寿两乡家族之间往米方 式 , 更可看出其间的差异所在:罗棋先利用同水乡家族问错杂交织的关 系网络,使其学术可以在各家族房支之间流传作用 ,相 对的由 于仁寿乡
家族参与王学的人数十分有限.因此 王天 球 、尹辙 等 人除 了 就近参加玄 部讲会以外 , 连须远赴石莲洞讲学 .即使 居乡期间也只有几人共同 研讨 学术.无法在当 地 号召 成 立定 期讲会或 聚 会活 动 。 这个现象透鳝 了 一 层消息:类 似玄商讲会这类临时性的讲会 fr可动 , 尽管 也可能吸引地方人士的参与.但效果很有限 。 由于没有大儒长期在 当 地讲 学 . 学术不易在当地乡里扎根. 与当 地家族的 关系也不密切,当 地 士 人甚至必须
前往同水乡 求学 , 仁寿乡遂等于是依附在同水乡的 学术 圈下发 展. 也因此在 罗改先这 位中 心人才去世以后,仁寿乡的讲学活动便迅速中衰 。 在同 7K 乡. 由于学术 的成功草根化 , 其不 仅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
时通过家族关系网络 , 学术也可下及于 地方基 层的士民 . 包括罗琛、杨 以伦这些下层士人 . 都成为当地 王学 的中坚 人物,如曾同亨也在罗氏群
王卷 中鼓励罗氏子弟毋以布衣自薄.也是勉励他们致力求 学 的意思 。① 至于仁 寿、 中鹊两乡与县城等地.甚至庐陵东侧的坊廓乡.则环绕同水
乡这个学术中心形成外围区 域.向水 乡学术对这些外罔区域的学术发展 影响不大.除了仁寿乡曾举行玄潭讲会以外,便少见其他学术活动的举 行 。 至于距离更远的折桂 、文昌 两 乡 , 更是外国的外围 . 当时几平罕见
王学相关 的 学术活动 。②
①
曾同亨 , > . (( 泉糊 U I 房硝 >> .第十 六卷 . 第 1I 页 。
②
1='1 前 仅如有 文 昌乡 三 十五都止l 沙罗氏家族的大学生罗枫曾先后师鄂强制与
罗洪先 τ 人 . 并请二 人表彰其父处士罗畅玩 . 可知当 地 土人 仍需外出求学 . 见 是豹 , 4 处士罗秋湖墓志铭 ) . (( 双江在先生)c集 >> I 第 六 卷,第 4 0~ 42 页 .
110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z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由于同水乡本身形成自我的学术传承.因此当地玉学学者往往不识 那些较少前来此地讲学的人 . 如县城陈奎在弃儒从农后少再参与同 7Jc 乡 的学术活动,因此曾同亨与罗大练二人都是通过王安器的大力引介才知
此人 。① 同样的,王天球晚年多在县城教书 . 使得这位颇受罗洪先器重 的王学学者其名逐渐隐晦.连罗大统也不识其人.等到万历四十 三 年 (]6 1 5) 罗大级重编罗洪先文集,广泛搜求相关资料.得到 王 天球的两位
曹 孙出 示罗洪先赠王天球的诗与 书札 , 罗大结才恍然大悟这竟是 一 位知
名的罗门高弟 。@ 年轻一辈的邹元标,他在未成进士以前,也是在参加 青原 讲会后才为曾干亨等人所识 。③ 相对的 , 外围区域的 土 人除了前往 同水乡求学以外 . 还常往来位居水 路 交通枢纽的县城与本 地 乡里之 间,
他们既常与同水乡家族之间联姻 ID . 外国区域的 士人之间的往来 也颇 熟络 ①。
①
曾向亨. > • . ,第八卷.第 33 页 "
12统 / 阳明学的乡里实 E是 :
以明 中晚期 江 西 吉水 . 安福两县为例
水田在 二 十五都.隔着赣江 相 望的对岸 二 十 二 都有崇桂书院 。 这 座书院建于宋咸淳四年 (268) .明 初名臣廖庄等人曾在此讲学 . 而沿 革黄江往东可以很快到达县城 "① 至于文昌乡则另有陇江书院与文吕书 |览 。 文昌书院是无代所建 , 在四十 六 都带源里 . 这是明初翰林学士玉
良 ② 的战里 · 王良 曾在此书院读书 . 万历年间书院重新修建时由当11 元 标主持上粱 。 沈江书院在四十四都 .由 吉水知县沈裕昌在万历年间主 持兴建 。 当11 元标葬母于 三 十八都木口,木口与洗江书院、文昌书院之 间都只有拢江 一 水之隔 . 因此邹元标 也 曾前来讲学 。① 文昌书院比较像
是带源王氏家族的族学 , 加上邹元标与其族关系较疏 . 因此他在文昌书 院讲学的记录也相对较少 。 崇桂书院虽位于邹元标卡居的水田附近.但
邹元标与折桂乡家族往来并不频繁, 00 于是由官方资助兴建的洗江 -I~ 院 很快成为文昌乡最重要的讲学场所 . J1工与县城仁文书|统同为邹元标在育
水境内最常驻足的两所书院 。 能江书院附近有恩荣彭氏家族 . 这是明初状元彭教所属的家族 . 与 邹元标家族是由戚姻亲.文昌书院所在的四卡 六 都则是其家族本支所
在 。@ 这个家族的族人对理学并不陌生 @ .如某房支的族人也在迁往他 乡后远赴南京随同程文德学习理学 , 并因仍维持 与本文 家族的联系而结
①
> . 第
二 十 二 巷, • O'r- 廓当[1 先 生文集 >> .第 一 岳,第 .i3~44
页 . 与 《 乐声东门重修邹氏族谐序 ) . lii) ntr 朽 ,第 一 卷,第 8 3~ 8t1 页;邹元标 ‘ 4 新 憧族 i曾J'f >> . > ( 台北 :成 文出 版杜 , 据 日本国会图书馆磁同泊 十 一 年
衷1) 本路印 ) ,第 二 巷.第 1 1- 1 8 页@
140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明中娩期 江 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高级功名的读书人包括伍希儒、王做中、邹守益、张着L1 1 、文11 \眩、刘逊
等人 者j.~ 参与平乱① . 此后这些人多 半 成 为王学在安福 的支持者 。 乱平后 干.守仁过境安福并嘱 咐门 人弟子举行 惜 阴会 , 于是 以邹 守益与 三 舍刘氏 为首 .
自嘉靖五年 ( 1 526) 始在安福各乡倡导讲会.各乡每月会讲五天.
春、秋两季再同会于县城 。② 这类 讲 会活动维持很久,活动最盛的时 期
至少达 二十年以 上 。@ 在惜 阴会召开的 同时 , 也有不少私人书屋相继成 立 , 北乡有当I~ 守益
。
以,X1j 元卿所属的西乡南模X'1J 氏家族为例 , 就曾出族人百余人协助平乱 . 义 ~ll
南乡Jjíj 溪刘氏家族.在王守仁约会致仕官绅 相 与平乱时 . 文Ij 赴便曾助饷募兵 . 共保吉 安的安全 . 见 《南读刘氏续修族 i普 >> (上海图 书馆藏清 崇本堂木活字本 ) . 与 《 自í1 读到l 氏族 i普 ) (立海图书馆 藏民国 1 年本活字本 ) . 肯卷 . (.总潜事实志 >> .第 1 3 页 ②
当11 守益, > ,
> .第十 一 卷 , 第 39 页;与
《 连 1 11 书屋掘乡约简诸生 二 首>> , 同前书.第十 二 卷,第 63 页 . 宅干儿 盹 IIJ 则在澈源 附近 . 民也是与刘 球家族的族人 共同举行 ,所以 当11 守益关于儿 峰讲 会的文'{-经 常提及 刘球的 Jl也L Yf 事 迹 。 见邹守益, > . > .第卡 一 卷 .第 54 - 5 fi 页 i 与 《 儿峰纪梦 呈 复斋刘郁{英诸 君 >> .同前 书 . 第十 二 卷.第四页 。 ③
邹守椅 . > . ( 东廓邹先生文集 >> . 第七卷,第 19 91.这篇文章 ft
于茹靖 二 十八年门 549) . 尽管文中表示同会者或有逾 兰 卡者.但实际 i二 距离切 7欠推 行 惜阴 会 的时间 只有 二 十 =三 年而已 . 因此只能保守地说是 二 十年以上 . 约见邹守益 -
4 惜阴阳约 扎 (同?台) . > ( ~~东:巾共中
央党佼出版柑. 199 5 ) . 第 7 4 页 。
142 / 阳明学的乡里实钱:以胡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从西乡开始看 . 中道会馆便位于洋溪这个西乡的交通枢纽之地.往西南 走四十里是复礼书院,若反方向沿洋溪往东北接泸水 . 便可直达横屋的
识仁书院.再沿泸水往东到县城附近,城北与城内更分别有 宗 孔与复古 两书院 。 继续沿泸水往东 . 经梅田有东乡道东书院,接着南下过洋口 .
折而往东抵达蒙潭有同善书院,转接舟湖水往西可达舟湖的复真书院. 若再继续西行到彭坊乡,再转陆路便可衔接中道会馆与复礼书院 。 除了 复礼书院与中道会馆之间的 交通须从水路转走 一 段陆路以外 .
自中道会
馆、识仁 书院、 宗孔书院、复古书院、道东书院 、 同善书院,以至于复 真书院.都位 于 水路的交通干线上 。 除了复古书院作为县城书院以外 .
其余几间正是当地最重要的四乡书院 。① 县城北、东两面有泸水,南面有精水.因此请人绘制安福县志的水 路图便以县城为中心.凸显县城被两水环绕的现象 s 这也反映了时人理
解安福水路系统的方式 。 上述书院都坐落在环绕安福县城的水路干线上 ( 请见地图七〉 。 ② 以下按各书院兴建的时间排序: 嘉措十五年 ( 536) :复古书院 嘉靖 三 十七年 ( 1 558) : 复真书院 隆庆 六年 (572) :复礼书院 万历十九年(1 59 1 ) :识仁 书院 万历 二 十 一 年 ( 1 593) : 道东书院 万历三 十 一年>. 第 五巷, 第 1 J 页.. 按书院憔复古公 子 - 邑.若东之道
东.商之复真 、 同静,西之识仁.复礼、中道.北之宗孔.则又各乡所建者 J·
②
这张圈也是取自 > .第十卷. > .第 三 十替. 《 家传 三>> ,第 9- I (l 页&与第 三 十卷. ( 家传四 >> ,第 11 页 。 其间族谱儿擅销毁之
祸.幸赖可中房主IJ jJ(成偷走族 i普.才保存下这份家族纪录.直到刘宣才又重新修篡 族谱.同时并兴建祖祠.重新举行"数百年来举旷典".遂使刘宦成为 主 舍如j 氏家
族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 见 《 二 舍 ~J 氏六续族谱 l . 第 三 十卷. ( 家传 主~ ,L 第 1 0 页. 与 《 家传六 ) .第 1 9-2 1 页 .
@
~J 秉监以进士官至副便 I ~J 秉常以弘治十四年(J 50}) 掺入官至知1 府.刘
乘销'之 子 刘萧则以荫官知州; .k1J 酷的从弟 ~J 且是与刘青完之 子 刘妖则是同梅考取弘恰 八年 (1 495) 举人 . 以上请见 ( 同情 )
> .第 三 十卷.
1( 家传五 >> .第 1 5~ 1 6 页;与第 τ 卡毡,
《 家传 八 ) .第 2 8 - 3 '\ 页 .
@
((三 舍刘氏 六 续族谱 >> ,第 二 十卷. 4: 家传八 >> ,第 28 - 29 页.
第四季
号在福王学与家族 11 4 lJ
的参 与 ① . 如文'J 何便在梅源书屋旁也筑茅斋,并与福车刘阳、东乡彭替 等人往来论学 . 据载: 如l 何 . 字汝相 ,
以字行 .
为国 子 生 , 选期将及 , 竟弃去 . 构茅
斋 于 梅 花之源 . 扁户习 静, 玩心高明 , 与彭雪 蓬( 按 : 即彭替)、主IJ 三 五(按 :即 刘阳〉诸老往 复论学不辍 。 兴蓝田吕氏乡约以谕其族 人 . 三五先生贻 书称美 。②
前述诸人.除了刘以身有举人功名外, XiJ子和、刘文铠、刘文佛、刘继 汉、刘子醇、刘铿等人都只是诸生身份,其余则是布衣处士 .
至 于三 舍 文lJ 舍几位考 取进上功名的族人 ③ , X1J 宣之子文IJ 秉监曾 拜湛若水为师,与邹守益、吕楠往来 , @ 期间曾 往 浙中向 王守仁 问
①
例如刘子醇与其弟 ~J 子请提倡惜阴五老会( > ,第 4. 44 页 ; (万 历 ) > ,第 二 卡卷 . 第 14 页 .
@
~J 秉 监参与讲学之初.其母与凡 都曾 试图阻止 他. 表示他既孝旺佛, i1F 学
又做什么呢 ? 刘秉监则很从容地回答,你只见到外布的我.却不知内在的我.其兄 听了不禁拍孚鼓掌 . 表 示也有 意前往.推测他也确曾参 与 ,所以他在继续其父划宜
未完成的修谱工作时便以 王 学的万物 一 体之理勉 励族人 v ~J 秉常是~l..治卡四年 (1501) 卷入 .. ,第 三 十卷.
> ,第 二 十卷 .第 1 4 页 .
④
《 四 库全书总目 >>
(北京 :中华 书局 • 196 5) . 第 一 七六巷,第 1 572 页 。 他
非常强调实际 . 认为讲学若是不求实际 而 一 味逅逐 声名 , 反而 增加肉 己的罪业 . (三 舍刘氏 六 续族谱 :; ,第 三 十卷, . 第卡 一 卷.
, 首卷 ,
> . 第 29 -30 页.
另 一 位族人刘钝则是嘉靖 三 十七年 (1 55 8) 举人.他丈量四卡 一 都的虚粮,情出应 粮敬 十石,这次的朽动应是配合万历 初年出邹德溥等 人所倡议的丈 ltl 工 作 . 见《前 撰文lJ 氏族谱 ) ,首卷, > .第 十一卷 . 第 11 页 @
, ( ~j 聘君全集 >> .第七卷.第 53.......54 贞;与 《 朱孝子
传JI . 同前书,第七卷.第 46 页 z 与《朱般由先生外传 ) . 同前斗?第七卷.第 66 页 .
@
鱼11 守益, > . > .第 二 卷 . 第 55
页;稍守益. > .同前书 . 第七卷.第 22 页 .
@ 第 39 页 。
邹德博. ,第五卷 . 第 12 页 。
⑤
别元卿, > , > .第 七卷.第 54 贞 民
@
曾同号f ,
(( 曾曾行人司行人眷圃朱公墓志铭 >> •
> ,第 -二 十六卷,
第 1 0- 11 页 。 曾向亨是 吉 水人,他因结识朱意之子朱世守而为其父作此文.但时朱 淑相等人的事应并不熟悉,所以这梢)t窜犯了许多错误 。 首先他指出朱意字肯含. 但实际上这是朱擎的字.朱意字是肯诚。第 二 ,他误以为朱淑相之子朱主在是朱意的
冗长,但实际上朱意是此,朱章是弟 , 第 三 . 朱意以孝闻名,且得官方脏表 .但曾 同亨却 i提 以为受胞表者是朱章。这方面可分别参考刘元卿. > • > .第 七卷.第 46 页; > . , > . > . 第 三 卷,第 7~9 页 .
@
如l 阳 穹 其父刘坷同样官至监 察御史而在地方传为美谈.见 ( 同治 ) > .第 二卷‘第 1 4 页 .
JS(, n日明学的乡里实践 t 以 明中 晚期江西吉水 、 安福两县 为 例
子讲 学 不倦 …… 居乡以礼义化 俗 . 人有 争 端 . 多不诉有司而诣 阳 云, ①
$11 阳初时拜入东乡松田彭替与南乡 三 舍刘晓门下 . 推测他所见毛守仁语 录 , 应即刘晓所录的 .. 论学语", 他在读后大有所悟. 于 是 亲 往南赣渴 见
王守仁,后来在福车西五里处的 三 峰山筑云霞洞讲学 。 前述 三 舍文1]何 与 :X1J 阳 、 彭替等人往来论学,推测 他 应是得到刘阳的引介而认识彭售 。 尹 一仁则是南乡 厚 村人 ③ ,据 方志 载 t 尹一仁 . 字任之 , 南 乡 厚村 人 , 年 十五 时 以《大学 》 致 知 、格 物验 诸 心 ,
多不合 . 每夜 半 起坐 苦 思 , 后赴 越受业 王守仁 , 乃 稍稍
洞然 …… 里居立 保甲 , 置义仓 , 前 数 目 . 遗 书 其 友刘阳 曰 :
敦 习俗 , 平忿 争 ,
乡人德之 . 卒之
某 不 敢 不死于 君 子之 手 。
阳 趋 往视 . 相
对 屡 日而丰 。③ 尹 一 仁因受业 王守仁之门,才稍解其对 《 大学 》 之疑惑 。 而在乡电 居 时 . 他还作南林书屋.推测他应是以此为中心讲 学 , 并从事 立 保甲 、 宦义仓
等℃作 @。 周儒则 是南乡丰tn 人 . 他在致仕归乡后建松云窝这所书屋举 行情阴 会 : 用儒.
号东 )1 1 . 南 乡社 背 人 ……构书 室于松云窝 ,
阴会 . 互相 石匠 婿 。 又倡修 复真书 院 .
与 邹守益 、
f皆 同志举惜
刘邦采 、 刘阳 诸 名
①
( 同 治) ) ,影响族中有功名或无功名
的族人;如大桥与搓江朱氏两族族人也是通过讲会而了解 王学. 在嘉靖晚期 地 方人上集资兴建复真 书院后,
T.学大儒来 此书院讲学 .
听众也多集中到此听讲 . 这所 书院很快成为 南乡最重要的学术巾心 。于
是 书院以外渐少见有其 他讲 学活 动的举行 ø . 原本作为会讲场所的书屋 道相继荒废.尽管偶尔还有举行家会的零星记录.但应已不如过去
频繁 >
@
,第十ti.
卷 . 第 25 页 : 与邹德训, > . .第 三 卷 , 第 57-5 8 贞 . 18 子这门亲事是邹贤 所安排,所以我并未将其列入困讲学而联姻这 一类 巾 ,
第四章
安福王学与家族 1 1 71
续表
姓名
联姻对象
民子句 I~ 义
庐陵黄国用 ①之女
?x俨邹美
安福 王 文之女 r 继室安幅周氏
『 字句R 普
抚州 王学学 者陈丸 )1 1 ②之女
四子邹养
安幅刘文之 女
Ji.子邹盖
北乡荷溪伍字之女
~女
除i 乡前溪;k1J 佐之 子
以; 女
庐陵杨 储 @之子
之 tt:
万安王学学者朱 衡 @之子朱维京
表 4-3
邹蕃房支联姻对象表
姓名
联姻对象
民子急1I 德涵
JÏ< 新 王学学 者贺世采 @之女
伙 子句11;德溥
安商赵 璜之曾孙女 @
①
《 庐 陵 县志 >> . > ; 邹守放.
IJ. 义城黄烟家寿 吉)} .
L~\ 廓邹先 生文袋 >> ,
第一 卷.第 2 1 -22 页 . ①
邹守蔬与陈九 J iI
( 1494
1 562) 是同宿进土 ,
又同是 王守仁门下 茄子、两
人相交甚密 . 陈九川 是江西抚 州府|恼川人.他?在' 南下 参与吉安府 诸如l 青 原、复古、 玄丽的 讲 会活动 .因此 后来两 人结成儿女 亲 家 。 邹守益还特别带着儿子邹普北上 i憔 川行茄礼下聘 . 见当rs 守益 , > . > . 第 一 卷 . 第 18 页 . 而陈
九川虽在抚州.但当1I 普仍常前往拜访,同时陈 J t. 川也十分关心邹德憾的课业前撞 , 与其有书信往来 . 见 《 当1I 聚所先 生外集 >> . 第 13 - 14 页 。
③
胡直 . .
第 十丘巷,第 25 页 而知是朱衡之子 . 至于朱衡之子朱维京的资料见邹德博.
,第 1 0 - 11 . 62~ 63 页 "
⑤
贺世采受学子邹守益,见{万历) > .第 二 十卷 . 绵~ 36 页.与 当I1
德洒的书信往来请见 怕自聚 所先生 外集 ) .第 14 页 .
@
即赵璜之孙赵巢之女
172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τ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 、 安福两县 为例
续表 性名
一 子邹 德济
联姻对象 张子宏之女
l夭 女
黄国 奎 之子黄巾敷
协二女
商乡王 学学 者朱调之子朱震
二女
!司怯茸善之子
孙邹衰 孙当I1 口
北乡夜读刘宏 学之女
南乡王学学者万一 员'①之 生 /继 室 袁孙| 分宜邓制女(以上邹德商 出 )
列:\~IS 斜!明
永新 1二 学学者贺 j植 保 ②之女
孙当IS 亮 i肉
周 应斗 之女
孙句IS 粥 I归
戴默之女 /继室庐脏 王学学 者X1J1 1 升 ③之女
孙气IS 匡 l归
育 水 王 学学者刘应秩之女 /继室李春之女
孙句11 承 明
庐陵它学学者刘孟雷 @ 之女 /继室永新 卫学学 者 Jf. 文明 ⑤ 之女 / 又继室颜士贤之支(以七邹德博出 〉
民孙女
永新王学学者甘雨 ⑥之 子
~孙女
南乡 王 学学者 ~J 思 瑜 ① 之子〈以上鱼11 德 j哼出』
二 孙女
西乡 屯 学学者周 1往中 @之子{邹德济出}
曾孙当~世求
刘膺汤之女
①
邹德博 . ,第 八卷 ,第 23 - 25 页. ~J 思
确也参 与青原 讲会.见当11 元标. . 第 1- → 警 . (上悔图书馆藏民国十 四 年 水活字本 ) , 第八卷.圄 二 .第 1 5 页:刽~ I{'J'益, > . > .第八卷、第 2 1 页 .
@
布衣黄 旦 则 是融惊人 .他 二 r 岁时在乡里间听人谈论王学便有志于此.并
曾亲 ìl 五守仁问学 .后米投入邹守益门 F. 邹守益称之为" ~I~ 门颜子",后米他还负 责编辅 《 复古书院志 九 黄旦曾因事入狱 . 在狱中日夜唱歌咏叹,并作祭司生 陶文米教
化 同锹的揪囚 , 狱囚都感动得哭了.井纷纷迁善改过 . 知府听说后也就放了他 。 黄
且也因此受到时人敏重 e 邹守益.
> .第 一 卷,
第 87 页 ;又lJ 元卿. > . 第七卷.第 43-44 页 .
@
欧阳脑之 子虽曾参与万历年 间邹德博等人主持的复,'í 、宗孔书院街动,但
其名不显.见当11 守益,
> .在 《 续修安福 令 欧阳公通 i普 >> .
志 ) ,第 17 页 z 邹德博. ( 寿察所欧隐君暨配 ~J 黯人六十序 >> . 搓 , 第 4 9-50 页.
> .第十 二 卷. (( 孝友 >> ,第 5 页 J 王 稼 气 子 E 学费与王学益也是;tt士出身 。
@
( 同情) e. 安福县忐 >> . 第 二 卷 , 第 8 页;邹守战.
> . > ,第 六卷,第 2 页 .
③
虫11 王山文与当I~ 守益同榜考取正德六年 (1 5 11 )进七, 他也僧 真:和 1王 世俊共
向师事主可:仁 . (同情) > . 第十卷 .
,第 67 页 :周 志善 . > ,同前书,第十七卷,第 69 - 70 页 。 文中的王东蒙即 王 学孔 。
@
松回 彭氏先后有彭梳、状元彭 M
[
(向治) > .第 -1- 卷, .第 1- 一 番‘ > .第 11 页]、 彭华之弟彭礼 。 其中,彭硫在东乡松 m . 彭时属于县城 城南的 房支,彭华与彭札则 是北乡智馍房支 。 推测应是在彭时这 一 代时分作 之 支 . fFl_ 三 JE 彼此 往米仍衔 , 已知l 彭时之父彭毓义迁居县城,彭时与彭侈 '工 人又是兄弟(邹德 W~.
> ,在 《 邹烟山文集 >> , 第六卷、第 5 0- 5 1 页 ) . 所以我作此 推测 . |日 彭氏本身 也有其家族 学术的传承 .
~Il明初彭班之弟彭珑便精通易学 电
而松
他并筑梅松
斋聚使徙讲学 o (同治) (( 安福县志 》 ‘第十 一 搓, (( 儒林 >> ,第 10 页 .
@
刘元卿. > , > ,第十巷 . 第 9 页 。
@
邹守益 .